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開順
(三明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福建 三明365004)
【河洛文化】
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決定性影響因素
廖開順
(三明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福建 三明365004)
中原河洛對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全面、關(guān)鍵、決定性的影響。客家民系主體來自中原河洛,在閩贛邊地開基創(chuàng)業(yè)奠定了客家文化物質(zhì)基礎??图抑貥?gòu)中原式宗法制社會,形成客家文化的社會基礎。客家傳承河洛文化剛健自強、厚德、文化和重禮的基本精神。成為客家思想文化的理學根源也在河洛。
客家民系;客家文化;河洛文化
河洛地區(qū),既指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qū),也泛指廣袤的中原地區(qū)??图颐裣档闹黧w既有從河洛地區(qū)直接遷徙到閩粵贛交界地區(qū)的移民,又有從中原遷徙至江淮流域,再輾轉(zhuǎn)遷徙到閩粵贛邊地的移民。這些移民對客家民系及其文化的形成起著最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北方漢人三波大規(guī)模移民潮為客家民系的形成提供了主體條件。其中,唐后期“安史之亂”以及之后王仙芝、黃巢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農(nóng)民戰(zhàn)爭,引發(fā)中原漢人第二波移民潮,大量漢人到達閩贛邊地,客家民系開始孕育。林開欽提出客家民系有四個基本特征:“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特定的地域條件、特殊的歷史年代和獨特的客家文化。”[1]從唐末開始,閩贛邊地客家先民姓氏來源基本脈絡清晰。如閩西北寧化縣,族譜記載有遷入時間的姓氏共168姓:隋代以前10姓、唐代43姓、五代8姓、北宋35姓、南宋46姓、元代10姓、明代11姓、清代6姓。其中唐至南宋132姓,占遷入姓氏總數(shù)的79%。唐代之前福建人口稀少,平均約每10平方公里1戶人家。南宋是漢人移民進入閩贛邊地的高峰時期。如江西贛州,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主客戶合計12.0985萬戶,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主客戶合計29.3344萬戶,寶慶年間(公元1225-1227年)達到32.1356萬戶。紹興至寶慶間的六七十年凈增20.0371萬戶,增長率為267%;而紹興至淳熙間的三四十年,凈增172 359戶,增長率為242%。[2]北宋崇寧初福建汀州全境主客戶合計8.1454萬戶,崇寧(公元1102-1106年)到南宋慶元(公元1195-1200年)的幾十年間,境內(nèi)凈增長13.7184萬戶,增長率為268.3%,年均增長率超過9%,遠遠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3]10慶元年間汀州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5戶,接近福州10余年前13.4戶的密度。汀州寧化縣在南宋期間遷入46姓,占唐前至清代遷入姓氏總數(shù)的24%;南宋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寧化縣人口達到3.8萬戶,超過16萬人,是清代以前的人口最高峰,每平方公里達到15.7戶,人口密度超過福州。南宋期間遷入的人口多是來自江西的漢人移民。如閩西北的閩贛關(guān)隘邵武,“大部分人民是由中原移轉(zhuǎn)而來,而遷徙的道路,十有八九由江西而來,考究它的年代,大部分是宋代,而宋代之中,南宋初期比北宋多,元兵圍汴的前后,又比南宋初期多”。[4]
進入閩贛邊地的漢人移民絕大部分是流民,成為客家生產(chǎn)力的主體。閩贛邊地有武夷山天然屏障阻隔兵亂,客家先民在閩西、閩西北休養(yǎng)生息300余年,與原住民融合,開基創(chuàng)業(yè),重建家園,開創(chuàng)客家民系的物質(zhì)和社會基礎。南宋后期客家民系基本形成,之后再向粵東北邊地播遷。明代客家民系完全成熟,以梅州客家大本營的建立、更多的客家人繁衍聚集、南片客家話的代表——梅縣話的形成和廣泛使用為顯性標志。
