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xué) 國際教育學(xué)院,成都 610066)
屈辭中常出現(xiàn)“羲和”一詞,如《離騷》“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1]27,《天問》“羲和之未揚(yáng)”[1]93云云??肌棒撕汀敝忈?,歷來岐說不斷。筆者試作梳理,并力圖追尋這一語詞演變的歷史文化根源。
《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盵2]438郭璞注:“羲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啟筮》曰:‘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衷唬骸氨松咸?,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故堯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時,其后世遂為此國。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運(yùn)轉(zhuǎn)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淵也,所謂世不失職耳?!盵2]438
《山海經(jīng)》所載,羲和為日母并帝俊之妻,她生有十個太陽掛在扶桑樹上,由母親“職出入”,安排輪流巡游天空。據(jù)郭璞引《歸藏·啟筮》,日母羲和主職太陽們從東到西,形成早晚晦明,先民的時間觀或許正由太陽東升西落的運(yùn)轉(zhuǎn)而來。但“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3]《本經(jīng)》,574,遂又有后羿射日的神話。郭璞注所言堯立羲和之官,當(dāng)?shù)涑觥渡袝罚嗽敽笳?。?jù)此可推知:日母羲和神話在前;《尚書》堯立羲和之官在后;此后,借用《尚書》歷史羲和,用以名羲和之后世為羲和國。
《離騷》“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王逸《楚辭章句》謂:“羲和,日御也?!盵1]27“羲和”句歷來為人喜好,羲和駕車揚(yáng)鞭從東至西匆匆疾馳,但很快又會從崦嵫山落入虞淵。屈原求帝陳辭心切,當(dāng)傍晚時分來到昆侖懸圃[4]205-222后,想趁天黑前趕赴天庭,于是開啟異想,指揮神靈助佑實(shí)現(xiàn)理想,讓日御羲和停揮長鞭,使時光靜止。
通檢屈辭,涉及“羲和”一語尚有《天問》“羲和之未揚(yáng),若華何光?”王逸注仍云:“羲和,日御也。言日未出之時,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1]93疏解此句的關(guān)鍵是“若華”,然王逸以及后世楚辭注家皆對“若木”無解,遂使屈原此問始終難以明晰。故還須容筆者于此再稍作停留。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盵2]498《山海經(jīng)》記“若木”位于昆侖以西之西極地,故屈原飛升至昆侖懸圃時,要想留住時光,“折若木以拂日”,由此,“若木”不會為東方掛日之扶桑樹?!痘茨献印さ匦巍吩啤叭裟驹诮疚鳌盵3]329,也可佐證“若木”應(yīng)在西方。聯(lián)系日御羲和駕車將太陽從東之扶桑運(yùn)載至西之虞淵,《天問》此句意為:日御羲和啟動日車時,定要揚(yáng)鞭啟節(jié),那么,當(dāng)羲和尚未揚(yáng)起御龍之鞭,也即是日車尚未啟動之時,西方的若木之花怎么會發(fā)出光彩來呢?但若想真正解答屈原此問,須另文專論。筆者引“若木”僅為申明屈辭“羲和”當(dāng)為日御。
此外,《廣雅·釋天》:“日御謂之羲和?!盵5]112《淮南子·天文》:“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車?!盵3]236不同類書援引此句存有異文?!冻鯇W(xué)記·天象部》引為:“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盵6]5徐堅(jiān)引許慎注曰:“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盵6]5虞世南引《淮南子》[1]27、《太平御覽》引《淮南子》[7]16,俱同《初學(xué)記》。以上三家所引,“馬”演變?yōu)椤褒垺保H能引發(fā)思索,此詳后論。據(jù)此,日御羲和載著太陽,駕駛六龍之車,來回于東西天衢。李白《蜀道難》,化用羲和揚(yáng)鞭御日的神話生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謂羲和駕龍車至此不得不回御,因?yàn)槭裆綄?shí)在高峻,連日御也難翻越??磥?,羲和御日神話在李白的時代還多為人所識。此外,三家引“爰止羲和”成“爰止其女”,其因?yàn)楹??檢索文獻(xiàn),“爰止其女”或依《山海經(jīng)》“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而來。
