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洲
(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教師個人教育哲學的創(chuàng)建:特級教師的視角*
李潤洲
(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教師個人教育哲學是指教師個人對教育、所教的學科、教學、教師與學生等關鍵詞的獨立思考與個性回答。特級教師之所以是特級教師,不僅因為他們課上得好,而且因為他們擁有個人的教育哲學。通過呈現(xiàn)特級教師個人教育哲學的具體樣態(tài),探討特級教師個人教育哲學形成的過程,則能夠讓我們洞悉教師個人教育哲學創(chuàng)建的一般路徑,即增進職業(yè)認同,奠個人教育哲學之基;堅持研究創(chuàng)新,繪個人教育哲學之圖;秉承自知無知,拓個人教育哲學之疆。
教師個人教育哲學;特級教師
教師個人教育哲學是指教師個人對教育、所教的學科、教學、教師與學生等關鍵詞的獨立思考與個性回答。從一定意義上說,特級教師之所以是特級教師,不僅因為他們課上得好,而且因為他們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個人教育哲學?;蛘哒f,正是因為他們洞悉了教育真諦的個人教育哲學才成就了其為特級教師,造就了其智慧人生與智慧教育。那么,特級教師所走過的教育智慧之路和個人教育哲學形成的過程,對于普通教師來說,有何啟示?這里擬通過摘錄王崧舟、華應龍兩位特級教師對教育、所教的學科、教學、教師與學生的獨特認識與理解,來具體探討、解析教師如何創(chuàng)建個人教育哲學這一問題。
案例1:王崧舟,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杭州市拱宸小學校長。“詩意語文”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其教學風格是“精致、和諧、大氣、開放”。
關于教育——王崧舟雖然沒有直接界定教育是什么,但從其倡導、踐行的“詩意語文、詩意教育、詩意人生”的言行中,分明可以感受到其理解的教育即培育自覺的生命。因為在他看來,“詩意就是‘全人’的狀態(tài)……是不計功利、剪除壓力的自由狀態(tài),是全然進入、全心投入的忘我狀態(tài)?!盵1]在回答“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這一問題時,他回答道:“我想我是希望自己和更多人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去努力追尋語文教育的本真:培養(yǎng)真正的人,培養(yǎng)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養(yǎng)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盵2]272
關于語文——“語文是功利的,那是學生的立身公器;語文是科學的,那是學生的思維之劍;語文是審美的,那是學生的精神家園。語文是一面多棱鏡,折射著功利、科學、審美的繽紛色彩;語文是一個萬花筒,演繹著實用、真理、情性的大千氣象。說到底,語文是人的,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與語文的關系,語文才會噴射出繽紛的色彩、激蕩起大千的氣象?!逼渥非缶褪恰白屨Z文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這種“詩意語文”就是“自由對話的語文,喚醒意會的語文,精神契合的語文,追尋幸福的語文,實現(xiàn)自我的語文”。[2]272-275
關于語文教學——“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換言之,好課的第一重境界是“思在”,而“思在”就是說“課能上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想”;好課的第二重境界是“本色”,而“本色”就是說“上最適合于自己的課”;好課的第三重境界是“當下”,而“當下”就是說“我在上課,但我同時又是在享受上課?!盵1]
關于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是有差異的,表現(xiàn)為先天稟賦、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表現(xiàn)為學養(yǎng)積淀、表現(xiàn)為抱負水平、表現(xiàn)為個性特征等。但我覺得,最根本的差異,乃是事業(yè)境界、人生境界上的差異。有人只是從生存的境界體認教師這份職業(yè),于是,教書僅僅成了一種謀生手段……有人超越生存的境界,從生活的境界體認教師這份職業(yè),于是,教書就不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tài)度……有人超越生存和生活,從生命的境界體認教師這份職業(yè),于是,教書在他們的眼中就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現(xiàn)象,教書過程就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過程。這樣的境界也正是詩意語文教學的執(zhí)著者所追求的?!盵2]273
