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靜怡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婚嫁儀式與文化印記
——畬瑤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歷史比較分析
譚靜怡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婚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婚姻觀念、婚姻方式和婚姻禮俗,它以有規(guī)律性的活動制約著人們的婚姻意識與婚姻行為。從婚姻觀念、婚姻方式、婚姻禮俗等層面,對畬瑤兩族的傳統(tǒng)婚姻文化進行歷史性的考察,不僅可以為畬瑤兩族同源異流關系提供有力的文化佐證,同時也為畬瑤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比較研究提供一種可資借鑒的范式。
畬族;瑤族;婚姻文化;比較分析
婚姻文化是歷史的軌跡,是人類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一種創(chuàng)造、探究與解讀。如斯大林所言:“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1]婚姻文化亦是如此,由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間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差異性,導致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婚姻文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存在形式。畬族與瑤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婚姻觀念、婚姻方式、婚姻禮俗等方面都蘊藏著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其進行深入的歷史比較不僅可以窺探出畬瑤傳統(tǒng)婚姻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上的相似性,還可以梳理出畬瑤兩個民族之間文化根源的共通性。
婚姻觀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指擇偶條件,廣義的指擇偶條件、貞操觀念和生育觀念等。一種婚姻觀念,實際上蘊含著某種獨特的人倫文化。通過對畬族與瑤族史料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在婚姻觀念上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本文將從廣義婚姻觀念的視角入手,來詮釋畬族與瑤族傳統(tǒng)婚姻觀念表現(xiàn)形式與內涵的相似性。
(一)兄妹為婚
《搜神記》卷十四載:“盤瓠將女(高辛氏女)上南山,草木茂盛,無人行跡。于是女解去衣裳,為仆堅之結,著獨力之衣,隨盤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w經(jīng)三年,產(chǎn)六男六女。盤瓠死后,自相配偶,因為夫婦”[2]。此外,在《玄中記》、《山海經(jīng)》注、《后漢書》等古書中也記載了盤瓠傳說,其可謂充溢于我國的古代典籍之中。盤瓠王和高辛皇帝第三公主結婚這一神話傳說的出現(xiàn),正是原始初民心理映射的產(chǎn)物,它既保留了濃厚的氏族圖騰崇拜習俗,也呈現(xiàn)著畬瑤早期的婚姻觀念。
在畬族《火燒山火燒地》的創(chuàng)世說中,敘述了關于兄妹為婚的婚姻觀念:洪荒時,發(fā)生一場七晝夜的大火,人間萬物全被燒成灰燼,只剩元下仙兄妹倆在巖洞中存活下來。后來兄妹去詢問石仙,石仙叫他們各背負一塊石磨,從東西兩個不同山頭滾下來,若石磨滾在一起,兄妹即可成婚。畬族這種兄妹為婚的婚姻觀念,其實質是原始血緣婚在民間傳說中的一種映射。這種早期的婚姻觀念雖已被人們逐漸遺忘,但其文化余韻仍波及后世,如今在我國畬民居住的少數(shù)地方,還保留著拜堂時新娘用花手絹半遮面的習俗,這便是由昔日兄妹結婚害羞以樹葉遮臉之原生文化演變而來的。
從《伏羲兄妹》、《洪水故事》的詩歌和傳說中,可知兄妹為婚的婚姻觀念對瑤族有著深遠的影響。據(jù)《洪水故事》說:“古時候,發(fā)生了一次災難性的洪水,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乘坐葫蘆瓜而幸免于難的兄妹二人。后來他們結為夫妻,生下一個大肉團。哥哥將肉團砍成肉塊撒向四方。這樣,撒在高山的為瑤,撒在山腰的為苗,撒在山腳的為壯,撒在平原的為漢。這就是人類的起源?!笨梢?,瑤族這種兄妹為婚的婚姻觀念,與畬族在內容上是大同小異的,只是在傳承上稍作改動,可堪稱是同一模板演化出的不同版本。
