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子君 倪建林 (金陵科技學院 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陳義時是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47年出生于雕版世家的他,13歲隨父親學習雕版印刷技藝。通過對陳義時口述史的記錄,可以從另一個側(cè)面看到雕版印刷技藝在揚州的發(fā)展情況,并且為分析雕版印刷工藝的興衰原因,探索其將來的發(fā)展可能提供了歷史資料的借鑒。
陳義時老人家住揚州市廣陵區(qū)杭集鎮(zhèn)王集村,與周邊重新翻蓋的二層小樓相比,陳義時家的房子略顯簡陋。我們聊了起來,老人喝上一口茶回憶起家中從事雕版印刷的經(jīng)歷:
我爺爺陳開良原來就在陳家莊(刻書),他自己開了一個刻字作坊,家里用了幾十個工人。用現(xiàn)在的標準來看,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行業(yè)所在地,當時的杭集是揚州非常有名的雕版印刷之鄉(xiāng),不像現(xiàn)在提起來只知道是做牙刷的。在這個行業(yè)當中,我爺爺他們以刻字、加工為主。當時,刻字這一行分有幾個派別,有浙派、蘇派、徽派,我們這邊叫做“揚幫”。“揚幫”雕版藝術的特色在于它的字刻出來比較流暢,比較圓潤,它的優(yōu)點就在此處??上覡敔斈菚r候染上了吸大煙的習慣,弄得體質(zhì)比較差,大概五十多歲就去世了。
爺爺去世之后,我父親便接了班。他們倆的雕版手藝在整個“揚幫”里面算是最好的,稱得上幫派里的帶頭人。在我父親手上,持續(xù)做了幾年。之后日本人來了,這個行業(yè)就逐漸衰退了,世道也比較亂,一般刻書的也就不刻了。處于一個停業(yè)的狀態(tài)。我父親的刻書經(jīng)歷也是很豐富的:他去東北做過(刻書),在高郵也做過(刻書),書的品種也相當多的,《適園叢書》《西廂記》,還有一些佛經(jīng)。然后在日本人打過來之后就暫停了。后來,在南京的金陵刻經(jīng)處,他帶了很多徒弟刻經(jīng)文。對此,日本人并沒有反對干涉,就這樣在南京大約做了有十年左右。南京的金陵刻經(jīng)處雖然成立在此之前,但是它一直缺乏人手,可以說是我父親他們在那邊把它興辦起來的。那時候我還很小,估計8、9歲左右,并沒有隨著父親一起前往。在陳家莊就有幾十個雕版的工人,都是在我家學徒。大概在54年-56年樣子,南京金陵刻經(jīng)處又停辦了,父親他們就回到了揚州。回來其實就相當于失業(yè)了,因為當時的書籍出版,開始改用鉛字、膠印一類較先進的工藝,雕版印刷有點類似倒閉的情況。但在這之前雕版印刷業(yè),從工匠的數(shù)量上來看,全國都有上百萬人。因為當時讀書的需要都是靠我們雕版、印刷出來,連小孩上學的書都是我們刻出來的。一下子轉(zhuǎn)變了,突然不需要了,都是由現(xiàn)代化的工藝來代替了。
圖1 刻工陳正春
圖2 木版印刷
圖3 成品書檢驗
圖4 圖書裝訂
圖5 雕版印刷車間,建于1978年
圖6 裝訂車間,建于1978年