汪瑗《楚辭集解》:“羲和,日御也。此所用羲和,當(dāng)如望舒飛廉等號同看。”[8]71汪瑗《楚辭蒙引·羲和》云:“惟其寓言,此所以解作日御無妨也。由此觀之,則羲和可以為官名,可以為日名,可以為日御名,但以為女子之名始生日月者,則妄誕之甚,不待智者可辨矣?!盵8]375汪瑗針對《山海經(jīng)》有關(guān)羲和的記載作了辯駁,為官可,為日可,為日御可,但唯獨(dú)不能為女人,未免誤入男權(quán)中心論之偏狹。金開誠《屈原集校注》謂:“古代神話中關(guān)于羲和與日的關(guān)系有種種說法,此處當(dāng)用王逸及許慎說,即羲和是為太陽駕車的人。”[9]87顯然,金氏亦力主羲和為日御。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盵10]119孔傳曰:“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故堯命之使敬順昊天。”[10]119《尚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盵10]248孔傳曰:“重即羲,黎即和。堯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時之官,使人神不擾,各得其序?!盵10]248孔穎達(dá)疏曰:“羲是重之子孫,和是黎之子孫,能不忘祖之舊業(yè),故以重黎言之?!盵10]248據(jù)《堯典》、《呂刑》,羲氏、和氏分別為重氏、黎氏之后,當(dāng)為兩個氏族部落名,因其擅長觀測四時星象,故被堯委以重任,“羲”、“和”為堯天文歷官,與太陽關(guān)系較為疏遠(yuǎn)。但《尚書·夏書·胤征》卻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胤侯承王命徂征。”[10]157《胤征》篇為東晉梅賾偽造,但《書序》的這則記載與《史記·夏本紀(jì)》“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11]85卻甚為吻合。蘇軾《書傳》對此已有詳切辯論,茲不贅。情況似應(yīng)為司馬遷據(jù)《書序》作《夏本紀(jì)》,梅賾又依《史記·夏本紀(jì)》和《書序》進(jìn)行了敷衍與加工。同書之中,前說羲、和受命敬授人時,后謂羲、和廢時亂日,為何有此齟齬捍格?現(xiàn)推論如下:《尚書》“羲”、“和”應(yīng)為部族名,這兩個部族受到堯的重用,但當(dāng)夏仲康時,或不敬本職荒于淫逸,或勢力強(qiáng)大威脅到夏的統(tǒng)治,故遭到夏的征伐。
《山海經(jīng)》、《離騷》、《天問》與《淮南子》中的神話人物羲和,到了《尚書》卻成為天文歷官,此為中國上古神話言說體系被歷史化的整體命運(yùn)之縮影,這正呈現(xiàn)出中國早期神話和歷史之深度關(guān)聯(lián),神話中有歷史,歷史中有神話,兩者已不能截然分離,神話的歷史化和歷史的神話化,兩者膠著,交相附麗。神話人物羲和先被創(chuàng)造,神話羲和與太陽關(guān)系密切,人間專司日月星辰的歷官多為先民所欽重,于是,先民即用神話人名給現(xiàn)世中的天文歷官命名,在流傳中,人們便不知不覺地把神話人物與歷史人物混為一談了。對此,郭璞早有審察。郭璞注《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見前引)關(guān)于羲和神話時說:“故堯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時,其后世遂為此國”,真謂灼見。隨著神話的誕生與傳播,加之人文的進(jìn)展,史官們在記述歷史時,往往喜用神話背景來記載現(xiàn)實(shí)人物,以期給現(xiàn)實(shí)人物增添神秘權(quán)威色彩。中國上古人物,不止“羲和”現(xiàn)象如此,黃帝、后羿、鯀等大率類此。
