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才
(長春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吉林 長春 130032)
中國死刑制度的現(xiàn)狀與改革論析
李 才
(長春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吉林 長春 130032)
死刑制度自古以來一直是刑法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國家的刑罰制度中無疑是最嚴厲的,原因在于其剝奪了人的生命權利。當代中國死刑制度更多地趨向于規(guī)定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政治制度更加清明、政策管理更加完善。
中國;刑法;死刑制度
在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對于有血債和其他最嚴重的罪行非殺不足以平民憤和最嚴重地損害國家利益者,必須堅決地判處死刑,并迅速執(zhí)行”。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不能宣布一個不殺,廢除死刑。堅持少殺和防止錯殺是建立在不能廢除死刑的基礎之上的”。這體現(xiàn)了黨的政策是不能廢除死刑,但適用死刑需慎之又慎。在當時,由于法律制度建設的不完善,涉及到的死刑罪名僅僅規(guī)定在幾個單行刑法中,主要涉及反革命罪,包括背叛祖國罪、策動叛變罪、持械聚眾搶劫罪、反革命破壞罪、間諜罪、資敵罪、反革命殺害罪等,還有貪污賄賂罪、偽造國家貨幣罪等。除了上述罪名外,還包括在審判實踐中適用的死刑罪名,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致死)罪,強奸婦女罪,慣竊、慣騙罪,制造販賣假藥罪,盜賣、盜運珍貴文物罪等。
1979年刑法典頒布后不久,社會出現(xiàn)了嚴重的經(jīng)濟犯罪和社會治安問題,重刑主義一度盛行,死刑的威懾力被扭曲地放大了。為了打擊犯罪,擴大死刑的適用范圍,逐漸推出一些涉及可判處死刑的單行刑法。死刑罪名的數(shù)量急劇膨脹,背離了“少殺、慎殺,可殺可不殺的堅決不殺”的刑事政策。
1997年修訂1979年刑法典時,在死刑適用對象上作出了準確的表述,即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不再適用死緩的規(guī)定,在死刑的執(zhí)行方式上增加了“注射死刑”的方法等。但1997年刑法典仍然維持了68種可以判處死刑的罪名,維持了較高的可以判處死刑的刑罰。就其分布而言,在10種犯罪類型中,除瀆職罪以外的其它9類犯罪都規(guī)定了適用死刑的情況,其中可以判處死刑的暴力犯罪有20種。
2011年2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現(xiàn)行刑法的第八個修正案,取消13個經(jīng)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具體包括:走私文物罪,金融憑證詐騙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制品罪,信用證詐騙罪,傳授犯罪方法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票據(jù)詐騙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fā)票罪,偽造、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罪,盜竊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梢哉f,這一修正案使我國死刑罪名由68個減至55個,取消的死刑罪名占到死刑總數(shù)的19.11%。
我國死刑制度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其一,我國的死刑罪過多,共有68種罪名能判處死刑。實際上,許多罪名很少被適用或從未被適用過死刑,它們只是被書寫在刑法條文里。所以,應該廢除這些象征性的死刑,而用不得假釋、嚴格限制減刑條件甚至不得減刑的無期徒刑來進行替代。其二,我國刑法還是存在著一些絕對死刑條款,刑法在6個條款中對7個罪名作了絕對死刑的規(guī)定。絕對死刑未必能有效保護法益,在一定程度和條件下甚至會鼓勵犯罪。因為一些罪犯在預見自己肯定會被判處死刑的時候會挺而走險,做出更加窮兇極惡的事來。所以,適用絕對死刑條款要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并注意法律對絕對死刑條款的排除適用。其三,我國死刑還沒有相應的較為嚴格、縝密的審判規(guī)則。如此,就不能有效避免錯判?,F(xiàn)在一些地方法院已經(jīng)制定了一些較為詳細的死刑審判規(guī)程。可以先出相關司法解釋,條件成熟時再立法。其四,經(jīng)濟犯罪不適合判處死刑。死刑不是以暴制暴,根據(jù)罪刑相適應原則,判處的刑罰應與犯罪性質(zhì)相適應。對非暴力性的經(jīng)濟類犯罪,采用從肉體上消滅的死刑處罰應該是過重了??梢灾鸩?、有條件地廢除經(jīng)濟犯罪領域的死刑,這有利于減少貪官攜款潛逃國外的事件,即使?jié)撎右灿欣诳焖佟⒂行У剡M行引渡。