說到雕版印刷技藝的傳承,之所以能延續(xù)下來也是有一定機遇的成分在里面。跟我父親相處關系很好的陳履恒還有他的父親陳恒和,從我家最早開刻字作坊的時候一直就聯(lián)系比較密切,包括像《揚州叢刻》這類書都是在我們家里刻的,他們都是杭集鎮(zhèn)人。陳恒和去世后,由他的兒子陳履恒在古舊書店經(jīng)營。當然,這個人(指陳履恒)的文化水平相當高,對于書的目錄學方面都有相當?shù)脑煸?。當時一種思想認為古舊的老東西都屬于封建舊物,甚至帶有迷信性質(zhì),于是刻書中很多的都不再去做了。還剩余了少量的部分,如過去所刻的《揚州叢刻》,由于書中有些版面缺頁。陳履恒與我父親見面商談,請我父親他們把一些缺失的版片重新雕版補充起來,之后就又印成書。銷售情況良好,于是就逐漸又擴大了刻書規(guī)模,還召集回來一批之前在南京學雕版的人。由于古舊書店比較小,無法適應刻書規(guī)模擴大后的發(fā)展,就搬去了高旻寺里一個空置的療養(yǎng)院場所,在那個地方辦起了最早的揚州刻印社。
父親在高旻寺里興辦刻印社,我就一個人在家學藝,他每個星期天回來教我。對于技藝的傳承,其實當年父輩都有“傳男不傳女”的觀念,我在家中排行老六,但其他的兄弟們都不太有興趣做這個,余下的就是女孩,所以也就讓我學了。后來在當時刻印社負責人的撮合下,13歲的我也去了高旻寺與我父親一起從事雕版。一做就是六年光景,刻的書有《四明叢書》《適園叢書》《西廂記》等等,都是從浙江那邊運來的版子。父親對我的要求相當嚴格,因為畢竟是祖?zhèn)鞯氖炙?,他希望我能做的更好,若做不好,是要挨打的。我記得有一次,一名工匠為我父親刻《西廂記》,因為版面行間線條漏刻,被父親摔掉了已經(jīng)刻好的版片,這個工匠不服,抱怨說陳正春的兒子刻的也不過如此。父親聽到后轉(zhuǎn)身就給我兩記耳光。在父親看來,陳家的雕版技藝從來都沒有挨過批評,不應該在我身上手藝不靈。
圖7 陰干的板材,拍攝于陳義時家中
圖8 平行存放陰干的板材,拍攝于陳義時家中
圖9 鋸解板材
圖10 修整板材
就這樣,高旻寺址的刻印社逐漸初具規(guī)模,人也多了,業(yè)務也多了,發(fā)展的甚至比現(xiàn)在的狀況還要好。當時還刻了《毛澤東選集》。正在搞得轟轟烈烈的時候,文革了,刻印社刻的這些東西被歸為四舊1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方面的內(nèi)容,再次停業(yè)。我們也都解散回家,刻印社方面幾乎關閉。還好有些少量的東西需要修補需要刻,我父親就帶一些零活在家刻版。停業(yè)的十幾年對于歷史來說或許不算長,對人的一生來講也不算短了。人的年齡在不斷的增長,學徒里也就只有我一個年輕人。因為在高旻寺的那幫工匠里最年輕的也已經(jīng)接近五十歲了,(文革之后雕版印刷工匠的人員狀況)就變成了基本都是超過六十、七十的,很多都歲數(shù)比較大了。
所幸中央有個內(nèi)參記者來揚州做調(diào)查時,注意到了版片的保存情況,回北京后就在文章中反映了出來。于是后來就在周總理的重視下,由政府出面,把剩余為數(shù)不多的版片保護了起來。在1978年左右,刻印社重新恢復了,地址在揚州鳳凰橋。所以,從歷史來看,刻印社能又恢復成立,完全是周總理的功勞,當然還有那個記者。
刻印社恢復后,社里領導來請我的父親出馬,當然我父親很高興,那時候他已經(jīng)有七十八歲了。其他的工匠幾乎也都有了七十多了。由于戶口問題,我就沒有參與復社,由我父親帶頭去了五六個人。父親去忙了兩年,身體狀況不好,生了病,半年左右就去世了。父親臨終前特意囑咐我要保住祖?zhèn)鞯募妓嚒?/p>