關于學生——“孩子是天生的詩人,孩子具有繆斯的心性。每個孩子都是泛神論者,在他們的眼中,世間萬物,無論是一花一草,還是一石一木,都是有情感的,都是活潑的……兒童觀察世界、打量世界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詩性的方式……兒童天生就是詩人,兒童天性就是詩意的,那么,以兒童為主體的語文課怎么可能沒有詩意?”[3]
案例2:華應龍,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融錯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追尋著“我就是數(shù)學”之夢。
關于教育——華應龍老師推崇愛因斯坦對“什么是教育”的回答,即“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剩下的是什么?在他看來,就是心態(tài)、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因此,教育“不光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啟迪智慧,更要點化生命”,而“點化生命”就要“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4]
關于數(shù)學——“數(shù)學是玩具,是前人留下的玩具;數(shù)學就是游戲,就是在統(tǒng)一規(guī)則下的游戲。別把小學數(shù)學說得那么高深,那么玄乎,把小學生給嚇住了。孩子們的手很小,抓不下。孩子們的心很大,還有其他。只要讓孩子們感興趣,那么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把小學數(shù)學學得很好。切不可因為不斷地‘糾錯’把學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對學習的興趣扼殺了?!盵5]
關于數(shù)學教學——“學生心中有‘數(shù)’是最大的目標。學生從心底里害怕數(shù)學,那是最大的失敗。如果我們的教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啟迪智慧,更在滋潤生命,那么,我要學生心中無‘數(shù)’都不可能……教是因為需要教。不要在不需要教的地方,好為人師……學習本來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教學就是帶著孩子們一起玩。不要道貌岸然,而要道法自然,學生‘水到’教師‘渠成’,乃是至善……課堂的美景在學生的眼睛里。數(shù)學教學應該把‘冰冷的美麗’轉化為‘火熱的思考’。不過,課堂的溫度不應是冰冷的,也不應是火熱的,因為那不是常態(tài)。溫暖的感覺好?!盵5]
關于教師——師者若水,寬容博愛;師者若水,和順溫柔;師者若水,水滴石穿;師者若水,隨物賦形;師者若水,善待時機;師者若水,靈活自在;師者若水,公正無私;師者若水,心如止水;師者若水,往低處流。在他來看,“水,最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的是‘往低處流’。當我們‘往低處流’,才會真心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學生被尊重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當我們‘往低處流’,才會好奇地想看看學生那邊會有什么風景,不再做摸象的盲人;當我們‘往低處流’,才會驚訝于學生的發(fā)現(xiàn),明白‘我的認識是對的,與我不一樣的不一定就錯’;當我們‘往低處流’,才會真誠地欣賞和夸獎學生,好學生是被夸出來的,這不是個傳說;當我們‘往低處流’,才會從善如流,從容地與學生一起行走?!盵6]
關于學生——“學生都是天使,都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往往比我聰明和智慧,是幫助我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人。”[5]“學生不是教師的對手,而是和教師一起締造新課堂的另一只手?!盵7]“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們有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盵8]
通過摘錄王崧舟、華應龍兩位特級老師對教育、所教的學科、教學、教師與學生的獨特認識與理解,他們的個人教育哲學就逐漸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那么,他們是如何創(chuàng)建個人教育哲學的?
