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春迎
(閩江學院美術(shù)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李耕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畫家,擅長中國畫,尤精古典人物畫,兼及山水、花鳥畫,常以題畫詩的形式揭示畫旨、抒寫情懷。
李耕的人物畫題材豐富,涉及中國古典人物畫中最常見的題材——佛道人物、歷史人物、高士、仕女、村夫、孩童等。其中以佛道人物畫數(shù)量最多,也最具特色。李耕能用最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形象逼真的神態(tài),風趣而不庸俗,詼諧而不失端莊,所描繪釋道人物可以說完全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沒有宗教的神秘氣氛,儼然是一幅幅人間煙火的市井圖,形成了“佛容世俗化”的繪畫風格。[1]在其人物畫中有大量的題詩,詩歌的內(nèi)容及風格與其畫風完全一致,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繪畫的主旨、藝術(shù)追求和對生活的體悟。
“詩言志”,要弄清李耕人物畫題畫詩的情感內(nèi)蘊,首先得了解李耕的生平。
李耕(1885-1964),原名李實堅,字硯農(nóng),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畫室號菜根精舍。出生于福建仙游縣度尾鎮(zhèn)中岳村的一個民間繪畫世家,其祖父、父親都是民間畫師。李耕自幼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喜愛繪畫。七歲入私塾,兩年后因家境困頓而輟學,后在家隨父正式學畫。13歲隨父為人畫像和給寺廟作壁畫。1911年,其父病逝,26歲的他在泉州、福州賣畫謀生,在繼續(xù)為寺廟繪制壁畫的同時,開始創(chuàng)作卷軸畫。28歲時,他的國畫就已蜚聲當?shù)?,并開始收徒授藝。從31歲至39歲,在作畫之余,他游覽莆仙地區(qū)名勝,并盡力搜集黃慎、上官周、唐寅、仇英等明清畫家作品,以便臨摹學習。1925年,40歲的李耕以《彌勒佛圖》參加“東南五省畫展”,被評為第一。同年移居省城福州鬻畫,作品《東波笠屐》《彌勒佛》《達摩》《無量壽佛》《鐘馗捉鬼》《踏雪尋梅》和《秋雨歸帆》參加了在福州舉辦的“中法繪畫聯(lián)展賽會”,再度榮獲首獎,并被徐悲鴻嘆為“有以奇拙勝者,首推李君耕。揮毫恣肆,可以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2]。1949年,李耕65歲,其才能才為政府所重視,先后被選為仙游縣人民政府委員、仙游縣政協(xié)副主席、福建省政協(xié)委員,1953年受聘為福建文史員,1958年被選為美協(xié)福建分會副主席。1959年成立李耕國畫研究所,并應邀為人民大會堂創(chuàng)作巨幅屏風《松青鶴白東方紅》《松鶴遐齡》等,這兩幅畫至今仍陳放在國賓廳。1961年77歲高齡的李耕才第一次出省,在杭州、上海、北京參觀游覽,交流畫藝。[3]
李耕大半生過著輾轉(zhuǎn)流浪四處鬻畫的艱辛生活,每到一處,他都從名勝古廟的壁畫中汲取營養(yǎng),虛心求教當?shù)赜凶R之士,學習古典文學、古琴,收集觀摩名家名畫,這些經(jīng)歷為他后來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莆仙地區(qū)四處游歷,使得他對閩地尤其是莆仙一帶的地理山川、民風民俗了如指掌,深切體會民眾的疾苦和期盼,從而創(chuàng)作了大量民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也養(yǎng)成了他恬淡灑脫、幽默睿智、剛正不阿、同情疾苦的性情與品德。
