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的詠史詩具有鮮明特色,他在歌詠歷史人物時表露出自己的人生定位,其中修齊治平的仁士、撫劍獨游的俠士、安貧守志的寒士和超越世俗的逸士是他詠史詩中常見的形象,也是他自己的人格寫照。最奇特的是他歌詠的歷史人物身上顯耀出的佛光,體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不同的隱居方式,成為田園中出入世間的居士。
關(guān)鍵詞:陶淵明 詠史詩 人生定位
詠史詩通常是詩人用歌詠古人的方式抒發(fā)自己的現(xiàn)實感受,因此我們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詩人自身的形象。陶淵明是我國詠史詩中很杰出的一位詩人,細味其詩,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對自己的人生定位,甚至可以明白他為什么會以田園作為隱身之所。
一、修齊治平的仁士
作為古代的一名知識分子,陶淵明有建功立業(yè)壯志。陶淵明出仕原因很多,其中受儒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影響很大。在東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陶淵明的仕途不暢,但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卻很堅定。即使他已經(jīng)歸隱,還是不時流露出這種愿望。人到中年的他偶爾還壯志未平,向往疏廣和疏受的美好人生,“大象轉(zhuǎn)四時,功成者自去。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高嘯還舊居,長揖儲君傅;餞送傾皇朝,華軒盈道路。離別情所悲,馀榮何足顧;事勝感行人,賢哉豈常譽!”(《詠二疏》) 這是他理想中的人生,立功不居、名留史冊。他的《讀史述九章》雖然各篇旨趣各異,但所述的夷齊、箕子、管鮑、程杵、七十二弟子、屈賈、韓非、張長公等除了夷齊以“立德”著稱于史外,其余均在史上有突出的功勛,如箕子是孔子所稱的“殷末三仁”之一,管仲和鮑叔牙助齊桓公稱霸,程嬰和公孫杵臼保護趙氏孤兒,孔子七十二弟子等都有顯跡留于史冊,陶淵明在閱讀《史記》時對這些人深有感觸而撰寫此篇。所以雖至晚年,陶淵明仍然念念于古代留下英名之人,可見其素有志向。
處于長期動亂、生命朝不保夕的魏晉,士人的心態(tài)或扭曲或怪誕。偏安一隅的東晉,政局內(nèi)憂外患不斷,統(tǒng)治者選拔人才沿用“九品中正制”,只有世家大族子弟才有身居高位的可能。陶淵明對社會的黑暗強烈不滿,他鄙棄趨炎附勢之徒,不愿淪落在政治斗爭的漩渦中,“高酣發(fā)新謠,寧笑俗中言!”(讀《山海經(jīng)》其二)他在《詠三良》時說:“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鲍I身大義是他的愿望,只是時不待我。其實這種態(tài)度也從側(cè)面反映了他堅守修齊治平的儒家信仰。
二、撫劍獨游的俠士
少年時期的陶淵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保ā稊M古詩九首》其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保ā峨s詩十二首》其五)陶淵明想象自己縱橫邊塞的豪情,不禁讓讀者聯(lián)想起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氣魄,獨立天地間,飄蕩塵世路,猛志常在,赤子之心,昭然可見。然而這九首擬古詩,寫于陶淵明的晚年,在歷盡人事之后,他回憶起年少“撫劍獨行游”的壯志,又流露出一種孤獨的意味。
最能體現(xiàn)陶淵明俠氣的是《詠荊軻》:“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睂懕M荊軻不畏強暴、義無反顧的慷慨豪情,溫汝能評之:“先生目擊禪代,時具滿腔熱血,觀此篇可知其志矣。”(清溫汝能纂集《陶詩匯評》卷四)文筆何等激昂,這是一個豪情滿腹的陶淵明,全然不是被我們模式化了的靜穆、隱逸的陶淵明。陶淵明刻畫荊軻“君子死知己”的精神,稱贊他為君王獻身就義的氣節(jié)。
三、安貧守志的寒士
陶淵明在《詠貧士》七首中,開頭就說“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詩人以孤云自比高潔,開篇就表明了自己不愿與世俗同污的志氣,作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知識分子,就算功不成名不就,也不能隨波逐流?!傲苛κ毓兽H,豈不寒與饑?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宋湯漢:“獨無攀緣飛翻之志,寧忍饑寒以守志節(jié),縱無知此意者,亦不足悲也。”(《陶靖節(jié)先生詩》卷四)他有自己的信仰,腹內(nèi)空空時可以向親朋好友索要食物,卻絕不接受非道中人的好意,“朝與仁義生,夕死復(fù)何求?”“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保ā对佖毷俊罚┨諟Y明安貧守道的決心至死不渝。