之后在刻印社的這些老人們都相繼離世,到了1984年這批老人基本上就都不在了。余下的一些徒弟水平一般,很多東西做不起來。85年,揚州市當?shù)卣才盼业搅丝逃∩?,負責刻印社工作,帶徒,做了二十多年的雕版車間主任。從當時的生產(chǎn)來看,還是以膠印為主,雕版印刷成了一個擺設,所做的古書也不暢銷。要知道用膠印出書,大概幾天就能出一種書。相比雕版印刷,那簡直快極了。我們也刻過不少書,像《北平箋譜》、《里堂道聽錄》。與日本還簽訂了加工書籍的訂單,讓這個階段刻印社得到不小的發(fā)展。但是,我們其實看到雕版印刷業(yè)一直處于萎縮狀態(tài),沒有朝前發(fā)展的趨勢。到了2005年,事業(yè)單位改制政策出臺,改制后,就劃分出三個單位:刻印社、雕版印刷博物館、廣陵書社。
05年我退休回家,當時職稱(國家級還有省級)都得到了批準,為了雕版印刷事業(yè)的傳承,我在退休后花費了我的大量精力。比如,我當時收了一個南京的徒弟,叫顧孝慈。以類似“兒徒”的形式,由我手把手的傳授技藝。我堅持了6年,徒弟培養(yǎng)出來了,我是相當高興。更好的一件事是2010年初,由揚州報業(yè)集團接手了刻印社,社內(nèi)重新成立了傳承所,把我又重新返聘回社,把雕版印刷事業(yè)重新振興起來。這讓我在多年付出后看到了傳承與發(fā)展的希望。
圖11 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制墨用桶
圖12 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制墨用桶
圖13 印刷用工具
2.1 材料準備
雕版印刷技藝的工藝原理是利用刻好文字圖案的版片作為復制內(nèi)容的媒介,經(jīng)過墨(或其他顏料)均勻涂刷版片,再鋪以紙張,以壓力作用將版片內(nèi)容轉(zhuǎn)印到紙上,從而完成一頁書頁的制作。這樣一來,在雕版之前的材料準備工作就包括了版片制作、墨的研制和紙張選擇三個程序。
版片制作
①選料
版片是用以轉(zhuǎn)印書版內(nèi)容的承載體,在制作版片的選料方面,一般來說,梨木、棗木和黃楊木等都質(zhì)地均勻,紋理細膩,便于刊刻雕琢,是雕版印刷使用的主要木料,有個成語把印書叫做“災梨禍棗”1梨木遭災,棗木受禍,形容印刷的無用書籍過多。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六卷:“至于交通聲氣,號召生徒,禍棗災梨,遞相神圣,不但有名末造,標榜多誣,即月泉吟社諸人,亦病未離手氣矣。”。陳義時在介紹版片選料時說:“過去關于雕版的用材品種比較多,有梨木、銀杏、梓木,因為當時的用量比較大,樹木的產(chǎn)量也比較多,我們選擇用的主要的就是糖梨木。為什么叫‘糖梨木’,是因為這個木料含糖量比較高。這也有很多叫法,在我們這又叫‘啞梨’,就是不結(jié)果實的這種梨樹;結(jié)梨的梨樹呢,紋路就比較松了,在印刷的數(shù)量上就會顯得不足(即所刻版片使用次數(shù)會有所減少,筆者注)。糖梨樹的優(yōu)點就在于它紋路緊湊,硬度強,便于雕刻,并且在雕刻的時候紙張不會出現(xiàn)破碎的情況,印刷時則比較耐印,算是符合雕版印刷制版用料的最佳程度。過去也用過棗木,還有黃楊樹,絲綿樹,但像絲綿樹的木料在硬度上差一些,比較容易變形?,F(xiàn)在總體看來,還是糖梨木比較好?,F(xiàn)在基本都是花錢去買木料,價格也比較高?!庇纱丝梢钥闯觯瑢τ诘癜嬗∷嫫系倪x擇,以紋理緊湊、易于雕刻、不易變形的材質(zhì)為佳。
②鋸板
選好了木料,則要進行分解,以便于后面的制作。分解時需要先將木料的多余枝葉進行切除,然后或是順著木料紋路、或是切斷木料紋路來鋸解板材。一般較多使用前者方法,順應紋路將木料鋸解成2-5厘米厚度的板材,這是因為此法易于避開樹木的疤節(jié),得到的板材面積較大。
③浸泡
