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山,陳曉陽,山東大學(xué)人文醫(yī)學(xué)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12
現(xiàn)代技術(shù)的發(fā)展不僅能有效地改造外部世界,而且越來越具有改變?nèi)祟愖陨斫Y(jié)構(gòu)和功能的能力。隨著生物技術(shù)、神經(jīng)科學(xué)、基因?qū)W、藥物學(xué)、計算機技術(shù)等學(xué)科的迅速發(fā)展,人的軀體、情感、智力、思想都可以進行科學(xué)地控制和操縱。人們不僅可以變得更美、跑得更快、活得更久,而且可以更聰明、更快樂。使用認知增強技術(shù)提高健康人群的智力已經(jīng)成為社會現(xiàn)實。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大學(xué)生不同程度地在使用認知增強藥物以提高記憶力、注意力和解決復(fù)雜問題的能力[1]702[2]266。西方許多年輕人在沒有心理疾病癥狀的情況下服用情緒增強劑(mood enhancer or mood brightener),提高情緒,減少憂慮[3]495。人類正進入一個“增強的社會”(enhancement society)[4]201。面對突如其來的人類增強技術(shù),我們是全盤接受還是一律拒絕呢?不同的增強技術(shù)會造成不同倫理和社會問題。本文擬探討一種重要的人類增強方式——情緒增強。什么是情緒增強?情緒增強技術(shù)主要有哪些?情緒增強會帶來哪些倫理和社會問題?如何防范情緒增強技術(shù)的濫用?
什么是情緒增強?情緒通常是指一個人的心情或心理感受。心情的好壞有時很短暫,與日常的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情緒很容易受饑餓、生病、勞累、人際關(guān)系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但情緒還可以包括更持久、更穩(wěn)定的情感狀態(tài),即性情(temperaments),也就是一個人對各種經(jīng)歷表現(xiàn)出的情感、情緒或看法的總趨向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不同情感狀態(tài)[5]235。一個人是樂觀向上還是郁郁寡歡,是外向開朗還是內(nèi)向害羞,是自信大膽還是膽小如鼠。如何調(diào)節(jié)情緒、性情呢?著名的倫理學(xué)家利昂·卡斯(Leon R.Kass)將其描述為“通過藥物可以消除心靈的痛苦(psychic distress),產(chǎn)生一種短暫的安樂感(transient euphoria),甚至能讓人保持一種更持久的愉悅、樂觀和滿足的狀態(tài)(good cheer,optimism and contentment)”,“這些看上去安全有效的像百憂解(Prozac)那樣的抗抑郁藥或情緒增強劑,甚至能夠完全改變?nèi)藗儗ι畹目捶ê蛻B(tài)度”[6]12。在通常情況下①情緒增強也可指將負面情感強化。例如在麥克奈特的小說《魔杖》中,主人公對于父親的突然離世,不像他母親,悲痛萬分。他沒有半點憂傷,欲哭無淚,自己煞費苦心醞釀痛苦的情感,也無濟于事。如果通過藥物讓主人公產(chǎn)生痛苦情感,進而流淚,這也可以看做是情緒增強的一種。,情緒增強是指將負面的情緒比如悲傷、失望、痛苦、憂郁、害羞轉(zhuǎn)化為積極的如自信、樂觀、快樂、開朗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情緒增強可以定義為運用生物醫(yī)學(xué)技術(shù)手段調(diào)節(jié)人的情緒、性情,使其快樂、自信、樂觀、滿足,實現(xiàn)“感覺更美好”(feel better than well)[7]xv的心理狀態(tài)。
咖啡因(caffeine)、苯二氮(dinitrogen)、安非他明(amphetamine)、巴比妥類(barbiturates)等抗抑郁藥長期以來一直是提高人類情緒的藥物,但由于這些藥物具有很強的成癮性、對大腦嚴重損傷性等副作用使健康人群不敢輕易服用。隨著生物技術(shù)、神經(jīng)科學(xué)以及藥物學(xué)的發(fā)展,人們開始采用更為先進的藥物或技術(shù)提高情緒,主要有兩類:一是使用SSRIs類藥物(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MDMA藥物①MDMA藥物(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或Ecstasy,),俗稱“搖頭丸”、“快樂丸”,也是一種情緒增強藥物。