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江
(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教育教學研究
美德不是知識,美德不可教
——蘇格拉底道德智慧教育思想初探
張正江
(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學術界普遍認為,蘇格拉底提出了 “美德即知識”“美德可教”的觀點。然而事實是蘇格拉底通過論證得出的結論是 “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識”。他只是在與人辯論中由 “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 “美德即知識”的結論,但他意識到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繼續(xù)探討下去。美德是個性心理品質,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帶來害處。因此,作為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張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復雜的當代社會,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緊迫,應注重道德智慧的培養(yǎng)。
蘇格拉底;美德;知識;道德智慧教育
美德是否可教,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但至今依然沒有解決。國內外學術界在回顧最早提出這一問題的蘇格拉底的觀點時,普遍認為蘇格拉底提出了 “美德即知識”的觀點。例如,美國思想家理查德·塔納斯就指出:“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盵1]35挪威哲學家G·希爾貝克等也認為:“在蘇格拉底看來,美德即知識?!盵2]42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對這一觀點的表述很不統(tǒng)一。有的認為蘇格拉底提出了 “美德即知識”觀點,有的認為蘇格拉底提出了 “知識即美德”觀點。但是,人們在提到蘇格拉底這一觀點時,從來沒有一個人有引文或注釋,以表明蘇格拉底在哪里提出過這一觀點。實際上,蘇格拉底根本就沒有提出過“美德即知識”或 “知識即美德”之類的觀點。事實正好相反,蘇格拉底并不認為美德即知識,他由此認為美德不可教。
眾所周知,蘇格拉底述而不作,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對話哪些是柏拉圖自己的思想,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學界一般觀點是:柏拉圖的早期對話反映了蘇格拉底的思想,晚期對話是柏拉圖自己的思想,而中期對話是過渡。早期對話涉及美德問題的有:《普羅泰戈拉篇》《申辯篇》《拉凱斯篇》《克里托篇》《高爾吉亞篇》等。色諾芬的 《回憶錄》也比較可靠地記載了蘇格拉底的思想。此外,張法琨選編的 《古希臘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把《斐多》《美諾》歸在蘇格拉底的名下。宋希仁主編的 《西方倫理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在論述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時,引用的文字主要來自 《會飲篇》《卡爾米德篇》《高爾吉亞篇》等。本文主要就依據上面提到的對話。
《美諾篇》和 《普羅泰戈拉篇》是專門討論美德問題的,蘇格拉底還在許多不同的場合有過論述,觀點很不一樣,甚至自相矛盾。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本文首先對 《美諾篇》和 《普羅泰戈拉篇》進行比較詳細的分析,然后再結合蘇格拉底的其他論述進行補充。
