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其楨
(江南大學 “老科協(xié)”理事會,江蘇 無錫21412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我國的改革進入了攻堅克難的深水區(qū)。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涉及各領域、各方面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場觸及利益、觸動靈魂的深刻革命。面對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全社會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否則改革就難以順利推進,也難以取得全面成功。道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動力,道德力量是正能量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道德的力量雖是無形的,但卻是巨大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崇高的道德是全面深化改革強大正能量的重要源泉。正因為如此,因而在全面深化改革拉開帷幕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11月26日在參觀考察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時特別強調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绷暯酵具M而還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保?]聯(lián)系吳文化研究實踐,習近平同志的精辟論述給了我們深刻的教益和啟廸。吳文化是由吳地先祖泰伯以“三以天下讓”的“至德”精神開創(chuàng)、并世代加以傳承、弘揚光大而形成的。三千多年來,在泰伯“至德”精神的熏陶下,吳文化積淀、形成了大量珍貴的道德精華。對這些吳地賢明先祖遺存下來的以“至德”精神為核心元素的吳文化道德精華,我們無疑應該像習近平同志所說的那樣,在有鑒別地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努力繼承,古為今用,自覺踐行,從中源源不竭地汲取“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聚集起強大的正能量,促進深化改革的順利推進和全面成功。
根據深入的考察研究,我們認為,在經過長期升華結晶凝聚形成的大量吳文化道德精華中,有6點尤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應該全社會大力繼承弘揚,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自覺踐行,聚合成全面深化改革所需要的奮發(fā)向上、崇德向善的強大力量: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是仲雍、季歷的兄長。按照我國古代通行的嫡長繼嗣制度,王位由長子繼承,周太王古公亶父應將王位傳給泰伯。但是,由于“季歷賢”[2]429,季歷又“生子昌,昌有圣瑞”,古公亶父認為“興王業(yè)者,其在昌乎”[3]3,因此“欲立 季 歷”[2]429,“傳 國 以 及 昌”[3]3。泰 伯 深 明 大義,認為父親周太王慧眼所識的其弟季歷之子昌(后來的周文王),確是一個將來能使周國興盛、創(chuàng)立王業(yè)的比自己更為賢能圣德之人,而要使昌將來能承襲王位,周太王就必須先將王位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給昌。于是,他便“望風知指”[3]3,毅然主動放棄了自己合法的王位繼承權,讓“季歷蒞政”,自己和二弟仲雍一起“遂之荊蠻,斷發(fā)文身,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3]3。正是由于泰伯尚德尊賢,謙和禮讓,不為一己之私利而爭斗,從而使周王室避免了一場血腥的權力斗爭,保持了和睦團結。使季歷能繼承王位,“修先王之業(yè),守仁義之道”[3]4,后來將王位傳于“昌”(周文王),“昌”又將王位傳于“發(fā)”(周武王),最后得以伐滅暴虐的商紂而統(tǒng)一天下,開創(chuàng)了周朝800余年的天下。孔子對泰伯深明大義、胸懷寬廣、寬宏大度、尚德尊賢、不計個人名位權力得失、謙和禮讓的崇高品德予以高度贊揚,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德)而稱焉?!保?]
季札是泰伯的20世孫、吳19世國君壽夢的第4個兒子,他之上有長兄諸樊、二兄余祭、三兄余眛,季札最幼而賢。壽夢欲效仿周太王傳賢而不傳長,立季札為嗣。但當時時值春秋后期,立嫡長子繼統(tǒng)的原則已牢固地確立。為了不破壞這一關系到國家安危的重大的根本原則,保持國家政權的穩(wěn)固、社會的安定和兄弟宗親之間的和睦團結,季札繼承并弘揚光大先祖泰伯之遺風,從維護吳國“社稷有奉”[5]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先后4次推讓王位不受,說:“有國,非吾節(jié)也”,乃至“棄其室而耕”[2]430,決然放棄了對王位的繼承而去務農種田。從而使吳國在壽夢以后,王室權力的多次交替得以順利平和進行,政權保持穩(wěn)定,社會得以和諧安寧,贏得了一段寶貴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終于在吳王闔閭時成就霸業(yè),成為春秋后期一霸。在禮崩樂壞、為爭奪權力父子相殺、兄弟相殘屢見不鮮的春秋末年,季札這種像乃祖泰伯那樣的深明大義、胸懷寬廣、謙和禮讓、寬厚仁德的崇高品格是極為難能可貴的,無怪乎司馬遷要不勝感慨地贊揚說:“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保?]436