服用該藥物后表現(xiàn)為主觀同情心增強、感情移入、快感、自信力增強,視覺洞察力有改變。但高度成癮性、興奮過度容易導(dǎo)致心腦血管破裂引起各種猝死、導(dǎo)致精神障礙或分裂性精神病以及引起自殺傾向等危害?;蚱渌锛夹g(shù)使人感覺精力更充沛、更機敏、更好地應(yīng)對外部世界,產(chǎn)生快樂、自信、滿足的“社會舒適感”(social comfort)。SSRIs類藥物由于沒有成癮的風(fēng)險、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小,副作用?、赟SRIs類藥物也會引起失眠、口渴、惡心等副作用,甚至還可能引起自殺的傾向。,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這類藥物包括百憂解、帕羅西汀(Paxil)、左洛復(fù)(Zoloft)等藥物,它們原本用于治療臨床抑郁癥,現(xiàn)開始治療一些并不嚴重心理障礙或“不舒服”③因為對于這些“疾病障礙”有爭議,有觀點認為有些算不上疾病,這是人的性情的正常變化,所以通過自我情感調(diào)節(jié)可以恢復(fù),不需要藥物治療。,比如心境惡劣(dysthymia)、恐懼癥(phobia,一種極度的害羞和自我意識形式)、經(jīng)前焦慮癥(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以及不同的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而且許多“精神正?!钡娜艘卜迷撍幬镞_到“自我感覺更好”的狀態(tài)。研究表明某些人在沒有明確的精神病癥狀下服用藥物后,負面情感悲傷和怒氣少了,失望和迷茫不那么強烈、頻繁了。敏感度、強迫行為、焦慮也降低了,自信、自尊增強了,恐懼減少了,更容易體驗快樂了。情緒增強劑雖然不能讓人達到永久的快樂(perpetual bliss),但是人們的確感覺舒服了(feel better)[5]245。長期服用SSRIs類藥物不僅能幫助抑郁病人恢復(fù)到“抑郁前”的健康狀態(tài),甚至可能引起某些人個性的改變。精神病醫(yī)生彼得·克雷默(Peter Kramer)在《傾聽百憂解》(Listening to Prozac)[7]1-21一書中,描述曾遇到一位叫泰絲(Tess)的病人,小時候生活不幸,常遭受虐待和性侵,父親酗酒,母親患抑郁癥,成年后遭受了一次次的不幸婚姻,丈夫酗酒且虐待她,九個弟弟妹妹還需要她的照顧。30歲出頭時,種種不幸讓她遭受嚴重的情緒低落、悲傷和絕望,無法體驗快樂,想自殺。服用百憂解一段時間后,她的癥狀消失了,愿意跟人交往了,約會多了,自信、鎮(zhèn)靜而且樂觀了,她從最初一個很靦腆的壁花(wallflower)變成了一個交際花(social butterfly)。經(jīng)過8個月的治療后,藥物使她完全變了一個人。正如泰絲自己所說“我已不再是自己了”(I’m not myself),甚至以前一些朋友因為她性格的轉(zhuǎn)變也停止了跟她的交往。至于SSRIs類藥物如何具體作用于大腦神經(jīng)遞質(zhì)血清素,從而引起情緒甚至性情的轉(zhuǎn)變,并沒有研究清楚。另一類藥物或技術(shù)是讓“記憶削弱或麻木”(memory blunting or numbing),從而消除痛苦的記憶,達到提高情緒的目的。好記憶并不總是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好記憶使人們難以忘掉那些痛苦的經(jīng)歷。大腦的杏仁核部位對于情感引發(fā)的記憶十分重要。在健康的受試者中,恐懼害怕的體驗通過害怕的記憶來編碼,“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是對于那些杏仁核遭到損傷的受試者,會表現(xiàn)出不正常的恐懼反應(yīng):因為它們難以學(xué)會害怕危險的情況,它們不能回憶起伴有合適情感的恐懼事件[5]222。而且對動物的研究表明:如果將腎上腺素注入老鼠的杏仁核不一會兒,它記憶的體驗就會增強。相反,如果將β-受體阻滯藥(beta-blockers,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病的藥物,例如心得安propranolol)注入杏仁核,記憶就會弱化[8]456。因此,在經(jīng)歷重大的恐懼性事件(美國9.11恐怖襲擊、車禍等)過后,人們常經(jīng)表現(xiàn)出PTSD癥狀(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chuàng)傷后精神緊張性精神障礙)。