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豪
摘要:好戲一開場就能牽動觀眾的心,一堂好的語文課,一開始必須吸引住學生。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為了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情感氛圍;為了能讓語文課充滿詩情畫意,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用詩文名句導入能營造儒雅的氣氛;懸念的設置有利于調集學生的注意力,從一開始就讓學生聚精會神;有時為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沒有傳達的信息,巧借它山之石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和主題。
關鍵詞:情感共鳴;美的熏陶;調集注意;傳遞信息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021
一部真正優(yōu)秀的影片開頭的美學價值不容忽視。導演設置它的目的便是吸引人的眼球。一堂真正的好課也是從一開頭就開始的,教師用它的目的便是抓住學生的心。
如果教師每一次走進課堂都千篇一律地說:“把書翻到多少頁”,這樣的開場白無疑是最好的催眠曲。學生學語文,都認為自己有基礎,覺得聽不聽無所謂。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特別注意導語的設計。
語文教師很形象地形容優(yōu)秀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言下之意,開頭或短小精悍,或神秘動人,或充滿懸念,總之,一定要先聲奪人。那么一堂好的語文課更應該首先做到先聲奪人。精彩的導語能起到下列作用:調集注意力,激發(fā)興趣,引上正軌、引入佳境,啟迪心靈,給予享受。
課堂教學的開場白即導語,是教師在正式講課之前,用來引入新課,啟發(fā)誘導的語言。導語設計的好壞,往往關系到全局和教學的好壞。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我們的課堂怎樣才能做到一開場就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
一、以情感人,引起共鳴
教師在課堂上要著意營造一種感情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盡快深入角色。教科書中很多課文是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教師導語要充分利用課文本身的優(yōu)點。例如《我與地壇》一文就可以用以下方法導入:“同學們,當我們遇到了重大挫折怎么辦?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寫過的一首詩告訴了我們答案?!偃缟钇垓_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樂之日就會到來。我們的心兒永遠憧憬著未來,現今總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而那些逝去的將變?yōu)榭蓯?。當生活不如意時我們應當采取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今天我們就學習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同感受作者遇到苦難以及面對的態(tài)度。”這樣的導入不但營造了文化氣息,也牽引了學生的心,因為每個學生都有遇到挫折的時候,普希金的詩,無疑給學生以指路明燈,而學生的挫折和史鐵生的比起來根本就不算是挫折了。人類的溝通需要情感的投入,能從情感上打動人心,引起了共鳴,教學就是很簡單的事了。
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導入,必然會撥動學生的心弦,調節(jié)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二、詩文名句,引入佳境
詩詞名句是濃縮的精華,它們的內在美是令人咀嚼不盡的,設計導語時,恰到好處地運用一些詩名句,不但能很快地渲染一種詩情畫意的典雅氣氛,而且能創(chuàng)設“先聲奪人”的審美情境,讓教學充滿詩情畫意,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教師先說“歷代名家對秋都特別鐘愛,描寫秋的佳作數不勝數,同學們能說說嗎?”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去思索,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能說出“尋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水天一色”(王勃)。教師總結,這么多的佳作中既有頌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寫蕭瑟凄涼,又有刻畫絢麗多彩,那么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
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活潑、愉悅、熱烈的情境,用語言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無疑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導入好比演奏前的定調,它直接關系到演奏的成敗。
三、設置懸念,調集注意
充滿懸念的導語,能給學生思維選擇和嘗試的權利,有利于他們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在設計課堂導語時,先用一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搭建學生思維向更寬的境界飛躍的平臺。
例如在學習李樂薇的《我的空中閣樓》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導語:我們都知道世外桃源,海市蜃樓都是美麗的,但是它們是虛幻的,那空中閣樓也是美好而不現實的東西,作者卻用它來給自己的小屋命名,原因是什么呢?
四、巧借它山之石
課堂導入時,恰到好處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文章中沒有傳遞出來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內容,或者是作者的身世背景故事等等,這樣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題。
例如學習蘇東坡的《赤壁賦》一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余秋雨的散文《蘇東坡突圍》中有這樣一段: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會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用余秋雨的這段話來形容蘇東坡再合適不過了,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也正是這樣不平凡的遭遇,使得他獲得了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汽化,他及他的作品真正成熟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激揚圍子,表現了一種曠達的胸襟,那么今天我們就學習蘇軾的一篇成熟之作,也是傳誦千古的名篇《赤壁賦》?!?/p>
優(yōu)秀的導入其美學價值不容忽視,教師用優(yōu)美而充滿激情的語言營造情境,再現形象,必然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震動,也必然會使他們體驗到審美的歡愉。
選入語文教材的可說是優(yōu)秀作品,是人類文明的精華,而教師是需要用自己對職業(yè),對學生的愛去盡心傳播文明精華,必須要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的教學氣氛之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而萬事從頭抓,一堂課一開始就一定要做到先聲奪人,好的導語能有效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正軌,從而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文昌校區(qū) 2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