首先,增進職業(yè)認同,奠個人教育哲學之基。這里的職業(yè)認同,簡單地說,就是教師基于對教師角色的認識和理解而發(fā)自內心地喜愛做教師。積極地說,職業(yè)認同是教師成長的原動力,是創(chuàng)建自己個人教育哲學的起點。道理很簡單。倘若一位教師不喜愛自己的工作,對工作三心二意、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話,那么個人教育哲學的創(chuàng)建就失去了根基,誠如海德格爾所言:“惟當我們喜歡那個本身有待思慮的東西時,我們才能夠思想?!盵9]而那種僅僅為應付外在要求的“思”與“想”,其最好的結果也只能是滿足了別人的要求而已,而不可能是真實的自己的“思”與“想”,而沒有自己對教育、所教學科、教學、教師和學生等的“思”與“想”,那么何來創(chuàng)建教師個人的教育哲學。消極地說,職業(yè)認同是教師直面挫折、戰(zhàn)勝困難的盾牌。教師的成長及其對教育的認識與理解,不可能一帆風順,其間,遭遇挫折、失敗、困惑乃至誤解等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比如,王崧舟老師在公開課失敗時,是職業(yè)認同讓他“逼迫自己血淋淋、赤裸裸地解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尋求破解之道”;而當其信奉的教學思想不被理解甚至受到無端的批評、攻擊和謾罵時,是職業(yè)認同讓其“義無返顧,勇往直前”。[10]
某個人,起初選擇做教師,也許是自主抉擇,也許是迫于生計,但無論是自主抉擇,還是迫于生計,一旦自己做了教師,即使是做教師并非自己所愛,但如果還沒有遠走高飛的話,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愛我所做”。[11]王崧舟老師曾因為家庭經濟的原因,也動過棄教從政、棄教經商的念頭,但他熱愛語文教學,用他的話說就是,“教語文對我的誘惑力太大,一開始,我跟語文談戀愛,后來是語文跟我談戀愛,現(xiàn)在我們倆緊緊地纏在一起,想離也離不了?!盵12]華應龍老師“工作之初,教了3年體育,教得還不賴”,他“做過主管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中學、小學、幼兒園、成人教育的行政人員,做得有聲有色,上過《江蘇教育報》的頭版”,“曾有機會調到省府坐辦公室”,雖然他知道“百無一用是數(shù)學”,但還是因為舍不得離開數(shù)學課堂,選擇了“我就是數(shù)學”的人生之路。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就是數(shù)學’乃是自我安頓、自我期許和自我鞭策。既用數(shù)學修身,也用數(shù)學育人,還用數(shù)學立命?!盵13]由此可見,無論是王菘舟對語文教學的深愛,還是華應龍對數(shù)學教學的癡迷,都印證了教師的職業(yè)認同對其成長及其個人教育哲學的創(chuàng)建所起的奠基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說,職業(yè)認同能使教師即使是置身于偏僻的鄉(xiāng)村,也能潛心向“教”,以育人為樂。比如,“河南省名師”“河南教育改革30年榜樣人物”、小學數(shù)學教師董文華,1992年中師畢業(yè)被分配到一所“抬頭只見巴掌大天”的鄉(xiāng)村小學,看到的是“透視藍天”的教室、斑駁的黑板與灰暗的四壁,但她在那里一干就是14年。為了教好書、育好人,她訂閱雜志、購買書籍,由于當時沒有復印機,看到好的案例,她就及時摘抄,手抄的案例就有十幾本。僅“認識角”一課,就有十幾個案例,而且每個案例后面都附有自己的解讀和分析。學生們都喜歡上她的課,但學生之所以愛上她的課,用她的話說就是,“不是我的課講得有多好,不是我的悟性有多高,只是我對教育投入了情感,這和績效工資、評優(yōu)爭先沒有任何關系?!币舱怯捎谒龑處熉殬I(yè)的認同,才讓她全心投入,讓她在三尺講臺上,在瑣碎的教育生活中,在學生成長里,享受著做教師的那份特殊的充實與幸福,有了“笨笨地做,樂樂地做”的教育主張,逐漸地創(chuàng)建了個人的教育哲學,從而使她“有了更明確的教育自覺,眼睛更明朗了,內心更安靜了,步子更堅定了,對未來充滿了期待”[14]。
其次,堅持研究創(chuàng)新,繪個人教育哲學之圖。教育教學本來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這是因為教育教學是與人打交道,而不是與物打交道,是一個因教師與學生的相遇而彼此在精神上不斷豐富和更新的過程。對于教師而言,教育教學總是充滿著未知的挑戰(zhàn)。因為單就學生而言,“學生個體是陌生的、流動的、變化的,與學生打交道的下一步始終是陌生的,需要教師個體不斷‘進入’學生世界進行探索?!盵15]可以說,教育教學的這種創(chuàng)造的本性就為教師創(chuàng)建個人教育哲學提供了可能和必要。而教師要想創(chuàng)建個人教育哲學,則需要堅持研究創(chuàng)新??梢哉f,王崧舟、華應龍都有自己的個人教育哲學,但其個人教育哲學都是其堅持研究創(chuàng)新所獲得的。比如,王崧舟“從不輕易服人”,而“喜歡跟別人不一樣,喜歡跟自己較勁兒”,他執(zhí)教的成名之課——《萬里長城》,“前前后后就改了不下12次,幾乎到了面目全非的境地?!盵16]華應龍則說:“我上的課、寫的文章不能說是真知灼見,但不拾人牙慧,一定有自己的實踐和思考。”[17]他上的課總是能出新,而且新得有內涵、有深度、有道理,那么,他上課的“出新”源自何處?華應龍在《我是怎么想到的》一文中,用“我有沒有想過?”“我會不會想?”“我有沒有堅持想下去?”“我想到的有沒有記下來?”五個問題做標題,[18]詳細展示了自己堅持研究創(chuàng)新的過程,其要義是有問題意識,培育創(chuàng)新思維,涵養(yǎng)堅持品質,勤于動筆?;蛘哒f,問題意識是研究創(chuàng)新的起點,創(chuàng)新思維和堅持品質是研究創(chuàng)新的兩翼,勤于動筆則是研究創(chuàng)新的完善。
