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偉
摘要:面對課程改革,我們要認真學習新理論,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新課改。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關鍵詞:新課改 新理念 科學揚棄 提倡精講 師生互動
從2009年秋季開始,河北全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級全部實施新課程改革。作為一名年青的高中歷史教師,我認真學習新理論,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與同行交流學習。在學習與實踐中我對于新課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下面我把自己的幾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新課改不是徹底顛覆,而是科學揚棄
高中歷史新課改是以教材變動為載體的一次歷史教學模式的革新。歷史教材的編寫改變了過去按中國史和世界史兩部分教學的模式,以編年體例呈現,采取專題史編寫。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基礎,以編年史來帶專題歷史。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繼承傳統(tǒng)教學中好的經驗和方法。預習、上課、練習、復習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仍是不可少的,關鍵問題是在這些環(huán)節(jié)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如在預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組解決一些比較淺顯的基礎知識,提出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在課上通過教師的引導,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答案。再比如在重點問題的講解上可以采取材料式,引入一些現實中的重大事件,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應用于感悟實際生活,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新課改不反對教師講,而是提倡精講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了整個課堂,講得過多過細,學生沒有思考與主動探究的時間和機會。教師掌握著課堂主動權,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對于知識只能是“填鴨式”。 新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教育理念的改革,而其核心問題,就是在教學實踐中借助全新的教材,通過各種途徑,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以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教”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每節(jié)課都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對教學內容要大膽取舍,圍繞教學目標,對知識進行重新整合,講清重點難點即可,其余時間留給學生當堂練習。例如,講解“雅典民主政治”一節(jié),我們可以重點講解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時期的改革,然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成梭倫、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對三個階段的改革進行比較加強理解,進而對雅典民主制進行評價。這樣整個教學過程既有效地利用了時間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只需適時點撥,及時鼓勵,加強知識的升華即可。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更提高了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開展集體備課,共同討論教學中的難點問題,解決每一位教師提出的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大家的思維碰撞出“火花”,彼此取長補短。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把握學生,精講精練,留給學生思考空間。
三、新課改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師生互動
新課改特別強調師生互動,強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動探究作用。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既非一味讓學生討論,也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而是師生的共同協(xié)作,是雙方智慧火花的碰撞,是師生在共同學習探究中的“雙贏”。因此,教師必須找準位置,和學生共同探究學習中的問題,與學生平等交流,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相信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課堂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并舉,充分調動師生、生生互動。預設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要求教師在課下精心備課,精心準備。生成性問題是在課堂上臨時產生的問題,要求教師能靈活駕馭課堂,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