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兀雪 王小丁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9)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對國外師范教育方面的研究有了較大進展。但是相對來說,對教育家的師范教育思想研究較少。第斯多惠作為師范教育的重大推動者之一,被譽為“德國教師的教師”——19世紀中葉德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他對德國教育的貢獻尤其體現(xiàn)在改革師范教育方面,其著作《德國教師培養(yǎng)指南》詳盡地闡述了有關教學和教師培養(yǎng)等問題,不僅對當時的德國教師思想和專業(yè)水平的提高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我國當代的教師培養(yǎng)與訓練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筆者用“第斯多惠”、“師范教育”等關鍵詞在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萬方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等數(shù)據(jù)庫中,共查到與此次研究相關的中文論文30多篇,排除關聯(lián)不大或內容相似的論文,還有12篇。比較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筆者還未找到直接論述第斯多惠師范教育的英文文獻。基于對以上資料的分析整理,筆者對國內相關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的文獻做述評,以期深入了解第斯多惠的師范教育思想,為應對我國師范教育發(fā)展的研究提供參考。
研究方法主要運用的是文獻研究法。對近十五年來國內關于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的12篇文獻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論文都運用了文獻研究法去研究第斯多惠的師范教育思想,當然,也有一些研究同時運用了歷史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
在所收集的文獻里,主要研究視角有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微觀視角是針對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來研究,中觀視角是針對學校對師資培訓方面的研究,宏觀視角是針對社會立法、執(zhí)教環(huán)境、教師地位等進行研究。由于有些研究者在研究問題時采用的是多視角相結合,所以文章的視角分類有交叉的情況。
對于第斯多惠師范教育的原理,研究者們的觀點基本一致,主要從教師觀、教學論來進行解讀和闡述。鄔文君的闡述更為系統(tǒng)綜合,他說:“第斯多惠的許多思想,如教師要有使命感、要追求真理、要熱愛教育事業(yè)以及他提出的教學原則至今依然對我們有著指導意義。”[1]他從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的形成入手,通過對第斯多惠所處的時代背景、求學和從教經(jīng)歷來分析他師范教育思想形成的過程,并從理論和具體內容兩個維度闡述第斯多惠的師范教育思想。李定仁說:“第斯多惠從國家的興衰、人才的培養(yǎng)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深刻地論述了教師的作用?!盵2]從教師工作的基本前提、主要目的和重要任務三個角度闡述第斯多惠的教師觀、教育觀和教學論,使第斯多惠的師范教育理論與當代教師工作的內容和具體要求能夠有效地結合。郭笑塵和陳利兩位研究者都是選取第斯多惠的教師觀中對教師素養(yǎng)的要求這一點進行詳盡的分析解讀。
有學者集中對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的價值進行探索,孫熙的《從第斯多惠的教師觀看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是由理論指導實踐的角度來研究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的價值。他認為,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師培訓面臨三大問題:第一,大部分小學英語教師都缺乏自我教育即眾生教育的觀念;第二,新課改的培訓內容和方式都不太符合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的特點;第三,培訓過程中教師普遍缺乏懷疑與獨立精神。對這三大問題,他提出:“要深入調查,根據(jù)小學英語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然后要提高小學英語教師對終身教育這一觀念的認識,明確培訓目標;培訓時,應該樹立教師獨立的意識和思考的習慣。”[3]他把第斯多惠提出的許多對教師頗有意義的思想與主張同我國小學英語教師的培訓這一現(xiàn)實結合起來,賦予其現(xiàn)實價值,使教育家的思想又鮮活起來,煥發(fā)勃勃生機。
王旭鑫的《教師的使命和素質——第斯多惠教師觀的現(xiàn)代意義》一文聚焦教師的使命和素質這一點分析現(xiàn)代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yǎng)。通過對第斯多惠教師觀的解讀,他說:“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必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堅定的意志,培養(yǎng)獨立精神;教師必須使自己的教學引人入勝,富有情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學會用啟發(fā)式的對話法進行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盵4]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循序漸進和直觀性原則;要熟悉心理學和教育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他針對現(xiàn)代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第斯多惠的教師觀和教學論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賦予了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很高的社會價值。
教師的重要使命是促進學生追求真、善、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天資和智力[5]。認識到這一使命,教師才會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擴充自身的知識和眼界,并把自我教育作為終身的任務。教師可以通過多讀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和他人之間的交流等方式來進行自我教育。在讀書過程中應擺脫偏見,以人們所確認的正確的真理為準則,通過獨立思考來探究和檢驗真真理和假真理。教師必須正確理解教學原理并能正確表達出來,還要用理論去指導實踐,用實踐來檢驗理論,最后完善理論,豐富教師素養(yǎng),提高教學水平。此外,教師應多與學生和其他老師交流溝通,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來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
教師要有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個具備良好素質的教師,必須是一個獨立思考并具有獨立精神的人[6]。此外,教師應恪盡職守、誠誠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地教學,保持“安貧樂道”的美德??梢哉f,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就掌握在教師手中,教育青年一代的光榮使命落在教師的肩上。所以,認真負責,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成長,努力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綜合現(xiàn)有的文獻發(fā)現(xiàn),第斯多惠極其重視師范教育的原則和方法。首先是遵循自然的原則[7]。教育要適應人的自然本性。對教師來說,首先認識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對癥下藥。其次是遵循文化的原則[8]。個別的人生活在一個具體的時間和具體的地點和環(huán)境中,教師在制定一切教育方案時必須考慮時代的精神文明及民族的民族性[9]。最后是遵循連續(xù)性與徹底性原則。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教學中必須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進入與其年齡和天性相符的主動性階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他主動上升到下一個學習階段[10]。