然而,在現(xiàn)實中,有部分教師卻認為中小學的課程內容淺顯,并早已爛熟于心,且在教育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懶于思考,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最終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蛻化為不斷地“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教師一旦深陷于這種自我滿足的重復性的教育教學習慣中,就會用“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應對復雜多樣、充滿變數(shù)的教育教學情境,使本來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教學變成千篇一律、循規(guī)蹈矩的機械操作。比如,有的教師上課只是照搬別人的教案,按照別人設計的思路進行展示,且自認為自己是按照某優(yōu)秀或特級老師設計的教案來上課的,這樣做肯定沒有什么問題,而不知“備一節(jié)課一定得有個自己想的過程。你自己不去琢磨,聽別人告訴你如何講,你就只是表演,對課的理解就達不到一定的深度。即使表演成功了,也只是形似不可能神似。一旦有新的生成,就會亂了陣腳,不會變通。”華應龍在回顧自己20多年的公開課的生涯時說:“前面的十幾年,我設計課就是考慮怎么標新立異,怎么別出心裁,怎樣與眾不同。后10年,我設計課就是回顧以前的課,思考出一些問題,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掉了,就是一節(jié)創(chuàng)新的、有價值的課?!盵18]可以說,華應龍在設計課時,無論是別出心裁,還是思考出一些問題,都始終堅持著研究創(chuàng)新,是研究創(chuàng)新讓其享受著自身成長的快樂,在其增進對教育教學的理解與認識的同時,也持續(xù)地豐富、完善著自己的個人教育哲學。
的確,教師個人教育哲學的突出特征就是與眾不同的獨特性,而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的個人教育哲學的創(chuàng)建也只能仰賴于每個教師個體對自身教育教學的研究創(chuàng)新。王崧舟雖然一再聲明詩意語文不是他的首創(chuàng),但是他對詩意語文卻有著獨到的理解與認識。他一直行走在語文教學的研究創(chuàng)新之路上,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從未選擇過大眾的教學視角和課程話語,當人們人頭攢動地擠向一處的時候,當人們津津樂道于某個熱門話題的時候,我孤傲的性格總是拽著我閃在一個冷僻的、少人問津的角落,用那雙八百度的近視眼去凝視、審視、掃視別樣的課程氣象和課堂景觀。我去看別人不看的、不愛看的、看了就忘了的。我努力追尋著自己的一套:一套課程理念、一套教學技術、一套課堂話語、一套專業(yè)的觀察方式和思考方式”。[19]而當一個有了一套自己的課程理念、一套自己的教學技術、一套自己的課堂話語、一套自己的專業(yè)的觀察方式和思考方式時,這豈不就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個人教育哲學。可以說,特級教師們大多擁有自己的自覺、明確、系統(tǒng)的個人教育哲學,而普通教師又何嘗不能如此呢?比如,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數(shù)學教師魏芳,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常有一種哲學思辨的沖動。通過思考與提煉,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數(shù)學課之所以學生思維活躍、數(shù)學遷移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多姿多彩,是因為背后的“快樂”與“思想”兩個關鍵詞在支撐著自己的課堂教學,于是以“讓學生做快樂的數(shù)學思想者”為題詳細地闡述了自己對數(shù)學教學的哲學思考,初步形成了個人的教育哲學。[20]
再次,秉承自知無知,拓個人教育哲學之疆。在常人看來,無知似乎等同于愚昧,惟恐避之不及。但在蘇格拉底看來,智慧就是自知無知。蘇格拉底在《申辯篇》中認為,他之所以被神斷定為比別人更有智慧,并不是因為自己通曉萬物,或智力超群,而是因為“對自己的無知相當清楚”。[21]后來,人們就把這種“自知無知”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智慧。蘇格拉底一生向遇到的每一個人求教,在平等對話中,通過不斷地追問、反思,進一步澄清問題,引導人們過一種省察的有意義的生活。
