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陽
摘要:“感悟”和“審美”是語文新課標中的關鍵詞,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悟,還要重視為學生設計體驗感悟性的活動,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啟發(fā)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語文的美。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學習;體悟;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8-0073
《語文課程標準》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這是基礎教育的美育任務在新課程培養(yǎng)目標中的體現。也可以說,基礎教育課程在美育方面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闭Z文教學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與教師集中的藝術體現,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美。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教師要充分發(fā)現美的因素,及時引導學生欣賞。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愉悅美
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對學習有著明顯的促進性,它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大腦處于明晰的狀態(tài)。因此,適當得體的導語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疲勞,集中學生的精力,而且能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愉悅美。人們都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課的開頭非常重要。富有經驗的教師很重視導語的設計,他們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投石激浪”,往往瞬間就可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引人入勝。精妙的導語能夠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導語主要根據內容的不同、文體的不同來設計。它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可以是一幅優(yōu)美宜人的畫面,可以是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動。例如:導語巧設懸念,為學生進一步體驗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個鋪墊作用,它強烈地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教學活動。
例如:筆者在教魯迅先生的《藥》時,設置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你們見過用人血饅頭治病的事嗎?今天學習的課文《藥》就是講述用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這“藥”說明了什么呢?
“中國”古老的名稱除了“赤縣”、“神州”外也曾叫“華夏”。華夏本是一家,現在分成兩家,而且華家吃夏家的血,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辛亥革命終于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放中國人民。那么,無數革命先驅所尋找的救國救民的“藥方”是什么呢?
二、節(jié)奏美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真正做到與作者同歡娛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
吟誦的時候,需根據文章的內容及自己的體會采用不同的語調,而吟誦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師的范讀,學生的個別讀,也可以是學生齊讀。這需要根據文章抒發(fā)的情感而定。大體說來,情感低沉、纏綿柔緩的文章,宜采用個別讀,從而體會到節(jié)奏的陰柔美。而激昂、熱烈的文字,則宜采取集體誦讀,從而體會節(jié)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要重視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時,筆者讓一名朗讀水平很好的女同學來朗讀,放上輕柔的音樂,讓同學們閉上眼睛來聽,同學們在舒緩的節(jié)奏中去感悟朱自清那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體會到散文的美。
有的文章所表現的內容距離學生比較遙遠,學生往往“進入不了角色”,這時便需要教師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學生的心靈之間“搭橋”。例如:讀魯迅的《孔乙己》,既讓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運,又讓學生以今天素質教育的眼光來評判孔乙己的悲劇性格,同時還結合當今一些社會現象剖析身邊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是一個“看客”,進而“讀”出魯迅那穿越時空的深邃目光……
三、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所描寫的景物融為一體所達到的一種藝術。在語文教學中,對意境的品味最容易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僅限于把自己對意境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卻忽略了引導學生對意境的體驗,忽略了由此領會到的想象美。要領會意境,就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聯系自己的閱讀經驗,放飛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深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這就是想象再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徑,以作者描繪的景物為緯,讓想象的翅膀任意飛翔,這一點在詩歌教學中尤為重要,比如: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正是通過想象,讓學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時,學生也會回味欣賞意境美的過程,這就是想象美。好的作品往往是一個空框結構或召喚結構,給讀者留有廣闊的思考空間和補白天地,讀者只有調動起自己的聯想力和想象力,才能形成自己真切的體驗感悟或富有創(chuàng)造性而又個性化的解讀。
例如,在《與朱元思書》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作者坐船出游看山的幻覺,為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這句精彩的描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實踐,想一想這方面觀景的體驗。這時學生記憶的閘門會很快打開,不少學生會自然聯想到:在車船快速行駛時,四周景物仿佛會不斷向后退,在類似的幻覺中觀察景物,靜止的景物會鮮活起來。
四、幽默美
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藝術與教學中各種偶發(fā)因素巧妙結合,便會呈現出一種教學機智,而幽默的教學機智往往可以活躍整個課堂。前蘇聯教育家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崩纾褐丶壗處熡谟勒龍?zhí)教《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文中講到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除草劑噴灑過以后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庇幸粋€學生讀這句話時聲音很響亮,于老師笑了笑說:“要么你的抗藥性強,要么這除草劑是假冒產品,我再給你噴灑點?!蓖瑢W們都笑了,該同學也會心地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地讀了起來。不難看出,這一招顯然要比直接告訴學生怎么讀要高明得多。
五、創(chuàng)造美
齊白石是一位國畫大師,老舍是著名的文學家和語言藝術巨匠,兩人交往甚篤。一次,老舍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白石作畫,想來這對白石大師何難之有?但是,老舍幾次去看,白石都遲遲沒有動筆。經過長時間的構思之后,他才教上了“試卷”。老舍展開一看,只見清泉由亂石中瀉出,水草在溪邊雜生,僅在溪邊的水洼里點上了幾只蝌蚪。老舍不禁拍案叫絕。因為這幅畫不落俗套,含蓄而不直露,耐人深思。透過畫面,人們似乎聽到了潺潺流水之聲,呱呱青蛙之鳴。細想起來確有道理,在生活中人們總是只聽到呱呱的蛙鳴,誰曾見到聽到青蛙正在鳴叫?如果真的畫上了一只正在鼓腮而鳴的青蛙,豈不大煞風景?
這件事啟發(fā)教師,講課要給學生留有思索的余地。教師不要包辦代替,不要事無巨細說得揭底亮相,要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逐步把他們引向創(chuàng)造的天地,感受語文教學的美。而不要像古代戲曲那樣,總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看完之后再沒有什么可以想象的東西,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一個個都成了“書呆子”。教師要尊重學生,感受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這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
(作者單位:貴州省大方縣第一中學 55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