木料分解好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將其放置在水中浸泡。做法一般是將木板放入水中,上壓重物使其完全浸入水中。據(jù)陳義時介紹,“鋸好的糖梨木,就要下水泡了,時間上最好是夏天,靠太陽暴曬浸泡在水中的木板,幾個月下來(一般3-4個月),木板內(nèi)的糖分就能揮發(fā)出來。這樣的好處,一是木板內(nèi)樹脂溶解,今后變形的幾率就會比較小了,第二是將木板中的糖分都泡出來,也起到了殺蟲防蛀的作用。并且在過去比較講究,還會使用石灰水來浸泡,就是專門為了殺蟲?!辈⑶遥€強調(diào),浸泡的最佳時間就是夏天,冬天的水溫較低,浸泡效果要差很多。
④干燥
經(jīng)過浸泡后的木板,必須通過陰干的方式來干燥除濕。這需要將木板平行存放,不能再暴曬,否則木板會開裂。陰干的時候還要注意板塊之間的調(diào)整,為的是讓每塊木板都能得到比較好的通風干燥。陳義時說:“干燥時間一般要用到2-3個月左右,為防開裂,分解鋸板的時候我們會切斷絲紋?!?/p>
⑤修整
經(jīng)過了上面幾道工序以后,木板已經(jīng)基本符合了雕版所求。最后需要的便是將木板修整,比如鏟平、刨光,然后再將其鋸解成雕版所用的大小,這時往往由刻印的內(nèi)容來決定版面尺寸。陳義時回憶以前有時還會使用由多塊木板拼接的方法來制作版片,現(xiàn)在講究了,放棄了這種做法。墨的研制
圖14 陳義時家中的雕版工作臺
圖15 印刷工作臺
圖16 印刷工作臺細節(jié)
普通的書本刻印,只需要以墨為顏料。陳義時說,過去雕版印刷都使用松煙墨,這種墨與如今市面上能買到的書法用墨在制作上其實是一回事,只是在用到的原料成分上會有所差別?!暗癜嬗∷⒂媚械暮z量不能多,過多的話,刷印時就會粘紙。而我們一般書寫用的墨汁則粘性比較重,含膠比較多。過去,雕版印刷比較興盛的時候,工匠一般會在家里自己配置原料制作松煙墨,燒制時則會選擇窯廠或者在景德鎮(zhèn)(燒制),現(xiàn)在比較少了。松煙墨的保存年限很長,而且就算時間再長它的亮度清晰度都不會受影響,還會有一種墨香味。這是現(xiàn)在的報紙機器油印技術所不能達到的,報紙存放三年左右就會發(fā)黃,會走油,字就不清晰,紙就發(fā)脆,所以它保存不久。”這里所提到的松煙墨,即是先將松木燃燒,后挑選出沒有燒盡燒透的木塊丟置缸內(nèi),配以一定的膠與酒調(diào)和,后經(jīng)過三至四個夏天,使其刺鼻氣味散盡即告制成。
刷印時也會按照要求選擇其他顏色來完成刊印,比如紅墨、藍墨。陳義時舉例示意筆者:“如果這塊版子要開始刷印,在順序上應先是紅印,再藍印,最后才能墨印。必須按照這個順序,因為藍色可以覆蓋紅色,黑色又可以覆蓋藍色,如果順序錯了,就會減少刷印的數(shù)量?!?/p>
紙張選擇
紙張的出現(xiàn)與普及是雕版印刷技術出現(xiàn)的物質(zhì)基礎,因為它是雕版印刷轉(zhuǎn)印的最佳承載物。利用麻、藤、楮皮等不同原料造紙,出現(xiàn)了麻紙、皮紙、藤紙等多種紙張。不管選擇哪一種紙張,主要是為了滿足雕版印刷的工藝需要。表面光滑,吸水性較好的紙張常常是這項工藝的首選。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里陳列了由韋力先生捐贈的揚州毛邊紙、貴州皮紙、安徽棉紙、毛太紙等。雕版印刷技藝省級傳承人、寫樣大師芮名揚告訴筆者,如今雕版印刷寫樣時所用紙張多為宣紙,過去則用毛太紙;宣紙色澤偏白,書寫時間長了容易傷視力。
2.2 工具
手工行業(yè)流傳“三分手七分工具”的俗語,可見工具的重要性。從雕版印刷的整體工序來看,所用到的工具包括寫樣工具、刻版工具與刷印工具三類。