《尚書》、《史記》外,主張羲和為天文歷官的,以朱熹為代表。朱熹《楚辭辯證》卷上載:“……《山海經(jīng)》……此等虛誕之說,其始止因《堯典》‘出日納日’之文,口耳相傳,失其本指。而好怪之人,恥其謬誤,遂乃增飾附會,必欲使之與經(jīng)為一而后已。其言無理,本不足以欺人,而古今文士相承引用,莫有覺其妄者。為此注者,乃不信經(jīng),而引以為說,蔽惑至此,甚可嘆也?!盵12]179-180朱熹《楚辭集注》注“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句,也據(jù)《尚書》而解:“羲和,堯時主四時之官。”[12]15朱熹以《尚書》歷史羲和解《離騷》神話羲和,并對王逸、洪興祖以神話注解羲和作了批判。注解《離騷》,非得用儒家經(jīng)典作為證據(jù),不然,就會落入虛妄之途,朱熹的邏輯恰恰體現(xiàn)的是一種首尾倒置的思維方式。
上述有關(guān)羲和的三種說法之外,尚有羲和為太陽或太陽神一說。
錢杲之《離騷集傳》:“羲和謂日也?!盵13]7。王夫之《楚辭通釋》注《天問》“羲和之未揚(yáng)”句,謂“羲和,日也”[14]215。朱珔《文選集釋》釋《離騷》“羲和”謂“羲和專指日言”①。文懷沙《屈原集》:“羲和,太陽神?!雹诘膽焉场肚x騷今繹》又說:“羲和,為太陽駕駛車子的神?!盵15]82前書出版于1953年,后書出版于1956年,后說似為文懷沙對這一問題的修正。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釋《天問》“羲和”句謂:“羲和,稱日陽,非日御也?!盵16]1055黃靈庚釋《離騷》“羲和”句先引洪興祖補(bǔ)注,然后說:“洪氏以羲和為三:有生十日羲和,有堯時司四時天官羲和,有日御之羲和?!盵16]335檢索洪興祖注書體例,如果洪氏同意王逸舊注,就不另立新說,反之,則另作解釋。洪興祖贊同王逸釋“羲和”為“日御”,他只是不同意王逸釋“弭”為“按”,所以另釋“弭”為“止”,洪興祖引《山海經(jīng)》等典籍只求網(wǎng)羅材料用作注書之補(bǔ)充而已,并沒有反駁羲和為日御的主張。黃靈庚接著說:“屈賦稱羲和亦三:一為日神。《九歌·東君》為祭日之歌,東君,羲和也。二為日之名,《天問》‘羲和之未揚(yáng),若華何光?’言日未揚(yáng)其光,若華何照也?!墩戮洹芬颉峨x騷》訓(xùn)日御,失之。三為日御。此弭節(jié)之羲和也。”[16]335《東君》為日神極有道理,但說東君為羲和,未免武斷,我們找不到更多文獻(xiàn)以佐證這一解說。此東君為日神,此羲和為日御,應(yīng)兩不相混。黃氏謂《天問》羲和為太陽,又說《離騷》羲和為日御,為何會有此矛盾?一個語詞在一特定時期和特定范圍當(dāng)具特指意義,屈辭“羲和”似亦為單一神話義項(xiàng),即為日御,而不是堯之天文官,也不是太陽或太陽神。
《廣雅》對此辨析甚詳。張揖謂“日御謂之羲和”,僅據(jù)此語我們無法得知羲和與太陽的關(guān)系。難得的是,《廣雅·釋天》還有這條注解:“朱明、曜靈、東君,日也?!盵5]111此則材料極有價值,有關(guān)羲和的辨析就此可以作結(jié)。在屈原時代,太陽東君和羲和已經(jīng)是兩個不同的神格,羲和司職于日御,太陽司職于普照萬物與斬除邪惡,在神話流傳與典籍記載中,太陽又被稱為朱明、曜靈和東君。
綜觀屈辭可知:在屈原的知識體系中,羲和與太陽有著明確分界,最有力的證據(jù)即為《九歌·東君》,《東君》篇正是對太陽神的禮贊,屈原用東君指稱太陽神,用羲和指稱日御,沒有絲毫含混。
“羲和”演化痕跡或許被前引材料所淹沒,而不為讀者所曉,故筆者對羲和身份的演變作一總結(jié)。據(jù)《山海經(jīng)》,羲和身份為帝俊妻并日母,性別為女。據(jù)《淮南子》,羲和為日御,性別為女。據(jù)《離騷》、《天問》,羲和為日御,性別未顯。據(jù)《尚書》,羲和為天文官,雖然《尚書》并未明言羲和是男是女,但揣測《尚書》成文背景并參照其他典籍,羲和似應(yīng)為男。此外,錢杲之等楚辭注家主張羲和為太陽或太陽神,但屈辭《九歌》之“東君”方才為太陽神,屈原對這兩個神格有明確區(qū)分。
高亨認(rèn)為:“羲和,神話中的人物,太陽的母親,又是給太陽駕車的人。”③蕭兵認(rèn)為:“羲和,原來是生下十日的太陽女神,這里指太陽神車的馭手。”[17]25《山海經(jīng)》日母轉(zhuǎn)變?yōu)椤痘茨献印啡沼?,高亨、蕭兵的解釋正好暗合羲和形象的演變歷程。羲和為日御,但她又是太陽的母親、帝俊的妻子,如果加上《尚書》天文歷官,問題就變得異常復(fù)雜。
從《山海經(jīng)》神話羲和到《尚書》歷史羲和,正映照出中國早期神話的流變痕跡。早期神話在流傳過程中,已為文化典籍掌管者不斷歷史化。在文字產(chǎn)生前,信息口耳相傳,要完全竄改信息原貌,并非易事。文字產(chǎn)生后,巫史之官一旦將信息記錄在冊,人們即以書為證、而口說無憑了。羲和由神到人的演化,恐怕正為這一過程的縮影。此外,諸如“黃帝四面”、“夔一足”的儒化皆為例證。這種儒化過程,有著儒化者的內(nèi)心愿望與動機(jī):或讓遠(yuǎn)古神祗與自己的祖宗扯上關(guān)系,從而增添身價籌碼;或?yàn)楸M量延長歷史人物譜系學(xué)的上線;或站在統(tǒng)治者立場,對民間流傳的神祗重新編制序列,以期讓民間神話符號系統(tǒng)切合統(tǒng)治者的價值期待和政治訴求,從而達(dá)到“教化”民眾的目的。如此,不一而足。