從上述《火燒山火燒地》、《伏羲兄妹》、《洪水故事》等傳說中,我們可以觀察出畬瑤兄妹為婚的婚姻觀念由來已久,且與盤瓠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畬族與瑤族這種兄妹為婚的婚姻觀念表示的意思是基本相同,只是在內容上做了些許改動,但這并不影響畬瑤兄妹為婚觀念在內涵上的共通性。實際上,在我國多數(shù)的民族中都存在著與《火燒山火燒地》、《伏羲兄妹》相類似的創(chuàng)世傳說,他們大多以女媧、伏羲、盤瓠等為崇拜對象,以兄妹之間的婚姻為主體,隱喻出人類早期婚姻觀念中的初民印象,這正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時期血緣婚遺存形式最生動的體現(xiàn)。
(二)節(jié)日擇配
節(jié)日擇配這種婚姻觀念,在我國畬、瑤、苗、白、侗等民族中都十分盛行,主要是指在節(jié)日里或舉行公共活動時,不同姓氏、不同村寨的青年男女通過唱歌、跳舞等一些行為進行集體擇配的活動。某些地區(qū)的青年男女在舉行這種擇配活動時,也可以根據(jù)本民族的習俗進行較為自由的性交行為,足見這種婚姻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對族外群婚制“還保存著一點朦朧的記憶”[3]。
畬族節(jié)日擇配的婚姻觀念,沒有固定的稱謂,但我們從其以歌作媒、對歌定情的習俗中可窺見一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舉行趕集、節(jié)日等公共活動的場所,是畬族青年男女進行對歌、唱歌的好地方,他們倚歌擇偶,建立愛情關系,而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說親。據(jù)《同治景寧縣志》卷十二《風土志·風俗》載:“其出而作,男女必偕,皆負耒負薪于青嶂綠野間,倚歌相和?!盵4]需要指出的是,畬族女子直至婚后未生育孩子之前,都可以通過以歌做媒這種方式在節(jié)日里選擇配偶。據(jù)調查,福建省福安縣甘棠鄉(xiāng)一直流行此觀念。沈作乾在《括蒼畬民調查記》中也寫道:“男女社交完全公開,其婚嫁之權,雖操諸父母,然不過名目而已,不干涉也?!盵5]可見,畬族男女節(jié)日擇配的婚姻觀念是比較自由的。
瑤族的節(jié)日擇配活動,名為“踏歌”,也叫“踏搖”、“踏歌”者?!疤じ琛笔驾d于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蠻俗》“踏搖”條中,且后世的記載也多源于此。踏歌盛行于整個瑤族,即在十月祭都貝大王的盛大節(jié)日中,瑤族青年通過踏歌的行為,以“定婚媾”。據(jù)調查,解放前的廣東連南八排瑤,每年春節(jié)初一、初二兩天,都要舉行“耍正月”這種節(jié)日擇配的活動。在這兩天,不論未婚或已婚青年男女,均會不分晝夜地在山間、曠地、田野里唱歌、對歌,并自由地結合。而廣西大瑤山茶山瑤的“正月屋”之俗,也是節(jié)日擇配婚姻觀念的一種體現(xiàn)。
由上可知,畬族與瑤族都有在節(jié)日里選擇配偶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是畬瑤的一種社會活動,更是其一種以歌定情婚姻觀念的體現(xiàn)。我們通過對福建甘棠鄉(xiāng)、廣東連南八排瑤、廣西大瑤山茶山瑤的調查及《括蒼畬民調查記》的記載,還可知畬瑤的節(jié)日擇配活動在觀念上是非常自由的,沒有漢族婚禮中的諸多限制,并較多地保存了本民族早期婚姻的文化特色。
(三)夫兄弟婚
在原始社會末期,通婚集團的兄弟姊妹之間互為夫妻,但隨著父權制的建立和私有制產(chǎn)生,女子逐漸淪為男子的附屬物,被當作夫家的私有財產(chǎn)。在這種情況下,若丈夫離世,為避免族內財產(chǎn)外溢,妻子須留著夫家轉嫁或由族內繼承,她們對自己的婚姻已經(jīng)失去了選擇與決定的權利。夫兄弟婚正是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的,它實質上是宗族為大這一人倫文化的遺留產(chǎn)物,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父權制逐漸走向強勢的一種標識。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和漢族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在畬族的許多地區(qū)兄終弟及的這種婚姻觀念已多被揚棄。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畬族僅在福建省福鼎縣中,“小叔往往有娶嫂的優(yōu)先權”[6],這說明在歷史上畬族曾有過兄死弟娶其嫂的觀念。由于受到史料的限制,我們對畬族這種婚姻觀念的深度、廣度以及影響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但可以肯定的是,畬族“兄弟死、妻其妻”的婚姻觀念,也是母權制時代兄弟共妻的群婚制殘余的反映。