年輕的貴族子弟美諾向蘇格拉底請教美德是否可教,蘇格拉底認為首先要弄清楚美德本身是什么,然后才可以討論美德是否可教。于是,美諾先后列舉了一些美德并對美德下了各種定義,但都被蘇格拉底一一否定。美諾泄氣了,于是蘇格拉底引入了 “學習就是回憶”[3]507的觀點,意在鼓勵美諾繼續(xù)思考美德是什么。但是美諾堅持要討論 “美德是否可教”。于是蘇格拉底不得不討論該問題,指出這有兩種情況:第一,“如果美德不是知識,那么人們有可能教它嗎?”[3]518因為 “人所教的都是知識”[3]519。第二,“如果美德是某種知識,那么它顯然可教?!盵3]519接下去就要判定美德是知識還是別的什么不同的東西。雙方首先達成共識:美德是好東西。這樣,“如果有什么好東西并不來自于知識,或與知識無關,那么美德就不一定是某種形式的知識了。但另一方面,知識若是包含一切好東西,那么我們可以懷疑美德是不是知識。”[3]519
美德是好的,也就是有益的。但是,不管美德是財富、力氣還是什么,決定它們有益還是有害的最主要因素是看他們是否在智慧的指導之下,或是否與智慧相連。因為美德是好東西,是有益的,所以美德 “一定是某種智慧”[3]521(但是,智慧是不是等于知識呢?這里沒有說。也許別的地方說過,但是我們不能隨意嫁接,因為具體背景不一樣)。蘇格拉底接著斷定:“好人并非生來就是善的?!盵3]521這就又可以確定:既然善并非天生的,那么它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到了這里,美諾就要得出 “美德就是知識”的結論了,然而這實際上還是一個假設,并未得到證明。因此蘇格拉底說:“把我們自己捆綁在這個假設上,我懷疑這樣做是否正確。”[3]522而且,還有一個理由增加了蘇格拉底的懷疑:如果美德是知識,可教,那么一定有教師。但是他說他經常在尋找,竭盡全力,仍舊沒有找到[3]523。
這時,阿尼圖斯加入了對話。蘇格拉底請他幫忙尋找美德教師,阿尼圖斯斷然否認首選的智者是美德教師。蘇格拉底又舉出許多優(yōu)秀人物為例,他們的兒子都沒有像其父親一樣的美德。最后實在找不到美德教師了,蘇格拉底才總結說:“我們看到美德這個主題既無教師又無學生,所以美德似乎是不可教的?!盵3]530
但是美諾又有了困惑:世上的好人是從何而來?蘇格拉底這時醒悟過來了,發(fā)現了問題所在:我們有一個荒唐的看法妨礙著我們,這就是:我們認為 “只有在知識的指引下,人的行為才能善良和正確”,“我相信正是這一點在妨礙著我們弄清人是如何被造就為好人的?!盵3]531蘇格拉底這是什么意思呢?顯然就是:沒有知識的指引,人的行為也會善良和正確。因為他接著說: “我們不是同意過好人必定是有益的或有用的嗎?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是別的什么了,對嗎?”[3]531這意思就是說:好人可以沒有知識,好人的惟一標準就是有益、有用。蘇格拉底接著說:“但是我們堅持知識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在這個地方我們好像犯了錯誤?!盵3]531可見,蘇格拉底此時開始懷疑甚至要否定過去認為知識是行善的先決條件的看法。
如果說美德是知識,那么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美德,前提是自己必須擁有美德。然而事實是,世界上并沒有美德教師,但卻有許多擁有美德的人,而這樣的人并非天生的。那么這些人的美德從何而來?蘇格拉底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人知道去拉利薩的路,或者隨你喜歡去別的什么地方,那么當他要帶著別人去那里時,他是一個好向導,一個能干的向導”,“但若一個人能夠正確地判斷該走哪條路,那么盡管他從來沒有去過那里,也不知道該走哪條路,他不也能正確地帶領其他人達到目的地嗎?”[3]531他接下去就論證了 “正確的意見也像知識一樣可以起到一個好向導的作用”[3]532而且,“正確意見的作用并不比知識小,擁有正確意見的人并不比有知識的人用處小。”[3]533
這就解釋了好人是怎么成為好人的。他說:“假定有好人,他們對社團有用,那么不僅是知識在使之所以然,而且正確的意見也能起這樣的作用,它們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獲得的?!盵3]533就是說,美德不可教,但是可以用知識和正確的意見引導人成為好人 (獲得美德)。那么,接下去的問題就是:究竟是知識還是正確的意見能夠引導人成為好人?或者說:好人之好 (善)是否一種可教的東西?
蘇格拉底對此進行了推理:我們明確說過,如果美德是知識,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識。其次,若是有美德的教師,那么美德是可教的;但若一個美德的教師也沒有,那么美德是不可教的。但我們同意過不存在美德的教師,所以美德不可教,不是知識[3]534。