神話羲和的儒化,或許還有其他因緣。中國早期神話,女性占有重要席位,如西王母、女媧皆是。母系社會,女性主導(dǎo)著人口生產(chǎn),故創(chuàng)制神話的初民,自然會打上女性生殖崇拜的烙印,羲和即以女性出現(xiàn)于神話。當(dāng)母系氏族瓦解,物資生產(chǎn)取代人口生產(chǎn)并逐漸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男性便逐漸步入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核心。在男權(quán)社會,掌握文化典籍的男權(quán)難于容忍女性凌駕其上,故對早期神話女性的獨(dú)尊地位進(jìn)行改動,這當(dāng)在情理之中。男權(quán)階層往往會采取兩種途徑達(dá)到彰顯自身權(quán)力的目的。其一,讓女神淪落為男權(quán)的附屬。如女媧,本是開天造人始祖,但后世男權(quán)以三皇為始祖,并把女媧歸屬于伏羲之妻。羲和神話產(chǎn)生之初,本為太陽尊神,她駕御龍車巡游天際。后來,羲和從太陽女神演變?yōu)椤暗劭≈蕖?,由是?shí)現(xiàn)女性神格去權(quán)力化的目的。再后,羲和與帝俊生太陽,就產(chǎn)生新的太陽神。在母系氏族,子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當(dāng)人口生產(chǎn)讓步于物資生產(chǎn)后,男性逐漸意識到因自身體力優(yōu)勢而帶來的社會地位,其自身價值即得以認(rèn)同。男權(quán)在面對女神神話時,自然會作出羲和為帝俊之妻的有意修正。即便如此,男權(quán)文化主導(dǎo)者似乎還不能接受女性羲和為太陽尊神,職司如此顯赫的神祗。既有尊神,就應(yīng)當(dāng)有專人駕駛方顯尊貴,于是,羲和又進(jìn)一步演變?yōu)樘柹竦鸟{手。至此,太陽女神羲和遂演變?yōu)榈劭≈薏⑷沼?。其二,對早期神話女性神祗的性別作出改動,盡量使之男性化。女媧就曾被清代趙翼改為男性,羲和似乎也曾被《尚書》改過性別。
經(jīng)過這一番修正,太陽神和太陽神的馭手就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神格。既然太陽神不能為女性,就另創(chuàng)新的男性太陽神,此神即為《九歌》之東君。至此,主宰人間光明與正義,給人間帶來希望的太陽神就完全成為男性的象征了。
由羲和神話的改造、演化痕跡觀之,中國早期神話進(jìn)展到父系氏族社會,已然走上了絕路。在父系氏族社會,先民不斷對上古女性神話進(jìn)行有意修飾與潤色,以期服務(wù)于男權(quán)社會的等級倫理與價值觀念,這或許為中國缺少神話的歷史動因。中國神話和同時代的古希臘神話相比,有著明顯差異,古希臘在男權(quán)社會尚能產(chǎn)生出諸多男性神話,鑿開西方文化與文學(xué)想象的豐富源泉,而中國文學(xué)在不斷儒學(xué)化、理性化與歷史化過程中,漸漸折斷文學(xué)最具活力的想象之翅,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學(xué)的一大缺憾。
中國太陽神羲和與古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特表于此,以供讀者批評。
赫利俄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他是月亮女神塞勒涅與黎明女神厄俄斯的哥哥[18]145。據(jù)荷馬史詩所說,他每日乘坐四馬金車[19]63馳騁天空,從東至西,晨出晚沒,給大地以光明、溫暖和生命。希臘人沒有將太陽想象成一位和藹可親的母親形象,而讓他富有男性氣魄,赫利俄斯被描述為英俊、強(qiáng)健、英雄般的美男子[20]143-144。赫利俄斯的拉丁文為Helios,蘇雪林謂有羲和之音[21]105。筆者認(rèn)為此說大致可信,從古至今,漢語音譯外來詞極為常見,先秦也不例外。
然而,即使羲和一詞為外來音譯借詞,也并不能就此論斷中國太陽神話來源于古希臘。古希臘太陽神為男性,而中國太陽神起初為女性,一為母系氏族產(chǎn)物,一為男權(quán)社會產(chǎn)物,女性神話似應(yīng)更早,以此而論,中國太陽神話產(chǎn)生的時間尚早。中國太陽神可能還有另一已經(jīng)失傳的女性名稱。當(dāng)文化產(chǎn)生碰撞與交流,希臘太陽神話或流傳至中土,人們用譯介來的時尚語詞“羲和”來指稱太陽神,從而淹沒了固有名稱。后來,羲和又演變成了日御,太陽神遂又演變?yōu)闁|君、朱明、曜靈。