《廣游志》卷上載:“瑤人,兄死弟妻其嫂,弟死兄亦如之?!盵7]民國《藍山縣圖志·徭俗》引鐘才濂《徭俗軼聞錄》亦載:“兄鰥而弟婦孀,可轉房升為兄妻,而弟乃不得納嫂也?!盵8]據(jù)從上述文獻資料,可知瑤族也有過“兄弟死,妻其妻”的婚姻觀念。又通過對云南金平、麻栗坡等地的考查,我們發(fā)現(xiàn)瑤族長期存在著兄死弟娶其嫂的婚姻觀念,僅僅在不同時間和某些地區(qū)上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仍屬于兄弟共妻的范疇。
可見,畬族與瑤族這種夫兄弟婚的婚姻觀念,實質是一種轉房制,在內涵上是基本相同的,是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時人們?yōu)榱朔乐辜彝炔控敭a(chǎn)外流的一種手段,且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損害了女性再次選擇婚姻的自主權。但畬瑤這種婚姻觀念也是同中有異的,畬族受漢文化及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對此種婚姻觀念已經(jīng)摒棄。我國匈奴、女真等其他少數(shù)民族,在歷史上也存在過“兄弟死,妻其妻”的這種婚姻觀念,它是早期族外群婚制和原始兄弟共妻遺習的殘余形式。
(四)寡婦再醮
寡婦改嫁,古稱“再醮”,意思是再舉辦一次酒宴。在中國傳統(tǒng)婚姻禮制中,多為一夫多妻制,女性往往受到“三從四德”等傳統(tǒng)禮教思想的束縛。據(jù)《后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載:“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9]舊時男子可以再娶,但多數(shù)朝代在禮制上禁止婦女再嫁,即使在某些地區(qū)允許寡婦改嫁,也會做出頗多的限制和禁忌。
在畬族,女子喪夫改嫁是不受任何約束的。寡婦改嫁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帶走屬于自己的嫁妝改嫁他家,這種情況一般不許帶走子女和財產(chǎn);另一種是招郎入屋做該戶的繼承人,但招來的丈夫及其所生育的子女都要改姓妻子前夫的姓。在畬族某些地區(qū),還規(guī)定招郎入屋的丈夫死后不得列入祖宗神祗,對家庭的財產(chǎn)也沒有繼承權和處理權,可見對此類“招來的丈夫”還是有很大歧視的。從畬族寡婦再嫁的婚姻觀念中,我們可以窺探出受濃厚母權制殘余的影響,畬族婦女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甚至還略高于男子。
瑤族的寡婦改嫁一般也不受限制,較為自由。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瑤族人民一直過著貧苦和缺醫(yī)少藥的生活,這往往會出現(xiàn)夫妻一方早逝的現(xiàn)象,而前夫死后遺留下的寡婦既要撫養(yǎng)子女,又要從事繁重的生產(chǎn)活動和家務勞動,因此女性急切需要重新組建新的家庭,以緩解艱難的生活狀況。在此種情況下,對于寡婦再嫁的態(tài)度,瑤族無論從觀念到輿論都是同情的與認可的,唯一的區(qū)別是“再婚時,婚禮一般都不如初婚時那樣隆重”[10]。
作為一種婚姻觀念,寡婦再醮在畬瑤兩族呈現(xiàn)出了十分相似的內容,都被視為一種正常的婚姻觀念,其沒有眾多傳統(tǒng)禮教思想的限制,且一般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責難。雖然畬、瑤兩族這種寡婦再嫁的婚姻觀念是原始社會母權制的遺俗表現(xiàn),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女性的尊嚴與權利。
通過上述對兄妹為婚、節(jié)日擇配、夫兄弟婚以及寡婦再醮等婚姻觀念的敘述,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婚姻觀念是在畬瑤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對兩族歷史經(jīng)歷的真實反映。此外,畬族與瑤族在這幾種婚姻觀念中展現(xiàn)出了極大的相似性,試問若不是歷史上有著同源的關系,又怎會產(chǎn)生如此多種共通的婚姻觀念?