結論就是:“由于美德不可教,我們無法再相信它是知識,所以我們這兩條好的和有用的原則中有一條就被排除了,知識并非公共生活的向導?!盵3]534也就是說,美德不是知識,不可教,但是可通過正確的意見指導而獲得。這里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好人天生并沒有美德,而美德又不可教,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那么從根源上看,美德究竟是從何而來?此時蘇格拉底只能說:“通過神的恩賜而來。”[3]536
此外,美德不是知識又是什么呢?不知道。對話結束了。這就是蘇格拉底對話的風格。他的大部分對話都是沒有結論、留下疑問就結束了。哲學和哲學家主要不是給人現成的知識、觀點,而是激發(fā)人思考,追求智慧。哲學本來就是 “熱愛智慧”的學問。
普羅泰戈拉是當時一位非常出名的教授修辭學的演說家、智者。年輕的希波克拉底在天還沒有亮就去找蘇格拉底,熱切地希望帶他去拜訪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對希波克拉底說:“智者真是一名批發(fā)或零售靈魂糧食的商人嗎?我覺得智者就是這樣的人”“那些帶著各種知識周游列邦的人也是這樣,夸耀他們所銷售的所有知識,把它們賣給需要這些知識的人。但是……這些人中間也有一些人并不知道他們拿來出售的東西對靈魂是否有益……你離開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知識,要么大得其益,要么大受其害。”[3]434
可見,蘇格拉底對智者是有看法的,他早已做好了挑戰(zhàn)和批判普羅泰戈拉的準備。辯論開始了。蘇格拉底首先發(fā)起了進攻,直指普羅泰戈拉的要害,否定其畢生的事業(yè)追求 (傳授修辭學、美德等):“我并不認為這種事情可以拿來教別人……”隨后通過類比、列舉事實,指出:“基于這些事實,我不相信美德可教?!盵3]441注意,蘇格拉底所說的“教”是指教師單方面的傳授、教授、灌輸。
普羅泰戈拉沉著應答說:神在造人的時候,把各種技藝給了人,因此人有神性。但是人類并不擁有政治智慧,因此互相殘害。為了不讓人類毀滅,宙斯派赫耳墨斯把尊敬和正義分給人類,每人一份。人是如何得到這些美德的呢?普羅泰戈拉說:“這種美德并非天生的或自然而然擁有的,而是通過學習和教育獲得的”[3]444,“這些好品質被認為是通過關心、實踐、教導獲得的”[3]444-445, 人們“相信這樣的美德可以通過學習和開導來獲得”,“他們也認為灌輸或傳授美德是可能的”[3]445。對于蘇格拉底認為沒有美德教師所以美德不可教的觀點,普羅泰戈拉說:父母、鄰居、學校的各科老師、國家及其法律活動等都在教美德,他們都是美德的教師?!坝捎谒忻赖碌慕處煻荚诒M力而為,因此你認為他們沒有一個人是美德的老師。同樣的道理,你要是問誰是希臘語的教師,那么你一個也找不到。”[3]449對于蘇格拉底舉出父親優(yōu)秀、兒子不好的例子而認為美德不可教,普羅泰戈拉認為:他們的兒子雖然沒有達到父親那么優(yōu)秀,但就像“與那些對吹笛子一竅不通的人相比,他們全都夠好了”[3]448。
第一個回合普羅泰戈拉取勝。蘇格拉底不甘示弱,繼續(xù)進攻:“美德是一個整體,并以正義、自制、虔誠為其組成部分,還是這些名稱全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稱?”[3]450普羅泰戈拉回答:“美德是一,你問的其他性質都是它的組成部分”[3]450,并認為各組成部分并不相同但有相似性,具有不同的性質與功能。但蘇格拉底為了否定普羅泰戈拉,采取簡單的非此即彼的思維,并輔以特殊事例,運用歸謬法得出一些荒謬的結論,使辯論難以進行下去。在大家的勸說和普羅泰戈拉的讓步下,辯論繼續(xù)進行。在辯論中,蘇格拉底說:“節(jié)制與智慧一定不是一回事,正如我們在前面說過正義與虔誠不是一回事。”[3]456在討論詩歌的好壞問題時,蘇格拉底還提出過:“我本人確信無疑,沒有一個聰明人會相信有人自愿犯罪,或自愿作惡,或實施任何邪惡的行為。他們非常明白,一切罪行都是不自愿地犯下的。”[3]470接下去在討論美德問題時,普羅泰戈拉認為:“勇敢是一種自信?!盵3]474蘇格拉底卻針鋒相對地得出結論說: “關于什么應該害怕什么不應該害怕的知識就是勇敢。”[3]487蘇格拉底還提出:“無人會選擇惡或想要成為惡人。想要做那些他相信是惡的事情,而不是去做那些他相信是善的事情,這似乎違反人的本性。”[3]484