文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需要“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條件——社會結(jié)構(gòu),三者相輔相成,組成一個民族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發(fā)展空間”。[5]從社會結(jié)構(gòu)看,福建較遲進入封建宗法制社會?!案=ü艑傩U、越族分布區(qū),新石器時代就有土著越人在這里生息和勞動。夏、商、周時期閩越及徙入的氏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較為豐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福建地區(qū)的諸多氏族部落又泛稱‘百越’,駱姓的‘閩越王’仍處于部落聯(lián)盟階段,比較封閉?!盵6]唐代中期以前,閩越地區(qū)一直以閩越族為原住民主體,人口稀少,如唐代漳州和汀州的住民仍被稱為“蠻僚”、“峒蠻”。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光州固始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征蠻。唐末光州刺史王緒帶光州、壽州五千兵于公元885年進入福建,繼位者王潮、王審知建立閩國。經(jīng)過陳、王的平蠻“武功”和建立地方政權(quán)的“文治”,福建才由閩越文化開始變遷為與中原文化接軌的新的福建文化時代。但唐五代時福建西部山區(qū)依然十分落后,原住民主要是畬族,宋代大量漢人移入,形成具有規(guī)模的聚落,在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同時構(gòu)建中原式宗法制社會,客家民系及其文化的社會基礎才得以具備。
早在西周時期中原地區(qū)就開始構(gòu)建宗法制社會。宗法制強調(diào)尊祖敬宗,有嚴格的宗廟祭祀制度,注重血緣親情,強調(diào)嫡庶分明、長幼有序,孝悌和忠是其核心道德??图蚁让裨陂}贛邊地所構(gòu)建的宗法制社會,實際上是對中原宗法制社會的復制。宗族是客家社會結(jié)構(gòu)中最重要的層次,客家普遍聚族而居。如閩西客家社會,一個完整的宗族主要包括聚族而居、宗姓群體、輩分排行、房系支派、宗族領袖、親屬構(gòu)成共6種基本結(jié)構(gòu)。[7]宗族中的族長具有很高權(quán)威,如寧化縣石壁鎮(zhèn)楊邊村的楊氏家規(guī)中規(guī)定:“族長的擔任者為‘制事衡平砥直,不愧為四民標準者’。在宗族內(nèi)部,人眾事繁,百凡舉動不能遍遵議論,必須折衷,族長以昭畫一茅。因此族長在宗族事務中具有相當大的權(quán)力。為了預防族長一人勢單力孤,無力處理宗族的事務,‘各房選取一二公正仗義者輔助之’,這樣就能達到族長‘言無不當,行無不善’,使族長成為族人中的最高領袖?!盵8]隨著社會發(fā)展,客家社會建立了更為完善的宗族領導體制。如福建武平武北村,“宗族領袖是武北村落宗族領袖的第五種結(jié)構(gòu),它包括以血緣輩分為依據(jù)產(chǎn)生的族長、房長和以科舉功名為依據(jù)產(chǎn)生的士紳兩部分人”;“這種由血緣關(guān)系決定的族長、房長和以科舉功名決定的士紳,在村落宗族秩序中處于上層,享有特殊的權(quán)力和榮譽。他們在宗族的對內(nèi)、對外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是宗族結(jié)構(gòu)的重要組成部分”。[7]29-31客家社會小于宗族的單元是家庭,幾代同堂現(xiàn)象比較普遍。由家—宗族—村落構(gòu)成的客家社會,族規(guī)和家規(guī)是其核心,社會生活嚴格按照宗族制度運行。中國宗法制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倫理道德和政治,也都體現(xiàn)在客家的族規(guī)和家規(guī)中。如寧化縣石壁鎮(zhèn)客家大姓張氏的族規(guī)和家規(guī)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有關(guān)人的德性、人格、價值、理想、行為、準則、規(guī)范和義務等八方面來預定的”。這八個部分的內(nèi)容涵蓋了客家人的道德人倫關(guān)系,涉及客家人社會倫理制度的主體內(nèi)容,其他一切更為細微的禁戒規(guī)則都是圍繞著這八個方面來具體細化。[3]233-238興建宗祠和編修族譜家譜則是維系客家宗族社會的主要手段,通過興建祠堂和進行祭祀活動凝聚宗族內(nèi)部成員,處理宗族事務;通過編修族譜家譜強化血緣關(guān)系,保持血緣和文化記憶。此外,客家大型民居,如閩西的土樓、贛南的圍龍屋、閩西北的土堡等,不但適應聚族而居,而且在制式上保留了中原殿堂式的建筑特點,體現(xiàn)出等級和秩序,其中處于核心位置的廳堂成為維系家族血緣和文化的最重要場所。