婚姻方式是人們在取得配偶時采取的約定俗成的方法。在畬瑤婚姻儀式的舉辦過程中,畬民和瑤人擁有著入贅婚、掠奪婚、服務婚、表親婚等許多較為特殊的結婚方式。這些方式有的是直接借鑒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為,而有的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某些行為的變體,只是這些行為附著上了婚姻二字,從而產(chǎn)生了深刻的文化意蘊。下文我們就將憑借這幾種主要的婚姻方式來解讀畬瑤人民的行為文化。
(一)入贅婚
入贅婚又稱“招養(yǎng)婚”或“招婿婚”,是一種男子結婚后居住到女家、以女家作為婚姻主體關系的婚姻形式。入贅婚產(chǎn)生于人類群婚制向個體婚制過渡的對偶婚時代,那時男女雙方屬于不同的氏族,夫妻生活最初采取“望門居”的形式,后又演進為男子入住到女子氏族中“從妻居”的方式,而這種行為就是入贅婚的雛形。
入贅之俗,畬族稱之為“招親”。據(jù)調查,浙江景寧縣東衕村共有畬民招贅戶13家,占畝戶的17.3%,可見招贅風之熾。畬族招贅之風能夠長期保留下來,有著深層的經(jīng)濟文化原因:一是實行招贅的女子一般多是獨女;二是長女弟弟年幼家中缺乏勞動力,招贅可為其增加一個勞動力。男方入贅到女方家,可與妻家的兄弟姐妹享受同等待遇,成為女方家庭的正式成員,故入贅也俗稱“招兒子”。與女子出嫁相比,畬族男子入贅的禮儀大體相同,也要收取聘禮,有的聘禮甚至超過畬客娶媳婦的,即除給男家送去農具、衣服、食物等生活用品之外,還需要付給男方父母養(yǎng)兒費、養(yǎng)老金;不同的是入贅的新郎要徒步,不能乘花轎。
瑤之贅婿,俗稱“招郎上門”,在全國各地的瑤族中普遍存在著此種習俗,有的地方甚至出現(xiàn)了女子招贅多于出嫁的情況,故史有“女多贅婿于家”[11]的說法。據(jù)考察,湖南藍山縣荊竹寨的34對夫妻中,竟有25對招贅戶。在瑤族,男子入贅也可采取“賣斷”的形式,但男子的地位會變得相當?shù)拖?,“男尊女卑”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這種女子用聘禮的形式,將“男妻”作為貨物一樣購買過來,隨之而來的結果是他在家庭中處于“女夫”支配的無權狀態(tài),而女方則支配家中的一切事物,包括贅婿的去留。實際上,瑤族的入贅之俗,與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引用的有關易洛魁人的材料十分相似,但這種相似并非巧合,而是由贅婿本身所處的地位帶來的必然結果。
入贅婚有著十分古老的歷史,是一種母系社會男子到母系家庭就婚習俗的變異。畬瑤的這種男人“出嫁”的入贅婚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增加勞動力與購買商品的社會行為需求,它不僅是原始社會從妻居服務婚的遺存與發(fā)展,而且更與生產(chǎn)勞動、經(jīng)濟因素有著莫大的關系。
(二)掠奪婚
掠奪婚也稱“搶婚”或“劫婚”,形成于母權制衰落與父權制興起的更替時期,是男子通過掠奪方式獲取女子為妻的一種野蠻強制的婚姻方式。有人認為,在父系氏族公社的族外婚時期,男子必須在本氏族以外尋覓妻子,但是一部分女子卻不愿意離開本氏族嫁到外氏族,那么只能依靠強制手段的“搶劫”行為來完成婚媾。幾乎世界上多數(shù)的民族都普遍地存在過掠奪婚,它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族外婚得以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之一。
“婚姻”一詞中的“婚”字,是由“昏”旁演變而來的,這主要是因為古時掠奪婚多在黃昏之后進行,女子也多在此時被搶的緣故。歷史上,畬族曾有過搶婚的習俗。在浙江景寧縣東衕村的畬族婚禮中,新娘是夜半12時起程,故有“夜半燈火煌煌”[5]之說,此俗便是“掠奪婚”遺習演變而成的婚姻行為。此外,在畬族婚姻儀式中女方表現(xiàn)出的“佯怒”、“箠楚”的種種行為,以及新娘的“詈”,都是從早年女方被搶后“怒爭”反抗遺風演變而來的??梢?,畬族的掠奪婚是由早期的搶奪行為進化而來的,并逐步內斂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行為文化。
對于瑤族的掠奪婚習俗,光緒《郴州直隸州鄉(xiāng)土志》卷上早有提到:“瑤俗,嫁娶之禮,女家扛來輿置山谷間,婿家必苦覓始得。肩女至婿門,有巫師踏一足于扆上,女下輿亦如之,相對如作法狀,噥噥數(shù)語,女即逃去,婿家追挽之始返,謂嫁此原非所愿,乃婿家強幸而來,后日與婿相罵,即以此反唇相譏也?!睋?jù)調查,解放前湖南溆浦瑤族的婚姻仍主要是由“搶婚”構成的,且湖南通道、辰溪的瑤族還存在這種婚姻習俗,而在其他的瑤族支系中也普遍存在著具有掠奪痕跡的婚姻事項。足見,掠奪這種婚姻方式對瑤族的影響頗為深遠。
(三)服務婚
服務婚又稱“服役婚”,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從妻居向父系氏族從夫居的轉型時期,指男子結婚前后住在妻家暫時或長久地無償性勞動一段時間的婚姻方式。對于服務婚產(chǎn)生的原因,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它是人類社會母權制遺風的產(chǎn)物;第二種認為它是女方對男子求婚者生存技能與忍耐能力的考驗與磨練;第三種則完全是出于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認為它是私有觀念在人類婚姻方式中的映射,女家不愿無償嫁女,以此來補償失去勞動力的損失。
