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李煥軍,徐偉
北師大教授林崇德在《教育的革命》一書中說:“德育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內(nèi)容的生命所在,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钡掠齼?nèi)容廣博精深,化育行為藏于細節(jié)和微小之處,可以說“一言一行皆有儀,一草一木總關情。”作為一所年輕小學,紫巖小學以“致力于孩子一生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引領,確立了“德育就是培養(yǎng)兒童生命體驗的過程”的德育方向,讓德育從書本里走出來,從談論中走出來,向習慣走去,向生活走去,更向未來走去。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一所好的學校墻壁也會說話?!薄盾髯觿駥W》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強調(diào)了環(huán)境對生命成長的重大影響。健康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就像一部立體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激發(fā)靈感、啟迪智慧。
我校特別重視校園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走進紫?。壕G草茵茵,樹影婆娑,小橋流水,魚動花香。充滿歡聲笑語的紅領巾廣場,藏著淘氣的笑臉;寧靜古樸的“百草園”與“紫巖書屋”相得益彰,“紫巖故事”的年輪點綴其上;校園邊角的阡陌,是孩子們揮灑汗水的開心農(nóng)場;憨態(tài)可掬的陶人,正歇在陶藝美術(shù)館的櫥窗上曬太陽;還有那勾起食欲的蛋糕烘焙室、散落在校園小徑的“跳房子”,以及隨性涂鴉的班級文化墻……墻壁說話,花草發(fā)聲,紫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為育人載體,無聲潤澤學生的心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德育只有植入實踐活動,才能為學生自覺接受,并外化成行為。我校結(jié)合實際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德育活動,以“管理自治——活動自主,行為自理——精神自強”為基本內(nèi)涵,開展各種主題實踐活動,激發(fā)道德生長力,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個性特長。
開學第一次升旗儀式,六年級學生以相聲表演給大家?guī)砹恕兑娒娑Y》:通過再現(xiàn)校園發(fā)生的現(xiàn)象,推介文明禮儀的好處和做法。沒有高談闊論的大道理,只有歡聲笑語間的反思和頓悟。于是校園里,默默增添了越來越多文明守紀的身影。
2013年,河南衛(wèi)視《成語英雄》節(jié)目在中國著實火了一把。我校學生蘇競一、石婧儀以全國年齡最小的學生組合,一路過關斬將,闖進決賽。在節(jié)目中,她倆與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崔永元、著名文化學者錢文忠和臺灣著名漫畫家蔡智忠三位名家“斗嘴”,他們機智的應答、得體的談吐、默契的配合,令人刮目相看。而這一切離不開他們班上堅持三年的晨會歷練。晨會上孩子們自選主題、自組稿件、自主組織、演練,自主發(fā)展了綜合能力。
每周一、周四中午,紫小校園里書聲瑯瑯,各年級正誦讀經(jīng)典?!兜茏右?guī)》《三字經(jīng)》《大學》《論語》……結(jié)合誦讀,“為媽媽洗一次腳”“尋找紫巖最美身影”“拾紙屑就是拾快樂”等活動相伴進行。中華經(jīng)典文化的魅力逐漸內(nèi)化,對孩子們品德形成、情感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發(fā)揮了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作用。
廣播室里,幾個孩子正抓緊分秒在線播音,校園里傳來了他們清脆的聲音。這是孩子們自編自導的又一出好戲——“紅領巾廣播”每周三如期而至。“實事新聞”,傳達了孩子們關心國家大事的心聲;“美文朗讀”,再現(xiàn)了孩子們有品味的生活內(nèi)容;“節(jié)日來歷”,表達了孩子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
又一期??蹲蠋r風》就要出版了,各班正緊鑼密鼓準備稿子。五花八門的來稿像蝴蝶的翅膀一樣斑斕,百期百頁的《紫巖風》書香散發(fā)出紫小孩童的五彩夢想。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孩子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行動上自律,在心態(tài)上自控,在情感上自悅。
正所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學校德育必須融入真實的社會生活。多年來我校積極實踐“生活德育”:充分挖掘、利用學生生活中的道德成長因素,采用靈活多樣、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符合其身心特點的有益活動。在了解、親歷生活的過程中真情觀察、用心體驗、嘗試酸甜苦辣,培育良好德性,促進情感、認知、能力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收獲終生受益的財富。
