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貝
(北京師范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875)
思想實驗方法在倫理學研究中的應用考察
李依貝
(北京師范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875)
本文以倫理學著名的思想實驗“電車難題”為例,旨在考察思想實驗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是否適合應用于倫理學領域。結合倫理學的特點,本文從知識論與價值論的思維方式差異、實驗與實際的脫離、倫理學的話語變遷三個角度論證了思想實驗方法在倫理學研究中應用的局限性,并對倫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進行了反思。
倫理學;思想實驗;研究方法;電車難題
“思想實驗”是一種在哲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被廣泛應用的研究方法。它既不同于實驗室的實際操作實驗,也有別于形式邏輯的推理。思想實驗是按照假想的實驗程序設計進行思維推理,在合乎邏輯的思維推理過程中引發(fā)問題或推出悖論的一種特殊論證方式[1],如自然科學領域中伽利略的“自由落體”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經(jīng)濟學領域的“囚徒困境”,哲學上認識論領域的“特修斯之船”、“空地上的奶?!薄ⅰ案字兄X”等。本文旨在考察“思想實驗”這種研究方法是否適合應用于所有倫理學問題的研究,通過分析這一研究方法在倫理學中的應用效果探討其利弊,對倫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進行反思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著名的倫理學思想實驗“電車難題”最先是由牛津大學哲學教授菲利帕·富特針對功利主義理論提出的。這個思想實驗所設定的場景是:一個電車司機駕駛有軌電車疾馳在軌道上,忽然看到前面軌道上有5個工人在工作,想停下電車,可剎車意外失靈了,這時另一條軌道上有1個工人在工作,如果此時他轉動方向盤讓電車向另一條軌道駛去,那5個工人就會躲過一劫而那1個工人會被撞死。作為電車司機是否應該轉動方向盤?后來這個思想實驗又被加工為不同的版本并引出更加復雜的問題,例如新設定一種情境:假設作為旁觀者發(fā)現(xiàn)軌道上方的橋上站著一個胖子,是否應該把他推下去擋住電車以拯救5個人的生命?而如果橋上的胖子是旁觀者的親人,旁觀者又是否愿意把他推下去?這些附加的版本也引起了更多關于功利主義理論的探討。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馬克·豪瑟爾曾用電車難題作過社會調查,參與調查的人跨越了地區(qū)、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但他們卻給出了相似度極高的選擇:在第一種情形下幾乎所有的人都愿意轉動方向盤,犧牲1個人的生命來換取5個人的生命,而只有少數(shù)人愿意將橋上的胖子推下去來拯救那5個人。
思想實驗研究方法在這里所體現(xiàn)出的一個很好的功用,就是它能夠通過程序設計和思維推理得出悖論,即“倫理困境”,從而通過“倫理困境”指出某一倫理理論所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如電車難題就是針對功利主義的理論缺口而提出的。這些缺陷和弊端揭示了理論與實踐不能夠一一對應的地方,對這些偏差之處進行反思平衡,有利于理論的檢驗和修正。這種方法在批判性的維度上有一定意義,但卻缺乏建設性維度上的指導,即對“倫理困境”問題本身并沒有給出一種深刻的解讀和建設性的分析思路,最后的結果只是將我們引入幾種理論的矛盾爭論之中,陷入非此即彼的理論抉擇。以電車難題為例,這一思想實驗通過合乎邏輯的思維推理最終得出了幾種倫理理論的相互矛盾,也就是“功利主義”與“義務論”的矛盾,這種矛盾會引導我們這樣解釋人們的選擇:如果在最開始的情境下選擇轉動方向盤以1個人的生命換取5個人的生命,那么就是“功利主義”(大多數(shù)人都會這樣選擇),相反則是“義務論”;而在第二種新設定的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卻沒有選擇將橋上的胖子推下去以1個人的生命換取5個人的生命,這時大多數(shù)人又導向了“義務論”。
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結果恰恰說明多數(shù)人在進行行為選擇時并非完全出自于一個事先預設的“理論指導”,而是出自于一種基于實際情況并包含理智、情感和欲望綜合考慮在內的整體性判斷。如果我們出于電車難題思想實驗的困惑而苦苦思考究竟應該選擇“功利主義”還是“義務論”,我們的思維其實已經(jīng)被這兩種理論所限制。理論的分歧并沒有真正深入探討并解釋一個行動者發(fā)出行動的原因和實質,我們難道是因為知道什么是功利主義、什么是義務論后再命令自己要遵循該理論而作出行為選擇的嗎?一個簡單的倫理理論足以構成我們行為的全部理由嗎?如果一個規(guī)范的倫理理論足以指導我們所有的行為,那么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在前后兩種情境下作出了理論不一致的選擇?在這里,思想實驗研究方法有效地指出了功利主義的理論缺陷,也把我們帶入了更大的困惑之中。