寫樣工具
寫樣工具主要使用的就是毛筆,根據(jù)版面內(nèi)容的版式需要,又有大、中、小筆之分,其中小楷是雕版印刷中最為常用的寫樣工具,來完成文字或是圖畫的謄抄工作??贪婀ぞ?/p>
圖17 裝訂車間
刻版的時候,用到的工具就要多了一些,在陳義時家的雕版工作臺上,筆者見到了他平日里刻版所用的主要工具,有界尺、引線鑿、扯線鑿、刻刀、踢臟鑿、鏟空鑿。在這些工具中,刻版時主要用的便是刻刀,刻刀又叫拳刀、剞。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載:“剞,曲刀;劂,曲鑿也,皆鏤刻之器,今人以書雕版為剞劂。”1轉(zhuǎn)引自:賈庭忠,胡平,《揚州與雕版工藝》,載《中國民間工藝》,1994年,第13、14合刊,第55頁。拳刀刀鋒呈弧形狀,在刻字時可以較好表現(xiàn)字體筆劃或是圖案線條。雕刻的時候右手握住刀柄,主要靠腕力下刀刊刻。相比拳刀,其他工具主要是起輔助作用:界尺、引線鑿與扯線鑿主要用于版面劃線時使用,踢臟鑿主要用于修補版面中不平整的位置,而大小不一的平口鏟空鑿則主要在鏟除版面中的留白位置時使用。刷印工具
用于完成刷印工序的工具有棕刷與擦子兩種。棕刷是由棕衣捆扎成柱而制成,在使用時一般一種顏料固定使用一把棕刷,在大小上亦完全根據(jù)版片版心的大小來進行挑選。擦子是當紙張鋪于刷好顏料的版片上時用以擦拭紙張的工具,版片中刻好的內(nèi)容由顏料轉(zhuǎn)印至書頁完全靠擦子在紙背上的摩擦運動。擦子的制作一般選擇棕櫚樹的棕皮捆扎而成。
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的雕版印刷全套工藝流程包括了寫樣、校對、刻版、刷印、裝訂五大步驟。
寫樣
寫樣是由負責抄寫的工匠將書稿謄寫在一張白紙之上。白紙事先劃分好邊框線以求規(guī)范版面書寫格式。書寫字體按印刷內(nèi)容為定,以楷體、宋體兩種為主。為了確保一份書稿文字一致,一部書都由一名寫手來完成,這也對寫樣工匠的書寫功力有極高要求,要做到筆畫清晰,規(guī)范到位。如今這道工藝有所改變,陳義時說:“在過去,都是先寫樣后雕版。解放前都是這樣的情況?,F(xiàn)在呢,這種工序依然保留,但與過去不同,我們現(xiàn)在雕版印刷做的內(nèi)容,一般刻都是原來的絕版,或者是比較經(jīng)典的文章,那么一般選好需要重刻的版面內(nèi)容樣式,由膠印的手段代替了寫樣,因為這樣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原版風貌。當然,在遇到一些新的內(nèi)容,或者是有特殊的要求,我們也會用寫樣來完成。總體來說,現(xiàn)在采用翻刻的手段比較多。”對于字體上的選擇,“在過去,就印書而言,宋體字的使用要占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楷體則一般用在書籍的序言、后記位置,占的比重很少?,F(xiàn)在情形則基本反過來了,以楷體字為主,宋字一般很少使用。可能是因為宋體字過于規(guī)整,甚至有些呆板,不再受今人喜愛,而古人比較嚴謹講究,對于規(guī)規(guī)矩矩的宋體尤為偏愛。”校對
寫好的初稿往往需要經(jīng)過兩次校正,過程中如果遇到寫錯的文字,便將該錯字的位置挖出,在紙張背面反貼紙張重新謄寫正確的文字即可。
刻版