至此,蘇格拉底終于駁倒了普羅泰戈拉關于美德來自神的恩賜的觀點,而得出 “美德就是知識”。但是,回頭來看,蘇格拉底大吃一驚:如果美德是知識,而知識是可教的,因此美德也是可教的。這就與自己開始的觀點 “美德不可教”自相矛盾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蘇格拉底內心真實的觀點究竟是哪一種?我們認為,蘇格拉底內心真實的看法是辯論之前的觀點:美德不是知識,美德不可教。
首先,我們可以想象:蘇格拉底在這場辯論中的主要意圖是批判普羅泰戈拉,否定其美德可教的觀點,批判智者和修辭學家販賣知識、玩弄辭藻、蠱惑青年的行徑。這一意圖是在去見普羅泰戈拉之前就非常明確地表現出來了的,前面已經指出了。此外,當時普羅泰戈拉的名聲如日中天,而蘇格拉底還是中青年時期,名聲遠在普羅泰戈拉之下。我們還可以設想:若能夠在與 “偉大的”普羅泰戈拉的辯論中取勝,對提升蘇格拉底的名聲是非常重要的??傊?,這是辯論,不是學術探討,因此目的不是發(fā)現真理,而是駁倒對方。只要能夠駁倒對方,自己提出哪怕是自己原來不贊同的觀點也是可能的。這不是對蘇格拉底狹隘的偏見,蘇格拉底在《泰阿泰德篇》中就明確說過:“辯論不需要嚴肅地進行,只要盡己所能抓住對方的差錯,而談話應當誠實地進行。”[4]688-689因此,于公于私,蘇格拉底都決心要駁倒普羅泰戈拉。因此,在辯論之中得出的觀點不能代表蘇格拉底真實的觀點。
其次,得出這一觀點連蘇格拉底自己也感到意外和荒唐,因此表示愿意與普羅泰戈拉繼續(xù)討論下去:“我感到有一種最強烈的沖動,想要弄清它。我應當繼續(xù)我們當前的談話,下定決心弄清美德本身和它的基本性質。然后我們可以返回到美德是否能教這個問題上來?!盵3]488然而普羅泰戈拉已經沒有興趣討論下去了,對話結束。可見,“美德即知識,美德可教”的結論不是最后結論,更不是蘇格拉底原先具有的,也不是他希望得出的結論。
《柏拉圖全集》的翻譯者王曉朝先生認為:“《美諾篇》從內容或形式上看都是 《普羅泰戈拉篇》的續(xù)篇,它繼續(xù)討論美德能不能教,進而討論美德的本性和它的整體性。”[5]150因此,與 《普羅泰戈拉篇》相比,我們更應該相信 《美諾篇》中最后的結論:美德不是知識,美德不可教。
所謂知識,一般地看,就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及其成果。蘇格拉底對知識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這種理解首先與他的世界觀有關。他認為有兩個世界,這就是柏拉圖命名的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蘇格拉底雖然沒有這樣命名,但存在兩個世界是他確信的。因此,相應地就有兩類事物。他說:“我們應當假定有兩類事物,一類可見,一類不可見”, “不可見的是單一的,可見的決不可能是單一的”。[3]82這兩類事物即分別存在于兩個世界的事物。
那么,狹義的知識,也就是他在嚴格意義上所講的知識,即真正的知識、純粹的知識,是關于實體世界的知識,關于存在、實體、真、善、美等的知識。這類知識是通過理性思維而獲得的。另外有一類知識,即關于現象世界、具體事物的知識,如醫(yī)學知識、制鞋的知識、農業(yè)生產知識等,這類知識是人通過感性而獲得的。為了與前一類知識相區(qū)別,蘇格拉底稱這類知識為正確的意見??傊?,前一類知識即我們熟悉的所謂形而上知識,后一類知識即經驗知識。
這里我們需要注意區(qū)分兩類東西:一是事物(世界),二是人們對事物 (世界)的認識及其成果(知識)。事物是認識 (以及知識)的對象,知識是認識的結果。我們決不要把認識的對象與認識的結果混為一談。蘇格拉底對這一點的認識是很清楚的。美德屬于 “事物”(或事物的性質)范疇,認識、知識屬于人的心理范疇。
蘇格拉底在 《美諾篇》中說過:“既然靈魂是不朽的,重生過多次,已經在這里和世界各地見過所有事物,那么它已經學會了這些事物。如果靈魂能把關于美德的知識,以及其他曾經擁有過的知識回憶起來,那么我們沒有必要對此感到驚訝?!盵3]507
可見,蘇格拉底把 “關于美德的知識”與 “美德”這一 “事物”是區(qū)分來開的。在 《斐多篇》中,蘇格拉底又說過:“我們現在的論證不僅適用于平等,而且也適用于絕對的美、善、正直、神圣,以及所有在我們的討論中可以冠以 ‘絕對’這個術語的事物。所以,我們必定是在出生前就已經獲得了有關所有這些性質的知識?!盵3]77這里把事物的性質與人對于事物性質的認識成果 (知識)區(qū)分開來了。