(一)知識論話語的限制
“思想實驗”這一研究方法通過假想的程序設計和合乎邏輯的思維推理引出問題并得出悖論,這種研究方法背后所展現(xiàn)的思維方式(假想實驗、邏輯推理、歸謬反證等)是以知識論話語為背景的,而倫理學具有實踐性質,訴諸于價值領域的探討,知識論的思維取向與倫理學的價值論視野并不能夠得到很好的結合?!半娷囯y題”這一倫理學思想實驗中設計者試圖引出“功利主義”和“義務論”這兩種倫理理論的矛盾沖突,從而使我們陷入到一種理論選擇的困境中,這個困境實質上是一種知識論思維的限制,即認為我們必須在一種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規(guī)范化理論指導下才能夠發(fā)出確切的行為,從而試圖去引發(fā)構建一種沒有漏洞的理論以確保知識的可靠性。然而,從一個更大的價值論和存在論的視角來看,我們發(fā)出一個行為首先是基于具體的實際情境,基于對生活世界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理解來進行一個綜合的判斷,而不是出于某一固定理論規(guī)范的預先指導,如果想要把這一理論通過邏輯論證普遍化、必然化,就更加不符合價值探討的思路了。
(二)實驗與實際的差異
“思想實驗”本質上是一種假想實驗,理論上的設想與實際生活的實踐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理論上所表達出的立場也并不能夠蘊含生活實踐的全部價值。思維假設中的場景和我們實踐生活中的場景具有不同的性質:對于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而言,我們常常是被動的,因為實際中的問題往往會隨時隨地發(fā)生而并不跟從于我們的主觀設想,每一個具體的環(huán)境和情境都是隨機的。然而,對于思想實驗中的問題,我們的出發(fā)意圖是主動的,即這種假想是特定的、尤其是針對某種理論來建構和設計的。由此多數(shù)思想實驗針對某一理論觀點進行批判和反駁,是一種從觀點出發(fā)的思路,而不是從問題出發(fā)再到觀點的思路,理論如果先入為主,這種特定的預先指向性并不利于整個問題的研究進程。倫理學問題的實踐性質決定了研究方法需要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而不是簡單的理論內部之爭。
(三)行為與行動者分離
隨著近代科學的興起以及隨之而來的現(xiàn)代哲學的深刻變革,在現(xiàn)代性的語境之下,倫理學話語也發(fā)生了轉變,越來越脫離“關懷倫理”而轉向“操作倫理”,從以探討“德性”為主的美德倫理學轉向以探討“行為正當性”為主的功利主義、義務論等主流倫理學說,從一種以“行動者”為中心的德性訴求轉向了以“行為”為中心的分析和論證,這也就導致了德性與規(guī)范、行動者與行為的分離,用斯托克的比喻來說就是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精神分裂癥”[2]。而大多數(shù)的思想實驗研究方法也是在這樣的話語轉向下應運而生的,馬赫作為第二代實證主義的代表,在其《認識與謬誤》一書中第十一章以“論思想實驗”為題展開論述,這一般被認為是思想實驗最早作為一種正規(guī)的學術研究方法出現(xiàn)并被應用,可見這一研究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帶有科學主義和行為主義的色彩,是話語轉向的一種表現(xiàn)。
在亞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時代,人們關注以行動者為中心的德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要考察和評判的不僅僅是一個行為本身,而是包括發(fā)出這個行為的行動者,“對每個人來說,適合他的品質的那種實現(xiàn)活動最值得欲求?!盵3]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獲得優(yōu)良的德性與他做出合乎德性的行為是一致的,成為好人與做好事可以是內在統(tǒng)一的,行動者作為一個本體概念蘊含著德性、規(guī)范和幸福本身。而現(xiàn)代倫理理論的代表功利主義和義務論所關注的則是行為自身的合理性,無論行動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只要他的行為選擇符合規(guī)范,就是可以被接受的,即“人們只是為了確定何種行為是達到這種善的正當(正確)手段而追求關于目的的知識。”[4]“行為中心”的理論追求“好的行為”,而“行為者中心”的思路則朝向“好人”、“好生活”這樣更大的圖景。如果我們把倫理學中“電車難題”這一思想實驗所得出的悖論放置在亞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時代,也許并不會符合那樣一種話語體系,是否轉動方向盤和是否把橋上的胖子推下去這些行為選擇并不意味著某人是一個功利主義者或義務論者,而很可能是反映了某人擁有某種德性。并且,出于一種德性也許并不妨礙他在前后不同的情境下做出看似矛盾的行為選擇。例如在第一種情境下他選擇轉動方向盤以一救五,這說明他具有衡量并珍愛生命的意識,在第二種情境下他沒有選擇將橋上的胖子推下去,則意味著他擁有憐憫之心,而前后這兩種德性是不會相互矛盾的,即便他在行為上作出了看似矛盾的選擇,卻依然可以用他自身(行動者)的德性來合理解釋。如果從這樣一個倫理視角重新審視“電車難題”的話,那么這個困境的解答也就不單單是某種悖論或幾種理論的內在糾紛了。