寫好校好的書稿便需要上板固定進行雕刻了。用漿糊均勻的涂抹木板,再將紙張反貼上去,要求完全撫平等待紙張干燥,用手輕輕去搓紙面,使留在木板上的紙張變薄,這樣可以讓板面上的字跡變得更為清晰。同時還要注意,要清除掉紙張與木板之間由于空氣而形成的氣泡。陳義時說,等版上只余很薄一層紙衣的時候,采取上油的方法,可以使整個字體比較清晰的顯現(xiàn)出來;如遇到氣泡,可以用細針戳破。紙張上板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著后面雕刻版片的工序。
雕版刊刻的任務主要是剔除版面上空白無墨跡的區(qū)域,而保留下有文字、圖畫的部位,留下內(nèi)容刻為凸起高度約為1毫米左右的陽文反字。整個雕刻過程結(jié)合工具主要分為發(fā)刀、挑刀、打空、修版。發(fā)刀時主要利用拳刀,工匠右手握住刀柄呈45度下刀,有時需要用左手大拇指來抵住刀頭,為的是控制刀頭滑動速度以免破壞周圍其他文字。雕刻時,沿字體筆劃由外向內(nèi)方向運刀。
陳義時向筆者邊演示邊講解道:“最開始扯線、引線,然后發(fā)刀‘打橫’1即是刻每個字體的橫筆劃。,將字先刻半邊,半邊刻好以后將版片轉(zhuǎn)過來再挑刀?!痹诎l(fā)刀留下的刻痕的另一方向再拉一條刀痕來,使之與原先刻痕形成一個V字形,便是挑刀。整個過程仍由一把拳刀完成。挑刀時要有一定斜度的入版,這樣刻出來的字能更有立體感,忌直刀下去,這樣刻出來的字容易筆畫斷裂。一個字如果刻壞,則需要整體挖出,重新填進新的木塊進行雕刻。
不要小看每一個字體筆劃,雖則橫、豎、撇、捺、勾、點簡單幾筆,在雕刻的時候又有很多類似口訣似的要點。陳義時說:“比如宋體字中,單獨一個筆劃‘點’就有腰子點、瓜子點、兔眼點、站點、睡點、八字點之分。如刻一個‘心’字,上面三點由左至右分別是腰子點、瓜子點、兔眼點,解釋起來,就是‘心’字三點用刀刻成要分別像豬腰形狀、瓜子形狀、兔燈上的兔眼形狀。當遇到偏旁‘氵’,刻的時候,從上到下,第一個點得是站點,第二個點得是睡點,否則的話,這個布局就不對,刻出來字就不好看。其他的,像筆劃勾,又有鵝瘤勾、彎環(huán)勾、折勾之分?!蓖瑯樱耖g雕刻工匠們也有對于筆劃的雕刻技法的總結(jié),如:“一撇如刀、一捺如鍬、橫平豎直、點如瓜子、勾像鵝瘤?!?賈庭忠,胡平,《揚州與雕版工藝》,載《中國民間工藝》,1994年,第13、14合刊,第57頁。單從不同字的筆劃要求就有如此細致的劃分,可以看出雕版刊刻工藝的講究。
完成了發(fā)刀、挑刀,便是進行打空的工序。打空又被形象的稱為剔空、敲底、剔臟,即是利用鑿類工具將版面上空白區(qū)域的空間剔除。打空的時候往往需要更加用心、小心,不能因為看著即將刻好的版面而急于求成草率應付,因為稍有不慎則會破壞已經(jīng)刻好的字體、圖案。用到的工具鑿刀有大小之分,主要是根據(jù)版面空間大小來選擇相應的工具,如果遇到較小面積的空白,則可用拳刀完成剔除。
對于雕刻版片的傳習情況,陳義時說:“從雕版內(nèi)容上看,過去學徒一般先學習刻宋字,然后學刻楷字,因為兩種字體的筆劃在刻法上有所區(qū)別,等你學會了刻宋字還需要揣摩練習一陣子才能刊刻楷體。再等兩種字體都熟練了才能學刻圖,刻圖要求更高,比如刻一個人的眼神,木料本是橫狀絲紋,需要先挑出來,變?yōu)樨Q狀紋理重新填入。并且,過去學徒,又分的比較細致,有專門的刻字與刻圖匠人之分。師傅帶徒的時候還會有所保密,不是什么都教。有的師傅只是單獨教你發(fā)刀的技法,或是僅僅教挑刀的技法,為的是限制徒弟學成技藝跳槽?,F(xiàn)在當然不能這么做了,如今做雕版印刷的工人已經(jīng)很少,再分散開來,那就不能刻什么了?!彼⒂?/p>