泰伯、季札這種識大體,顧大局,明大義,胸懷寬廣,尚德尊賢,寬宏大度,仁德禮讓,謙和立世,為維護宗親和睦團結,保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謀求國家安定強盛而舍棄個人名位權力的高尚道德品格,彰顯了吳文化“至德”的崇高精神境界,開啟了吳地德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值得我們引以為榜樣,世代傳承,大力弘揚光大。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唯利是圖、腐朽邪惡的各種錯誤思想浸蝕日益嚴重,人們的價值覌和價值取向越來越復雜多樣化。一些人經不住利益的誘惑,個人私欲急劇膨脹,思想嚴重異化蛻變,道德品格日益墮落,為了滿足個人和家庭的私欲,達到攫取權力、名位、榮譽、利益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地明爭暗斗,無所不用其極,乃至爭得你死我活,打得死去活來。諸如此類為爭權奪利而道德淪喪的所作所為,在先祖泰伯、季札深明大義、寬容大度、謙和禮讓、不為攫取個人私利而爭斗的崇高道德品格面前,實在是丑陋不堪,無地自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由于利益分配問題必然會引發(fā)社會矛盾的激化,如不妥然處理就會嚴重影響和諧社會建設。因此,在全社會廣泛地倡導繼承弘揚泰伯、季札深明大義、胸懷寬廣、謙和禮讓、仁德寬宏的崇高道德風范,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吳文化是周朝中原文化從黃河中游來到位于中國東部長江下游、頻臨大海邊的吳地,與當?shù)氐胤角G蠻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是內陸黃土文化與濱海水文化相互融攝、和諧地有機結合而產生的。吳地由于溯(長)江、環(huán)(太)湖、瀕海,造就了吳地與生俱來的開放氣度和吳地人民坦蕩寬廣的胸懷,由于泰伯的謙和禮讓、寬厚包容、友善相處、和諧相融的“至德”精神在吳地深入人心,因而吳文化從形成起就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氣度,從一開始起就是在和諧的氛圍中產生、形成的,而這一相互寬厚包容、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友善相處、和諧相融的社會道德風尚,數(shù)千年來一直被吳地民眾很好地傳承下來,并不斷發(fā)揚光大,蔚然成風。正因為如此,吳地由原先的民風尚武好勇好斗,而逐漸演變成了友善熱誠、尚德尊賢的禮儀之邦,成為對各種優(yōu)秀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文明發(fā)達之地,吳地的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事業(yè)由此而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吳地成為全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成為創(chuàng)業(yè)者的樂土。大批來自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各種優(yōu)秀人才,紛至沓來,不斷涌向吳地,各種各樣不同形態(tài)、不同內涵、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域外文化,也隨之而源源不斷地流注和滲透入吳地,與吳文化交相激蕩,相互融攝,給吳文化帶來了新的生命活力。這樣的新的生命活力是極其寶貴的,是吳地、吳文化不斷前進和發(fā)展的強大推動力,我們務必備加珍惜和愛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無疑應該很好地繼承、弘揚吳文化三千年傳承下來的寬厚包容、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友善相處、和諧相融的優(yōu)良社會道德風尚,堅決摒棄狹隘的地方主義排外心理,真心實意地禮賢、愛護外來人才,胸懷寬廣地吸納外來優(yōu)秀文化,使外來優(yōu)秀文化和吳文化融為一體,使外來人才與吳地本土人才互相尊重、和諧相融,凝聚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攜手奮進。
《孝經》云:孝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子女恪盡孝道,尊敬、愛戴和贍養(yǎng)父母,真誠聽從父母正確的教誨和決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恪盡孝道、大愛至孝是吳文化的重要道德精華之一。吳文化始祖泰伯是奉行中華孝道傳統(tǒng)美德,大愛至孝始終不渝的楷模,為后世百代作出了表率。泰伯父親周太王古公亶父傳位于幼子季歷而不讓長子泰伯繼嗣,實質上是對季歷的寵信和重視,是對泰伯的貶斥和輕視。然而,面對這樣的冷落和貶謫,泰伯至孝尊親,慨然聽從父親的正確安排,主動奔“荊蠻”而去,將王位讓給了弟弟季歷。盡管父親周太王沒有將王位傳給自己,但泰伯并未因此對父親周太王耿耿于懷,而是胸懷坦蕩,不計個人名利權位恩怨得失,在周太王去世時,不僅和仲雍一起千里迢迢地從荊蠻趕回歧山“赴喪”,虔誠地為父親辦理喪事,而且當季歷提出要把王位交還給他時,泰伯并沒有因父親周太王已去世,自己處于長子的有利地位,趁機廢除當年周太王的決定,從季歷手中奪回王位,而是依然寬仁地堅辭不受王位,“奔喪畢,還荊蠻”[3]3。正是由于泰伯恪盡孝道,尊親事親,大愛至孝,友愛寬仁,不計個人權位名利得失,從大局需要、國家利益出發(fā),堅決聽從父親周太王生前所作出的正確決斷,從而保證了周室王權的順利交接,使季歷得以施展才華,大膽蒞政,使周王室和周全國并未因王權更迭引發(fā)動亂,保持了和諧、團結,從而為日后文王、武王治國,周王朝日益興盛強大奠定了基礎。