家國一體的觀念滲透在客家社會中??图蚁让裨谥亟覉@的過程中,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觀念發(fā)揚廣大,并與愛國融為一體,成為客家文化最重要的內(nèi)涵之一。如寧化石壁一帶流行的民諺“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家不和鄰里欺,國不和遭外凌”“家貧出孝子,國亂有忠臣”等都是這一觀念的反映。寧化客家先賢巫羅俊重建家園后立即上奏朝廷,請求設置行政機構(gòu),主動要求歸屬國政,為國繳稅。此后,寧化開縣世祖羅令紀奏請將黃連鎮(zhèn)升格為黃連縣,為汀州客家八縣中最早建縣的。這都反映出客家強烈的家國一體意識??图揖囱鲋页剂紝?,如寧化縣石壁鎮(zhèn)上市村的《清河郡張氏十修譜》中的《漢帝廟記》表達了對君臣和諧的祈望:“書云,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祀,以勞定國則祀之,是非事于也不在祀典。昔我祖子房仕漢,不以力征,不自矜功,經(jīng)營天下,歸于一統(tǒng),君敬臣忠,兩相用意,故我張氏者,子房苗裔者也。然鄉(xiāng)人題資鼎建高祖廟,立君臣像于(宋)淳祐之秋。”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過程,也是重構(gòu)中原宗法制社會的過程。
宋代統(tǒng)治階級特別重視重建宗族制度,鼓勵累世而居。宋代理學家也積極鼓吹重建家族制度,頌揚累世同居大家庭。而客家自身則與國家宗族制度、主流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致,在保證國家賦役征收、遵守國家制度、維護大家庭穩(wěn)定、承擔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興學、鼓勵讀書和參加科舉等方面呼應國家宗族制度。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閩粵贛邊地雖然是崇山峻嶺的山區(qū),卻興建了各類大型民居土樓、土堡(閩西北、閩中地區(qū)早于土樓的防御性大型民居)、圍龍屋,宗祠林立等現(xiàn)象。
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中游和洛水流域,從史前、三代到北宋時期都是中華文化的中心。三代時期形成的河洛文化是根性文化,影響了中原文化,進而影響了整個中華文化。
每一種悠久的文化總有其基本精神?!拔幕袷窍鄬τ谖幕木唧w表現(xiàn)而言的。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包括器物、制度、習慣、思想意識等層面,無不和內(nèi)在的文化精神相聯(lián)系,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這些文化現(xiàn)象中的最精微的內(nèi)在動力和思想基礎,是指導和推動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盵9]張岱年先生把“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自強”、“貴和尚中”概括為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10]這些基本精神都可以從河洛文化中找到源頭。從根性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凡是對中華文化及其各個分支的發(fā)展、振興具有內(nèi)在驅(qū)動力和思想基礎作用又源自河洛文化的,都可以視為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客家先民集體無意識中的文化基因和原型意象。
第一,剛健自強。出自河洛的中華元典《周易》的乾卦,其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白詮姴幌ⅰ笔呛勇逦幕?、中華文化第一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文化第一精神命脈。剛健自強是中華始祖在艱難的物質(zhì)文明開拓過程中抽象而凝聚出來的思想,是一種精神驅(qū)動力??图蚁让窠?jīng)歷了漫長的艱難遷徙,所聚集的閩贛邊地林茂峒深,近乎原始社會狀態(tài)。客家先民披荊斬棘重建家園,形成客家民系之后,所播遷地區(qū)無論是大陸省份、臺灣南部還是東南亞國家,都是在蠻荒地區(qū)極其艱難困苦地重新開基創(chuàng)業(yè),其內(nèi)驅(qū)力就是剛健自強??图胰擞谩坝差i精神”作為剛健自強基本精神的形象比喻,很多民諺有形象化的表述:“人爭氣,火爭焰”;“只有上唔去的天,冇過唔去的山”;“不怕火燒屋,只怕人無志”;“有志成龍,無志成蟲”;“竹篙叉,叉對叉,靠來靠去靠自家”;“過江不怕浪,賺錢不怕艱”;等。剛健自強的基本精神也是客家創(chuàng)造豐富的山居稻作物質(zhì)文明和多樣化的精神文明,以及促進人才輩出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同時,客家不斷超越自我,輾轉(zhuǎn)遷徙,“毅然決然地甩掉‘安土重遷’等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舍生忘死,背井離鄉(xiāng),扶老攜幼,邁出南遷的第一步”,[11]而且向海內(nèi)外廣泛播遷,特別具有剛健自強的文化精神。
