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42-01
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最緊迫的任務應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數學教學更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重視智力的開發(fā)和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首先最主要的問題是搞清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與現代的素質教育的區(qū)別:前者是選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后者注重全面發(fā)展,強調學生主動學習。那么如何實現這一目的,我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加強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地體現,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習好的學生是“配角”,更多的學生充其量是陪襯的“演員”,甚至是觀眾或聽眾的弊端,使更多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能給全體學生上臺“表演”的機會,集中精力,均有收獲。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這一教學原則呢?現結合自己的課改實驗談點淺見。
一、創(chuàng)造條件 激發(fā)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上講臺講題不失為一種好的教法。學生在講題過程中,教師認真聽講,及時有效地提出意見。例如:我在教學“正方體的認識”一節(jié)課時,在講完“長方體的認識”后,布置的作業(yè)是預習“正方體的認識”并為下一節(jié)講課做好準備(包括學具)。這節(jié)課開始,同學們爭著講題。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這位學生手里拿著自制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走上講臺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正方體是由6個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接著引導學生向他提出不懂的問題。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他們都積極思考,都想問一個問題難住他,后來有幾位學生問了幾個問題,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講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讓沒有機會上講臺的學生在他們小組進行講解。這節(jié)課大家學習氣氛特別濃,一堂課自始至終學生都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各有所獲。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由易到難 循序漸進
在講題的訓練中判斷題是最有效的訓練題型之一。讓學生講,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判斷題的訓練來達到此目的。例如:讓學生判斷“2是最小的自然數”,學生會說:“錯,0是最小的自然數,2不是?!苯處煈斠龑W生這樣說:“因為最小的自然數是0不是2,所以2是最小的自然數是錯誤的”;或者說:“雖然2是自然數,但是最小的自然數是0而不是2,因此2是最小的自然數是錯誤的”。這樣在講題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的穿插了關聯(lián)詞語的訓練,更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判斷能力。
另外,要做好“三習”結合,也就是課前預習(感知)→課堂練習(理解、講題)→課后復習(拓展、編題)。首先在上課之前,先要求學生預習。通過預習,學生會對所要講的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哪些內容理解了,哪些沒有理解,形成質疑。這樣教師在上課時,學生就會全身貫注地去聽自己沒有理解的內容,也為上課學生提問做了鋪墊。在課堂練習中盡可能多的讓學生講題并接受老師輔導,使其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在課后復習與作業(yè)當中,更要為部分好的學生設置編題的機會,通過編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加以拓展,學以致用。
三、面向全體 分類要求
課堂教學目標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在課堂練習當中,要加大訓練的份量。大體講,練習題一般分為基礎練習題,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去講和做;變式練習題,如教材中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去講和做;綜合練習題,如教材中帶星號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去講和做。這樣,全體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以上是自己在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堂教改的點滴嘗試,還需不斷探索和完善。但是,我想有一個基本點要確定,這就是教師要真正地做到精講和精練。我相信,它將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劉水娥,小教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