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這把閱讀與鑒賞活動的意義提到了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有個性發(fā)展的“整體的人”的高度。新課改尊重個體、注重內涵、關注發(fā)展的人文性特點即由此體現。
通過文本的閱讀和鑒賞,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前提下對個體與周圍世界(國家、社會、自然)的關系產生理性的思考,從而達到客觀認識和深刻理解(領悟)的程度,也就基本實現了閱讀與鑒賞的目的。我把這一過程稱之為“讀”到“悟”的過程。
但學生如何才能悟到我們事先設定的教學核心目標呢?以“像山那樣思考”為例,現今的學生生活面窄,怎么讓他們體會、感受到自然的美、自然偉力的震撼?怎么讓他們對自然有親近感?因為這些自然現象他們都看不到,或者難得看到。沒有感知,何來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理解?我建議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1.通過情境的設定帶學生走進文本
既然領悟是困難的,我們不妨采取“體悟”的過程:讓一些學生將自己所拍攝的壯美的風景圖片或制作的DV作品帶到學校來互相交流,備課組也可以事先準備一些南方水鄉(xiāng)和西北落日的美圖,展示給學生欣賞,讓學生有直接的感受和美麗的向往。同時,讓有體會的學生談身處美境的感受,以激發(fā)其他同學形成對自然的好感、對自然美的喜愛。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江南的冬景》和《西部地平線》去領悟自然的美了。
2.注重將學生獲得的感受通過相關語文載體具體化
《江南的冬景》與《西部地平線》側重于對自然的感性層面的欣賞,學習時,應在文本解讀中突出文章本身的審美蘊味的把握,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美的審美感受,二者應該有機地結合在文本研習的整個過程。在課堂上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習,一個呈現的是江南的細膩溫婉,一個擺明了是西部的大氣遼闊??梢栽O置這樣的問題:兩篇文章有不同的描寫對象,語言風格也有較大差異。差異在哪里?讓學生通過閱讀能體味到祖國南北截然不同的兩種味道來。建議在對比中加強誦讀,通過誦讀加深理解和領悟?!督系亩啊纷詈靡贿呑x一邊能在腦中出現畫面,品味作者寫景的層次,所用的色彩,用語的特色,景物的意蘊;《西部地平線》則可讓學生在讀完后寫出自己的感受來。還可以讓學生課外閱讀同類文章,課堂交流,也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來比較南北風光給人的不同感受。
3.課前充分的預習是課外延展的保證
“感悟自然”板塊是兩篇古文。它們側重于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除了進行正常的字句疏通外,在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內容上可適當做一些延伸,文言要上出深度來,必須建立在對文意較熟悉的基礎上,預習工作就至關重要,文言的預習既要到點(字句落實)也要顧及面(基本文意、作者思想),教師可就重點字詞提出預習要求,同時讓學生查閱兩篇課文的背景資料,最大限度地強化對文章的預先理解,上課就能直接切入中心內容。兩篇文章解讀的著眼點應放在:作者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生發(fā)了怎樣的聯想?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其實這套教材暗含三個梯度,人和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要很好的讓學生理解教材的用意。
4.學習文本,放眼周圍,關注社會,達到“從書中看世界”的效果
《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樣思考》的不同在于:梭羅的《神的一滴》更多是從感性的生存方式方面提供了一種自足的生存境界,而《像山那樣思考》則帶有明顯的生態(tài)憂患意識,帶有很多理性的思考。文本研讀的展開可以從以上描述的異同中尋找切入口,也可以分別研讀,加以比較。重要的還是求同,讓學生學習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教學文本時,除了關注他們的思考之外,要啟發(fā)學生關注寂寞的境界以及人與社會的問題。
總之,對于新教材的教學研究和把握,空間很大,方法很多,只要我們能多思考,多鉆研,我們一定會覺得這條路上風光無限,我們一定會讓新課改的果園里結出豐碩的果實來。
張青,語文教師,現居江蘇連云港。責任編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