第二,厚德?!昂竦隆笔窃醋院勇逦幕闹腥A文化另一基本精神。《周易》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提出中華文化“德”的概念。從中華元典的天地之德到孔子的“仁”、“孝悌”,孟子的“仁政”,理學的“天理”,形成一條貫穿著倫理道德的中華文化精神命脈主線。客家對河洛文化“厚德”的傳承表現(xiàn)為:一是崇敬祖先以“追終慎遠”,從不忘祖先之德而踐行自身之德。二是以儒家之德傳家??图壹彝サ膹d堂和楹聯(lián),宗族的祠堂、學堂,無不充滿儒家倫理道德氛圍,并且在個人修為中嚴守道德標準。如寧化縣石壁鎮(zhèn)張氏族譜第7條:“宜重儒術(shù):斯文為朝廷精彩,亦一族風教,攸關(guān)恢先緒?!比窃诩覈瑯?gòu)中弘揚愛國精神。河洛文化的成熟期是夏商周三代,而河洛文化受到最大挫折的時期則是宋代中原地區(qū)異族入侵的國破家亡時期。包括國難憂患在內(nèi)的國家意識深深烙印在客家先民的心理深處,他們因國破家亡而流徙,又有元兵南下、滿族入住中原、近代列強的侵略、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以及在異國他鄉(xiāng)作為少數(shù)族群和非主流文化的去國之憂,凡此種種都讓客家人特別懷鄉(xiāng)愛國??图覑蹏鴲坂l(xiāng)精神的源頭在中原河洛,尋根謁祖的最后原鄉(xiāng)也在中原河洛。源自河洛的厚德基本精神在客家文化中得以弘揚光大。
第三,文化與重禮。河洛文化形成于中華民族邁進文明的時代。文化有“文”與“化”兩層意思?!拔摹奔础兑住は缔o下》所曰:“物相雜,故曰文”。“化”即《易·賁》彖詞曰:“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贝撕蟆拔摹迸c“化”的含義延伸,如《荀子·不茍》指出:“化,遷善也?!薄盎钡倪^程也是“文”的推行、傳播過程。河洛文化蘊涵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如關(guān)于中華始祖的各種傳說、河圖洛書傳說、中華元典的創(chuàng)造等,也因“化”而成為河洛文化,如文王演周易,孔子問道于老子,周公對孔子學說的影響。當然,最大的“化”是河洛地區(qū)中華先民走出蒙昧而成為中華最早的文明人。因此,河洛文化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既創(chuàng)造了“文”,又重文崇文和傳播文明的“化”,沒有這種文之化就沒有中華文明??图覀鞒辛撕勇逦幕呐c化的基本精神,如重視興辦教育、重視文化傳承、以耕讀傳家等??图液?nèi)外遷徙地基本上都是未化之地,客家人自身不但沒有褪化為野蠻和蒙昧族群,而且以自身的文化影響原住民,成為最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優(yōu)秀分支。
河洛地區(qū)又是中華禮文化的發(fā)源地,以周禮和中華元典《禮》為標志。禮既是文化又是對文化和文明的維系手段??图覀鞒辛撕勇逦幕囟Y的基本精神,客家人的人生、人與人之間禮節(jié)繁縟,反映在一系列民俗事象中。如婚姻禮俗,《禮記·昏義》曰:“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儀禮·士昏禮》和《禮記·昏義》都把婚嫁程序歸納為“六禮”。《禮記·昏義》云:“……是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倍蟆案赣H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壻(婿)執(zhí)雁入,捐讓升堂,再拜奠雁,蓋親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婿授綏,御輪三周,先俟于門外。婦至,婿捐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12]周禮的婚禮禮儀在客家地區(qū)至今遺風猶存,客家傳統(tǒng)婚、喪、節(jié)慶禮俗,大體都可以從《周禮》、《儀禮》和《禮記》中找到根據(jù)?!翱图胰藗鹘y(tǒng)婚禮在程式上作了些合并,如閩西客家的婚禮大體是提親、小定、大定或大壓、送日子、迎親五項,實際‘六禮’并沒有少,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廣東梅州客家的婚禮大體是相親(看妹子)、送庚貼、合婚、過聘、報日子、完婚六項。同古‘六禮’名稱有異,其實內(nèi)容相同。贛南客家婚禮普遍是相親、查家、簽紅單、定親、送日子、迎親六項,其內(nèi)容也與古‘六禮’雷同?!端问贰ざY志》說士庶人婚禮,將‘問名’與‘納采’,‘請期’與‘納征’合,共為四禮?!盵3]26又如喪禮,《周禮·春官宗伯第三》云:“以喪禮哀死亡?!薄睹献印るx婁章下》云:“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薄翱图胰苏侨绱耍退辣貥O奢,酒席尤豐。稍不如俗群斥為不孝,中人之產(chǎn)立破?!