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奮
摘要:高中學生議論文寫作的難點不少,但筆者認為主要難點是論據(jù)的選擇、表達和分析,論據(jù)的積累是突破該難點的基礎。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和作文教學實際為學生提供素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積累素材,才能逐漸解決學生寫作時“無米下鍋”的問題。
關鍵詞:以讀助寫;議論文寫作;突破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3.34 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8-0082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中的困難很多,教過的教師都知道。根據(jù)教學實際,按寫作的順序,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準確的審題立意;選擇典型的論據(jù);傾向性地表達論據(jù)和扣住觀點對論據(jù)進行有效的分析;合理安排論證結構;簡潔、準確、深刻地表達。
從檢測學生寫作水平高低的考試來看,筆者認為論據(jù)的選擇、表達和分析尤為重要,在實際教學中也是最難突破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從考試的命題來看,現(xiàn)行的作文命題形式,不管是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面對的是全省乃至全國的考生。一道好的作文題目應該盡量讓絕大多數(shù)考生都有話可說,也就是通常說的“不在審題上為難學生”。當然為了避免套題和宿構,肯定還是會存在審題問題。
至于論證的方法和結構,對于中學生來說,論證的方法和結構就那么幾種,學生經過訓練,一般都會掌握。而具體的寫作,只要條理清晰就可以,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種結構。況且文無定法,形式說到底是為內容服務的,要根據(jù)具體的內容來安排的。說到語言,對于自己的母語,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能表達清楚的,要達到深刻和有文采就比較難。深刻,說到底是思想的問題;有文采,則是長期的閱讀和練筆的結果。
最難解決的也是最重要的,筆者覺得是論據(jù)的選擇以及論據(jù)的表達與分析。為什么說難解決,因為據(jù)我觀察,學生寫作時最怕的是對作文題目沒有什么想法或雖有想法卻找不到合適的材料來證明它,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是什么“巧婦”。為什么說最重要,因為不論是從學生的寫作還是從教師的閱卷來看,這些都是最重要的。從寫作來看,學生對于作文題目,總是會有或深刻新穎或淺顯一般的立意,可是有了立意后,學生就要找到合適的論據(jù)來證明它,而觀點能否被證明清楚,內容是否充實,關鍵還是看論據(jù)的選擇、表達和分析。從閱卷教師的角度來看,我們經常說主要看內容和形式。形式主要是結構和語言表達,即怎么寫的,除非很突出,一般的學生都差不多。內容主要是論點和論據(jù),就看他寫了什么,這是文章的主體,也是打動閱卷教師的關鍵。
學生論據(jù)的選擇、應用和分析的現(xiàn)狀又是怎樣呢?論據(jù)的選擇,首先要有東西可供選擇,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他頭腦中的材料很有限,考試時想到的總是那幾個,國外的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國內的就是司馬遷、陶淵明、蘇軾等。因為沒有可供選擇的論據(jù),運用起來不是不能證明觀點,就是雖能勉強證明,也因太過陳舊而不能引起閱卷教師的興趣。
學生寫作時論據(jù)的傾向性表達和分析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學生在運用論據(jù)時,往往像講故事一樣,表達上概述不夠,更不知該從哪里開始表述,表述時該突出什么,即不能扣住觀點進行傾向性表達。論據(jù)的分析也是問題多多:有的只是觀點加材料,不對材料進行分析;有的能對材料進行分析,但只是用觀點貼一下標簽;有的分析則另起爐灶,與前面的論據(jù)完全脫節(jié),換句話說就是根據(jù)前面的論據(jù)難以得出后面的分析等。論據(jù)的概述和分析,涉及的問題,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展開。下面重點講講筆者平時是如何幫助學生,突破寫作時“無米下鍋”的難題。
筆者2013-2014年主持了福建省教育學院的課題《“以改促寫”的作文教學方式研究》,“以改促寫”其實是“以改促讀,以讀助寫”的縮寫。
這里的“改”是“自主合作的評改”,在改之前,學生要先閱讀教師編寫的學案。課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白此次寫作訓練的目的和要求后,參考教師對于優(yōu)作和存在典型問題習作的評改示范,先對自己文章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小組互助合作評改,學生再根據(jù)自評和他評來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寫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所謂“以改促讀”是教師根據(jù)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與學生一起找一些與這次寫作有關的閱讀材料,如作文的素材、名家的范文、同學的優(yōu)秀作文、有關這次寫作的知識和技巧等,提供給學生閱讀,(當然每次有所側重,不求面面俱到)。讀完之后,讓學生自己討論所給材料中對本次作文有益的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運用到寫作中去,這就是“以讀助寫”。