教師要有良好的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6]。首先,教師應力求使教學引人入勝,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進行教學,在教學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注意力,鼓舞學生的士氣。其次,教師應具有嫻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fā)音清晰洪亮,重音突出,表達清楚,思維有邏輯。最后,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智力。第斯多惠認為,教學要適應人的天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精神和肉體的和諧發(fā)展[7]。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要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去獲得知識。
教學方法是第斯多惠師范教育的重要內容。第一,學會運用“發(fā)展性教學”,從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為起點,通過一些影響學生的認識能力的問題來引導他們,激發(fā)他們主動去獲得新的認識,產(chǎn)生新的思想[11]。第二,善于運用啟發(fā)性教學法,交給學生最基礎的和最主要的知識,凡是目前不適用的、對進一步學習并非必需的就不必教,或者盡可能少教[12]。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打好基礎,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應用這些知識。第三,善于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要用熟練的技巧來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生氣勃勃的精神力量去鼓舞學生心甘情愿地追求真善美[13]。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已有的研究對將來針對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教育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推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相對來說還存在幾點不足。
首先,對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缺乏實踐論證。研究者們對于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的研究普遍缺乏有力的實踐驗證,都是研究者憑借書本上的資料和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對于教育事實或教育現(xiàn)象的研究比較少。雖然有很多概念框架,許多可以借鑒的理論研究;但是缺乏對某一教育現(xiàn)象或者教育實踐的合理聯(lián)結,沒有實踐論證的教育科學研究要么是紙上談兵,要么是無效的。因此,今后對此問題的研究中,應該嘗試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通過實踐來檢驗理論是否可行。
其次,對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的原始文獻還需進一步挖掘。國內現(xiàn)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對中學教師這個群體進行的,缺乏分類分層研究。這種方式的研究雖然注重共性,但也忽略了個性,由此得出的研究結論的科學性有待考證。例如,對師范教育進行研究時,可以把普通學校和職業(yè)學校的教師做一個分類研究;或者把教師由性別、年齡、學歷、職稱等做一個分層研究,不同層次的教師,對其培養(yǎng)方式的側重點也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盡相同。當前的研究還沒有對此問題做出差異性的分析探討。今后對師范教育的研究可以采取分類或分層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具多樣性和可行性。
再次,對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國內對第斯多惠的師范教育研究絕大多數(shù)采用定性的描述性分析,幾乎所有研究者都是從文本到文本的文獻研究,或者根據(jù)一兩件教育事件,從理論的角度出發(fā),闡述“應然”的教師教育,而沒有對“實然”的師范教育進行論述[14]。還沒有一篇文章對其師范教育思想是采用定量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實驗研究或者是個案研究,這就降低了研究的實踐價值。
第四,對第斯多惠的師范教育思想欠缺多學科綜合研究[15]。從研究學科來看,對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研究的學科幾乎都是在教育這一學科范疇內進行的,缺乏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這就使得研究視野比較狹窄,不利于全面深入的研究。師范教育是一個可以從多學科性質的領域切入的研究課題,單從某個學科介入研究,雖然有重要的學科意義但是難免存在本學科的局限性,所以要加強各相關學科的交融,在突出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分析的同時,也要考慮采用經(jīng)濟學、倫理學、哲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綜上所述,未來對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研究可以從實踐論證、原始文獻、定量分析法和多學科綜合研究等方向入手,從而更加廣泛深入地研究第斯多惠師范教育思想,為我國師范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論參照。
[1]鄔文君.第斯多惠的師范教育思想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2]李定仁.教會學生主動尋求真知——第斯多惠論教師[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3]孫 熙.從第斯多惠的教師觀看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的有效性[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2,(3).
[4]王旭鑫.教師的使命和素質——第斯多惠教師觀的現(xiàn)代意義[J].湖南教育(上旬刊),2011,(1).
[5]馮靜一.第斯多惠教師教育思想初探[J].現(xiàn)代交際,2012,(6).
[6]廖雯娟.第斯多惠的教師教育觀及其啟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
[7]樊香蘭.第斯多惠的教師學習思想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3,(9).
[8]易茂華.第斯多惠教育思想對我國師范教育的啟示[J].東方教育,2013,(1).
[9]王田田.基于第斯多惠教師觀談對現(xiàn)代智慧型教師的啟示[J].讀寫算(教研版),2012,(11).
[10]陳 利.第斯多惠教師觀解讀[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06,(5).
[11]郭笑塵.第斯多惠的教師學習觀解讀[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10).
[12]袁 瀟.第斯多惠教學思想概述[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0,(5).
[13]王 博.第斯多惠推動師范教育發(fā)展[J].上海教育,2008,(2).
[14]尹文芬.第斯多惠的教育目的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6).
[15]李金蓮.第斯多惠的教師培養(yǎng)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