在畬族的歷史上,存在過服務婚這種婚姻方式。畬族的服務婚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轉變時期,它的無償服務期通常是有一定年限的,一般為三年,也有十幾年的,還有的要服務到婚后生育子女之后,具體時間的長短要通過男女雙方或媒人與女家商議決定,待期滿后男子可攜妻子回夫家。在福建省福鼎縣的畬族中,就盛行“服務婚”的習俗,男子到女家做工,并用工資報酬與聘禮相抵,服務完成后方可帶妻返家。可見,畬族的服務婚不僅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求婚男子的勞動能力,更重要的是補償了女方嫁女后在經(jīng)濟上的缺失。
《藍山縣圖志·徭俗》引鐘才濂《徭俗軼聞錄》載:“未婚之前,男子須與女家作工一二年,然后憑媒妁,通知兩家尊親屬成婚配?!?,新夫妻仍往外家,作工數(shù)月或一二年不等,隨后隨夫返家立業(yè)。”[8]瑤族歷史上也有服務婚的習俗,男子一般要到女家服務六到十二年,期滿后可自立門戶,屆時女家會送女婿斧頭、鋤頭各一把和衣褲各一套,若得妻家喜歡者,會再加贈飯鍋、菜鍋各一口,以此祝賀他們成家立業(yè)。據(jù)調查,廣西花藍瑤族男子到了可以勞動的年齡后,每月都要去未婚妻家進行幾次勞動,且當晚留宿女家;廣西龍勝瑤族男子娶妻后,要隨妻到女家勞動,少至幾天、幾個月,多則一年,以示對女家勞動損失的補償和酬謝;而廣西融水瑤族到女家服務的時間較長,一般要待生小孩后,才能攜妻回家。
畬族和瑤族的服務婚本質上屬于從妻居到從夫居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可視為一種變異的買賣婚和一種有限的入贅婚。畬瑤兩族的婚姻方式之所以會與服務行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與這些地區(qū)不發(fā)達的商品貨幣經(jīng)濟有著直接的關系,它們必將隨著商品貨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完善而逐步消失。服務雖然是一種行為方式,但它一經(jīng)與婚姻結合起來,便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意義,成為了婚姻方式選擇的主題內容。
(四)表親婚
表親婚也稱“中表婚”、“交互從表婚”,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指兄弟的子女與姐妹的子女即姑舅表兄妹之間互相締結婚配的一種血緣型婚姻方式。表親婚一般分為兩種類型:即平行從表婚與交錯從表婚。平行從表婚又稱“直表婚”,即同性同胞所生子女間結為夫妻的婚姻;交錯從表婚又稱“交表婚”或“姑舅表婚”,即異性同胞所生子女間結為夫妻的婚姻。在原始社會的血緣家庭中,社會允許同胞、堂表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而到了對偶婚時期,同胞為婚被禁止,但表親婚依然存在,主要是異性為婚的交錯從表婚,即姑舅表婚,實際上它也是畬瑤地區(qū)盛行的表親婚形式。
福建省福鼎縣俗諺云:“姑子舅子嫡嫡親,姨子姨子好作親”,這是畬族流行表親婚最好的寫照。在畬族,表親婚表現(xiàn)為姑舅表婚,俗稱“雙皮親”,它是舅權為大遺俗的一種曲折反映。據(jù)調查,直到解放后,畬族舅父之子仍有優(yōu)先娶姑母之女的權利,而長期盛行的“做表姐”習俗,即是舅家娶外甥女優(yōu)先權的一種象征。畬族的表親婚本質上是以親族感情和繼承特權為依存基礎形成的傳統(tǒng)習俗,是一種維護親族利益的行為,更是一種親上加親的宗親文化的深層體現(xiàn)。但這種落后的血緣近親的婚姻方式對畬族子孫繁衍、人種進化有嚴重危害,給婚配雙方及家庭都帶來許多的不幸,理應得到禁止。
《五岳游草》記載:“婚姻必妹姊之女,謂之還頭?!盵12]《同治溆浦縣志》卷八也記瑤俗:婚姻先舅氏,舅氏無子,以女字他姓,則女家備銀三兩送外家,曰“回娘禮”。從上史料可知,在瑤族表親婚也體現(xiàn)為姑舅表婚的形式。調查顯示,瑤人認為姑舅表婚是最為理想的男女結合方式。在湖南江華、藍山等地區(qū)的瑤族婚禮中,有“舅舅不到喝不成婚酒”的說法,且在婚宴上舅舅要做首席。在廣西白褲族,舅權為大除了體現(xiàn)在“舅父長子有娶表姊妹的優(yōu)先權、外甥女只有經(jīng)舅父同意才能出嫁”之外,還要把聘禮的三分之二給舅家,父母只能拿三分之一作為“養(yǎng)奶錢”或“背帶錢”。概言之,瑤族這種“姑舅表婚”的觀念是舅權為大的原始人倫文化的沿襲,更是族外群婚制下形成通婚集團的一種遺俗表現(xiàn)。
畬族與瑤族的姑舅表婚,是指舅父之子有娶姑母之女的優(yōu)先權,外甥女婚事需征求舅父的同意,簡言之即“姑家之女,必字舅氏”。畬瑤這種姑舅為婚的表親婚形式可謂源遠流長,其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一是維系親族間固有感情的需要;二是受傳統(tǒng)的姑舅觀念的影響;三是由于在財產(chǎn)繼承上兄弟姊妹之間的特殊關系。畬瑤兩族的姑舅表婚不僅是原始社會族外婚的一種殘余形式,也是舅權為大、女權至上的一種生動影射,更是掛鉤在經(jīng)濟利益之上的必要載體。