通過使用β-受體阻滯藥可以壓制情感引發(fā)的記憶增強效應(yīng),從而減少甚至消除痛苦的記憶,從而達到情緒增強?,F(xiàn)在關(guān)于該項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將來可能生產(chǎn)出某些藥物,不僅能弱化強大的記憶,而且還可以將這些記憶與原初的經(jīng)歷所引發(fā)的強烈情感分離[5]224。除了藥物調(diào)節(jié)情緒外,還可以使用經(jīng)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等生物技術(shù)調(diào)節(jié)病人的大腦功能或情緒[9]136。但是這些技術(shù)研發(fā)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更多的關(guān)注集中在對藥物的使用上。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研究表明,抑郁癥將很快成為緊跟心臟病之后的第二種普通常見病[10]151,焦慮性障礙也在不斷上升。受抑郁相關(guān)疾病影響的人群占總?cè)丝诘?0%[11]。20世紀(jì)20年代和50年代罕見出現(xiàn)這樣的病例相比,現(xiàn)在的抑郁和焦慮為什么如此普遍?除了社會壓力、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SSRIs類藥物的出現(xiàn)以及抑郁、焦慮障礙的過度醫(yī)療化[12]170。2000年,由于美國公司的大力宣傳,SSRIs類藥物成為美國最盈利的藥物。美國醫(yī)生每年給400多萬的兒童或青少年開百憂解或其他類似的處方藥[11]20。醫(yī)生頻繁地使用這些藥物治療病人的抑郁或焦慮,越來越多的比較輕微的悲傷、痛苦也被包含在其中,而這些悲傷和痛苦卻恰恰是人類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人們觀念的轉(zhuǎn)變,在憂慮痛苦時也積極尋求藥物來解決,即使痛苦消除后,人們還原意繼續(xù)服用藥物以達到“感覺美好”的心理狀態(tài),這似乎成為一種社會風(fēng)氣。在某些精英大學(xué)的校園內(nèi),通過處方服用情緒增強劑的比例高達20%[5]242。的確,文化因素與精神類疾病的發(fā)病率統(tǒng)計有密切關(guān)系。在我國,精神類方面的疾病還是一種“丟人的事情”,被看做是一種性格缺陷,人們常常否認自己或親屬患有心理疾病,通常忌諱就醫(yī),而且認為情感痛苦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加之對精神類疾病表述方式存在很大差異,所以造成中國人的低發(fā)生率[13]862-863。但是隨著與西方文化交流頻繁,人們觀念的轉(zhuǎn)變,心理醫(yī)療中心的大量建立,將有越來越多“抑郁”和“悲傷”的人會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或使用情緒增強技術(shù)消除內(nèi)心的痛苦。誠然,對于患有嚴重抑郁癥以及其他精神障礙的疾病或那些在那些重大創(chuàng)傷性事件過后患有PTSD癥狀的人,運用情緒增強技術(shù),這無可指責(zé)。但令人擔(dān)憂的是,將來隨著生物醫(yī)學(xué)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沒有典型臨床抑郁癥狀的正常人或健康人,采用更加高效、安全的情緒增強技術(shù),追求快樂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實現(xiàn)“藥物心理美容”(cosmetic psychopharmacology)的目的,這將會帶來大量的倫理和社會問題。
情緒增強,不管是使用藥物技術(shù)抹掉痛苦的記憶,還是增強心理的“快樂自信”,目的都是追求一個“更快樂的心靈”(happier soul),表面上看無可非議,因為人的本能就是趨樂避苦,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快樂的權(quán)利,而且連功利主義也倡導(dǎo)“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罢l不想擺脫壓迫和懲罰記憶的束縛?或使內(nèi)心焦慮、失望和后悔的情感撫平?或達到一種純潔完全的快樂和愉悅?這些欲望的滿足與幸福不可分割,這都是我們有權(quán)利和全身心追求的東西”[5]230。為什么我們不可以通過藥物技術(shù)來追求屬于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呢?情緒增強可能會帶來大量的倫理和社會問題。由于安全性和效用性幾乎是所有生物增強技術(shù)都存在的倫理問題,這里不再贅述,下面主要從人的情感真實性、自我認識、身份、情感培養(yǎng)、幸福、社會發(fā)展等方面來探討。
