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江
今年,是21世紀第一個甲午年。每每道出“甲午”二字,我們必然會聯想起120年前的那場蕩氣回腸、令人震顫的海戰(zhàn)。
最終,一個泱泱大國竟然敗給了只有彈丸之地的倭國日本。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并賠償2.3億兩白銀。據史料記載,日本長期以來,覬覦我幅員廣闊之國土,一直在尋找機會,并進行了長時間的戰(zhàn)爭準備。巨額賠款也為當時的日本經濟帶來了飛躍發(fā)展的轉機。其中大部分用來為興辦教育、培養(yǎng)人才。而后又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20世紀那場全面侵華的準備。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日本曾揚言三個月之內全面占領中國,日本軍隊竟然長驅直入,勢如破竹,燒殺搶掠,生靈涂炭,猶入無人之境。今天,我們應對那場戰(zhàn)爭做哪些反思,使歷史列車不會倒退,歷史之痛不再重演。
歷史學家們已經給出了很多答案: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家的積貧積弱,國人的一盤散沙等等。但其中還有一條最致命的因素,就是當時我們的教育制度落后。教育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開始走上所謂“富國強兵”的道路,重視教育一直是他秉承的一個傳統(tǒng)和強國興邦的一種戰(zhàn)略。早在1870年日本就制定了第一個《大中小學規(guī)則》。1871年成立了文部省(相當于教育部)。1872年文部省頒布了《學制》,全面推動教育改革,以小學為基礎,普及國民教育。1875年日本全國各地就建立了25000所小學。1902年90%以上的兒童成為中學在讀生。1907年,日本義務教育從過去的4年延長為6年,而當時那個年代,中國的教育還處于啟蒙階段。1903年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與京師大學堂官學大臣張百熙厘定的我國第一個學堂章程,竟取法于日本。到20世紀初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才提上日程。
這里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做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在日本也受到了格外的重視,體操、武道等課程就是當時學校體育中最主要的內容之一。以此來強健學生體魄,強化意志品質等精神方面的培養(yǎng),也是用來訓練士兵的最好手段。日本人曾在總結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和1905年日俄戰(zhàn)爭勝利經驗時,其中之一他們認為得益于日本的教育,得益于日本的學校體育。他們認為那個年代學校體育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體格健壯、訓練有素、并具有頑強意志品質的合格兵源。
而我國青少年體質連續(xù)20多年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一些體操項目以所謂危險為由在學校體育中幾乎不再開展。體育的價值與功能在不斷弱化。今年,正逢甲午,我們當勿忘國殤,痛定思痛。一個國家的教育不強,何能強國興邦;青少年的身體不強,民族何強;民族不強,國家何強。這種強不僅體現在體魄上,更體現在一個民族的精神上。這種精神就是:臥薪嘗膽、藏峰守拙的精神,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不畏強者、以挑戰(zhàn)者的精神。一個體質羸弱的民族是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是難以匯成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是難以受人尊敬的。
又逢甲午,恥辱我們不應忘記;國殤之痛,教訓更要汲??!
(首都體育學院黨委書記,《體育教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