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摘 要:近年來武漢市積極推進體育公共服務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體育設施建設加快,社區(qū)體育活動開展積極,社會體育指導員規(guī)模擴大。但仍存在問題,體育服務平臺尚未建立,體育公共服務社會化程度不夠,評價機制尚未完善等。
關鍵詞:武漢市;體育公共服務;體育服務產品
近年來武漢市積極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調動社會力量,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xié)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體育服務,2013年武漢市發(fā)布《武漢市大型社會體育活動資助辦法》(試行)的通知和《武漢市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資助辦法》的通知,通知對積極從事社會體育服務的社會組織予以資助,并對社區(qū)體育設施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對武漢市各城區(qū)進行市場調研,發(fā)放問卷2000余份,對武漢市體育公共服務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為進一步建構武漢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提供理論支撐。
一、武漢市公共體育設施的保障
1.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情況
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是城市公共體育服務的基礎,武漢市近年來加大社區(qū)體育設施建設,全市所有街道和鄉(xiāng)鎮(zhèn)已建立了文體站125個,社區(qū)文體活動室1225個,晨晚練點3500余個,逐步形成全民健身網(wǎng)絡。盡管社區(qū)體育設施建設得到加強,但是2013年武漢市對全市進行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情況民意調查問卷,70%受調查者認為現(xiàn)有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仍然不能滿足鍛煉的需求,90%的受調查者希望政府繼續(xù)加強對公共體育場館的建設和投入。此外,體育設施的維護也成為廣大市民的迫切需求。
2.學校體育設施對居民開放情況
2011年武漢市發(fā)布《武漢市體育場館、設施向公眾開放學校工作評估標準》,全市總共將有120所中小學校對外開放體育場館,每所學校開放日不得少于170天。這項舉措有效改善了居民缺乏多樣化運動場地的問題,但由于武漢市學校分布不均勻,武昌區(qū)高校云集,體育場地豐富,但漢口老社區(qū)附近學校運動場地不足,依然無法滿足居民的鍛煉需求。
3.經營類體育場所情況
盡管經營類體育場所屬于商業(yè)性質場所,但其大部分仍在政府的指導下開設或與學校聯(lián)辦,部分場地的收費、設施的建設依然貫徹政府體育機構的全民健身精神,發(fā)揮一定的公共體育設施功能。近年來,武漢市大力鼓勵經營類體育場所的建設,一方面緩解政府資金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對于全市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經營類體育場所的興辦一方面體現(xiàn)了區(qū)域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當然與區(qū)域內可供場地條件也有一定的關系。武漢市主要城區(qū)的經營類體育場所數(shù)量發(fā)展不平衡,武昌的經營類體育場所數(shù)量高于其他城區(qū),在老城區(qū)中江岸區(qū)數(shù)量第一,遠城區(qū)數(shù)量較少。
4.社會體育指導員情況
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我國社會體育中的專業(yè)人才,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提高大眾體育意識、指導不同人群的科學健身、引導大眾體育消費等方面都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武漢市體育局和各區(qū)文體局每年進行各級培訓,截止2012年武漢市共擁有17500余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平均每1000人配有1.7名體育指導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5.公共體育設施收費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46條規(guī)定,公共體育設施應當向社會開放,方便群眾開展體育活動,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實行優(yōu)惠辦法,提高體育設施的利用率。但實際情況是,以塔子湖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為例,市民到此參加健身活動,除戶外器材免費外,其他的都要收費,并且價格和民營場所的價格相似,沒有體現(xiàn)公共體育設施這一身份。此外,盡管部分場地公布免費開放時間,但是在開放時間上卻不合理,如:足球場地早上6點開放,免費開放時間從6點到8點,其他時間則收費。而由于收費較高原因,參與鍛煉人數(shù)又不多,造成體育場地大多處在空閑狀態(tài),利用率較低。
二、體育公共服務的評價
體育公共服務除有形的公共產品外,如: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社會指導員等。大部分都是以無形的產出形式予以提供,其質量體現(xiàn)在服務的過程中。在對武漢市部分城區(qū)居民的體育服務滿意度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體育場地設施的意見反饋滿意度較高,42%的居民表示對此問題的反饋比較滿意,其次是對政府組織免費體育活動較為滿意,占到37%。群眾對體育健身指導、體育信息咨詢、健康監(jiān)測的滿意度較低。
三、問題的分析
1.體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立
體育公共產品的提供與評價是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的基礎,因此,搭建體育公共服務的平臺,使公民享有服務產品的知情權是政府服務的職能之一。各區(qū)應建立相應的體育公共服務機構或組織,發(fā)布政府提供的有形及無形的公共體育產品。公民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服務項目,并進行評價。體育服務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開通電話服務以及網(wǎng)絡服務,讓更多的專家服務市民。
2.體育公共服務的社會化
體育公共社會化的形式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市場化形式。包括合同承包,特許經營和共同生產。武漢市公共體育設施的運營基本采用合同承包的形式,將部分場館的運營外包社會;另一類是非市場化形式。包括內部分權和公眾參與。所謂內部分權就是權力下放基層,讓基層被動的管理者成為決策的決定者。公眾參與也是權力下放的另一種形式,即以民主和參與方式實現(xiàn)公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3.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體育公共服務評價體系
(1)明確體育公共服務的對象
體育公共服務必須強調所建設的場地設施、收費、指導、咨詢等,努力使公民滿意,提高資金利用率和場館使用率,拓展社會資源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以結構為導向就要求政府提供的體育公共服務產品能讓市民滿意,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率、效益符合并實現(xiàn)了政府既定的管理目標。
(2)明確評價的主體
以結果為導向進行體育公共服務評價,就要摒棄固有的以政府為主體的評價體系,建立一種由政府、研究部門和媒體(公眾)組成的三元評價機制。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也是主要的信息來源,研究部門具有專業(yè)的知識,提供科學評價方法,而通過媒體可以廣泛征求公眾意見,代表部分群眾的聲音。
(3)建立高效的反饋機制
研究機構應專門設立一套評價公共服務的模型,注重評價的可操作性。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為改進公共服務提供有效的評價意見。
近年來武漢市各城區(qū)發(fā)展迅速,也對體育公共服務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盡管武漢市政府在推進體育公共服務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城區(qū)均衡發(fā)展,服務質量等方面仍有問題亟待解決。同時讓基層單位或公眾參與到體育公共服務的管理中來,建立高效和諧的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付明,李飛杰.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5(3):305.
[2]皮玥.公共服務社會化初探[J].集團經濟研究,2006(10Z):96.
[3]丁輝俠.公共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思路分析[J].制度建設,2012(7).
項目來源:湖北經濟學院青年課題,課題編號XJ201326。
(作者單位 湖北經濟學院體育系)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