“三一教”對李耕人格及藝術(shù)理想的養(yǎng)成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莆仙地區(qū)有一種特殊的民間信仰——夏教,這是由明代莆田人林龍江創(chuàng)立的“儒、道、釋”合一的教派,俗稱“三一教”。它以“道釋歸儒,儒歸孔子”為教旨?!叭唤獭笔且环N以陽明心學為基礎(chǔ),以儒家的綱常人倫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煉性為入門,以佛教的虛空為極則,以入世法與出世法一體化為立身處世的準則,以歸儒崇孔為宗旨的三教同歸于心的思想體系。其義理為修煉“心身性命”之學,以綱常道德為日用,以士農(nóng)工商為常業(yè),并推已及人,勸人為善,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信教的目的是通過教門規(guī)戒修持,達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修己度人,“勿起邪心,勿為邪事,勸善濟危,扶持正氣,愛國愛民”;修之于心,行之于用,立德、立功、立言。[4]夏教以不需持齋出家和偏廢世俗事務(wù)也能修身養(yǎng)性的方便之法而深受莆仙士、農(nóng)、工、商各階層人士推崇。李耕也居其一,故自號“優(yōu)婆塞”和“不剃僧”。
“三教合一”的包容性構(gòu)成文化上的豐富多彩,佛、仙、神話、歷史人物及吉祥喜慶內(nèi)容成為繪畫題材,迎合民風民俗的需要。不存在信仰沖突與文化紛爭,為他充分發(fā)揮藝術(shù)想象力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并在長期的浸染感悟中促進了他知識結(jié)構(gòu)的拓寬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莆仙地方的文化土壤使李耕的繪畫藝術(shù)得到熏陶和成長。[5]
民間百姓對宗教的信仰較多帶有迷信色彩,但李耕憑借其對佛道人物故事的熟悉、對三教合一的深刻理解及豐富的生活閱歷,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體悟,并將這種精妙不可言傳的佛理禪意轉(zhuǎn)化為通俗生動的繪畫語言及畫面題詩,讓觀眾在品味賞玩之中,領(lǐng)悟佛道內(nèi)涵及人生哲理。李耕擅畫道釋人物像,對諸如八仙、麻姑、劉海戲蟾、張果老、濟顛和尚、羅漢、彌勒、達摩等神仙高僧的故事及人物性格都十分熟悉;李耕勤于學習,對民間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諸如王羲之、李白、蘇軾、米芾、關(guān)漢卿等都有深入的了解;李耕善于觀察生活,對身邊的各式人物的體態(tài)、性情品察入微,常以身邊人物入畫。在這些人物畫的題畫詩中抒寫其個人志趣和對人生的領(lǐng)悟。
達摩、劉海、濟公、八仙等,是李耕筆下的常客,以他們?yōu)轭}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仙風道骨的崇仰,也展現(xiàn)其幽默、灑脫、甘于平凡的真性情。
“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歷史上流傳不少關(guān)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李耕以這些故事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很多作品,又以不同的題詩內(nèi)容賦以每幅作品不同內(nèi)蘊,寄托自己各個時期的心態(tài),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意趣。如他的幾首《達摩》題畫詩:
聞道大師來天竺,貌古于松胸似竹。為何皇家不識機,踏蘆歸去西江月。少林寺里花自開,妙諦興于他人說。于今衣缽正無傳,幾處鐘聲山水緣。
證最上乘便高識,衣缽不輕付人勒。大師浮海到金陵,一葦飄然大江北。面壁有為化三千,幾個所學何所得。吾皮吾肉安足論,吾骨吾髓真功德。
古之作家吳道子,飄然落筆成云水。三千畫佛喜典型,可怪者達摩似鬼。凸眼凹腮八尺身,惹得梁主怖如此。所以金鏤古袈裟,渺渺大江流一葦。相傳西方化人城,昔日東游闡禪旨??谌魬液有腥顼w,乾坤何處不棲止。偶爾卓錫少林中,十年月照峭壁里。山花開后碧山空,時人空白埋雙履。至今衣缽也無傳,鬢眉都付丹青里。愧予脫穎漫臨摹,自覺草草還未是。
劉海是位道教人物,關(guān)于劉海的故事最為耳熟能詳?shù)氖莿⒑蚪痼?。李耕畫中的劉海戲蟾更多的是表達他對官僚們唯求官運亨通、招權(quán)納賄的不滿與不屑。如他的兩首《劉海蟾》:
自是蓬萊一羽衣,帝門與我故相違。腰纏萬貫家何在?蘆荻江頭月映磯。
云作羅裳葉作衣,人間富貴既相違。海蟾未必金錢癖,笑煞青絲下釣磯。
濟公是南宋高僧。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李耕也通過畫中題詩來表達對濟公人格的崇敬之情。如《濟顛和尚》:
穿百衲衣持蒲扇,自家落拓自家顛。實無法令世人稱,一壺濁酒喜相逢。出門俱是看花眼,黃昏歸來還未晚。眇看世間朱門漢,誰道野僧大汗漫。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李耕也常借詩描繪八仙們超凡的仙氣:
弱水三千獨木槎,十州風物竟如何?船頭風月花前酒,也是神仙野興多?!栋讼蛇^海》
初上九華山上翁,葫蘆有酒喜相逢?,幊匾粫辏忠婓刺覞M樹紅。——《李鐵拐與藍采和》
道是混元蝙蝠仙,金丹換骨已千年。笑他掃雪韓湘子,歲歲襤衣雪滿天?!稄埞吓c韓湘子》
金錢玉帶竟何親?同我抽身有幾人。偏是仙姑早穎悟,一人跳出洛陽春。——《曹國舅與何仙姑》
扶一拐子,攜一瓢子。華山醉倒,歲月不知?!独铊F拐》
大醉別天地,長生一古今。仙家無塵夢,一醉便陶然?!度勺砭啤?/p>
雖然李耕的繪畫題材多為佛道人物,民間對佛道的信仰多出于求福、求平安等,李耕卻能通過在畫中題詩,不僅表達他對佛道、人生的理解,而且在客觀上也起到引導民眾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宗教、人生的作用。他繼承民間畫風,擅長把精妙不可言傳的佛理轉(zhuǎn)化為通俗生動的形象語言,讓觀眾在品味賞玩之中,領(lǐng)悟佛理內(nèi)涵。如彌勒佛也是李耕的最愛,畫得也最富特色,他常以夸張手法突出表現(xiàn)彌勒的笑。李耕愛畫《六子戲彌勒》,以形象比喻的手法,把束縛世人心性的眼、耳、鼻、舌、聲、意,外化為六個頑皮的小兒,他們挖彌勒佛肚臍、抱腿探耳、吮乳、倒立、角逐、擁抱、拉尿,活潑機靈的樣子無不像世間的孩子,而彌勒佛任這六子嬉戲煩擾,只是安然微笑。在這些畫作中李耕常配上幾句詩,形象地表現(xiàn)佛祖六根清凈,身得大自在的境界。題畫詩中的禪意通俗易懂,沒有高深晦澀之感。李耕所畫的彌勒佛,除誡世勸善外,最大的作用是能安慰心靈,開闊胸懷。[6]。
李耕以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題材的畫作仍不失其現(xiàn)實的意義。如“倒騎驢”、“米顛拜石”,以及“通耳”、“通鼻”、“呵欠”等作品,不僅技法超妙、筆墨淋漓,而且畫中題詩很令人警喻和深思。如:
白頭一老子,倒騎是何故?未敢向前行,怯怕忘來路。——《張果老倒騎驢》
世上多少人,不如此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稄埞系跪T驢》
元章拜石豈無緣,又不知其所以然。畢竟金石堅莫敵,何妨一揖有奚顛?——《米顛拜石》
未必塵埃一掃空,人生寧作半癡聾。巢由寄傲唐虞際,洗耳于今便不同?!端目熘幌炊?/p>
閑來無事讀書多,更愁心魔與睡魔。吾道有形天地外,何須十萬學伽陀?!端目熘x書》
不厭吟哦一老翁,也將秋興入詩筒。攢眉噓氣怡然坐,楓葉瀟瀟夕照中?!端目熘蚬?/p>
幾稼茅屋傍溪山,一片浮云終日閑。搔首向天搔背坐,蒼生痛癢總相關(guān)。——《四快之四撲背》
天然真趣不須謀,自在清閑老佝僂。莫笑身材瘦如竹,虛心林下傲王侯?!端目熘膿浔场?/p>
許由洗耳,居然古風。處此遁世,總作癡聾?!端目熘幌炊?/p>
觀音菩薩是最為民間崇尚的一位佛教人物。李耕所繪的觀音是一位端莊肅穆的形象,她面含微笑,慈祥而美麗,既沒有高高在上的妙相莊嚴,也沒有珠光寶氣的俗態(tài),其畫中所題之詩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意旨。如:
慈航一葉傍滄州,茫茫苦海無盡頭。修顯跏趺觀自在,普陀山頂紫云浮。——《自在觀音》
濟世慈航覺岸開,柳枝甘露灑塵埃。蓮花妙端中天同,白云行深展現(xiàn)來?!洞群狡斩伞?/p>
在老百姓的心中,鐘馗是一位丑貌無比的守門神,1949年以前李耕所作鐘馗年畫主要表達捉奸除惡之旨意;共和國成立后,李耕所畫出的鐘馗,是與民同樂、共享太平的鐘馗,并題詩:“五日家家蒲酒香,終南進士亦壺觴。太平時節(jié)無妖厲,任爾陶游到醉鄉(xiāng)?!?/p>
農(nóng)夫、漁夫、樵夫、村姑、村童也成為李耕筆下的人物,李耕以描繪他們的勞動與生活,為我們展現(xiàn)了莆仙地區(qū)的民風民俗及凡夫俗子的可親可敬可愛之處。如:
可嘉勞動到田家,春到隔垅蓑笠斜。大姑耕田小姑盞,蓬頭猶不飾簪花?!洞旱礁糅狻?/p>
昨夜江谷生,池塘春水足,笠蓑快牽牛,犁破千頃綠?!独缙魄ы暰G》
兩岸輕舟過,山村春色濃。浮橈一回首,仿佛入桃源?!稘O》
頭上頂青天,山路少息肩。辛苦君莫厭,耽負萬家煙?!堕浴?/p>
