楊威
摘 要:預設和蘊涵是語用學上的兩個重要概念,他們都是從句子的整體意義推導出來的另外的意義或另外的一些信息。預設和蘊涵在定義和特征上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這也成為了許多學者研究它們的重要依據(jù)。本文則是在前人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預設和蘊涵的定義和特征進行梳理,同時經(jīng)過認真推敲理解就預設和蘊涵的真假值問題和預設、蘊涵的時間空間概念提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見解。
關鍵詞:預設;蘊涵;特征;聯(lián)系;區(qū)別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2--02
預設與蘊涵是兩種重要的語義,對它們進行探討,一方面可以升華二者研究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理解語句的含義,在語言分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學者們對二者的研究由來已久,在國外,早期對預設的研究是命題的真值條件,有人認為預設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蘊涵存在的,威爾遜和斯波伯就把預設約簡為蘊涵;隨著生成語言學的發(fā)展,預設研究逐漸與語言的形式結構、語義及語言的用法相結合,從原來的純哲學邏輯轉向語義研究,繼而轉向語用研究,尤爾就認為預設是語用的,而蘊涵是語義的;弗雷格和斯特勞森認為預設在否定句或否定的陳述中依然保持;肯普森則列出了預設和蘊涵的真值表,提出了從真值上鑒別二者的方法。
國內研究大多使用否定測試的方法對二者進行簡單的比較,如徐烈炯《語義學》、和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索振羽《語用學教程》;另外還有從真值角度對預設和蘊涵進行比較,石安石《句義的預設》討論了預設和蘊涵的根本區(qū)別;袁莉容《試論否定命題測試的缺陷》分析了否定測試的缺陷,認為否定測試缺陷的實質在于預設歸根結底是屬于語用的問題;范曉、陳忠《預設與蘊含》提出預設和蘊涵都與特定的句法成分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預設大多由定語、主語、狀語等成分充當,蘊涵大體與謂語部分相對應。
一、預設的定義
預設又叫“前提”或“先設”,左思民的《漢語語用學》給“預設”下的定義是:“預設是決定了一個陳述(命題)是否有真假值可辨的一個未說出的命題??煞Q為語義預設或邏輯預設”。換句話說:所謂“預設”、“前提”其實是種語用推論,它以實際的語言結構意義為根據(jù),結合語義、語境等推斷出話語的先決條件。簡單地說預設是一個命題所蘊含的言外之意。
1.他的哥哥病了。(a)
2.他有哥哥。(b)a預設b。
3.小薇的裙子被偷了。(a)
4.有小薇這個人。(b)a預設b。
5.莎士比亞的作品很棒。(a)
6.有莎士比亞這個人,雖然去世了,但是曾經(jīng)在世過。(b)a預設b。
若a真,則b真;若a假,b也為真;若b真,則a真假不知,若b假,則a假
二、預設的特征
(一)以陳述性質顯現(xiàn)出來的未說出的命題
①王強是科學家。
預設:有一個叫王強的人。(陳述性質)
②李寧打開了門。
預設:有一個叫李寧的人;有一扇門。(陳述性質)
兩句話在字面上都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有王強這個人”、“有李寧這個人”和“有一扇門”,但我們卻能清楚獲得這些意義。這就是預設。
(二)如果原命題是陳述句,對原命題的否定判斷不會導致對預設的否定
否定判斷是對句子中主語和謂語聯(lián)系的否定,簡單地說,就是對謂語的否定。
①張三不是我唯一的朋友。(預設:有張三這個人。)
②小劉沒有打開窗。(預設:有小劉這個人;有一扇窗。)
這兩個句子雖然是否定陳述,但是預設仍然存在。所以,除非是對句子的某一預設直接否定,否則,該句子的預設仍然存在。
①a上帝是萬能的。(預設:上帝存在)
b上帝是不存在的。預設也就不存在了。
②a小芳的裙子被偷了。(預設:小芳有裙子)
b小芳沒有裙子。預設也就消失了。
(三)如果原命題是陳述句,對原命題的負判斷不能推斷預設存在與否
負判斷是對整個句子的否定。