盡管人有不同的性情,人類的情緒、情感卻是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合適的情感反應(yīng)是人類真實生活的基礎(chǔ)?!扒楦惺且环N評價判斷,判斷自身的情況、自己和所有他人的情況,如果我認為他人沒有冤枉或冒犯我,我不會生氣的”[14]47。當(dāng)人分享快樂的事情時,人便產(chǎn)生愉悅的體驗。當(dāng)人遇上麻煩或經(jīng)受痛苦時,人便產(chǎn)生痛苦的感覺。如果通過服用情緒增強藥物,使人產(chǎn)生一種愉悅感、快樂感。但這種藥物產(chǎn)生的情感根本不是對現(xiàn)實世界體驗的反應(yīng),它是一種虛假的情感,不是自己真正的“有感而發(fā)”。的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都追求快樂、幸福,但是親人、朋友的去世,產(chǎn)生痛苦是我們本能的自然反應(yīng),服用藥物后的快樂感違背了人類的常理,貶損了人類的親情和友誼。不可否認,如果親人去世,有極少數(shù)人一年甚至幾年也走不出失去親人的痛苦,整天郁郁寡歡,無法體驗生活帶來的各種快樂,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在這種情形下服用情緒增強藥物另當(dāng)別論。同樣,通過普萘洛爾藥物弱化或抹掉往日的記憶也是一種自欺的行為,造成情感的不真實,甚至造成不道德或成為逃避罪惡的手段。假如一個殺人犯在未抓住之前,通過服用藥物,消除自己的罪惡感和犯罪記憶,使自己依然過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情感難道是真實的嗎?當(dāng)警察抓住后審訊時,不管采用什么手段,他都無法回憶起自己那段罪惡的行為,這就成為逃脫罪責(zé)的一種有效手段。一個人真實的自我并不是理想中的自我,而是現(xiàn)實中的自我。
痛苦、悲傷的情感并不總是惡的,“情感痛苦是在進化歷史中,為了適應(yīng)的目的形成的一種人性能力(a capacity of nature),情感痛苦幾乎總是反映了我們的生活出現(xiàn)了某些問題,要么是我們的內(nèi)心生活,要么是社會交往或外部環(huán)境”[15]66。痛苦使我們反思生活中的不足、反思自己的缺點、反思問題的根源,最終通過積極的方法解決問題,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假設(shè)一個人因為工作原因陷入痛苦,如果沒有藥物幫助,他可能會積極反思、尋求方法解決問題,從而克服自己的不愉快情緒。將來面對類似的情況時,他會更有效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但如果通過服用藥物消除痛苦的記憶或提高自我滿足感,就會使我們逃避現(xiàn)實,回避困難,缺乏對問題的深入認識,就會失去了反思自我、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的機會,將來有可能遭受更嚴重的痛苦。而且,這種習(xí)慣容易“成癮”,一有痛苦,就尋求藥物的幫助,喜歡沉浸在“沾沾自喜”心理狀態(tài)中。帕格邁爾認為如果重心從目的轉(zhuǎn)向了主觀體驗,情感就成為了孤芳自賞[16]493。人們對外在的世界不再充滿熱情的態(tài)度,不再積極參與社會勞動實踐,而是像“癮君子”聚在一起吸毒那樣滿足自己的欲望。如果少數(shù)人這樣做,對社會的經(jīng)濟運行不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但如果整個社會形成一種“集體效應(yīng)”,依靠藥物達到一種“內(nèi)心安寧幸?!钡臓顟B(tài),可以想象整個社會將停滯不前甚至滅亡,這是最大的社會問題。
如果長期服用情緒增強藥物,一個人可能從一個多愁善感的人漸漸變成一個性格開朗的人,但這已不再是過去的“自我”,而是一個全新的“自我”。不可否認,一個人的數(shù)字身份(numerical identity)[17]264沒有改變,軀體沒變,數(shù)量沒變,但一個人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卻已改變。所謂身份的敘事性就是一個有意識的特定主體的經(jīng)歷、記憶以及期望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形成一個完整、連貫的故事,這樣才可以看做一個人、一個自我,敘事性構(gòu)成了我們身份的核心[18]60-63。