山色雨晴后,煙靄掛薜荔。一犁膏梁足,隔垅起秧歌?!陡?/p>
千古重教化,乾坤一草堂。有書留課子,不厭人生忙?!蹲x》
人道天心兩不平,可憐高臥老先生。舌耕際此干戈事,時有兒童小戰(zhàn)爭?!洞逋[學》
村塾先生不算癡,亦教蹴鞠合時宜。阿瞞昔日多游戲,終是中原一健兒。——《村童鬧學》
李耕大半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面對社會的黑暗與不公,他常常創(chuàng)作一些寓意深刻的社會諷刺畫。1938年,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黃河流域各地災民紛紛涌到福建,而當局視這些“黃河婆”為螻蟻,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李耕憤然作了《難民圖》并題詩:“偶寫秋山楓葉丹,中原風景不摧殘。渡頭多少淮秦客,莫作流氓一例看。”連年戰(zhàn)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李耕同樣過著漂泊潦倒、風刀霜劍的日子,生活處境十分險惡,他作了《虎背逃禪》并題詩:“黑風一夜浪滔天,恐是沙蟲未了完。老衲曾關(guān)塵海事,此生虎背只逃禪?!?/p>
面對官紳的威逼,他更是敢于直接面對,作畫題詩表達疾惡如仇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曾有一位魚肉百姓的旅長錢某,向李耕求畫,李耕即畫一幅《六子戲佛圖》,描繪大腹便便、露齒而笑的彌勒佛,身邊六個童子在玩弄一個大銅錢,有的在錢眼里翻跟斗。圖上詩曰:“皆大歡喜總是錢,莫將錢眼打秋千,此心已解金錢劫,一笑婆娑自在天?!鼻擅畹亟杵湫帐稀板X”為“畫眼”,直斥吞噬民脂民膏的達官顯貴。[6]有一次,偽區(qū)長和稅務(wù)員一起帶槍到先生家里,用槍口頂著先生胸脯,要挾先生下筆,來勢洶洶,勢難兩全。幸虧徒弟們和四鄰農(nóng)友聞聲趕來,群情激憤,這才轟走了無賴。先生滿腔怒火,畫下鐘馗捉鬼圖,并題上一絕:“兩峰粉本黑風生,入妙魔王一筆成。豹目虬須君莫厭,于今人面更猙獰。”
李耕以古典人物畫聞名于世,其畫作及題詩都充分地表現(xiàn)了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所提的“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一傳統(tǒng)審美觀。李耕極為反對無病呻吟的各種病態(tài)人物畫,主張“繪畫貴先立意”。他說:“意正則品高,神有本焉;若舍意求神,其與僵尸作態(tài)何異?意正神自傳,應以意正神,依神表意,而意神又悉賴于形似?!?/p>
由于李耕一生生活于社會最低層,因此他最懂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他精通佛理禪意,并能融會貫通,將人生感悟融于宗教的意旨之中,使其宗教題材畫作及旨意洗去了迷信的色彩,而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時具有仙風道骨般的詼諧灑脫;他愛憎分明而又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使得他的畫作充滿真善美德與鮮明的愛憎立場。李耕的人物畫及題畫詩充分展現(xiàn)了平民化與文人化兼得的藝術(shù)內(nèi)涵,達到了雅俗共賞的高度。
注釋:
[1]黃志強:《李耕人物畫技法》,福州: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1999年,第12頁。本文所引李耕題畫詩均出自本書,不一一注明。
[2]福建省莆田市老年書畫藝術(shù)協(xié)會等編:《李耕及其畫派評介》,2003年,第44頁。
[3]李耕畫集編委會:《二十世紀中國古典人物畫大師李耕畫集·李耕年譜》,福州: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2005年。
[4]林國平:《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5]鄭宜平:《李耕國畫藝術(sh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7年。
[6]福建省仙游縣李耕畫院編:《李耕國畫研究論文匯編》(第二輯),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