縱觀畬族和瑤族婚姻的基本狀況,我們發(fā)現(xiàn)兩族的婚姻方式不僅是一種傳承的習俗,更是一種行為文化的直接反映,他們在入贅婚、掠奪婚、服務婚及表親婚等婚姻方式上,都有著較為類似的特性,所以畬瑤在歷史上必然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
顧名思義,婚姻禮俗包括禮和俗兩部分,且兩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一般來說,禮側重于制度理念,適用于社會上層;而俗則側重于生活實踐,適用于社會下層,但這種說法只是相對的。與漢族相比,畬瑤兩族的俗文化發(fā)展得更為完善、奇特、富于情趣。
(一)山歌定情
因畬族與瑤族是山居民族,所以兩族均盛行在山間唱歌,即唱山歌。山間、河畔、家中,都是兩族唱山歌的好地方,族民在那里以歌頌史、以歌傳情、以歌娛人、以歌言志等。事實上,除了畬族和瑤族之外,苗、侗、黎等其他山居的少數(shù)民族也流行唱山歌的習俗,山歌已經(jīng)成為山居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畬族是一個善唱山歌的民族,畬族處處有山歌,其婚姻習俗也多以歌代言。自古以來,畬族就有“老婆是唱來的”、“不會盤歌莫娶親”的說法,青年男女以對唱山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真摯的愛情,唱山歌成為了畬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主要方式。每逢農歷四月的分龍節(jié),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等日子,畬族人民會歡聚一起唱山歌,他們以山歌來尋覓知音。為畬族青年廣泛傳唱和流行的山歌有《紅花歌》、《攔路情歌》、《天上星星愛月亮》、《情哥情妹情更深》等。畬客的山歌很講究音韻,多是七言四句體,即七言為一句,兩句為一聯(lián),兩聯(lián)成一首。
從清代詩人屈大均的“瑤俗最尚歌,男女雜沓,一唱百和”[13]詩句中,可知瑤族也是一個十分善歌的民族,自然舉辦婚禮時也少不了唱山歌。在結婚時,瑤族人民就集體唱山歌,來表達喜悅之情。瑤族較為流行的山歌有《吉冬諾》、《攔路歌》、《伏羲兄妹歌》、《兩半如同水中魚》等,但各地瑤族山歌在內容、形式、語言、詞匯和曲調上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瑤族山歌也多為七言一句、兩句一聯(lián)、兩聯(lián)一首,即七言四句體。
畬族與瑤族在婚姻中融入了山歌的成分,使山歌散布到他們生活中的每個細胞,這正體現(xiàn)了畬瑤人民對山歌的無比熱愛之情。通過對畬瑤山歌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其內容相仿、形式相類,且有的遣詞造句、比擬物件也極為相似??梢姡礁璨粌H是畬瑤一種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形式,也是其青年男女相互了解和溝通情感的橋梁,更是兩族同源異流最好的見證與折射。
(二)攔路迎親
在畬瑤兩族有這樣一種攔路的禮俗,即新郎去女家迎親時,要被女方親友在道路上用凳子所設的“路障”阻隔,之后女方家會通過唱歌形式提出種種問題,而新郎只有以唱歌的方式答對問題女家才會把凳子向回退幾步,這種一問一答的唱歌迎親方式一直要到女家門口為止。“攔赤郎”既是畬瑤的迎娶禮,也是嫁女方對娶親方的一種“戲耍”婚俗。
“攔赤郎”原為“攔新郎”,是攔路迎親禮俗在畬族婚禮中的生動表現(xiàn)形式。這種婚儀除了要求新郎參與之外,也要在“攔”時“一問二盤三對歌”,而很多的新郎根本就不善對歌,所以后來此儀式改良為由赤郎(歌手)進行操辦。畬族結婚時,男方會聘請一位擅長歌唱的人任接親領隊,謂之“赤郎”。娶親之日,赤郎挑著酒菜和彩禮走在迎親隊伍前面,陪同新郎前往女方家里行親迎禮。臨近新娘家門口時,新娘的姐妹、嫂子或同村的女伴會出來,用板凳、杉樹枝等物放在路上設置路障,阻擋隊伍去路,俗稱“攔赤郎”。此時,赤郎須以歌除障,而每酬答一歌,即可撤除一障,直至障撤完迎親隊伍方能進入女方家中。
瑤族的攔路迎親禮俗,與畬族在內容上基本相似。迎親時,男方派十余位男女去女方家接親,當男方的接親者走到女方村前時,女方家會派幾位姑娘將一條凳子橫放在道路上把接親者攔住。之后女方家的姑娘們要唱“攔路歌”,故意以此來詢問男方迎親者的來意,而每當迎親者答上一首歌,女方家就會把凳子往回退幾步,以此類推直到把凳子移到女方家門前為止,新郎與迎親者才能進入新娘家門。
如上所述,畬瑤攔路迎親的禮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僅有的差別就在于“赤郎”的稱謂和用途上。實際上在其他的少數(shù)民族中也存在著攔路迎親的婚姻禮儀,它起初是針對新郎設計的,后來因有的新郎不善歌唱,所以在流傳過程中這種習俗就發(fā)生了一定的變異,改由赤郎代替新郎唱歌,但從中我們卻可以窺見到少數(shù)民族婚姻禮俗中的奇趣性。
(三)拜堂合婚
拜堂,又稱“拜天地”、“拜高堂”、“拜花堂”,是中國婚禮中最為重要的儀式。古時漢族舉行婚禮,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后,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和夫妻對拜的儀式。與漢族拜堂禮儀相比,畬瑤兩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婚姻特色和婚俗文化。