如果一個人通過抹掉痛苦記憶的方法提高情緒,就使一個人的身份的敘事特征破碎不堪,一個人不再被看做是一個是連續(xù)的統(tǒng)一體,不再是一個完整的自我。敘事性等于生命,缺少敘事性等于死亡[19]74。情緒增強藥物改變了一個人的性情,改變了一個人根本的心理能力,也從質(zhì)上改變了對自我認識和世界的看法,破壞了基本心理能力的連續(xù)性,也破壞了個人身份。而且一個人性格發(fā)生改變后,可能發(fā)現(xiàn)藥物產(chǎn)生的新性格沒有自己當(dāng)初想像的那么好,可能對自己新的性情并不認可,個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外人,體驗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應(yīng)當(dāng)痛苦時,自己還是“樂呵呵的”,這就造成人的性情的異化,這給主體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百憂解改變了我的個性,僅僅因為它不是我的個性,這令人感到煩惱,即便它給予我更好的性格”[20]182。即使性格異化是自愿的,但這種不自由依然是不自由,而且這種異化了的性情也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影響了正常的社會交往。
現(xiàn)代社會都倡導(dǎo)建立“樂觀、自尊、快樂”的人格,因為這樣的人格預(yù)示著更多成功,具有“正價值”。如果每一個人都跟隨潮流,通過藥物技術(shù)成為樂觀向上、自信、自尊、快樂的人,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性情出現(xiàn)同質(zhì)性,人類性情、情緒失去多樣性。而且,如果一個人長期體驗快樂,沒有痛苦的體驗相對照,對快樂的體驗強度會慢慢鈍化,最后體驗到的可能根本不是一種快樂,而是一種麻木感。事實上,所謂的積極情感不一定具有正價值,而且還可能給別人造成傷害。有研究人員指出,自尊心很強的人很容易欺負他人、做出激烈的報復(fù)行為,對群體外成員帶有偏見,如果不加區(qū)分地提高自尊,自尊心很強的人有時令別人厭煩,他們更可能做出欺騙或其他反社會或自私的行為[21]37。負面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不一定具有負價值,它們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痛苦使人們避免做引起傷害和死亡的行為,焦慮誘導(dǎo)人們做出變化以利于保護自己身體和社會免受威脅。在所有消極情感中,焦慮是最有用的,焦慮會引起心跳加速,帶給肌肉額外的氧氣和營養(yǎng),肌肉緊張為身體防御做好準(zhǔn)備;焦慮引起呼吸短促使血液含氧量高,伴隨生理變化還引起人們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他會放下手頭無關(guān)緊要的事,全身心評估危險,確定逃跑的最好的方式[22]33。扎特扎爾討論了情感容忍(affect tolerance)的重要性,有體驗焦慮的能力和容忍焦慮的能力是十分有用的,有時容忍焦慮比阻止焦慮更有益,焦慮狀態(tài)有助于情感的增長[23]。同樣,內(nèi)疚的情感也是一種不愉快的情感,具有“正價值”,因為做錯事或犯罪產(chǎn)生內(nèi)疚有助于阻止當(dāng)事人再做出類似的不道德或犯罪行為。害羞也具有“正價值”,在某些文化如中國文化中,女孩表現(xiàn)出害羞是一種正常甚至具有“魅力”的性情。如果服用情緒增強藥藥,阻礙人們體驗焦慮、痛苦這樣的情感,就會阻礙情感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破壞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有助于人類生存的負面情感。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種快樂的心理體驗,所以幸福具有主觀性的一面。不管是誰,只要你感覺快樂幸福,你就幸福。從這個角度講,情緒增強藥物的確滿足了個人的心理體驗,實現(xiàn)快樂和幸福感。但是,幸福又是客觀的,一個人幸福與否,并不依賴自己的主觀意志,他的主觀心理感受,取決于他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是否得到實現(xiàn)和他的生存發(fā)展是否達到了某種完滿[24]1298-1300。通過藥物獲得的“幸?!