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為人立世的基本道德準則。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把孝視為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國家安康之本,民族延續(xù)之本。泰伯大愛至孝始終不渝的模范行動,無疑為世人樹立了光輝榜樣。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有些人卻物欲橫流,道德淪喪,顛覆人倫,不僅不尊重父母,不聽從父母正確的教導,不盡瞻養(yǎng)父母的義務,還要不擇手段肆意侵奪父母賴以養(yǎng)老的財產,致使年邁多病的父母流離失所,老無所養(yǎng),陷于絕境。面對這些孝心泯滅、道德喪盡、親情冷漠、關愛缺失的丑惡社會現(xiàn)象,繼承、弘揚泰伯身體力行的尊親事親、恪盡孝道、友愛寬仁,大愛至孝始終不渝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無疑可以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責任,對于我們今天建設和諧家園,進而構建和諧社會,保證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泰伯不畏艱險從岐山周原遠奔荊蠻創(chuàng)建了“勾吳”國后,他心系人民,以民為本,以身作則,不辭辛勞地帶領吳地人民開疆辟土,開展農耕水利建設,盡心竭力地為吳地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謀福祉,使吳地從蠻荒日漸走向文明和繁榮。當時,正值“殷之末世衰,中國侯王數(shù)用兵”,泰伯親民、愛民、為民,心為民想,情為民系,十分擔心中原諸侯的軍隊“及于荊蠻”,“勾吳”的老百姓會遭受災難。因此他以不怕艱辛、勇于開拓的精神,帶領勾吳的廣大民眾“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以防御中原諸侯軍隊的侵犯,從而使“人民皆耕田其中”,過上了有安全保障的安定生活[3]4。為了使吳地的人民群眾能利用吳地的水利資源發(fā)展吳地農業(yè)生產和交通運輸,泰伯又不辭勞苦率領吳地廣大民眾興修水利,“穿澮瀆以備旱潦”[6],開挖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條“人工運河”泰伯瀆和九條支流,既便利了吳地的農田灌溉,又發(fā)展了交通運輸,對吳地經濟發(fā)展、老百姓的安居樂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吳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稱頌,“民德泰伯,故名其瀆,以示不忘”[7]。由于泰伯盡心竭力帶領吳地人民改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生存環(huán)境,積極發(fā)展生產,不斷改進落后的生活習俗,提高生活質量,從而使吳地“數(shù)年之間,民人殷富”[3]3,人民安居樂業(yè)。
泰伯為吳地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一豐功偉績是來之不易的,是他窮盡一生精力,作出了偉大的自我犧牲的結果。他不僅犧牲了至高無上的王位和相應的權利及物質享受,乃至還犧牲了家庭的天倫之樂。為了保持周王室的安定團結,避免王室紛爭節(jié)外生枝,同時也是為了精力充沛地全身心投入對吳地的開拓開發(fā)建設事業(yè),泰伯終身不娶,沒有妻妾,沒有子息,可謂一腔熱血,兩袖清風。
泰伯以身作則、不辭辛勞、身體力行、嘔心瀝血為國為民竭誠奉獻的崇高道德品格,不僅在當時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稱頌和衷心擁戴,也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出生于吳地的宋代著名賢臣范仲淹“先天下之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道德風范,正就是先祖泰伯嘔心瀝血為國為民竭誠奉獻的崇高道德品格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泰伯為國為民的赤誠奉獻精神和崇高道德情操,為人們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永遠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
“誠信”是一個人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立國之本。正如孔子所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8]“誠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為重要的道德準則,也是吳文化竭力倡導和千年傳承的美德,吳地先祖季札更是以真摯坦誠待人、誠信重諾交友的感人行動,為世人做出了榜樣。這一點尤其突出地表現(xiàn)在吳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他作為吳國的使者出訪魯、齊、鄭、衛(wèi)、晉等國,在徐國留下的“掛劍”故事中。季札出使諸侯各國時途經徐國,徐國國君非常喜歡季札身上帶的佩劍,但又不好意思說。季札看出了徐國國君的心愿,但因要出使上國,禮儀需要,暫時不能贈送。他在心中暗暗承諾,回來時再將佩劍贈送給徐國國君。后來,季札出訪各國結束回國,再次途經徐國??墒?,這時徐國國君已經去世,季札已無法將佩劍當面贈送給徐國國君。于是他就從身上解下寶劍,掛在徐國國君墓冢的樹上而去。他的隨從看了不解地問他:“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慨然回答說:“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注:通“背”)吾心哉!”[2]432