图胰藛适鲁淌?,如葬前禮規(guī)、埋葬儀規(guī)、葬后儀禮,大體都可以在‘三禮’的‘兇禮’中找到依據(jù)。在客家老族譜中,基本都有‘喪服制’等明確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都是沿襲或照抄‘三禮’的。凡此種種,都說明客家人在民俗文化中傳承了周禮。”[3]26-27客家詩人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中吟道: “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過江入八閩,輾轉(zhuǎn)來海濱……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笨图覍ξ幕c重禮的傳承保持了中華文化又一重要特性。
客家的思想文化是理學,理學主要源于河洛地區(qū),興起于閩贛客家地區(qū)。理學引領客家的文化發(fā)展,促進了客家文化的成熟。
客家需要思想文化作為自身文化的內(nèi)核??图抑黧w為流民,對于固有的思想文化如儒家思想多是“日用而不知”??图矣质鞘浪椎?,沒有思想文化的引領則很難形成具有深厚內(nèi)蘊的優(yōu)秀文化。但是,客家沒有屬于自己的思想家,客家文化也不具有獨立性,因此,客家除自身特殊的、外在的、現(xiàn)象性的文化如民俗文化等以外,其思想文化需要從母體中華文化中吸取??图揖哂腥寮椅幕枷牖A,但魏晉隋唐玄學流行、佛教昌盛,儒學受到嚴重沖擊。理學吸收了佛、道精華,中興儒學成為南宋以后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依附于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客家文化,將理學作為自己的思想文化是其必然。
贛南、閩西、閩西北客家地區(qū)都是理學家活躍的地區(qū)。如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曾在贛南2次為官達7年之久。他在虔州任通判時即開辦“濂溪書院”授徒講學,洛學宗師程顥、程頤都曾在其門下就讀近1年。被稱為“閩學四賢”的楊時(公元1053-1135年,閩西北將樂縣人)、羅從彥(公元1072-1135年,閩西北沙縣人)、李侗(公元1093-1163年,閩北南平人)、朱熹(公元1130-1200年,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閩西北尤溪縣)等,都長期在閩北、閩西、閩西北講學。明代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曾受命巡撫江西和福建的南(安)、贛(州)、汀(州)、漳(州),既以軍事平亂破“山中賊”,又提出“致良知”的教化理念,推行“知行合一”的“心學”教育,興學校、立鄉(xiāng)約,以破亂民的所謂“心中賊”。
宋朝崇文,教育興盛,大興科考,推動了理學的傳播,促進了客家對理學的接受?!霸诶韺W名儒的推動下,崇尚理學成為閩西客家地區(qū)學術(shù)思潮的主流,并很快培養(yǎng)出本地籍的理學名家。”[13]據(jù)寶祐《臨汀志·進士題名》記載,汀州寧化縣的張良裔“自幼端重不媚時好。宣和間,三經(jīng)考學行,良裔獨好二程先生之學,雖屢黜不變。建炎間,學禁開,中第(時在紹興五年)”。長汀縣楊方“清秀篤孝,行己拔俗,中乙科。平昔心師朱文公,調(diào)弋陽尉。還,特取道崇安參請數(shù)月,面受所傳而歸”。楊方以朱熹為師,參與興辦白鹿洞書院、幫助校訂周敦頤《太極通書》等,受到朱熹器重,成為汀州后學的表率。在汀州,像楊方那樣崇尚理學或直接受楊方的教導而鉆研理學者,僅《臨汀志·進士題名》所載的就有:淳熙五年進士吳雄,“篤學,尤深于《易》……自注《孝經(jīng)》一編”;慶元二年進士鄭應龍,“從楊淡軒(即楊方)授春秋登第”;嘉定十三年特奏名進士丘鱗,“師事楊淡軒,贛州贛縣尉,有廉聲”;寶慶二年特奏名進士丘方,“鱗之侄,贛州寧都縣丞”。此外,“南宋后期,在理學取得意識形態(tài)主流地位前后,蒞臨客家地區(qū)的官員中,也有不少理學中人,他們利用手中權(quán)力,興學校,講修養(yǎng),崇先儒,推行理學之功更大”。[13]
客家傳承河洛文化基本精神大力興教興學,是通過理學教育而實施新的“文化”過程??图覀鹘y(tǒng)的辦學形式主要有公學、書院、私塾等,南宋以后,授課主要內(nèi)容為“四書”、“五經(jīng)”、程朱理學等。各宗族有學田作為教育的保障,如寧化縣安遠村,“李氏開基第二代大俊就在‘香火堂門首魚池外’建了‘學堂’”,“有四個李氏上祖置有學田”,“這以后,科舉入仕者越來越多”。[14]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是客家民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如贛南北宋時創(chuàng)辦府、州縣學14所,汀州于宋天圣三年(公元1027年)設府學于文廟,寧化縣于“天圣始有學”,長汀、清流、武平、連城、上杭均在南宋設縣學。明溪、永定于明代設縣學,梅州于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創(chuàng)建梅城書院。從宋代到清代,贛州、汀州、梅州三地進士(含特奏)數(shù)量為:宋代,贛州269名、汀州161名、梅州22名;明代,贛州52名、汀州56名、梅州15名;清代,贛州143名、汀州99名、梅州131名。[15]
