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韜,尹順民,路堯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辦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成果,是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獨立學院大眾化的教育取向,以及促進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辦學定位,使獨立學院更注重培養(yǎng)有較強實踐能力及較寬專業(yè)口徑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即獨立學院著力培養(yǎng)面向生產(chǎn)、建設、管理、服務于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型復合人才。
基于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生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獨立學院之大學語文不僅不能放棄語文的工具性功能,而且應該將社會交際言語綜合能力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目標,以此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由于大多數(shù)獨立學院按三本招生,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師資隊伍不夠穩(wěn)定,主要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應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三類,[1]因而以教學為主的獨立學院,其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層次應定為技術型,這既是獨立學院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獨立學院實現(xiàn)其辦學定位和走特色辦學道路的必然選擇。因此,獨立學院應面向生產(chǎn)、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型復合人才,這將與普通 “二本”高校的技術型人才培養(yǎng)區(qū)別開來。大學語文課雖是獨立學院的一門基礎文化課,但對學生職業(yè)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直接的影響,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并為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帶來了語言理解上的便利,這些都是語文課程工具性功能的體現(xiàn)。由于語文的工具性強調讀、寫、聽、說能力,即強調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工具性不應因語文教育層次的提高而被放棄,而是應隨著教育層次的提高而提高。
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在職業(yè)活動中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也是其最基本的核心能力。“現(xiàn)代社會生活凡是較重大的交往活動,往往都需要同時運用口語和書面語,需要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求職、簽訂合同、公證、訴訟、會談、訪談、研討、論辯等等均如此。語文綜合能力是依據(jù)社會交往目的、任務的需要,擇優(yōu)組合聽說讀寫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完成交往活動的能力,是一種最高層次的言語交往能力,它處于語文能力結構的頂端”。[2]基于此,聽說讀寫能力的學習與我們息息相關,隨著生活內容的變化以及學習、工作環(huán)境的復雜化,語言能力的學習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顯得更為重要。所以,作為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獨立學院,大學語文更應該將培養(yǎng)社會交際言語綜合能力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目標。這樣講,并不是忽視大學語文的人文性,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學作品,都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只是體現(xiàn)在教學中,是以誰為先、以誰為基礎的問題。對于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說,三本生源,基礎相對薄弱。因而,因材施教,通過大學語文課來提高其在職業(yè)生涯中普遍適用的讀寫說的能力,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仍然應放在首位。
近年來,南開大學陳洪、李瑞山教授提出將大學語文課定位為 “母語高等教育”,在這一教學理念指導下,編撰了《語文素養(yǎng)高級讀本》,陳洪先生主編的 “新形態(tài)大學語文系列教材”與 《母語·文章·教育——大學語文研究文集》,正是踐行這以理念的產(chǎn)物。“漢語文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是內蘊著共同的價值認同和情感態(tài)度的,它千百年來是中華文化維系和承續(xù)的重要因素,是我們民族強大凝聚感和向心性的主要來源。是華夏民族與世界民族之間生生不息的 (交流的)重要基礎。所以母語的這種基本性質決定我們大學語文課程有一種培根固本的特性。”[3]從 “母語高等教育”的角度定位大學語文課程,較之 “通識教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不但立意高遠,也更切中 “語文本位”。 “母語高等教育”這一課程理念的確立,必將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產(chǎn)生影響,特別有助于推進大學語文的學科化建設。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明確指出 “大學語文課程只能進一步加強,而不可忽視、削弱。大學語文在高等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庇终f,“鑒于大學語文課程對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結合實際,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重視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建設?!倍蟾呓趟居轴j釀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方案,提出高校應開設人文素養(yǎng)類公共必修課,設計的幾個備選方案里都有 “大學語文”課。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在 《中文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報告》中,論證了中文學科所擔負的使命和功能時,其重要一方面就是對全體大學生的母語教育,這也是獨立學院 “大學語文”教育的根本理由所在。