如:小娟的電腦被偷了。(預設:有小娟這個人;小娟有電腦)
負判斷:并非小娟的電腦被偷了。(判斷不出是否有小娟這個人;也判斷不出小娟是否有電腦)
(四)預設在特定語境里可被取消,特定語境包括語篇語境和上下文語境
a當今中國皇帝是音樂家。
b當今中國皇帝不是音樂家。
以上兩句都有預設義:當今中國有皇帝。但當今中國根本就沒有皇帝,這個預設是假的。所以可以得這樣的結論:
① 預設意義為假的時候,話語的肯定式是荒謬的,否定式是多余的。
② 并非某些話語形式?jīng)Q定了其中的預設為真,相反,是真的預設決定了話語的或真或假,而假的預設決定了話語的荒謬或者多余。
③ 事實決定了話語的荒謬、多余或者是真是假,預設真假是陳述真假的基礎。
(五)特定指稱由肯定變?yōu)榉穸?,預設存在;而無定指稱由肯定變成否定,無法判斷預設是否存在
①張三是教授。(預設:有張三這個人)
張三不是教授。(預設:有張三這個人)
②我看見他打破了教室玻璃。(預設:他打破了教室玻璃)
我沒有看見他打破教室玻璃。(他打沒打破教室玻璃我并不知道)
三、蘊涵的定義
蘊涵分為邏輯蘊涵和語義蘊涵。邏輯蘊涵是根據(jù)條件命題前、后件抽象的真假值而確立的蘊涵關系,它不考慮其前件后件的內容意義上的聯(lián)系。而語義蘊涵則是在邏輯蘊涵的基礎上,對自然語言進行語義分析或意義推導得到的。
本文所指蘊含為語義蘊涵。語義蘊涵是排除語境因素,根據(jù)語義知識和邏輯意義從句子本身推導出來的命題,從一個語句可以得到它的多個語義蘊涵,這些語義蘊涵的集合構成了語句的意義。簡單地說:蘊涵是由一個命題推導出來的一個或多個命題,是一種上下位的關系。
他是個單身漢(a)
他是個男人(b)
張三打了李四(a)
張三打了人(b)
小黃是貓(a)
小黃是動物(b)
若a真,則b真,若a假,則b可真可假;若b真,則a真假不定,若b假,則a假
張星的姐姐買了兩件羽絨服。(a)這個句子蘊涵:b張星的姐姐買了某種東西;c有人買了兩件羽絨服
顯然a為真,b和c必定也為真;但b或c為真,a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為假的。即從“張星的姐姐買了某種東西”并不一定能夠推導出張星的姐姐買的是“兩件羽絨服”,“有人買了兩件羽絨服”并不一定能夠推導出買羽絨服的人一定是“張星的姐姐”。
四、蘊涵的特征
(一)蘊涵是不依賴語境的純邏輯推理。它是句子本身所固有的,并且具有不可消除性,一旦消除就會產(chǎn)生語義矛盾
如:小王有兩個孩子,但小王沒有孩子。這種不可消除性表明蘊涵屬于規(guī)約意義。
(二)蘊含是對已有信息的提煉,針對不同的語法成分,同一句子的蘊含也不一樣
如:我昨天到火車站買票
蘊含1:某人昨天到火車站買票
蘊含2:我某天到火車站買票
蘊含3:我昨天到某處買票
蘊含4:我昨天到火車站做某事
雅馨的姐姐買了兩件羽絨服。
蘊涵1雅馨的姐姐買了某種東西
蘊涵2有人買了兩件羽絨服
(三)句子的蘊涵屬于話語的基本信息,句子和它的蘊涵之間有上下位關系或整體部分關系
①校園的湖邊有柳樹。(蘊涵:湖邊有樹)
②離電影院幾米遠的婦產(chǎn)醫(yī)院大門口停著救護車。(蘊涵:婦產(chǎn)醫(yī)院大門口有車)
兩句中的“樹”與“柳樹”;“車”與“救護車”都是上下位關系。
五、預設與蘊含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預設與蘊含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聯(lián)系(一)兩者都是從句子的整體意義出發(fā),從中推導出來其他意義或另外的一些信息,研究兩者是為了研究句子外部的某些信息對原句的影響。
真真的姐姐買了兩條裙子。
預設1有一個叫“真真”的人存在
預設2張韜有個姐姐
蘊涵1真真的姐姐買了某樣東西
蘊涵2有人買了兩條裙子。
(二)二者都具有主觀性,也就是預設與蘊含本身并不具備必然的真實性或正確性
如:上帝是萬能的。(預設:上帝是存在的)但是事實上,上帝是不存在,上帝的存在與否與人的主觀信仰有關。
區(qū)別(一)從意義的性質來看
預設是斷言之外的意義,是說話人所包含的背景意義,是局外隱含意義,而蘊涵是斷言之內的意義,是說話人包含的必然意義,是局內暗示意義。
如:我是一名武漢人。(蘊涵:我是一名湖北人。這一蘊涵是由下位概念推出上位概念)
(二)從二者的概念范圍來看
蘊涵是范圍大小的問題和區(qū)別,在說話時,主要是與空間相聯(lián)系的概念;預設是時間先后的問題和區(qū)別,在說話時,是與時間相聯(lián)系的概念,在時間上先假定一個前提條件。