在畬族,新娘抵達男方家后,要舉行拜堂儀式。拜堂儀式通常舉行在一個新布置的大廳里,司儀用秤桿鉤掉新娘紅布蓋頭后,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之后新郎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禮,而新娘僅佇立在旁,用花手絹掩其面行作揖禮,隨后新人在一片祝福喧鬧聲中進入洞房。畬族婚禮中,新娘、新郎是不拜父母,也不行夫妻對拜之禮的。據(jù)傳畬族婚禮之所以男跪女不跪、新人不拜父母和交拜之禮的原因有兩點:一種是新娘穿的是鳳凰裝,是高辛帝三公主的化身,而公主因位尊不行跪禮,這實際上是由畬族女性較高地位所決定的;另一種是畬民認為除了皇帝,活人是不受拜的,拜了會折壽。畬族的拜堂儀禮比漢族少了二拜,從中我們不難探究出畬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魅力。由于受漢文化影響,有的畬族居住區(qū)的夫妻之間也開始行交拜禮,稱為“作雙揖”。
瑤族婚禮上,拜堂儀式是最為隆重的禮俗,特別是勉瑤。為了方便新人行拜堂禮儀,拜堂前瑤民先在地上鋪一張席子,除新娘、新郎外任何人都不允許踏上這張席子?,幾宓陌萏脙x式由司儀主持,新人要拜“九族萬代”、行十二次跪拜禮,即按輩行禮,拜天地、拜祖父母、拜父母、拜叔叔伯伯、兄弟姊妹等,且每拜一位都要行十二次跪拜禮。但新娘與新郎的行禮方式是有所差異,新郎全程行跪拜禮,而新娘則站在新郎旁邊,每當新郎行一次跪拜禮時新娘就陪同其行一次半屈膝禮?,幾灏萏玫墓虬荻Y每個動作都十分緩慢,新郎、新娘要十幾個小時才能把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拜完,這在中國婚姻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結婚禮俗。
在畬族與瑤族的拜堂禮儀中,大部分的步驟是相似的,僅在新娘的參拜方式和婚禮的拜堂內容上有所差異,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為了使新人的生活能夠更加幸福美滿,同時這也彰顯了少數(shù)民族婚姻禮俗的豐富性、多樣性。
(四)做兩頭家
做兩頭家又叫“兩邊走”,是贅婿習俗的變異或不完整形式,屬于一種介于從妻居與從夫居之間的婚姻禮俗。簡言之,做兩頭家就是夫妻倆要贍養(yǎng)雙方的父母,種兩家的田。此俗,在畬、瑤兩族中均有流行。
在畬族,新婚夫妻雙方若都是獨生子女,且一方父母多病、弟妹年幼,就會“做兩頭家”。畬族做兩頭家的方法是:婚禮舉行時,新娘沒有嫁妝,也不需要行郎和赤郎,女家先到男家擺酒,然后男女雙方回到女家擺酒,婚禮儀式十分簡單;結婚后,新郎、新娘要種兩家田,贍養(yǎng)彼此父母;婚后所育子女要分別從父母姓,一般情況是第一個兒子從女家姓,第二個兒子從男家姓,達到繼承雙方宗嗣的目的,因此畬民也稱這種婚儀為“一支祧兩姓”[14]。
瑤族也流行“做兩頭家”的習俗,但與畬族在表現(xiàn)方法上略有不同。瑤族做兩頭家的方法是:無論結婚時男方到女方家還是女方到男方家,婚后雙方都不是一直呆在對方的家中,而是留一半甚至更多的時間住在自己家里,但去夫家或妻家時都必須二人同往;婚后子女,如果是男到女家所生,第一個從母姓,如果是女到男家所生,第一個則從夫姓,但一般而言,男子多先入住女家。
畬族與瑤族盛行“做兩頭家”的習俗,主要是因為家中長期缺乏勞動力所造成的。此俗在畬瑤地區(qū)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可以用“同中有異”來概括,如瑤族的這種婚俗“要立定字據(jù)”[15],而畬族卻不需要。
婚姻禮俗是一定歷史文化的積淀,其本身就是一段傳統(tǒng)文化的演繹。按照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變的軌跡,畬瑤山歌定情、攔路迎親、拜堂合婚、做兩頭家的婚姻禮俗是同一定的社會制度相適應的,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畬瑤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歷史進程與民族文化特色。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對畬族與瑤族幾種婚姻觀念、婚姻方式及婚姻禮俗的對比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兩族在兄妹為婚、節(jié)日擇配、姑舅表婚、招郎入贅、山歌定情、拜堂合婚等多方面的婚姻內容上呈現(xiàn)出內在的相似之處,只有在歷史上有著同源關系的民族才會有這樣的聯(lián)系,所以筆者認為畬族與瑤族之間存在同源異流的歷史淵源。畬瑤兩族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以其獨有的民族特色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內涵,并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婚姻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畬瑤的許多婚姻觀念、方式和禮俗已被世人逐漸淡忘,但這種無形的文化遺產(chǎn)卻更值得我們去研究和保護。一幅幅畬瑤原始婚姻生活的畫卷,不僅是畬瑤人民機敏詼諧的性格和粗獷奔放的生活情趣寫照,還是其文化得以傳承不息的源頭活水,更是兩族文化永葆民族魅力的原因。