刷印時首先要將版片固定,一般會在完成刷印的工作臺面上鋪墊紙張或是毛氈,為的就是避免待印的版片放置在上滑動而破壞了刷印出的效果??逃∩绲墓ぷ魅藛T告訴筆者,刷印工作臺面上器物的擺置一般都以適宜刷印工序為準。臺面有一矩形空隙,用以隔開待印與印好的書頁,刷印完成的書頁懸掛向下,等待晾干。操作時,負責刷印的工匠先用蘸有墨料的木刷來抹刷整個版面,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蘸墨不宜過多,以免墨團滴落在紙張上,抹刷時要均勻用力,不能有深有淺。后將備好的紙張平鋪版上,用一只柔軟干凈的毛刷由左至右擦拭紙張,使其與下面的版面完全接觸貼合。這時,工匠可透過紙張背面觀察墨跡顏色來判斷轉(zhuǎn)印的效果。如果遇到不滿意的地方,可將墨跡較淡的紙張一端輕輕揭起,再對版片進行刷墨,并依次重復一遍鋪紙擦拭的工序。要注意,版片進行二次刷墨時,紙張不能全部揭起,否則會給再次鋪紙時對準第一次的印跡帶來困難。通常墨跡抹刷勻稱,紙張上轉(zhuǎn)印的內(nèi)容均可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完成后輕輕揭起紙張,放置一邊等待晾干。如此過程反復,直到完成需要付印的數(shù)量為止。
一張刻好的版片可以刷印多少書頁?“如果選用比較好的梨木,則要根據(jù)版面內(nèi)容中文字與圖案的大小來進行判別?!标惲x時說,“比如刻圖,如果圖案線條纖細密致,印量則大約在1000-2000部,因為刷印的過程中版面存在磨損,一些筆劃線條多次染色過后會發(fā)膩,變得不再像剛刻好的時候那么有力度,再次刷印就會模糊不清影響了成書效果??逃休^大內(nèi)容的版面,印量達到5000-6000部都是可以的?!毖b訂成書
圖18 寫樣
圖19 雕版——發(fā)刀
圖20 雕版——挑刀
圖21 印刷
圖22 分書
圖24 數(shù)書
圖25 齊欄
完成了上述工序之后,即是到了裝訂書頁的步驟。明人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第五則對書籍裝幀作過如下論述:“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益、精致端正、方為第一。”伴隨人們閱讀習慣的要求,我國古代千百年來書籍裝幀形式主要包括了:卷軸裝、經(jīng)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形式。在這些裝幀形式中,大約出現(xiàn)于唐朝末期的線裝形式,鑒于裝訂成書結(jié)實,書品風貌淡雅樸素,成為如今珍品書籍與仿古書籍的主要裝訂形式。線裝書主要利用打眼穿線成冊,其內(nèi)頁形式與南宋時期出現(xiàn)的包背裝裝幀形式相同。普通的線裝書籍成書簡單,精裝形式的線裝書在制作工藝上則較為講究,涉及到包角、裱面或是封裝函套的工藝。如今兩種形式的選擇完全根據(jù)市場需要決定或是根據(jù)書籍自身內(nèi)容挑選合適的裝幀風格。
裝訂的整套工序十分講究,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的線裝書籍裝訂工藝流程如下:分書、折書、數(shù)書、齊欄、切書、扣面、打書根、訂線、貼簽條、裝函套。
①分書,即是將印刷完成的書頁一張張分類,并在工作臺上放置整齊。如遇開本較大的單頁,應先折頁后再分,被稱為“大分”,小開本的書頁先分后折,稱為“小分”。
②折書,將書頁版心向外,空白一面向里,沿書頁中縫進行對折。這時,版心中“魚尾”的標記可作為裁定折疊位置?!罢蹠摚鄣弥?,壓得久,捉得齊,乃為高手。”1邱陵編著,《邱陵的裝幀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84頁。