①張三是武漢人。(預設:有武漢這個地方。蘊涵:張三是湖北人)
武漢這個地方從無到有,表示的是時間的先后問題。
張三是湖北人是從屬問題,是空間概念。
②天亮了。(預設:天剛剛是黑的。)
③他臉紅了。(預設:他的臉剛剛沒紅。)
④我是荊州人。(蘊涵:我是湖北人。這是從下位概念推斷出上位概念,)
⑤河邊有棵柳樹。(蘊涵:河邊有棵樹。二者是隸屬關系,)
所以可以看出,蘊涵指的是空間的關系,而預設則表示的是時間上的關系。
(三)從真價值表來看
預設:若a真,則b真;若a假,b也為真;若b真,則a真假不定,若b假,則a假
蘊涵:若a真,則b真,若a假,則b可真可假;若b真,則a真假不定,若b假,則a假
以上比較表明,命題進行否定后,推導出來的命題有真有假。此種差異,就是用來區(qū)分預設和蘊涵的稱作“否定測試法”的方法。詳細地說,判斷推導出的命題是原句的預設還是蘊涵,可以對一個句子進行否定,否定后推導出的句子為真就是該句子的預設,否定后并非真值的推導命題則是其蘊涵(這一方法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行之有效的,但存在局限性。例如“張雅的姐姐買了兩條裙子”,對命題否定后為“張雅的姐姐沒有買兩條裙子”。從這一否定命題可以分別推導出有一個叫“張雅”這個人存在和“張雅有個姐姐”。很明顯這兩個命題仍為真, 但從“張雅的姐姐沒有買兩條裙子”不能得出“張雅的姐姐買了某樣東西”。因此,對一個句子進行否定,其預設并不能同時被否定,預設仍然可以沒有變化。
(四)預設可以從源語句及其否定判斷中推出,而蘊涵則不能
①S1劉華是父親。
②S2劉華不是父親。
③S3劉華是男人。
④S4有一個叫劉華的人。
顯然S4可以從S1中推出,也可以從S2中推出,所以S4是S1的預設,而S3只能從S1中推出,所以是蘊涵。
(五)蘊涵都具有不可取消性,而預設卻是可取消的。蘊涵取消,原句也就不成立了,預設卻可直接取消
①李華的電腦沒有被偷,因為李華根本沒有電腦。(預設李華有電腦,這一預設卻在后一分句中被取消了)
②湖邊有柳樹。(蘊涵:湖邊有樹)
如果取消蘊涵“湖邊有樹”,說湖邊沒有樹,那么原句湖邊有柳樹也就不存在了。
(六)預設一般只與句子的名詞性成分相聯(lián)系,而蘊涵與所陳述的命題則總是相關
①A荊州的警察擊斃了那個歹徒。
②B荊州的某人擊斃了那個歹徒。
蘊涵1有個地方的警察擊斃了那個歹徒。
蘊涵2有人擊斃了那個行兇歹徒。
蘊涵3有說話人所特指的城市存在,該城市叫荊州
蘊涵4有說話人所特指的人存在,該人那時是警察。
蘊涵5有說話人所特指的人存在,該人是歹徒。
綜上,預設是說話人的常識背景知識,是說話人與受話人的共同背景知識。而蘊涵作為一種特殊的語義推導,它闡釋的是言語交際中基本單位語句所暗含的意義。預設和蘊涵既有共同點又有區(qū)別,有時并不容易區(qū)分二者。所以本文通過對二者的特征、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進行深入分析,希望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和使用二者,為語用研究盡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趙宏.言有所為——現(xiàn)代漢語語用分析[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年4月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吳耀斌.從語義學角度淺析預設與蘊含的異同[J].高校講臺2007年第一期
[4]劉哲.談蘊含和預設的區(qū)分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5月
[5]劉利華.預設與蘊含[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6月
[6] 左思民.漢語語用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7]韋艷梅.淺議預設與蘊涵[J].語言學研究2013年1月
[8]姚琴.語義預設探究[J].江蘇大學學報2006年9月
[9]楊翠.語言學中預設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0]范曉、陳忠.預設和蘊涵[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