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人
一
那年清明節(jié)的前幾天,父親打來電話,告訴我說伯伯去世了。伯伯在家中排行第一,剛滿六十歲,但他飽受酒精浸染的身體,終究還是沒有躲過三月的微寒。對于伯伯的離世,我是早有心理準備的。當父親告知我這個消息時,我并沒有往常遭遇生命凋零時的悲傷。我沒有立刻返回,而是按原計劃到重慶出差之后,才坐上長途跋涉的汽車回家奔喪。我抵達伯伯生前的家時,伯伯的喪事已經開始了。我以主人的身份忙里忙外,盡自己的努力,讓這場于伯伯來說最后的大事盡量完善。法師們按照自己的規(guī)程做著法事,念著那些被他們翻了不知多少次的手抄本經卷,指引著死者脫離六道輪回。實際上,這樣的法事,更多的是讓生者心安。
做法事超度死者,這是家鄉(xiāng)的風俗,我一點也不陌生。在死者出殯前的一天晚上,有一壇叫做“破地獄”的法事。其主旨就是在法師外力的影響之下,讓死者在地獄中少受苦難,盡早脫離苦海?!捌频鬲z”在屋外舉行,幫忙的人預先在一塊標準籃球場大小的空地上,按法師的要求用石灰撒上“地獄”的平面圖,然后在東西南北四方及中央擺上刀頭凈酒等奠品。法事開始的時候,法師們敲鑼打鼓,帶領眾孝男孝女從東方進入“地獄”,然后分別破除地獄中阻礙死者魂靈通過的障礙。作為侄子,我也端著靈位,加入到這支聲勢浩大的隊伍中。當隊伍在法師的帶領下游到“地獄”中央時,鑼鼓聲突然停息,四周一片寂靜。對面山上的巖公雞“豁豁豁”的叫聲時隱時現,在夜空中尤顯凄涼。只聽掌鼓法師口誦道:“觀世音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心中一動,腦海中立刻跳出來兩個字:心經。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法師們在“破地獄”時所念誦的這段話是《心經》,但是在我知道《心經》的經文之前,我肯定聽到了這段文字已經很多次,只是自己不記得罷了。誦完《心經》,法師們又破了幾方的“地獄”,才帶領著隊伍回到家中?!捌频鬲z”這壇法事做完之后,我和那位掌鼓法師閑聊時,有意無意地說,“你還會背《心經》勒”。這位年輕的法師不無得意地笑了笑:“這是入師門學道的基本功課?!弊谖疑砼缘恼茐瘞煛晃秽従邮迨?、這些法師的師父驚訝地問我:“你們也要學這個?”我點了點頭。他的意思很明白,我是受正規(guī)教育的大學生,怎么會知道他們念誦的是《心經》。我說,《心經》是佛教的經典,是釋迦如來洞察人世后開悟的大智慧,怎么能不知道呢?這時,我看到了他的眼里有一種信任的目光,似乎我的話讓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我的回答拉近了我和他的距離。此后,這位叔叔告訴我,他們的師承及這個教派的起源。其中所涉及的歷史,實實虛虛,讓我深為感動。
在我們家鄉(xiāng),法師是真正的文化人。他們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筆畫或刀破斧劈,頗有力度;或穩(wěn)重端莊,落落大方;或清新雋秀,靈性十足。他們知道許多佛道的故事,講起來引人入勝。在那些沒有電燈電視的年代,哪家有什么紅白喜事,人們總是在法師們講述的故事中度過一個個難熬的夜晚。這些都無形中增加了他們身上的文化吸引力,讓他們極受尊崇。當然,他們最寶貴的家當,并不是那些聲音悅耳的鑼鼓,而是那些不知傳了多少代的手抄本經卷。這些經卷中有一部分所記錄的,都是一些讓人背脊發(fā)涼的圖景,比如,閻羅殿上的末日審判,生前的罪孽會受到報應;犯了哪一種罪惡會在哪一層地獄中受到折磨,等等,不一而足。而另一部分,則文字深奧,讓作為小孩子的我根本不能理解。我猜想,這一部分手抄本,應該是一些佛經,比如《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血盆經》等,《心經》自然也是其中的一種。這兩部分經文所記錄的,法師們在白喜事場合都會念頌。他們念誦的目的看似在超度亡靈早日脫離地獄之苦,其實是在引導身邊的人行善積德。