既然美德不是知識,那么美德或者是一種事物,或者是某種事物的性質。美德究竟是什么呢?蘇格拉底沒有明確回答。但是從他反復使用 “美德”一詞的上下文,我們還是可以明白美德的含義。其實,蘇格拉底對美德的理解與古希臘時期其他人的理解是一樣的,他并沒有賦予美德以新的含義?!懊赖隆钡挠⑽氖莢irtue(s)(有的翻譯成 “德性”),在古希臘的原意是指任何事物的天然的特長、用處和功能。在古希臘人看來,一個事物的特長、用處和功能就是該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本性。比如,馬的奔馳能力是馬所特有的特長和本性,也就是馬的 “美德”;船的 “美德”是能在水上行駛;人的 “美德”主要指人的身心各方面 (主要是個性心理特征方面)比較突出的特征、才能和品德;眼睛的特長、功能是能夠看,所以眼睛的德性 (即美德)是 “看”;耳朵的特長、功能是 “聽”,所以耳朵的德性 (美德)是 “聽”。一脈繼承蘇格拉底學術思想的柏拉圖就是這樣理解的 (柏拉圖 《國家篇》(或譯成 《理想國》)第一卷有詳細論述)。
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確實不能像知識那樣教授、傳授、灌輸。那么人們是如何獲得美德的呢?根據蘇格拉底的相關論述,我們可以概括為三條途徑。
第一,通過掌握美德知識。由于靈魂在投胎前生活在實體世界,已經獲得了美德的知識,只是在與肉體結合時由于恐懼而忘記了包括美德知識在內的所有知識,因此只能通過回憶去找回。總之,對于形而上知識,不能通過感性獲得,而只能通過理性思維去把握。所以,蘇格拉底才提出 “學習就是回憶”,并獨創(chuàng) “產婆術”去引導人們獲得包括美德知識在內的各種純粹知識。獲得了美德知識,提高了認識能力,形成了信念,人們就可能自覺去追求美德。
第二,天賦美德的自然顯現。美德本質上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中比較突出的、與眾人不同的部分。人的個性心理特征雖然主要是在后天實踐和環(huán)境中形成的,但是也有先天的部分。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都相信 “美德是神的恩賜”。不僅人,某些動物也可能由于天賦而具有美德。如那些猛獸的勇敢。在 《拉凱斯篇》中,大家一起討論勇敢的普遍性質。尼昔亞斯認為,“勇敢就是關于希望和害怕的理由的知識?!碧K格拉底反駁說:“并非每個人都擁有這種知識,醫(yī)生和預言家沒有這種知識,因此他們不是勇敢的?!辈⒊靶φf:“這種事肯定不是每只牝豬都知道的,因此牝豬不會是勇敢的”,“連克羅密昂的大母豬也不能被稱作勇敢的。凡是贊同你的學說的人都不會同意把任何野獸說成是勇敢的,除了他承認獅子、豹子或者野豬,具有某種程度的智慧……接受你對勇敢的看法的人必須肯定,獅子不會生來就比鹿更勇敢,公牛也不會生來就比猴子更勇敢?!盵3]191-192
在蘇格拉底看來,沒有知識的許多猛獸也是勇敢的,只因為它們一貫做出勇敢的行為。野獸的勇敢顯然是天生的。這并非是蘇格拉底為了批判對方而說出的片面之言。色諾芬的 《回憶錄》記載:當被問到勇敢是由教育得來的還是天生就有的時候,蘇格拉底回答:“我以為正如一個人的身體生來就比另一個人的身體強壯,能夠經得住勞苦一樣,一個人的靈魂也可能天生得比另一個人的靈魂在對付危險方面更為堅強;因為我注意到:在同一種法律和習俗之下成長起來的人們,在膽量方面是大不相同的。不過我以為,人的一切天生的氣質,在膽量方面,都是可以通過學習和鍛煉而得到提高的。”[6]這一論述無疑是辯證的,猛獸的勇敢是天生的,而人的勇敢既有天生的基礎,但也是可以通過后天因素而改變的。這一論述有力地否定了他在與普羅泰戈拉的辯論中提出的勇敢是某種知識的說法。
第三,通過正確意見的引導、學習、實踐鍛煉等而獲得美德。在 《斐多篇》中,蘇格拉底對西米亞斯說:“我假定那些最幸福的人,那些到達了最佳終點的人,是那些養(yǎng)成了普通公民的善的人,這種善被稱作自制和誠實,通過習慣和實踐來獲得,而無需哲學和理性的幫助。”[3]86這里清楚地指出,通過習慣、實踐也可以獲得美德,而無需理性思維。如前所述,這也正是普羅泰戈拉的觀點。
在 《高爾吉亞篇》中,蘇格拉底說:“通過凡人完成職責,那么他會正義地行事;而通過諸神完成職責,那么他會虔誠地行事。因此,正義地行事的人和虔誠的行為必定是正義的和虔誠的。我認為事情就是這樣。進一步說,這樣的人必然是勇敢的?!盵3]401也就是說,只要 (經常)做出具有美德的行為,在實踐中鍛煉,就會獲得美德。