黨的 “十七大”報告特別指出要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國家 “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也特別提到 “大學語文”類課程,甚至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边@是前所未有的。其原因即在于著眼于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對大學教育的策略的新的調整。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方面。它可以為建構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凝聚全球華人特別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意志,為彰顯、延續(xù)、發(fā)揚母語和母語文學中積淀著的中華民族精神血脈,構筑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塑造新時代民族精神提供支持,這無疑是大學語文教育地位提升的最好契機。
母語教育不但在基礎教育中需要,在高等教育中也同樣需要。在世界文化版圖中,每個有影響力的民族,每個有影響力的國家,都把推廣或傳播本民族語言當作一項核心任務?!跋嘈沃?,漢語在國內的推廣卻存在著問題:一方面,國家把漢語傳播看得很重,積極向國外推廣;可是另一方面,在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在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者的大學生中,我們的母語卻受到漠視乃至輕視?!保?]如果說推動漢語國際傳播、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中文學科的職責所在,那么,在大學生中推廣高層次的漢語教育,傳播漢語文化,普及高水平的漢語品賞和應用,更是大學教育的歷史使命。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責無旁貸。
獨立學院大學語文的授課對象當然是獨立學院的 “三本學生”。由于獨立學院生源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就成為關鍵。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為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提供更多選擇和更好的機遇,供不同潛力、不同志向和不同能力的學生選擇,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大學語文的人文性,應落實在大學生個體精神的成長上,才更加具體、扎實而不流于空洞,也才更易為獨立學院大學生所樂于接受。人的發(fā)展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總和時代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不同歷史時代的人面臨不同的時代問題,也有不同的人文特點;同一時代的人,由于代際的人生差異,所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應該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內容,也是有所側重。那么,作為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對象的獨立學院 “90后”的這代人,他們精神成長需要什么?這就構成了我們對大學語文課程人文內容的理解。
生活在多重價值觀念匯聚與交鋒時期的新生代大學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及精神焦慮,問題幾乎涉及個人成長的方方面面。當然,這種種的精神迷惑、困境和精神需求最終形成一個個精神追問,集結為一時難以解決的 “問題意識”。這些問題意識究其實質,是個體對知識的價值和個體生命意義的一種精神性的期待,是人在精神深處的一種向往、一種憧憬,然而這恰恰是獨立學院大學語文課程航程的起點。我們可以嘗試就當下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精神困境與關心的問題設置若干個 “主題”,并把這些 “主題”作為構建獨立學院大學語文課程的基本框架、基本單元。通過“主題”的形式組織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體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承續(xù)和變革的關系,體現(xiàn)中西方文明在這些問題上的異同,并因此也可在結構的深層次上,使所選文本有著有機的邏輯關聯(lián),避免選文的零散性、隨意性。粗略地呈現(xiàn)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價值觀念的變遷和文化熏陶的作用。這樣,既兼顧到古今中外的作品,又尋找到了古代作品與現(xiàn)代作品、中國作品與西方作品之間的依存性。在這個思想鏈條中,古代作品以現(xiàn)當代作品為前景、現(xiàn)當代作品又以古典作品為依托;古代作品因為注入新時代的文化被激活,現(xiàn)當代作品因為從傳統(tǒng)走來顯示出更豐富的內涵,體現(xiàn)出傳承與變革的軌跡。中西作品之間亦然,使學生可以領悟同一 “主題”的豐富性、一貫性等。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閱歷,用相當長的時間,甚至用一生去豐富與補充它。當學生以自己人生精神成長中的問題去面對大學語文時,用人生 “主題”去主動溝通古今中外作品,用 “細讀”進入文本,探究中外文明的走向,迷戀于語言的魅力,產(chǎn)生了走向語言的愿望,可以說,大學語文也就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了——個體精神的成長和語文潛在能力的培養(yǎng)。
獨立學院的大學語文教學都應因材施教,應滿足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實際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深感受到大學語文教育對人生帶來的巨大幫助,使人的發(fā)展與專業(yè)發(fā)展相得益彰,讓人文關懷真正落到實處,使大學語文在獨立學院教育中煥發(fā)活力。
〔1〕季誠鈞 .應用型人才及其分類培養(yǎng)的探討 [J].中國大學教學,2006,(06):57-58.
〔2〕余應源 .關于語文能力系統(tǒng)的思考 [J].中學語文教學,2005,(09):10-14 .
〔3〕南開大學李瑞山教授在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上的主題發(fā)言,見http://www.eyjx.com/.
〔4〕陳洪,李瑞山 .“大學語文”應有明確定位 [N].社會科學報,20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