笔桥c客觀現(xiàn)實生活分離的“幸?!?,只能算是一種虛幻的幸福,這種主觀形式和客觀內(nèi)容不相符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按照諾齊克的設(shè)想,將人腦接到一臺體驗機(the experience machine)上,體驗機可以給予你想要的任何體驗[25]42-43,包括快樂、幸福的體驗,你愿意選擇這臺機器度過你的余生嗎?可能沒有人想這樣做。因為人們不僅要體驗情感,重要的是通過做各種事情、參與社會交往而獲得不同的心理感受。幸福不僅存在于大腦中,而且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人生的重要意義不只是享受快樂的體驗,而是體驗生活的不同情感來獲取人生的全部意義。每個幸福成功的人士,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痛苦的故事。正是這些痛苦和焦慮,激發(fā)人不斷努力,不斷進取,追求幸福的人生。
生物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人類增強自身的功能提供了無限可能,但是技術(shù)上可能的不一定是應(yīng)該做的。如果通過情緒增強技術(shù)消除人類內(nèi)心所有的痛苦,將每一個人變?yōu)椤翱鞓纷孕诺娜恕保拖窈振憷?Aldous Huxley)的幻想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描述的烏托邦世界,“多數(shù)人都已去人性化,變成了快樂的奴隸(happy slaves)”[15]72。因此,為了防范生活中情緒增強技術(shù)的濫用,需要在法律、政策和倫理的規(guī)范框架下運用該技術(shù)。(1)政府部門應(yīng)制定相關(guān)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對情緒增強藥物技術(shù)實行嚴格監(jiān)管控制,對這類藥物技術(shù)的生產(chǎn)、供應(yīng)、使用、運輸和進出口管理都需要做出明確規(guī)定。應(yīng)從適應(yīng)證、應(yīng)用原則、使用方法、慎用及禁忌、不良反應(yīng)、注意事項等幾方面做出嚴格規(guī)定,指導(dǎo)醫(yī)務(wù)人員在臨床診療工作中合理使用情緒增強藥物。比如只限于醫(yī)療目的和科研目的使用,而且有專業(yè)的醫(yī)師開處方才能取藥,防止用藥者隨意自我用藥。百憂解一類的新型抗抑郁藥雖是處方藥,但對其使用監(jiān)管并不嚴格,有些藥店甚至沒有處方也可以買藥。中國新聞網(wǎng)刊登消息說:有專家指出,作為抑郁癥治療史上應(yīng)用最廣泛的藥物——百憂解,正存在濫用的危險[26]。因此,對于不執(zhí)行法律條例規(guī)定的企業(yè)、醫(yī)療機構(gòu)、醫(yī)務(wù)人員和個人,應(yīng)追究其法律責(zé)任。(2)對于以醫(yī)療為目的情緒增強的長期用藥者應(yīng)定期回訪,對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密切關(guān)注。醫(yī)生應(yīng)與病人家屬多溝通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尤其是對于引起性情或性格改變者應(yīng)停止給藥,以便造成不可逆的后果。(3)除了患有PTSD癥狀、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病人外,對個別事件引起的正常痛苦、憂慮等應(yīng)極其慎重使用情緒增強技術(shù)。醫(yī)生在開處方前,應(yīng)告知用藥者SSRIs類藥物副作用雖然較小,但也會引起失眠、口渴、惡心等副作用,甚至還可能引起自殺的傾向,長期服用可能引起性情的改變,做到知情同意。盡量鼓勵病人采用傳統(tǒng)心理療法來撫平心理的創(chuàng)傷,因為心理療法更易探索病人的內(nèi)心世界,直面現(xiàn)實和痛苦,更容易觸及問題的根源、解決問題。
因此,“將情緒增強技術(shù)最好地應(yīng)用于人類的方法就是使用要謹慎,為了醫(yī)學(xué)目的而使用,去幫助那些沒有經(jīng)過藥物治療而無法將情感、原因和結(jié)果形成恰當(dāng)關(guān)聯(lián)的人。幫助他們在不同的情況下將內(nèi)心生活和可能做出的行為形成恰當(dāng)?shù)年P(guān)聯(lián),讓他們可以擁有快樂時就快樂,該痛苦時就痛苦的能力”[5]265。
[1]Greely H., Sahakian B., et al. “Commentary:towards Responsible Use of Cognitive-enhancing Drugs by the Healthy”, Nature, 2008,(456).