[1]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殖民地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81.
[2]干寶.搜神記[M].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168-16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
[4]江蘇古籍出版社,等.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同治景寧縣志(卷十二)風土志·風俗(七)[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453.
[5]沈作乾.括蒼畬民調查記[J].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1925,(4):14.
[6]《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福建省編輯組.畬族社會歷史調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175.
[7]王士性.王士性地理書三種·廣游志卷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17.
[8]雷飛鵬,等.中國方志類書·藍山縣圖志(卷十四)禮俗篇第五之四徭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049-1050.
[9]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820.
[10]胡起望,等.盤村瑤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170.
[11]江蘇古籍出版社,等.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同治酃縣志(卷七)戶口·徭民附[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446.
[12]王士性.五岳游草(卷十一)雜志上卷[M].清康熙刻本.
[13]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一二)詩語[M].清康熙水天閣刻本.
[14]蔣炳釗.畬族史稿[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297.
[1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編輯組.湖南瑤族社會歷史調查[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121.
(責任編輯:任屹立)
Wedding Kites and Cultural Lm prints: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W edding Culture of SHE and YAO Nationalities
TAN Jing-yi
(Humanity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The wedding culture,which consists of the wedding idea,wedding mode and wedding custom that are formed in the long history,regularly shapes people’s wedding ideal and behavior.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wedding culture of SHE and YAO nationalities in view of wedding idea, wedding mode and wedding custom provides not only cultural evidence that these two nationalities evolve from the same origin,but a paradigm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ir traditional wedding culture. Key words:SHE nationality;YAO nationality;wedding culture;comparative analysis
K892.22
A
1671-0304(2014)01-0111-08
2013-05-27
上海市教委中國古代史重點學科(J50405)建設成果;上海市文科研究生學術新人培育項目建設成果。
譚靜怡(1982-),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