③數(shù)書,數(shù)書的工序是為了保證書頁無錯頁,無漏頁,無重復。先將相同頁碼的書頁疊放一起,后從中按順序抽出各頁配成單本書冊。
④齊欄,齊欄是由一名工匠將配好的書冊單頁散開形成扇葉形狀,再將每一頁的中縫魚尾一欄進行對齊。
⑤切書,是將整理好的書冊綽齊放置切書機上,后由機器進行紙邊裁切,過程中對準邊線并壓好書冊完全依靠工匠的經(jīng)驗,壓住書冊時的力量過小,裁切時會引起書冊移動,如果力量太大,裁切好的書籍又會留下一道壓痕。
⑥扣面,選用布、綾或是綢一類的織物材質(zhì)裝裱于紙上作為書冊封面。
⑦打書根,書根的位置在書冊的地腳一端,于右方向打印上書冊的卷次信息為的是查找歸類時方便操作。
⑧訂線,之所以稱為線裝書,是要打孔訂線。線孔一般為四眼訂法,也有六眼訂與八眼訂。裝訂用線一般選擇白棉線或麻線,穿訂過程中,線的松緊要適當,書冊要平整結(jié)實,雙股線的穿訂更為講究,雙線要成平行形式,忌出現(xiàn)交叉打結(jié)或是偏離的現(xiàn)象。
⑨貼簽條,書簽貼于離書口及書首約8-12毫米的位置,顯示書籍名目信息。
⑩裝函套,書函即為封套,起著保護書籍的作用,有些精裝書冊亦由較為考究的函套裝配,作為收藏之用。
圖26 切書
圖27 扣面
圖28 打書根
圖29 訂線
圖30 貼簽條
圖31 裝涵套
雕版印刷作為物化的文化遺產(chǎn),其精湛的工藝技法和獨特的藝術特質(zhì)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回顧歷史,沒有雕版印刷,書籍可能不會在平常百姓家中出現(xiàn);沒有雕版印刷,商品流通所用的紙幣不知何處去尋;沒有雕版印刷,家中所貼年畫更是無從談起。
國家對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程,給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帶來了更有利的生存條件,揚州政府對于廣陵古籍刻印社的支持也讓這項技藝的傳承發(fā)展得到了保障。然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振興并不只是一兩天的事情,如何確保傳統(tǒng)文化不再被丟失,確保傳統(tǒng)手工不再受到冷視、輕視,是一個長久的話題。在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承與振興的道路上:從技藝源頭出發(fā),要扶持保護好傳承主體,使技藝有所傳承,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才能保持生產(chǎn)活力;從社會輿論出發(fā),應當舉辦更多演示宣傳活動,讓傳統(tǒng)手工重新走進生活,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認識認同;從自身創(chuàng)新出發(fā),有必要嘗試傳統(tǒng)工藝改進,利用文化品牌開拓多元市場,才能適應新環(huán)境的發(fā)展要求。作為“世界非遺”的揚州雕版印刷,亟須多種方式結(jié)合,并從他人經(jīng)驗中消化總結(jié),最終得出屬于自己的“揚州經(jīng)驗”,做到與現(xiàn)有的崇高社會美譽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