美德既然屬于個性心理品質,那么就是沒有方向性的,是中性的,它們在方向正確的人身上,對人類就有益;但是在方向不正確的人身上,對人類就有害。例如:現在街上存在假乞討、假摔等現象,如果你僅具有仁愛品德而缺乏判斷能力,你的道德行為就會帶來不良后果。《農夫與蛇》的故事早已深刻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哲理??鬃釉?《論語·陽貨》中說過:“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因此,蘇格拉底指出:對于節(jié)制、正義、勇敢、聰明、品格高貴等,“你不認為它們既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嗎?拿勇敢來說,不謹慎的自信就是魯莽。無理性的自信對人有害?!盵3]520所以, 蘇格拉底告誡智者的粉絲們:“智者不過是批發(fā)或零售靈魂糧食的商人而已,如果購買他們出售的知識,既可能大得其益,也可能大受其害?!盵3]434
鑒于美德的中性屬性,美德只有與智慧結合,對人類才能夠保證絕對是有益的。因此,蘇格拉底提出了他的美德智慧觀:“實際上,使勇敢、自制、誠實,總之一句話,使真正的善得以可能的是智慧”[3]67,“人的心靈所祈求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智慧的指導之下,結局就是幸福;但如果在愚蠢的指導之下,其結局只能相反”,“節(jié)制和聰明也一樣。與智慧相連,學習和紀律是有益的,但若沒有智慧,學習和紀律是有害的”[3]520;“因為一切心靈的性質憑其自身既不是有益的也不是有害的,但若有智慧或愚蠢出現,它們就成為有益的或有害的了。”[3]521于是,蘇格拉底一方面反對智者派的所謂美德教育,揭露其虛偽本質;另一方面要求超越美德,追求道德智慧。
蘇格拉底自覺地承擔了免費培養(yǎng)青年人的智慧的教育活動,并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說:“神把我指派給這座城市,就是讓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飛來飛去,到處叮人,喚醒、勸導、指責你們中的每一個人?!盵3]19這才是作為哲學家的蘇格拉底的使命:引導人們熱愛思考,熱愛哲學,追求智慧。
認為蘇格拉底主張 “美德即知識”或 “知識即美德”,這是對他的貶低。這種做法始于亞里士多德。亞氏在綜述美德 (德性)的含義時,認為:蘇格拉底 “把德性當作知識,其實這是不可能的”[7]242。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學術批判現象:首先給他人莫須有地強加一頂帽子,然后展開批斗。由于亞里士多德在西方學術界的深遠影響,人們就相信了這一帽子是蘇格拉底自己的。
當今社會異常復雜,好與壞、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忠與奸、公與私、敵與友等等錯綜交織,難以分辨。已經不可能把一個人簡單地區(qū)分為好人與壞人了。所以,當代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具體的美德,而是道德智慧,應高度重視道德智慧教育。作為道德教育之圣經的 《道德經》,應當成為對高中以上學生進行道德智慧教育的最好教材之一。
[1][美]理查德·塔納斯.西方思想史[M].吳象嬰,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35.
[2][挪威]G·希爾貝克,等.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M].童世駿,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柏拉圖全集·第二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王曉朝.柏拉圖讀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6][古希臘]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吳永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慶 來]
G40-09
A
1674-3652(2014)06-0103-06
2014-08-20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教育部重點課題“知識德育與生活德育的統(tǒng)一性研究”(DEA120208)。
張正江,重慶石柱人,男(土家族),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德育學原理、教育史、美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