王崧舟、華應龍在創(chuàng)建個人教育哲學的過程中,就秉承著自知無知的愛智慧的哲學特質,一方面,表現(xiàn)為知道自己的已知之弊,敢于自我否定。比如,從教學設計上看,王崧舟“從《萬里長城》到《威尼斯的小艇》,從《鸕鶿》到《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從《荷花》到《草船借箭》,從《小珊迪》到《只有一個地球》,就這樣不斷地否定著、不斷地顛覆著、不斷地蛻變著,沒有自戀,沒有膜拜,赤條條來去無牽掛”。[16]華應龍在上后10年的公開課時,就是不斷地解決自己上課時遇到的問題,僅《圓的認識》一課,他就思考、解決了30多個問題。他經常說:要設計好一節(jié)課,就“要在無疑處有疑,要突破思維定式,不迷信書本和權威,不受現(xiàn)成結論和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不人云亦云,多問幾個‘為什么’,自己獨立思考。”[18]假如他們不能自知無知,而是滿足于有知,就不可能自我否定,也不能對已有的知識萌生出那么多的問題。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積極向已有的文化成果、他人(包括自己的學生)學習。王崧舟在回首自己的成長歷程時,感謝自己曾經有過的“病”與“窮”,他這樣寫道:是“病”與“窮”“在屏蔽我的幾乎所有社交、所有休閑的同時,也為我慷慨地兌換了富足、自由的時間。于是,我得以憑著純粹的精神口味去享用大量的書籍。不為文憑,不為科研,只是為了讀書。讀什么呢?什么都讀,只要對胃口。宗教的、哲學的、文學的、美學的、歷史的、醫(yī)學的、傳記的,尤其愛讀‘紅學’和‘術數(shù)’,什么雪芹身世、脂評考證、程高續(xù)書……讀得昏天黑地、不知春秋。此時,他不僅大量讀書,而且大量聽課,有“各種各樣的聽課,聽各種各樣的課,每年累計不會少于200節(jié)”,為了規(guī)避聽課的“審美疲勞”,他還獨創(chuàng)了“實錄還原”和“情境填空”的讀課方式。[19]華應龍為了和數(shù)學約會,談祥柏教授的趣味數(shù)學出一本,他就買一本。張景中院士的《數(shù)學與哲學》被他翻爛了,他用不同的顏色的筆在書上反復作著批注。優(yōu)秀教師寫的數(shù)學教學專著,對他來說,如同至寶。[13]他不僅讀有關數(shù)學方面的書,而且讀其他類的書籍,在他家里的書柜上擺滿了三種書:教育類書籍、人文社科類書籍和數(shù)學類書籍。多年來,他工資的大部分都用在買書上,搬家來北京時,卡車上可謂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近8000本搬下車,引得街坊小孩子好奇地問:“叔叔,你家是賣書的嗎?”[22]他們自知無知而廣泛地向書本、向他人學習,而這種自知無知的學習在使他們自己擁有一個開放、謙虛的心態(tài)的同時,也不斷地豐富著自己的個人教育哲學,從而使自己的個人教育哲學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成為學生愛戴的教師,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學生不斷地在你身上有新發(fā)現(xiàn),你要像怕火一樣地懼怕精神的僵化?!倍處煹木窠┗f到底就是自我陶醉、自我滿足,而不能自知無知,看不到自己的已知之蔽。而有些教師常常自以為是、驕傲自滿,因為當下的教師在正式走上講臺前,大多接受過正規(guī)的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自認為對付中小學的課堂教學,自己已有的知識似乎已綽綽有余,無需再努力學習了。但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自我陶醉、自我滿足時,就無異于關閉了自我成長、發(fā)展之路。此時,即使有的教師已創(chuàng)建了個人的教育哲學,那么這種停滯不前的教育哲學也會變成陳詞濫調,失去了往昔的靈光,因為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教育及其構成要素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著,況且,教育教學本來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而教師只有秉承自知無知,才能為個人的教育哲學的更新、發(fā)展提供內在的驅動力,因為自知無知的人才會產生內在的困惑感與問題意識,并由此而產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欲望,從而使自己的個人教育哲學永葆生命的活力。比如,王崧舟對“詩意”的多元闡釋,諸如“詩意在熟悉和陌生之間”“文本詩意流淌在言語中”“詩意就是‘全人’的狀態(tài)”“詩意是一面多棱鏡”“從‘負’的角度觀照‘詩意語文’”等,從而使其對“詩意語文、詩意教育、詩意人生”的思考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1]如今,其詩意已經從語文學科滲透、邁向了全方位的教育,詩意語文成了教育的美學。[3]華應龍開展“融錯課堂”的教育實驗,已進行了19個年頭,認為“融錯包括:容錯,錯是錯;溶錯,錯不是錯;榮錯,錯還是錯等三個階段。融錯課堂要從容錯走向溶錯,最后走向榮錯。容錯、溶錯、榮錯是融錯課堂的三個階段,也是對待差錯的三種境界?!盵5]他的“融錯教育觀”也讓其實現(xiàn)了“從懼怕生成到期待生成”的轉變,讓其享受著挑戰(zhàn)的快樂和自身成長的幸福,也讓他醒悟到“學生不是教師的對手,而是和教師一起締造新課堂的另一只手”。[7]可以說,正是這種自知無知的哲學智慧使特級教師們行走在不斷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路上,并持續(xù)地拓展著個人教育哲學的疆界。
[1] 王崧舟.特級教師是這樣煉成的(三)[J].中小學管理,2010(3):32-34.
[2] 雷玲編著.故事里有你的夢想:18位名師的精神檔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陶繼新,王崧舟.詩意語文:教育的美學[J].教師博覽,2013(7):44-54.