死刑的存廢應當從一個國家的現(xiàn)實國情出發(fā),背離國情去談改革必將走向失敗。就我國的國情來看,目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全面廢除死刑是不可能的,這并不等于我們不尊重人權,忽視人道主義。
“保留死刑,少殺慎殺”是建國以來我國一直貫徹并堅持落實的死刑政策。改革開放后,立法部門相繼頒布一些單行刑法,其中涉及死刑的條款增多,判決和執(zhí)行死刑的力度加大?,F(xiàn)在我們應該盡快認真貫徹、落實嚴格限制死刑的政策,這既是適當?shù)模彩强扇〉摹?/p>
(一)削減死刑罪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八)》取消13個死刑罪名,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均屬于非暴力犯罪,其犯罪行為不存在直接危及人的生命權利的危害性。二是在司法實踐中屬于極少適用死刑的犯罪,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犯罪根本就沒有被判處過死刑。如其中的傳授犯罪方法罪,我國至今沒有一起判處死刑的實例。三是從犯罪性質(zhì)、行為手段、實際危害等因素考察,不屬于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不適宜適用死刑。在我國還需要保留死刑的大背景下,依照國際上的慣例,結合我國現(xiàn)實狀況,在危害國家安全罪中,可以保留分裂國家罪,背叛國家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等罪行的死刑。
(二)應用現(xiàn)代特赦制度
特赦之所以超出一般刑事司法程序而表現(xiàn)為憲法的特別程序,原因在于其突破了“有罪必究”的法治常理。這一程序一般是國家基于人道主義,或基于國家重大利益,或基于政治考慮,或基于外交關系等特殊需要,而依法作出的政治性決定。它往往可以在法治框架內(nèi),以人道主義方式彌補剛性律法的不足,緩和日益積壓的重刑主義氣氛,甚至可以有效調(diào)節(jié)國家的政治氣候,解決國家治理上的一些難題。從我國司法審判和執(zhí)行過程來看,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制約,刑事死刑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過程中難免出錯,司法本身又具有終局性,如死刑的刑罰執(zhí)行完畢,造成的錯誤必將無法挽回。
現(xiàn)代特赦制度的應用不致使法律流于形式,能突顯法律的靈活性和實質(zhì)正義的重要作用,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給予犯罪人重新做人的機會。我國的國情以及死刑制度的狀況,都要求我國應盡快應用特赦制度。
(三)完善死緩和無期徒刑的適用
限制并逐步廢除死刑,要求我國逐步改革并完善死刑刑罰制度,在逐漸減少死刑立即執(zhí)行、弱化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功能外,應當充實并強化我國的死緩制度,完善我國的無期徒刑的適用,延長自由刑的上限,充分發(fā)揮它們在我國刑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在死緩的適用上,可以變更死緩適用2年的固定規(guī)定,延長對適用死緩犯罪人的考察期限。比如,規(guī)定死刑緩期2年、3年、5年、7年執(zhí)行的4個檔次,并根據(jù)社會嚴重性和主觀惡性選擇適用。若適用死刑,必須根據(jù)犯罪分子在死刑緩期執(zhí)行期間的主觀表現(xiàn)、認罪態(tài)度綜合確定。放寬死緩的延長期限,有助于增強對犯罪分子的監(jiān)督,可以更好地震懾犯罪。
綜上所述,保留并嚴格限制死刑是我國當前死刑制度的必然選擇。只有當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趨于穩(wěn)定,社會處于和諧狀態(tài),公眾對死刑的威懾力不再盲目崇拜,人道主義情懷和寬容情感強烈時,全面廢除死刑的條件才會成熟。
[1]張志榮,陳斌.關于死刑價值問題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4).
2013-12-24
李 才(1975- ),男,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924
A
2095-7602(2014)03-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