季札誠信重諾“掛劍”贈友,真摯待人,坦誠交友,體現(xiàn)了“篤守誠信”的精神和講信守義的高尚道德品質,是千古傳頌的佳話,吳地人民世世代代引以為效學的楷模,成為千百年來吳文化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當今,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在唯利是圖思想的支配下,在社會上人與人的相互交往中,誠信缺失、口是心非、阿諛逢迎,爾虞吾詐、坑蒙拐騙等種種不良風氣蔓延泛濫,嚴重污染了社會風氣,影響著人際交往的真誠關系,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好秩序。因此,大力學習弘揚季札這種極為可貴的“篤守誠信”的精神和講信守義的高尚道德品質,對于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真摯坦誠、信守承諾的良好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是極為必要、極為有意義的。
三千年來,在泰伯、季札崇高道德風范的熏陶下,吳地崇義尊德蔚然成風,涌現(xiàn)出了許許多多正氣浩然、高風亮節(jié)、大義凜然、節(jié)操高尚的賢士和豪杰。他們面對腐敗奸佞邪惡勢力,錚錚鐵骨,一腔正氣,大義凜然,以舍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堅持正義,舍身取義,展開頑強不屈的殊死斗爭。諸如:明神宗萬歷、明熹宗天啟年間,魏忠賢閹黨和權奸相勾結貪腐成風,禍國殃民,民不聊生。以無錫東林書院為基地的東林黨人,正氣浩然,以大無畏的精神堅決奮起與禍國殃民的閹黨作殊死斗爭,遭到閹黨的殘酷鎮(zhèn)壓與殺戮。德高志堅、一腔正氣的高攀龍等東林黨人,無一不舍身取義,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真可謂頭顱擲處血斑斑,一腔碧血映丹心。為了保護東林黨人不受閹黨迫害,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吳地蘇州數(shù)萬義憤填膺的市民,包圍了閹黨派去抓東林黨人周順昌的捕差緹騎,將捕人的“東廠”特務群毆至死。魏忠賢聞訊大怒,派兵前去鎮(zhèn)壓,下令屠城蘇州。為救蘇州全城百姓,顏佩韋等五人大義凜然,挺身而出,承擔全部“罪名”,慷慨就義。[9]其堅貞不屈、勇于舍已救人的崇高道德品格和舍身取義的高風亮節(jié),驚天地泣鬼神,直到今天仍為吳地人民銘記于心,被引以為吳地人民的榮耀和自豪。
東林黨人是吳地先賢的杰出代表,他們節(jié)操堅貞,正氣浩然,堅持正義,舍身取義,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于與禍國殃民腐惡勢力作殊死斗爭,其崇高的道德風范,體現(xiàn)了大無畏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我們今天沖破重重阻力開展反腐懲貪斗爭,攻堅克難,奪取深化改革的全面勝利,無疑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币浴爸恋隆本駷楹诵脑氐膮俏幕赖戮A,是吳地杰出先祖、先賢留給吳地人民和全國人民的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繼承、弘揚吳文化的道德精華,對于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增強人們正確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構建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德興國,以德立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促進作用。我們無疑應該按照習近平同志所說的那樣,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充分發(fā)掘、汲取吳文化道德精華所蘊含的奮發(fā)向上、崇德向善的強大正能量,使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1]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強調 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EB/OL].(2013-11-29)[2013-12-10].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29/c_132927397.htm
[2]夏松涼,李敏.史記今注:上(卷三十一,吳泰伯世家第一)[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趙曄.吳越春秋:卷一(吳泰伯傳)[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4]錢穆.論語新解:泰伯篇第八[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199.
[5]趙立程.儒學十三經:左傳(昭公二十八年)[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7.
[6]華湛思.錫金志外:卷二(補遺下)[M].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7]周有壬.錫金考乘:卷一[M].清同治九年無錫世瑞堂活字本.
[8]錢穆.論語新解:為政篇第二[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9]金其楨.中國碑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1262-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