理學影響了客家民性的形成,理學的核心觀念“理”在客家地區(qū)深入人心。如“客家人經(jīng)常掛在嘴上的一個詞是‘天理良心’。無論是為了明辨是非,還是為了表示清白,都喜歡把這個詞拖出來,作為大前提加以預設”。[16]更普遍的是,“客家人對理學的崇尚也反映在宗教祭祀上。客家地域各縣都建有崇圣祠或文廟,宋明理學的知名大家都享祀、配食”,“朱熹的《朱子通書》、《朱子綱目》、《朱子全書》等,都是必讀書目”?!翱图胰说睦韺W崇尚也很明顯地反映在姓氏楹聯(lián)上。不同姓氏的客家人往往在大門前貼有本姓氏崇尚的楹聯(lián)。如朱姓的楹聯(lián)云:‘鸞臺表直,鹿洞垂規(guī)’,又云‘婺源著氏,徽國流芳’、‘紫陽門第春光早,紅日園林淑氣新’,崇尚的是客家人、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楊姓的楹聯(lián)云:‘摘星見志、立雪表恭’,崇尚的是客家人、理學家楊時。羅姓的楹聯(lián)是:‘龜山受學,鳥夢征奇’、‘清推忠節(jié),明著文莊”’,崇尚的是客家人、理學家羅從彥和羅洪先。如此等等,不勝枚舉。”[17]更重要的是,“宋明理學所發(fā)展、突出的儒家整體本位主義精神,強有力地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jié)統(tǒng)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內(nèi)向凝聚力、整體生命力,形成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地克服內(nèi)部憂患、抵抗外來侵略的整體堅強意志和自強不息精神,從而使中華民族文明的巨大實體延續(xù)幾干年而不衰。這大概是整體本位主義精神的優(yōu)越性和巨大力量所在”。[18]在中華民族的各支系中,愛國愛鄉(xiāng)以客家尤為突出,不論遷徙到天涯海角,客家人始終把中原視為原鄉(xiāng)。20世紀后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回大陸尋根謁祖的海外華人以客家人為最多。
河洛文化深刻影響理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如北宋理學家尤其重視產(chǎn)生于河洛地區(qū)的中華元典《周易》、《春秋》、《禮記》研究,尤對《周易》詮釋和發(fā)揮為多,如周敦頤、邵雍、二程都將其作為論證宇宙和人生的根據(jù)。理學前驅(qū)韓愈是河洛人?!伴}學四賢”與洛學有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被稱為“閩學鼻祖”的楊時為程門弟子,《周易》、《中庸》是他哲學思想的主要依據(jù),著有《周易解義》。楊時與游酢(公元1053-1123年,閩北建陽人)赴洛陽求學于程頤,留下“程門立雪”的美談,程顥送楊時時發(fā)出“吾道南矣”的感嘆。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則是楊時的三傳弟子??梢哉f,河洛文化特別是洛學與客家思想文化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guān)系。
當然,影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決定性因素還有一些,譬如閩贛粵自然環(huán)境條件、漢人移民與閩贛邊地原住民的融合、漢族統(tǒng)治的朝廷對閩贛粵邊地的平亂“武功”和文治政權(quán)的“文治”等,但是,中原河洛對其的影響是全面、關(guān)鍵和主導性的。
[1]林開欽.形成客家民系的四個特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
[2]王東.南宋初年贛中北移民南下及其影響[C]//羅勇.“贛州與客家世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
[3]廖開順,劉善群,蔡登秋,等.石壁客家述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4]林汀水.福建人口遷徙論考[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3,(2):7-20.
[5]馮天瑜.中華文化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4.
[6]楊東晨,楊建國.論先秦時期福建地區(qū)的民族和文化[J].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12-15,36.