當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吸收,是積蓄;寫作是釋放,是支出。沒有閱讀,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當然大家都明白,這里的閱讀,不僅僅指紙質的文字閱讀,其實觀看一些視頻,參加一些活動等,應該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閱讀。
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開展課題研究過程中是如何幫助學生解決“無米下鍋”的困難的。
一、缺什么,補什么
缺什么,是指學生在每次作文訓練中沒有想到的典型論據(jù)或者缺少的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補什么,是指老師根據(jù)自己掌握的資源,把學生缺少的東西及時補充給學生,讓學生在修改文章時能用上,變成自己的東西。
在寫“痛而善言”這篇文章時,筆者給學生補充了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陸幼青的《生命日記》,并提醒學生忽視的課內文章——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李密的《陳情表》就是很好的材料。
這里說的寫作知識,一般不是純理論的知識,而是同齡人或者一些大家同類的作文,其中往往含有一些寫作的知識和技巧。
高一寫記敘文時,有一次讓學生寫《我的母親》,要求寫出人物的個性,學生大多只是寫母親操勞家務以及如何照顧自己,難以體現(xiàn)個性。于是我給他們提供了《胡適自傳》中“我的母親”的內容,老舍的《我的母親》,豐子愷的《我的母親》和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從這些感人至深的文章中,學生學到了如何從生活小事中去選材,如何通過個性化的言行去突出人物的個性。
在寫過“化心為湖,融化生命中的苦痛”的文章后,我給學生提供了畢淑敏的幾篇散文和于丹《莊子心得》里的幾篇文章,學生看后豁然開朗,對于里面的幾個例子印象深刻,自行修改時當堂就用上了。
學生寫作時絞盡腦汁想不到素材,現(xiàn)在一下子把典型素材放在他們面前,他們一般都比較感興趣,讓他們在評講后修改或重寫一段,用上補充的例子,學生都能學以致用,并且印象深刻。這大概就是孔夫子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吧。
二、閱讀課教學時,適當拓展
閱讀和寫作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讓他們占有更多的素材、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
具體做法有兩點:一是在學習作家作品時,圍繞作者生平,給學生提供一些關于作家生平的知識和文章,這樣可以讓學生能全面了解作家,以便“知人論世”,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時作家本身的故事也是很好的寫作素材。
在學蘇軾的詩文時,筆者給學生印發(fā)了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和林語堂《蘇東坡傳》中的相關內容;在學習李清照詞的時候,筆者又提供了梁衡的《亂世中的美神》。然后指導學生閱讀,他們的興趣都很高。讀后對作品的理解更深了,如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文中關于主客的問答,其實是蘇軾自己內心的掙扎,可因為什么而掙扎,為什么是這樣的掙扎,學生如果僅僅只知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不一定能真正體會到蘇軾此時的心境。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的情感是消極還是積極,讀完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就好理解了。同樣,對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聲聲慢》,學生對“凄凄慘慘戚戚”的理解也許只停留在教師對文學史的介紹上,可如果讀了《亂世中的美神》,就真正能體會到一位才貌出眾、生活幸福的大家閨秀,在嘗到了愛情的甜蜜之后,歷經國破、家亡、夫死、金石散失、遇人不淑種種變故后,她此時內心的愁苦。才能真正體會“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意境,再讀“凄凄慘慘戚戚”時,才會有“仿佛嘴里含了一顆千斤重的橄欖”的感覺。
由于理解較深,在學生的筆下,蘇軾、李清照就不只是一個失意的文人形象,還是一個敢與命運抗爭、永不沉淪的強者形象,是一個立體的形象。在以后的寫作中,不管是有關“自我成長”還是“關注人生”類的題目,學生都可以用以上兩人。在寫“痛而善言”時,學生就運用蘇軾一例,在政治壓力之下,沒有一位昔日友人寄來片言只語,蘇軾痛苦郁結于心,借詩文來言內心之痛,這里就有閱讀相關材料的功勞。
另一點是在學習一個作家的作品時,把這位作家其它的作品作為閱讀材料提供給學生,并做適當?shù)拈喿x指導。這樣學生對于這位作家選入教材中的作品就會理解得更透徹,對于作家的特點也把握得更到位。
在學魯迅先生的《祥林嫂》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先生的《吶喊·自序》,讓他們了解魯迅先生寫作的目的,同時還補充了《狂人日記》、《藥》、《阿Q正傳》等傳統(tǒng)名篇,讓學生明白了課文后面所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引起療救的注意”真正指的是什么,讓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和“國民劣根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學生因為有了這些底子,在面對“文化”有關的作文時,他們就會有更多的思考。
三、利用教學常規(gu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雖然筆者的課題是做這方面的研究,教師應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素材。但教師一個人的視野畢竟有限,精力也有限。更重要的是教師教給學生的不應該只是知識,而應該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要讓學生平時就要養(yǎng)成收集、整理素材的習慣,真正做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樣學生寫作時才會有“源頭活水”。
