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麗
摘 要:語文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教師借助文本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要多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讓訓練的過程充滿樂趣,教學過程中語言文字的訓練應該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探究性。按照一定的梯度,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展開訓練,從而讓學生會傾聽,會表達,會朗讀,會寫作,從而在語文訓練中,不妨由爬到放,由攙扶到獨立,由模仿到創(chuàng)新,最后完全不見教師指導的痕跡,達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運用語言文字的理想狀態(tài)。
關鍵詞:語文能力 訓練 提升 強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重在運用,教師只有多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訓練,才能提高他們語言文字的應用水平。古人云: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有效的訓練對于教學過程起著調控、鞏固和反饋的作用,但是傳統(tǒng)的訓練按部就班,機械重復。語文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有妙趣橫生的童話,想象豐富的神話,童趣盎然的歌搖,簡潔凝練的古詩,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師借助文本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要多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讓訓練的過程充滿樂趣。教學過程中語言文字的訓練應該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探究性,不要呆板、僵化。如何提高語文學習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我們得好好研究。
吳忠豪教授認為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語文訓練涉及三個方面:理解感悟,積累語言,運用文本語言表達?;仡欁约涸诮虒W過程中對學生的語文訓練,總是有蜻蜓點水之感,缺乏有效的、系統(tǒng)的訓練,語文訓練應該是有維度的,按照一定的梯度,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的原則展開訓練,從而讓學生會傾聽,會表達,會朗讀,會寫作,從而在語文訓練中,不妨由爬到放,由攙扶到獨立,由模仿到創(chuàng)新,最后完全不見教師指導的痕跡,達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運用語言文字的理想狀態(tài)。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方面的應用訓練呢?
一、強化復述文本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復述文本是對學生認知、理解以及口語交際能力的綜合訓練。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人自身的內在動因是其發(fā)展的原動力,是自生長、自組織、自建構的心理動力。復述課文或者復述教師提供的語言材料,可以幫助學生把書面語言進行內化,由外在的語言轉化為內在的語言,繼而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知能結構的構建和兒童心理的發(fā)展。
如學習《陶校長的演講》這篇課文時,我就利用白板投影了“每天四問”的關鍵詞:身體、學問、工作、道德。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去記憶關鍵句子:“健康是生命之本?!薄皩W問是一切前進活力的源泉。”……由詞到句子,進而片段,到整篇文字,在復述文本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記憶的一種方法手段,同時也加深了對于陶校長演講內容的理解,對于陶行知的諄諄教誨有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孩子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能時刻牢記這些對自己有益的名言。再比如學習了《嫦娥奔月》后,編者也要求復述課文,對于故事的復述可以抓住情節(jié)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想象性的復述,不要照搬課文內容。對于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復述方法,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文本,還可以脫離教材,讓學生復述自己感興趣的文本。當然學生復述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長時期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教師有目的性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到發(fā)展。
二、強化隨文練筆的訓練
“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苯處熢O計寫作話題的時候,要考慮到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和知識基礎,來精心預設話題,從而讓學生有話可說,愿意寫作,而非啃著筆頭想半天,到最后才寫幾行字。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能寄希望于每周的幾節(jié)習作課,而應該見縫插針,抓住有利的時機,讓學生練說、練寫,使得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就如同春苗,雖肉眼看不到其生長,但其實日有所增,從而由量變引發(fā)質變,提高寫作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我因時制宜,捕捉隨文練筆的機會。三年級起步時,側重于及時模仿課文進行練筆。例如學習《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哪一句話最能概括這一小節(jié)的意思?學生找到“原野熱鬧非凡”,而后具體描寫了原野中的大豆、高粱、榛樹葉子,幫助學生明白圍繞中心句如何展開寫話。自然段學完之后,我引導孩子回憶平時的課間活動,平時是怎么玩的?有哪些活動方式?學生交流之后,讓學生圍繞“課間活動真熱鬧呀”展開小練筆,學生感覺有話可寫,頓時興致勃勃,不少佳作應運而生。進入高年級之后,可以就人物的人格特點進行抒發(fā)感想,比如學習《錢學森》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渲染,層層推進情感,讓學生有不吐不快之感。等到文章結束的時候,讓學生練寫片段,對錢學森爺爺說幾句心里話,學生就會有感而發(fā),從而一揮而就。還有的文章,作者在寫作時出于情節(jié)的需要,留有空白,有時我們挖掘這些空白就有了隨堂練筆的素材,比如學習《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中“肖邦在法國巴黎一住就是18年。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他四處奔波?!弊寣W生展開想象:18年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難?遭到了哪些冷遇?嘗到了哪些辛酸?他又是怎樣胸懷故國,至死不渝的。巧妙利用空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文本和學生的思想得以共鳴。
三、強化當堂鞏固的訓練
根據艾賓浩斯的記憶理論,及時的鞏固可以加深記憶。事實上,我們現在成功的語文課都留有最后五分鐘讓學生練寫。如果每節(jié)課,我們都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由練習或思考討論,或完成練習,或回答問題,或練說練寫,從而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引導孩子們將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合理運用,那就能收到更好的實效。例如在學習了《負荊請罪》這篇課文之后,我讓學生完成以下練習:韓勃一開始氣憤是因為( );接著不滿是因為( );不解是因為( );最后若有所悟,是因為他明白了( ),其中韓勃在文中提到當年藺相如和秦王針鋒相對的斗爭,是指《 》這個典故,通過課文的學習,我懂得藺相如是個( )( )的人。
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堅持不懈的訓練。正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在幫助學生加深對于文本理解的同時,只有長期的當堂鞏固訓練,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和運用的能力,才能提高寫作水平。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搭建聽說讀寫的練習平臺,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