“小廚師”讓孝敬與勞動技能同生長。每周三和周五的特色活動課程,食堂授課的師傅們提前做好了準備。軟綿綿發(fā)酵好的面團、香噴噴的鹵肉餡兒、像模像樣的廚師帽,“小廚師們”在師傅耐心細致指導下,興趣盎然地學做包子。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小心翼翼捧著熱氣騰騰的肉包子,喜滋滋的盼望回到家與父母一起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
“養(yǎng)蠶”讓生命和責任扎根心田。每到養(yǎng)蠶時節(jié),常會看到放學的隊伍里,孩子們捧著紙盒不時地探頭看看。在紅領巾廣場的桑樹旁邊,出現(xiàn)了許多采摘桑葉的身影。這是孩子們在養(yǎng)蠶呢。小小的蠶寶寶托付給了一只只小手、一顆顆小小的心與他們一同生長,身體雖輕,生命則重。
“自護自救”讓安全意識與鎮(zhèn)定冷靜成為生活常識。紫小孩子的書包里都有一本名叫 《紅十字在紫巖》的書。書里詳述了孩子們應該掌握的自救自護常識。紅十字會的負責老師還在每周五特色課里走進班級,與孩子們共同學習。
“春游”讓分享與體驗同樣動容。春游來臨,低段孩子便帶上野餐與老師一同尋找春天,分享家鄉(xiāng)的風光;高段孩子則背上柴火和生菜,行軍至郊外野炊,體驗野外生存的滋味。
“陶藝”讓協(xié)作與空間能力一同萌芽。圍一張藍布裙,捏好泥團,你幫我,我?guī)湍?,讓花朵、大樹、小牛在手中生長。這就是令紫小孩子一見傾心的陶藝課。因為這是一項技術(shù)活,很多孩子無法憑借個人力量完成,團隊合作便成為必然需求,也成為培養(yǎng)孩子們協(xié)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插花”讓審美和細致美不勝收。在孩子們的周記本上,每個人都會有一篇題為《插花》的作文。小巧的籃子、翠綠的枝葉、一室的花香,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動起手來。低頭冥思,小心修剪,細致,耐心,終于完成一件屬于自己的作品,怡美情趣躍然一個個提花籃上。
在紫小,這種被稱作“阻力最小、見效最快的德育”,避免了空洞、抽象的說教,孩子們生活的空間走到哪里,做人的教育就延伸到哪里。過去我們習慣于過程省略,簡單地把結(jié)果直接告訴孩子,實際上剝奪了孩子自主成長的過程。教育其實就是一種過程,只有經(jīng)歷了,孩子才會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才能內(nèi)化為品質(zhì)、外化為行為、收獲為成長。
隨著一批大師的遠去,在很多領域里我們仿佛再也找不到公認的智者,整個民族都變得焦躁不安,繼而引發(fā)了“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回答五花八門。從成長的路徑看,杰出人才的缺失或許首先源于夢想的缺失。
孩子是天生的夢想家、造夢者,孩子內(nèi)心蘊藏著驅(qū)動生命歷程的發(fā)動機,學校則是造夢者的做夢“溫床”,校園活動便是點燃動力的火種。紫小德育回歸生活的價值蘊含,既尊重孩童的夢想,更相信夢想的力量。
2013年,紫小國際象棋班的孩子經(jīng)過激烈角逐,繼獲四川省國際象棋錦標賽團體第二名后再創(chuàng)佳績:王梓鑒同學獲三四年級組男子冠軍。賽后,女子世界冠軍、國際特級大師謝軍與紫小隊員對弈。這為紫小創(chuàng)建國際特色學校譜寫了新篇。誰能說,這里不會有將來的國際大師?
2013年,“紫巖之聲”校園歌手大賽和首屆音樂節(jié)完美落幕,這同樣是紫小尊重孩子夢想的證明。因為這離不開學校倡導的“人人愛藝術(shù),個個有特長”的教育理念,更建立在學校多年堅持的“百靈鳥”合唱節(jié)的基礎上。誰能說,這里不會有未來的歌唱家?2010年綿竹第一支“萬年青”少年管樂團在紫小誕生,每年走入這支明星隊伍的孩子都讓同學們羨慕不已。學校聘請專業(yè)名師指導,寒來暑往、冬去春來,孩子們用汗水和精湛的技巧收獲進步的喜悅。每當學校大型活動,都能見到他們的精彩表演。誰能說,這里不會有未來的演奏家?
2012年的那個夏天,對于紫小是個很不平凡的季節(jié)。在這個季節(jié)里,全校孩子精心繪制了一幅幅作品,通過在校會上義賣、家長會上義賣、廣場上義賣、在“六一”慶祝大會上義賣,籌得善款5萬余元,并在全校家長和孩子們見證下,一式三份捐給亟待幫助的人。每一幅畫都是一顆愛心的凝聚和傳遞,每一份善款都蘊含著仁愛和大義,誰能說,這里不會有未來的慈善家?
2013年,第十二屆全運會在遼寧錦西進行得如火如荼,陳怡代表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隊參賽。作為紫小2009屆學生和女子曲棍球隊第一屆隊員,陳怡曾與隊友一起為紫小奪取全國女子曲棍球小學組亞軍。誰能說,這里不會有未來的體育明星?
夢想的誕生需要自由、寬松的狀態(tài),每個人的夢想都可能不同,最初就可能只是一個興趣點。學校要有一方寬容的環(huán)境,讓孩子們自由地找到興趣點;興趣點的維護,還需要學校提供一定的空間、時間和條件,讓興趣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德育涌動生命的急流,展現(xiàn)真善美的花苗,培植純凈高雅的心靈。紫巖小學的德育不靠傳統(tǒng)的說教、灌輸、強制,而是讓生命在生活歷練中化育成長。淡化了教的痕跡,道德的進化自然真實、和樂和美。孩子們在這片碧藍的天空下放飛童心,獲得的是快樂自由、健康和諧的蓬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