二
在我浸透著暮色的背景之上,家鄉(xiāng)像童話一般五彩繽紛。關于山村最早的記憶,是黃昏時站在院壩邊上盯著房屋邊上的羊腸小路,等待著母親從山坡上背柴歸來。那樣的等,充滿溫馨與焦急。上了小學后,我斜掛著嶄新的墨綠色帆布書包,跑跑跳跳,心中充滿快樂。
山村很閉塞,人家不多,一家與另一家之間離得又遠,像一口大鍋中散開的幾片白菜葉子。山村離城鎮(zhèn)有幾十公里遠,沒有重要的事難得上一次街,一年到頭,能走出大山的機會并不多。因而,能激起我們興奮的事,只有哪家遇上紅白喜事時,大家在一起的聚會。對于小孩子而言,最興奮的莫過于遇到白喜事了。他們不管別人對于親人離世的悲傷,只是自顧自地玩耍。玩撲克、撿爆竹,跟在法師的后面聽他們念念唱唱,敲鑼打鼓。那些鑼鼓聲對于他們,就像磁石遇到鐵一般,有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我的同學之中,就有法師們的孩子,像我們對法師的尊敬一樣,他們在班級中也比較受尊重。有時候,我會纏著他們講講他們在大人那里聽來的故事。雖然這些故事我早已忘得精光了,但那一份好奇卻歷久彌新,不會退色。
一天,我們正在聽老師講讀課文《小馬過河》,附近突然傳來鞭炮聲。聲音洪亮,一陣緊似一陣。一共是三串鞭炮,這表明是有人去世了。大家紛紛跑到窗口,探頭尋聲外望。只見住在溪邊的鄰居家人來人往,人聲嘈雜。我們都清楚,他們家的老父親去世了。他家的老父親歲數很大了,歲月的風雨壓彎了那原來挺直的腰身。在此之前,聽說病了很久,而且還病得不輕??磥?,這天他再也無法反抗生命掙扎著離他而去了。接下來的兩天,我們都沒有心思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老師想盡一切辦法,都不能將我們的心固定在教室。我們的心思,都放在為老人超度的鑼鼓之上。好在周末很快就來了,我跟著母親來到了鄰居家。母親去幫忙,磨玉米,磨豆腐,我則跟著一兩個小伙伴,泡在專屬法師們的屋子里。
那是一間緊靠著堂屋的屋子,窗明幾凈,是鄰居家專門給法師們的騰空供他們抄寫文書、休息的地方。法師們都是近鄰,對我們十分友好。堂屋里,死者臉上蓋著土法制造的皮紙,已經穿上壽衣,只是還沒有放到涂著土漆的碩大棺材之中。望著這一切,我突然想到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人的生命是從嬰兒期開始的,從只會啼哭到會說話,到記事,然后開始成年,再然后慢慢變老,最后離開這個世界。我心里頓時涌出一股悲傷。法師們在主家的香火之前,敲著手中的鑼鈸,唱誦著深奧難懂的經文,似乎與堂中的死者完全無關。我很快就丟掉心底的悲傷,被鑼鼓聲吸引過去了。
這幾天,我都在鄰居家玩到很晚才回家,有時候還請求敲打大鑼的法師將鑼棒交給我,由我來替他完成工作,痛快地滿足了好奇而備受尊崇的虛榮心。晚上我打著手電,一個人走在寂靜的馬路上。夜風拂來,心里有些恐懼,但卻又十分興奮?;氐郊?,姐姐不再對我又吼又罵,比起之前態(tài)度溫和了許多。后來這類事經歷得多了,記住了一些法師們的唱詞,但也僅僅是記得而已。它們比課本上的文章難懂得太多,隨后也就忘得一干二凈。它們讓我天真爛漫的童年,多了一絲文化的獨特氣息。
三
