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舜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208)
劉某某,男,40 歲,2011年12月11日初診。 大便稀溏5年余,每天2~4 次,曾在長沙市某醫(yī)院行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腸炎,西藥治療(具體用藥不詳)療效欠佳,于是改看中醫(yī)。刻診:每天首次腹瀉多在黎明,伴有臍腹疼痛,瀉下多為不消化的食物,糞質稀薄,偶爾夾有黏凍,瀉后腹痛則止,怕冷,腹部喜暖,食欲不振,腰膝酸軟,有時腰痛,尿可,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辨證:脾腎陽虛,兼夾積滯。 治法:溫補脾腎,理氣導滯。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減。 熟附片10 g(先煎),炮姜10 g,吳茱萸5 g,黨參10 g,陳皮10 g,山藥15 g,薏苡仁15 g,廣木香5 g,砂仁5 g,青皮6 g,白頭翁15 g,秦皮10 g,7 劑,每天1 劑,煎服2次。 并囑飲食清淡,忌肥膩、辛辣食品。
2011年12月18日二診:藥后腹瀉及臍腹冷痛癥狀減輕,便質稀溏,每天1~3 次,未見黏凍,食欲好轉,仍伴有腰部酸痛,余癥同前。 遂修改處方為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加減:補骨脂10 g,吳茱萸5 g,五味子10 g,肉豆蔻5 g,山藥15 g,黨參10 g,茯苓10 g,白術10 g,白扁豆10 g,砂仁5 g,廣木香5 g,桂枝10 g,黃連10 g,秦皮10 g,又開7 劑。
2011年12月25日三診:癥情顯著好轉,大便已成形,每天1~2 次,偶爾稀溏,臍腹冷痛癥狀消除,有時腰部酸楚,飲食、小便尚可,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 仍守前方10 劑,進一步鞏固療效。
2012年1月8日四診:癥情向愈,大便正常,每天1 次,成形,偶爾2 次,臍腹部不冷不痛,但飲食不注意,貪食油膩、辛辣后則癥情轉差。 患者首次提出性生活有早泄情況,要求醫(yī)生兼顧治療。 遂守原方調整如下: 除保留原方四神丸及山藥、 木香、秦皮、黃連8 味藥以外,另加女貞子、旱蓮草、山茱萸、菟絲子4 味,再開7 劑。 事隔近2月,患者于2012年3月4日及3月18日,又兩次就診,述大便一直正常,每天1 次,成形,要求專治早泄,故又修改處方以五子衍宗丸合二至丸加減, 但不能不顧及前情,遂保留了前方中的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山藥、黃連等藥,兩次共服藥26 劑,早泄亦得到明顯好轉。 后以中成藥五子衍宗丸與金匱腎氣丸同時服用善后。
釋義:泄瀉是中醫(yī)病名,與西醫(yī)腹瀉含義相同,是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或瀉出如水樣為特征的病證。 《內經(jīng)》中有“飧泄”、“濡泄”、“洞泄”、“注下”、“鶩溏”等病名;《金匱要略》將泄瀉與痢疾統(tǒng)稱為下利;后世醫(yī)家又把泄瀉與痢疾分開,單列專篇論述。 本案泄瀉當屬脾腎陽虛導致的“五更瀉”,但因夾有“黏凍”,且腹痛亦較明顯(腹痛并不是泄瀉的必有癥狀,或有或無,多不明顯),此乃腸中濕熱或食積與氣血搏結壅滯而成,屬虛實夾雜,必須兼顧。 故用附子理中湯溫暖脾腎,木香、砂仁、青皮、秦皮、白頭翁等清熱解毒、理氣導滯。 見效后,二診、三診雖更換四神丸(治脾腎陽虛五更瀉的名方)合參苓白術散加減,但治法未變,依然是溫補脾腎,兼以理氣清化導滯,仍用了木香、砂仁、秦皮、黃連等。 從四診至六診,因病人要求治療早泄,此時泄瀉已基本治愈,轉而治療早泄,雖說是另外一種病證, 但二者之間還是有共同的病理機制,即腎虛,以腎陽虛為主,不過早泄病人腎陰亦虛,必須同時兼補,故用四神丸、五子衍宗丸、二至丸合方化裁,處方用藥仍應予兼顧原發(fā)病泄瀉。