他的詠史是一次次與古人的“神遇”:腰系繩子的榮啟期、家徒四壁的黔婁、困積雪不求人的袁安、居所蓬蒿沒人的張仲蔚,這些人都是他的知己,他們有共同的精神體悟?!昂我晕课釕眩抠嚬哦啻速t!”陶淵明通過詠史來自證,他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找不到知音,只有透過歷史去發(fā)掘,貧士世代相尋,所以他并不孤單。
四、超越世俗的逸士
魏晉易代之際的士人心態(tài)或扭曲或怪誕,有直接參與政治的,也有不直接參與政治的,但都執(zhí)著于觀念,活得太認真,人生難免悲劇。東晉時佛教思想滲入玄學(xué),加上老莊的無為,這兩者相結(jié)合,使一批知識分子在精神上更趨于超脫。陶淵明作為一個有內(nèi)在覺悟精神的知識分子,他親歷了晉宋交替的政局,看到了東晉走向滅亡的不可逆轉(zhuǎn),他有理想,但不會把理想強加于現(xiàn)實之上。陶淵明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有立功之心卻不是非如此不可,他強烈的世俗情結(jié)、憤懣不平漸漸清淡平和。他走進歷史尋找知音,在詠史中實現(xiàn)自我化解。
有精神智慧方可保天真性情。在《飲酒》十八中,“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顯示出他在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中處事的明智和謹慎,表現(xiàn)出“難得糊涂”的智慧。最奇特的是他的《擬古》“東方有一士”,有的學(xué)者認為是陶淵明歌詠一位歷史人物,而這位人物好像是其理想人格的范型。詩中的“東方人士”(詩人理想中的隱士),不僅“越河關(guān)”(超越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窮),還“驚別鶴”(隱退高蹈)、“操孤鸞”(孤高自潔),真正顯示出“安貧固窮、孤高不凡”的真隱本色。這種境界就是超越世俗的真淳境界,宋朝王十朋說:“瀟灑風姿太絕世,寓形宇內(nèi)任天真?!保ā队^淵明畫像》)“絕世”就是超塵拔俗,飄逸真淳。
五、出入世間的居士
對陶淵明與佛教的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界頗有爭議。他的詠史詩中確實沒有歌詠佛教人物的詩篇,但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所歌詠的歷史人物明顯帶有佛光。陶淵明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他的詠史詩中既有聲名留史的人物,也有不問世事的高隱。尤其是他的《詠二疏》,既借二疏抒發(fā)了自己建功立業(yè)、名留史冊的愿望,同時他又寫道:“高嘯還舊居,長揖儲君傅?!蓖耸丶覉@,漠視名利,高蹈出世,真是出淤泥而不染。這種既入世又超越世俗的精神便是佛家的“青蓮”精神。陶淵明時刻關(guān)心著世間之事,晚年在《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十三中說:“巖巖顯朝市,帝者慎用才?!北磉_他對歷史興亡之道的看法,希望統(tǒng)治者能謹慎選才,不受小人蠱惑。但在心系世事的同時他又能超越現(xiàn)實,他的《讀山海經(jīng)》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象千姿百態(tài),然而在其一中描述了自己在田園中逍遙自在的日常生活,這種生活既有世俗的濃濃之情,又有自由自在的世外之趣,“俯仰終宇宙,不樂復(fù)何如!”這種參透人間萬古世情的逍遙,只有《維摩詰經(jīng)》中的居士才具。難怪熱衷佛教的顏延之會成為他的至交,高僧慧遠邀他如蓮社,而后世對他特別欣賞的如沈約、蕭統(tǒng)、柳宗元、韋應(yīng)物、白居易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徒,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等無一不是深摯于佛學(xué)之人。施德操說:“達磨未西來,淵明早會禪?!保ā侗贝爸溯{錄》)歷代詩評家都有類似之言,絕非偶然。所以,我們說陶淵明之“大隱”實在借助佛教力量而突破了傳統(tǒng)的儒、道模式,的確可以稱之為居士。
(指導(dǎo)老師:周海平)
參考文獻:
[1]柯寶成.陶淵明全集·匯編匯校匯評[M].武漢:崇文書局,2011.
[2]羅宗強.玄學(xué)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3.
[3]曹道衡.關(guān)于陶淵明思想的幾個問題[A],中古文學(xué)史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6.
(王伶俐 江蘇省常熟理工學(xué)院中文系 215500)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