[4] 華應龍.教育要給學生留下什么[J].人民教育,2009(5):48-49.
[5] 華應龍.融錯課堂 求真育人——我的數(shù)學教學思想與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參考,2013(1):71-75.
[6] 華應龍.師者若水[J].北京教育,2010(3):1.
[7] 華應龍.從懼怕生成到期待生成[J].基礎教育課程,2010(2):51-53.
[8] 華應龍.思而不學則殆[J].江蘇教育,2005(3):30-34.
[9] 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M].孫周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136.
[10] 王崧舟.特級教師是這樣煉成的(一)[J].中小學管理,2010(1):38-40.
[11] 謝云.做一棵有“愿力”的樹[J].教師博覽,2013(12):40-43.
[12] 王崧舟.特級教師是怎樣煉成的(四)[J].中小學管理,2012(4):33-35.
[13] 華應龍.我就是數(shù)學[J].人民教育,2012(17):61-62.
[14] 董文華.不為繁華易素心[J].教師博覽,2014(1):31-32.
[15] 楊旭東,鄭若玲.小論教師個體的教育學[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3):17-20.
[16] 王崧舟.劍氣合一,在語文家園安身立命[J].人民教育,2006(7):41-43.
[17] 華應龍.籃球——我的導師[J].人民教育,2005(11):40-43.
[18]華應龍.我是怎么想到的——講述公開課里新點子的來歷[J].人民教育,2009(10):43-47.
[19] 王崧舟.劍氣合一,在語文家園安身立命[J].人民教育,2006(7):41-43.
[20] 魏芳.讓學生做快樂的數(shù)學思想者[J].江蘇教育研究,2011(8):32-35.
[21] 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
[22] 張貴勇.華應龍:讀書成就了今天的我[N].中國教育報,2011-03-24(6).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eachers
LI Run-zhou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Zhejiang, 321004)
The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eans teachers’ independent thought about such key words as education, the subject that teachers teach, instruction, teacher and student. The ordinary teachers become excellent teachers because they not only teach well, but also have thei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We can have an insight into the machanisms of formation of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rough representing the specific excellent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cuation. The machanisms of formation of teacher` personal philosophy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to enhance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lay a foundation of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o persist in researching and creating and draw a map of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o know self-knowledge and develop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excellent teachers
G451
A
10.3969/j.issn.1005-2232.2014.03.009
(責任編輯:鞠玉翠,黃 英)
(責任校對:黃婉莉,黃 英)
2014-02-21
李潤洲,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E-mail:runzhouliedu200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