思想實驗方法在倫理學中被應用時,多以行為本身是否合理的反問方式來針對某種理論進行質疑和反駁,在這一方面反映出這種研究方法的話語局限,并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倫理話語的完整性,從倫理學整體的歷史變遷上來看,并不能很好地涵蓋所有的倫理學話語和評價方式。
思想實驗研究方法通過程序設計和思維推理揭示某種理論的理論漏洞,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意義,但如果思想實驗試圖通過制造理論矛盾去激發(fā)人們尋找一種毫無缺陷的倫理學理論或體系(這種研究方法的背后暗示著一種規(guī)范主義的傾向),那么這種嘗試的意義并不大。再完美的倫理規(guī)范理論也不可能涵蓋生活世界的全部價值,即便沒有理論上的缺陷和漏洞,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依然面臨種種選擇,因為人的實踐活動和生活的內在價值與經(jīng)過抽象和規(guī)范化處理的倫理理論是兩種不同質的東西。人的實踐是一個可能的無限展開的過程,我們不應該在規(guī)范主義的影響下把一個理論固化為行為的全部解釋系統(tǒng),這樣的倫理和道德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封閉的,不再具有任何開放性與可能性。規(guī)范化的理論要求只能幫助維護某種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性,卻不能夠說明一種生活是好生活,也不能夠決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倫理學研究應基于實踐,基于我們可能的生活世界。這意味著我們總是先基于對生活世界價值和意義的理解而發(fā)出行為,繼而抽象為理論,而不是由一個固定的規(guī)范理論指導后再發(fā)出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車難題”并非是一個困擾人們以至于無法解決的永恒悖論,只是我們被一種特定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所限制了。將倫理學問題簡化為倫理學理論的規(guī)范問題,而不能夠深入到倫理學最根本的生活價值和意義問題上來,思想實驗的研究方法在倫理學領域的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蘇芯.思想實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1.
[2]M.斯托克.現(xiàn)代倫理理論的精神分裂癥[C]∥美德倫理與道德要求.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60.
[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04.
[4]西季威克.倫理學方法[M].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7.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ought Experiments in Ethics
LI Yi-b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the thought experiment is also suitable for ethics, taking the famous thought experiment in ethics "The Trolley Problem " as example,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ought experiment in ethics from three aspects: difference of thinking between epistemology and axiology, the separation of experiment and reality, and the change of discourse system in ethics.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reflection of the methodology in ethics.
Ethics; thought experiment; methodology; The Trolley Problem
2014-02-16
李依貝(1992- ),女,吉林長春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從事哲學研究。
B82
A
2095-7602(2014)04-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