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春雷,孔令華,李冬娟,潘 穎(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核醫(yī)學科,江蘇226001)
不同彈丸式注射對腎動態(tài)顯像結果的影響
嚴春雷,孔令華*,李冬娟,潘 穎
(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核醫(yī)學科,江蘇226001)
目的:比較三通管彈丸式注射與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方法對腎動態(tài)顯像結果的影響。方法:將80例行單光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腎臟動態(tài)顯像患者,隨機分成2組,每組40例,檢查前30分鐘囑患者飲水300~500mL,盡可能選用右肘正中靜脈或對側等粗的靜脈血管。選擇2mL注射器,7號注射針,藥液體積控制在0.4~0.5mL,分別用三通管彈丸式注射法和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法注射99mTc-DTPA。比較兩種彈丸式注射方法對腎動態(tài)顯像結果的影響。結果:三通管彈丸式注射組中注射質量最佳40例(100%),成功率100.0%;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組中注射質量最佳34例(85.0%),注射質量欠佳4例(10%),注射失敗2例(5%),成功率85.0%。兩組注射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三通管彈丸式注射較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法優(yōu)越,可以避免因患者緊張,恐懼以及不自主移動等因素的影響,明顯提高注射成功率,值得推廣應用。
腎動態(tài)顯像;腎小球濾過率;彈丸式注射
放射性核素腎動態(tài)顯像能了解腎臟的血流灌注、形態(tài)、大小及其攝取、分泌、排泄功能,是評價腎臟功能尤其是腎小球濾過功能的重要指標[1]。目前臨床多應用99mTc-DTPA作為腎臟核素顯像劑,因其操作簡單、準確、安全、重復性好,并且能很好地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已廣泛應用于腎臟功能評價。該檢查對彈丸式注射成功與否有較高要求,故檢查前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本文選擇2012年8月—2014 年5月在我院行腎動態(tài)顯像測定腎小球濾過率的患者80例,分別應用三通管彈丸式注射和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各40例,分析比較兩種方法行腎動態(tài)顯像對圖像質量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行腎動態(tài)顯像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測定的患者80例,應用三通管彈丸式注射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35~70歲,平均44.2歲,其中糖尿病腎病21例,腎積水12例,腎盂尿管交界處狹窄3例,腎盂腎炎2例,腎病綜合征2例。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34~72歲,平均45.6歲,其中糖尿病腎病19例,腎積水13例,腎盂尿管交界處狹窄4例,腎盂腎炎1例,腎病綜合征3例。1.2 方法 檢查儀器為symbia T2型雙探頭SPECT/CT(德國Siemens),配低能高分辨準直器,能峰140keV,99Mo-99Tcm發(fā)生器(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放化純度>98%,標記藥物DTPA為(無錫原子能研究所),每位患者注射148MBq。檢查前向患者講解行腎動態(tài)顯像的檢查流程、注意事項。患者檢查前30分鐘飲水300~500mL,顯像前排空膀胱。盡可能選用右肘正中靜脈或對側等粗的靜脈血管。分別用三通管彈丸式注射法和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法注射99mTc-DTPA。三通管彈丸式注射方法∶選擇2mL注射器,7號注射針,藥液體積控制在0.4~0.5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鈉溶液3~4mL,連接三通管和頭皮針,皮膚消毒后行靜脈穿刺,出現(xiàn)回血即固定針頭,注入0.9%氯化鈉溶液1~2mL,確認針頭在靜脈內且無外滲,將放在鉛防護套內抽有放射性藥物的注射器連接于三通管的另一端,注入放射性藥物,再用剩余0.9%氯化鈉溶液沖管,然后拔針。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法∶選用右肘正中靜脈或對側等粗的靜脈血管,選擇2mL注射器,彈丸注射體積小于1mL。皮膚消毒后行靜脈穿刺,將鉛防護套內注射器里的放射性藥物直接快速注入靜脈,然后迅速松開止血帶。在注射顯像藥液后立即啟動SPECT記錄通過腹主動脈、腎動脈、腎血管床時的影像,以了解雙腎血流灌注、雙腎的大小及形態(tài)、腎小球濾過率等各項參考指標。觀察比較兩種彈丸式注射方法對顯像結果的影響。
1.3 圖像質量判斷 對獲得的腎臟功能影像均采
