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曉法師
說實在的,這許久,我已經(jīng)乖多了。當(dāng)然,并不是我的思維停止了,而是我實在聽煩了那響在耳邊的聒噪,我想靜一靜。然而現(xiàn)實卻是: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某大法師,宣傳時總說自己出家前是做大生意的,是帶著大筆資金出家的,實際上出家前他只是一個在寺廟門口擺小攤賣錄音帶、香燭的小販而已;某大法師,說出身于官員之家,實際上是流浪街頭,腦門上還有與混混打架而留下來的疤痕。
既然已經(jīng)成了“英雄”,沒人會笑你出處的,何必說這謊言?
我們知道,人人都有佛性,這可真令我們高興,但我們要知道,雖然我們有佛性,但種性是不一樣的。佛性與種性不是一回事兒,這是兩個概念。我們對這兩個概念的重視程度相差很大。因為我們對佛性的宣揚程度有些畸形,所以導(dǎo)致了我們佛教的狀況十分不好。
種性是形而上的,無可言說,所以佛陀只說它“法爾如是”。這才是“道”!這個正是種性被人誤解的所在。因為種性不同,所以我們才需要修行。
佛性雖然說得很多,但佛性到底該如何解,說好的人也不是十分多?!斗鸸獯笤~典》中說,“佛性,又作如來性、覺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說,“佛性指眾生本具的‘成佛的可能性。即成佛之正因。又名如來性或覺性”。也就是說,“佛性”只是成佛的“可能性”而已,這根本就沒什么了不起的。對一個“可能性”,我們?nèi)绱说钠珢?,我們就躺在這個“可能性”之上囈語,而對形而上的“道”卻少有宣揚。我們是不是很可憐?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依據(jù),就是我們現(xiàn)在正表現(xiàn)著的“本性”(這“正表現(xiàn)”實際上仍然是很隱蔽的)。以善惡來說的話,“人性”其實是善惡混雜的,而且惡的成分比善的成分還要稍多一點(“業(yè)不重不生娑婆”么)。因為我們的“人性”中惡的比例高于善的比例,所以我們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規(guī)矩來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就是說,因為我們惡的可能性更大,所以要用規(guī)矩來限制我們使之不能造惡,這樣就可以促使我們向善,我們因為向善而得到好的果報。但是,因為我們總是說“佛性”,而且還老說不對,以“佛性”為本性,“(說)佛性”好,就是我們的本性好。以此為出發(fā)點,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荒唐行為:我們的本性(這里的本性應(yīng)該就是佛性)既然好,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限制什么,因為不限制,所以“人性”促使我們造了惡,我們造了惡,所以就得到苦的果報。
其實我們的本性不是“佛性”,因為“佛性”是“器”,我們的本性應(yīng)該是“種性”(干脆說“人性”更通俗)。佛性既然是“成佛的可能性”,那么我們總把具佛性掛在嘴上,實在來說,意義其實并不大——從正面說,就是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從反面說就是人人都有不成佛的可能性;或者說人人都是既有成佛的可能性,又有不成佛的可能性,根本就是不確定的。“人性”反而更實在。
那么,為什么祖師們要不遺余力地宣揚人人皆有佛性呢?這是因為我們太懦弱,我們都是生活在“下水道”里見不得“陽光”的一類,我們需要欺騙,祖師們?nèi)绱苏f方才使我們有能力承擔(dān)沮喪,才有活下去的勇氣……但是,我們被“騙”得太久了,我們現(xiàn)在把“騙”我們的話當(dāng)成了真話。
直面現(xiàn)實吧,這樣我們才能稱為大丈夫!
閱讀
《佛澤》
作者:張望
ISBN:9-787-80686-610-8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
定價:36元
推薦理由:
該書作者歷時九載,深入靈隱寺、天臺山等佛教寺院,與方丈同吃住,與法師共修禪,更與眾多佛門弟子朝夕相處。用真切的文字記敘了那段令他也另異國他鄉(xiāng)的友人改變了自己人生的歲月。他希望這是一座橋,讓人們通過它看到一個真實的佛門;他也希望這是一面鏡,讓人們照亮自己的內(nèi)心。《佛澤》已是一本“影像中國佛學(xué)文化”的普及讀本。國際權(quán)威攝影雜志《德國攝影》與《PHOTO》等39家國內(nèi)外新聞媒體都曾介紹過他的攝影作品與藝術(sh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