在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中國太陽神話吸收了古希臘太陽神話諸多浪漫色調(diào),駕車巡行或?yàn)槠渲兄?。赫利俄斯駕駛著四馬噴火之車,羲和駕駛六龍之車,駕車而行的神話意象相同,所不同者一為馬,一為龍;一為四,一為六。中土在吸收外來神話時,將中原非特產(chǎn)馬形象替換成中土圖騰龍形象,這當(dāng)為文化本土化嫁接中的應(yīng)有之義。此一融合變遷歷程于典籍亦能索證。《九歌·東君》“撫余馬兮安驅(qū)”,太陽神東君駕駛著馬車即將出發(fā)?!痘茨献印ぬ煳摹贰半枷⑵漶R,是謂縣車”,日御羲和駕駛的仍為馬車,這與赫利俄斯駕駛馬車并無二致。但到了唐人《初學(xué)記》,此馬已非馬(“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宋人纂輯的《太平御覽》也說是龍車。從“馬”演變?yōu)椤褒垺保w現(xiàn)著文化的融合與變遷,任何一種不斷改進(jìn)、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化都須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然后逐漸本土化,否則即會被動改造,以致湮沒而無聞。
中國羲和神話的演化痕跡,正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良性變遷,以這一小小的文化因子觀照中國當(dāng)今的文化走向,或許將有重要的現(xiàn)實(shí)啟示意義。
注釋:
①②③諸家注釋皆轉(zhuǎn)引自:崔富章、李大明主編《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21頁。
參考文獻(xiàn):
[1]洪興祖.楚辭補(bǔ)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
[3]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湯洪.《離騷》“懸圃”新釋[M]//中國楚辭學(xué):第十一輯.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9.
[5]張揖.廣雅[G]//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6]徐堅(jiān).初學(xué)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李昉.天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8]汪瑗.楚辭集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9]金開誠,等.屈原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0]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G].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朱熹.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錢杲之.離騷集傳[G]//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王夫之.楚辭通釋[G]//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文懷沙.屈原離騷今繹[M].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6.
[16]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7]蕭兵.楚辭全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2.
[18]〔希臘〕索菲婭·N·斯菲羅亞.希臘諸神傳[M].張?jiān)平g.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19]H.A.庫恩.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M].秋楓,佩芳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20]〔德〕莎德瓦爾德.古希臘星象說[M].盧白羽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
[21]蘇雪林.楚騷新詁[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