用人工ROI勾畫,本底校正采用半月形的本底ROI,并且本底ROI畫在腎臟的外下緣。腎血流灌注曲線表現(xiàn)為一個光滑的放射峰,為彈丸注射質量最佳;表現(xiàn)為一個復合的或鋸齒狀的放射峰,為彈丸注射質量欠佳;表現(xiàn)為雙峰時為注射失敗。
*[通信作者]孔令華,E-mail:yanchunlei4229@163.com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組間差異性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通管彈丸式注射組40例中注射質量最佳40例(100.0%),注射質量欠佳0例,注射失敗0例,成功率100.0%;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組40例中質量最佳34例(85.0%),注射質量欠佳4例(10.0%),注射失敗2例(5.0%),成功率85.0%。兩組注射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發(fā)現(xiàn)[2],影響核素腎動態(tài)顯像圖像質量的因素很多,如檢查前的準備不充分、體位的改變、膀胱過度充盈、藥物彈丸式注射失敗等。而彈丸式藥物注射成功與否是影響腎動態(tài)顯像圖像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醫(yī)務人員應在檢查前對患者說明檢查的目的,介紹檢查過程、時間及相關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精神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颊咴跈z查前30分鐘飲水300~500mL,以保持生理狀態(tài)下的血漿流量。檢查過程須保持20~30分鐘的固定體位,因此檢查前需要詳細介紹體位固定的重要性,并確保患者體位舒適。檢查前患者需要排空膀胱,因為顯像時如果膀胱呈充盈狀態(tài),顯像藥物通過腎臟的時間會延長,并使部分顯像劑滯留于腎盂,導致顯像結果的不準確[3]。
腎動態(tài)顯像圖像質量和腎小球濾過率等定量分析結果的準確性依賴于高質量的彈丸注射技術。彈丸注射是核醫(yī)學科常用注射技術之一,即以團注的方式讓藥物首次通過血管,從而能觀察靶器官的血流灌注情況,具有簡便、安全、無創(chuàng)、靈敏度高等優(yōu)點[4]。而彈丸注射質量是觀察靶器官血流灌注情況的前提條件,是準確定量關鍵參數的保證。彈丸注射的失敗更會延誤患者的就診時機。常見的造成彈丸式注射欠佳的原因主要為患者在顯像過程中突然搖晃,產生緊張、焦慮和恐懼的心理;血管過細,顯像劑漏到血管外和操作失誤[5]。在彈丸式注射過程中注意點∶(1)血管盡可能選用右側肘正中靜脈或對側靜脈等較粗的靜脈血管。周圍血管因其路徑長易導致彈丸破碎,影響顯像結果,一般不宜選擇。同時靜脈竇也是彈丸注射的影響因素之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6]。應盡量避免在有靜脈竇的靜脈行彈丸注射或跳躍靜脈竇在其前方即近端行彈丸注射。(2)彈丸注射時藥液體積小于0.5mL,顯像藥液體積過大,則不能形成彈丸。靜脈穿刺成功后應立即快速推注藥液,然后迅速松開止血帶,注意患者注射側的衣袖不應過緊,并將患者的手臂抬高1~2min,加快靜脈回流速度并防止“彈丸”分散[7]。(3)彈丸式注射方法的選擇也很重要。現(xiàn)在彈丸式注射的方法很多,各有優(yōu)缺點,主要有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三通管彈丸式注射等。本文通過對80例患者分別應用三通管和傳統(tǒng)方法行彈丸式注射行腎動態(tài)顯像的比較,發(fā)現(xiàn)三通管彈丸式注射方法成功率高,對于傳統(tǒng)方法比較困難的患者也能成功完成檢查。本文傳統(tǒng)彈丸式注射組4例圖像欠佳患者,由于肘正中靜脈血管太細或不明顯,患者體位保持不好,導致圖像質量欠佳。另外2例注射失敗也是因為血管細,不明顯,使顯像劑漏到血管外,導致腎臟二次吸收,形成雙峰。
[1]李乾,張春麗,王榮福.腎動態(tài)顯像測定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因素[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4,20(6)∶962-964.
[2]解朋,李冬雪,黃建敏.腎動態(tài)顯像測定腎小球濾過率[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2,28(2)∶371-373.
[3]蘇長芝,李雅麗,賈美枝.彈丸式注射與核素腎動態(tài)顯像的關系探討[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8,24(1)∶100-101.
[4]裴著果.影像核醫(yī)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80-87.
[5]黎秀娟,王梅珍,陳茹芬.彈丸式注射與核素腎動態(tài)顯像的關系分析[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10)∶98-100.
[6]何俊聰.彈丸注射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5,12(21)∶3069-3070.
[7]張春梅.靜脈注射操作技術對放射性核素成像的影響[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7)∶96-96.
R445.5
B
2014-08-13
1006-2440(2014)05-05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