[2]Mache S., Eickenhorst P.,et al. “Cognitive-enhancing Substance Use at German Universities:Frequency,Reasons and Gender Differences”,Wien Med Wochenschr, 2012,(162).
[3]Riis J.,J.P.Simmons& G.P.Goodwin.“Preferences for Enhancement Pharmaceuticals:The Reluctance to Enhance Fundamental Trai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8,(3).
[4]Grunwald A.“Are we Heading for towards an‘Enhancement Society’”, in Hildt E & Franke A.G.(Eds).Cognitive Enhancement: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London:Springer Limited,2013.
[5]Kass R.Leon.Beyond therapy:Bio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New York:Harper Perennial,2003.
[6]Kass R.Leon. “Ageless Bodies, Happy Souls:Bio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The New Atlantis,2003,(1).
[7]Kramer P.Listening to Prozac,New York:Penguin Books,1993.
[8]McGaugh J.“Memory Consolidation and the Amygdala:a System Perspective”,Trends in Neuroscience, 2002,(9).
[9]Castelli L., Perozzo P., Zibetti M., et al. “Chronic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for Parkinson’s Disease:Effects on Cognition, Mood, Anxiet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European Neurology, 2006,(3).
[10]Kramer P.Against Depression, New York:Viking,2005.
[11]Healy D. “Good Science or Good Business”, Hastings Center Report, 2000,(2).
[12]Svenaeus F.“The Ethics of Self-change:Becoming Oneself by Way of Antidepressants or Psychotherapy”,Medical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2009,(12).
[13]Parker G., Gladstone G., Kuan T.C. “Depression in the Planet’s Largest Ethnic Group:The Chine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58).
[14]Solomon R.C.The Logic of Emotion.No?s, 1977,(1).
[15]Arnhart L. “Human Nature is Here to Stay”, The New Atlantis,2003,(2).
[16]Liao S.M.“Parental Love Pills:some Ethical Considerations”, Bioethics, 2008,(9).
[17]DeGrazia D.“Enhancement Technologies and Human Identity”,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2005,(30).
[18]Rudd A. “In Defense of Narra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7,(1).
[19]Tzvetan Todorov.The Poetics of Pros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
[20]Elliott C.“The Tyranny of Happiness:Ethics and Cosmetic Psychopharmacology”, in Parens E.(Eds), Enhancing Human Traits:Eth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8.
[21]Baumeister R.F., Campbell J.D., Krueger J.I.,Vohs K.D.“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 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03,(1).
[22]Nesse M.R. “What Good is Feeling Bad”, The Sciences,1991,November/December.
[23]Zetzel E.R.The Capacity for Emotional Growth,London:Hogarth Press,1970.
[24]王海明:《新倫理學(xué)》,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版。
[25]Nozick R.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Basic Books,1974.
[26]封寧:《警惕抗抑郁藥濫用現(xiàn)象》,http://health.sohu.com/20070712/n251018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