[7]劉大可.中心與邊緣:客家民眾的生活世界[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8]魏晉蘭.石壁楊邊的楊氏宗族與民間信仰[M]//楊彥杰.寧化縣的宗族、經(jīng)濟與民俗.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法國遠東學院,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2005:575-576.
[9]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375.
[10]張岱年.中國文化基本精神[J].華夏文化,1994,(Z1):4-7.
[11]崔燦.論客家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與主要內(nèi)容[M]//羅勇,林曉平,鐘俊昆.客家文化特質(zhì)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79.
[12]鄭玄,注.周禮·儀禮·禮記[M].孔子,修撰.陳戍國,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89:536.
[13]謝重光.宋明理學在客家地區(qū)的傳播[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244-250.
[14]魏晉蘭.安遠的宗族、經(jīng)濟與民俗[M]//楊彥杰.寧化縣的宗族、經(jīng)濟與民俗.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法國遠東學院,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2005:164-173.
[15]周雪香,陳支平.客家地區(qū)教育的時空差異[M]//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龍巖市政協(xié).客家文化研究.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563-567.
[16]賴倫海.宋明理學與客家民性[J].粵海風,2004,(2):12-17.
[17]周建華.客家文化的思想內(nèi)核是理學[J].江西社會科學,2003,(2): 74-76.
[18]魯東.宋明理學的整體本位主義和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4,(6):16-21.
DecisiveFactorsfortheFormationofHakkaPopulationandHakkaCulture
LIAO Kai-shun
(SchoolofCultureandCommunication,SanmingUniversity,Sanming365004,China)
Zhongyuan HeLuo has a comprehensive,critical and decisive influence on Hakka population and Hakka culture. Most Hakka ancestors came from Heluo region and they la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Hakka culture at entrepreneurial frontier of Fuji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Hakka reconstructed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s the social basis of Hakka culture. Hakka culture heritages the basic spirit of Heluo culture such as energetic self-improvement,emphasis on ethics and etiquette. Heluo also becomes the neo-confucianism of Hakka ideology and culture also originates from Heluo culture .
Hakka population; Hakka culture; Heluo culture
2014-06-16
廖開順(1952- ),男,湖南洪江人,教授,三明學院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漢族客家文化、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
B244
:A
1672-3910(2014)06-0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