袁某某,女,68 歲,2012年5月7日初診。 感冒失音4 天,未予診治,因近日有加重趨勢,故來診??淘\:語聲嘶啞,不能正常發(fā)音,鼻塞聲重,咳嗽,咯吐黃白色黏痰,身上忽冷忽熱,無汗,納差,尿頻,大便可,舌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
辨證:風邪犯肺,肺氣郁閉,金實不鳴。 治法:疏風散邪,辛涼解表,宣肺開竅。 方藥:銀翹散、小柴胡湯、三拗湯合方加減。 金銀花15 g,連翹15 g,淡竹葉10 g,荊芥10 g,薄荷6 g(后下),牛蒡子10 g,柴胡10 g,銀柴胡10 g,黃芩10 g,炙麻黃6 g,杏仁10 g,板藍根10 g,羅漢果10 g,木蝴蝶5 g。 5 劑,每天1 劑,煎服2 次。
2012年5月13日二診: 患者自述感冒及失音已痊愈,發(fā)聲講話已基本正常,僅偶爾咳嗽,有黃痰,飲食及二便均可,舌苔薄白,脈弦細帶數(shù),遂守前方略作調整。 金銀花15 g, 連翹15 g, 淡竹葉10 g,荊芥10 g,薄荷6 g(后下),牛蒡子10 g,炙麻黃6 g,杏仁10 g,板藍根10 g,羅漢果10 g,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瓜蔞皮10 g。 又開7 劑,鞏固療效。
釋義:失音雖是一個癥狀,但若以此癥狀為主訴者,也可成為中醫(yī)的一個病證名。 臨床大致可分虛實兩證:一是感受外邪,肺氣壅遏,聲道失于宣暢,此為“金實不鳴”,屬實證,治之易;另一種是精氣耗損,肺腎陰虛,聲道失于滋潤,此乃“金破不鳴”,屬虛證,治之難。 本案當屬金實不鳴,用銀翹、柴胡、三拗三方化裁,疏風散邪,宣肺開竅,更加板藍根、羅漢果、木蝴蝶三藥清利咽喉,暢通聲道,收效明顯。
周某某,女,70 歲,2014年4月27日初診。 右足背紅腫疼痛2 d,前天早晨起床后發(fā)現(xiàn),病人不知何原因引起,并逐漸加劇,影響正常行走,今天就診時患者彎腰90 度左右進診室,痛苦面容,右足背紅腫劇痛,以外踝關節(jié)以下明顯,觸之局部灼熱并有壓痛,右足底部有發(fā)癢的感覺,左足正常,口干唇燥,尿黃,便可,飲食亦可,舌苔薄黃,脈細弦?guī)?shù)。經(jīng)仔細追問患者前幾天飲食情況,得知幾天前有人給家中送來三只野豬肚子,患者食用多餐,另食用海螃蟹兩次。 遂急診檢查血尿酸,仍在正常值范圍內但偏高。
辨證: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蘊,與氣血相搏,經(jīng)絡瘀阻而成熱痹。治法:清熱利濕,活血通絡。方藥:痛風定方加味內服,如意金黃散外敷。 秦艽15 g,黃柏15 g,土茯苓30 g,延胡索10 g,赤芍20 g,川牛膝20 g,澤瀉15 g,車前子15 g,薏苡仁30 g,冬瓜皮30 g。7 劑,前2 天每日1 劑半,煎服3 次,待癥情緩解后每天1 劑,煎服2 次。 另開如意金黃散10 包,每次1 包,冷開水(或麻油)調敷患處,每天1~2 次。并囑清淡飲食,忌食辛辣、海鮮、動物內臟,少吃豆制品等。
2014年5月4日復診: 藥后癥情明顯緩解,紅腫全部消退,但仍有輕度疼痛,脈弦細緩,舌苔薄黃。 遂在前方基礎上, 再加蒲公英15 g, 忍冬藤15 g,7 劑,每天1 劑,煎服2 次,鞏固療效。
釋義:本案中醫(yī)診斷屬熱痹;西醫(yī)診斷應擬診為痛風。 雖然病人血尿酸在正常值范圍內偏高,但根據(jù)患者年齡及發(fā)病前的飲食狀況及臨床表現(xiàn),并應用現(xiàn)代經(jīng)驗方痛風定治療后效果顯著,可初步診斷為痛風病。 因本病在急性期血尿酸增高的程度與臨床癥狀的輕重不一定平行,少數(shù)急性痛風發(fā)作的患者其血尿酸水平可以正常。 中醫(yī)雖然也有痛風之名稱,但大多被包含在痹證范圍內,進行辨證論治,一般在急性發(fā)作期,關節(jié)周圍紅腫熱痛,結合全身癥狀,多辨為熱痹。 痛風定方共8 味藥,即上方前8味,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之效,另加薏苡仁、冬瓜皮增加利濕作用。 如意金黃散為醫(yī)院自制外用藥,由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組成,外敷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