在具體操作上,筆者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落實:
1. 是利用學生平時的課前演講和讀書筆記來落實
課前演講,大家都知道可以鍛煉演講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其實引導得法,還可以為其他學生提供較好的寫作素材。筆者的做法是:學生輪流演講,須提前做好準備,把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文章拿來和同學分享。要求是:課前,演講者要寫一句名言警句,同時要把這次演講內容中的關鍵詞,如主要人物的姓名,所講內容的核心觀點等,寫在黑板上,名言與所講內容最好相關。學生在演講的時候,要求其它學生邊聽邊記,記下人物故事、人生道理等。講完后,教師針對所講內容做適當?shù)狞c評和延伸,聽的學生就相當于積累了一個新的素材,并對它有了一定的思考。有時針對一些熱點話題,筆者還會引導學生進行辯論,這樣學生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如五班一個學生講到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話題,筆者看到學生都有話要說,就讓他們自由發(fā)言,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既是聽眾又是討論嘉賓,在思想的碰撞中,他們對“教育”問題認識更全面了、思考更深入了。而且我還鼓勵他們課下對教育做一個專題探究。如孔孟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等的教育思想。引導他們思考:自己喜歡誰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的學校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如果你是校長,你會做哪些變革?下次寫到有關教育的題目,他們肯定就會有更多的思考。至于讀書筆記,就是學生課外閱讀時,把覺得有價值的材料摘錄下來,并做適當?shù)狞c評。看過文章,把其中感受最深的內容摘錄下來,本身就是對材料的再加工,而點評則是對材料的深入思考。這樣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就不愁沒有作文的素材,當然也不愁沒有思想和語言了。
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就行。筆者就經常推薦學生訂閱《語文周報》、《語文報》、《中學生閱讀》、《讀者》、《雜文選刊》等報刊。除了高考必讀的名著外,還鼓勵學生看看魯迅、柏楊、朱光潛、余秋雨、畢淑敏、周國平、張曉風、賈平凹、莫言等人的作品。引導他們看《財經郎眼》、《大家》、《人物》、《藝術人生》、《對話》等電視節(jié)目,看看《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放牛班的春天》等經典電影。好的影視作品往往思想性和藝術系兼?zhèn)?,也是非常好的素材?/p>
2. 課內適當拓展,讓學生自己尋找相關的材料
所謂的課內拓展,實際上是教師在課文講解時,為了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根據(jù)課文的內容,作適當?shù)耐卣埂9P者的做法是圍繞課文內容給學生幾個寫作話題,要求他們先自己寫出片段作文,再去尋找相關的材料,在占有材料的基礎上,改寫片段作文,互相交流。
學了《項羽之死》,筆者就給了學生幾個話題:我心目中的英雄、性格與命運、智與勇、 談民心、無情未必真豪杰、生存還是毀滅、談尊嚴,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課文內容以及后面李清照、王安石等的詩詞來寫片段作文。然后鼓勵他們自己去找相關的材料,于是學生找來了《項羽本紀》,找來了易中天的《漢代風云錄》,找來了張藝謀的《英雄》,甚至網(wǎng)絡上關于劉項誰才是英雄的辯論材料。學生占有材料后,修改自己文章,然后全班交流。這樣,讓學生自己圍繞教材,選擇合適的角度,寫一寫,讀一讀,改一改,學生閱讀的材料多了,思考問題的角度多了,寫出來的片段作文質量就會高很多。這其實也是“以讀促寫”。
3. 作文評講后,引導學生開展找典型素材比賽
每次講評完作文后,筆者都會針對這次習作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典型論據(jù)。除此之外,筆者還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看那個小組找到典型論據(jù)多,小小的競爭會讓他們樂此不彼。通常情況下,先引導學生盡量利用課內的材料,讓他們懂得學以致用。如寫完“痛而善言”,筆者告訴他們,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李密的《陳情表》是非常典型的素材。筆者給他們示范,告訴他們應該如何表達。至于課外的就要靠他們的閱讀積累了。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學生的積極性一旦調動起來,每次他們自己找到的材料遠比教師一個人找的要多,而且他們對自己動手找的材料,印象也更深。教師只要對不典型的材料適當把關即可。
以上就是筆者在開展課題以來做的一些嘗試,學生大多覺得對他們的寫作有較大幫助??傊?,作文教學是難的,難在思維、難在素材、難在表達……筆者以為沒有包治作文問題的靈丹妙藥,但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朝著科學合理的方向前進,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多讀讀、多想想、多寫寫,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慢慢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 3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