上初中之后,我獨自一人來到縣城求學。高中畢業(yè)之后,就到了省城上大學。知識豐富了,明白了好多東西都是虛妄,在山村從小就擁有的關于地獄、天堂的建構慢慢被抹掉,最后被連根鏟除。人也變得空虛、孤獨,精神變得痛苦、煎熬,無所依憑,像一朵漂移的浮萍。想找朋友訴說,大家都很忙,忙自己的計算機國家二級證,英語四、六級等等能幫助自己畢業(yè)后找到工作的東西,根本沒有時間聽我啰唆。后來我不說了,悶得慌就找書來自己讀。遺憾的是,每一次帶著希望去閱讀,總是帶著失望翻過最后一頁。聽說哲學家是最有智慧的人,我的迷惘與困惑他們肯定能解決,于是我又盼望著有一次和哲學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聽說佛經是人類關于生命最深厚的智慧,我就找來《金剛經》、《壇經》來閱讀,可惜未能深入。上研究生時,痛苦與悲傷像天生的游擊隊員一般,在我不經意間就來突然襲擊。那時喜歡閱讀散文詩,喜歡那些美得令人悲傷的文字,有時候我就在紙片上以散文詩的筆調寫下一些短小的句子。這些句子充滿了詩意,也充滿了生命的沉重。后來我在碩士畢業(yè)論文后記中引用過幾句,畢竟那是研究生三年的生命印痕。有時候,我還跟朋友調侃說,我的畢業(yè)論文寫得最好的并不是正文,而是后記;在后記中,寫得最后的就是那些浸潤著思考的句子。
開始上班之后,生命的空虛感暫時被生存的壓力覆蓋。無聊的時候,我會在網絡上閑逛。一次,我偶然間讀到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句子。太熟悉了!我試著將整段其補齊前后,發(fā)現它竟然是《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部由260個漢字翻譯而成的佛經,可能是世界上最為短小的人生智慧經典。當然,短小只是其規(guī)模,而不是其思想。雖然它才短短260個字,但是需要花一生的時間去領會、參悟。此后,我開始琢磨它的思想,并開始背誦它。每次從念誦第一句開始,我那搖擺不定的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從浮躁走向寧靜,從飄浮走向踏實。生命的虛無感的根部也慢慢被割開,讓我從空無走向充實,從灰暗走向澄明。我在網上找來了這部經典的天城體梵文,將其打印下來放在順手的地方,以便休息時拿出來閱讀、琢磨。我甚至還冒出過通過《心經》學習梵文的念頭,但終于還是因其太過困難而作罷。不過,我也因此記熟了半部《心經》。
四
送完伯伯最后一程,我回到了這座生活了十年的城市。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年,但我還是游離在這片土地之外,依然是一個異鄉(xiāng)的漂泊者。生活繼續(xù)著,每天四道卡上下班,無論歲月榮枯,無論風雨陽光。在此期間又經歷了一些人的去世,雖然他們與自己非親非故,甚至根本不相識,但是在生命這個詞的統(tǒng)攝之下,他們的離去又激起了我心底的悲傷。
當寒風尖嘯、冰雪滿地,當天氣乍暖還寒、薺麥青青,那些伴隨著鐘表的嚓嚓聲流走了的捉摸不透的光陰;當落陽迫山、星垂曠野,當秋水連波,黃葉滿地,那些枯木一般的輪回抹去了飽滿的生命。青的綠了,綠的紅了,紅的掉了。一茬接著一茬,塵土堆積如山。這難道就是我們稱之為生命的東西嗎?
一次講座上,我見到了一位名聲頗大的哲學家。我忐忑不安地將我的困惑與這位宣講“中國的憂傷”的教授交流時,我看到的只是一雙被冷漠摭蓋得嚴嚴實實的眼睛。他根本不關心我的問題,或者說不能進入我的問題。這讓我意識到,他所擁有的哲學只是印刷在紙面上那些冰冷的文字,他還沒有進入思考生命的國度,因為生命需要體溫。他所宣講的“中國的憂傷”,也只是一種置身事外、自抬身價、脫掉悲憫的優(yōu)越感。沒有悲憫,就不會有憂傷。
走出校門已經有五六個年頭了,有時候我還回到那片郁郁蔥蔥的校園。爬上校園后面的相寶山,高樓林立的半座城市盡收眼底。坐在兀自突出的巖石之上,獨自面對宇宙的洪荒,心底有一種說不清的感動。長風烈烈,發(fā)出飽含深意卻又不讓人明白的聲音,就像《心經》的最后幾句,雖然我能按照漢字的發(fā)音念出來,讓自己聽到它們聲音,但其淺顯而又深刻的意義我并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