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
(吉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古漢語中的外來詞豐富了古代漢語詞匯,促進(jìn)了古代漢語詞匯多音節(jié)化發(fā)展,既符合本民族語言的規(guī)律,又為本民族語言增添了異域魅力。晚唐著作《酉陽雜俎》(前集二十篇、續(xù)集十篇)是一部“以志怪為主,內(nèi)容駁雜,分類編次”[1](P15)的百科全書式筆記小說。該書內(nèi)容囊括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大量收錄非佛教外來詞,是研究晚唐非佛教外來詞比較理想的語料。研究該書的非佛教外來詞,并總結(jié)其特點對古漢語外來詞研究有一定裨益。
《酉陽雜俎》一書集中記載外來詞的有以下幾章:《境異》一章多記各國國名、人物、風(fēng)俗、特產(chǎn);《貝編》一章、《寺塔記》上下二章、《金剛經(jīng)鳩異》一章多載隨佛教傳入的外來詞;《廣動植》四章則有很多外來動植物、藥物、香料名稱值得關(guān)注。另外,還有一些外來詞散見于其它各章。限于篇幅,本篇論文只對該書不是隨佛教文化傳入的外來詞以及雖隨佛教文化傳入,但宗教色彩已經(jīng)淡化的外來詞即非佛教外來詞進(jìn)行研究?!队详栯s俎》中的這些非佛教外來詞是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地域傳入的。
不同時期傳入的非佛教外來詞?!队详栯s俎》中我國古代各個時期傳入的非佛教外來詞如下:先秦時期傳入的有馬腦(梵語阿斯瑪加波的意譯,即瑪瑙)、孔雀(意譯詞)、琉璃(梵文俗語音譯,即玻璃)、酪(匈奴語音譯)等;西漢時期傳入的有箜篌(音譯,語源不詳)、笳(音譯,語源不詳)、穹廬(意譯詞,即蒙古包)、郁金(香)(意譯詞)、胡椒(意譯詞)、蒲萄(伊朗語音譯,即葡萄)、胡桃(意譯詞,即核桃)、胡瓜(意譯詞,即黃瓜)、單于(匈奴語音譯)、駱駝(匈奴語音譯)、橄欖(音譯,語源不詳)、固不婆律(馬來語音譯,即冰片)等;東漢時期傳入的有蘇合香(音譯+類別,語源不詳)、菩提樹(梵語音譯+類別)、思惟樹(意譯詞,即菩提樹)、胡飯(意譯詞,一種食物)、丁香(意譯詞)等;漢代(不能分辨西漢或東漢)傳入的有琵琶(音譯,語源不詳)、師子(一說梵語音譯,一說吐火羅A語音譯,即獅子)、(安)石榴(伊朗語音譯)、琥珀虎珀(敘利亞語音譯)、頗梨(音譯,語源不詳,即玻璃)、藿(音譯,語源不詳,即藿香)、安息香(樹)(意譯詞)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的有雞舌(意譯詞,即丁香)、旃檀(梵語音譯,即檀香)、祆(神)(音譯[+類別],語源不詳,即拜火教)、野悉蜜(阿拉伯語音譯,即素馨)、無石子摩賊跋屢子(波斯語音譯)、娑羅(梵語音譯,即柳安)、金錢花(意譯詞)、毗尸沙花(音譯[+類別],語源不詳,即金錢花)、形虞(梵語音譯,即阿魏)、龍腦(香)(意譯詞,即冰片)等;傳入時代不詳?shù)挠斜傩?波斯語意譯詞,即安息香樹)、阿虞截(波斯語音譯,即阿魏)等;唐代傳入的有井魚(意譯詞,即鯨魚)、昧履支(梵語音譯,即胡椒)、薝蔔花(梵語音譯+類別,即郁金花)、尸利沙樹(梵語音譯+類別,即大葉合歡)、靺鞨(少數(shù)民族語,即紅瑪瑙)、波斯棗(意譯詞,即棗椰子)、窟莽(波斯語音譯,即棗椰子)、婆羅遮(西胡語音譯,即蘇幕遮,一種龜茲化裝樂舞)、胡榛子(意譯詞,即毛榛)、阿月渾子(波斯語音譯,即毛榛,一種堅果)、白豆蔻(意譯詞)、蓽撥梨蓽撥(梵語音譯,即長胡椒)、阿梨訶(拂林語音譯,即長胡椒)、波斯皂莢(意譯詞,即臘腸樹)、忽野檐默(波斯語音譯,即臘腸樹)、阿梨去伐(拂林語音譯,即臘腸樹)、驢唇書(意譯詞,古印度一種文字,現(xiàn)已不存)、饆饠(波斯語音譯,一種餅類食品,現(xiàn)已不存)、捺祗(波斯語音譯,即水仙花)、阿末香(阿拉伯語音譯+類別,即龍涎香)、阿驛(波斯語音譯,即無花果)、底稱實底珍(拂林語音譯,即無花果)、偏桃婆淡(波斯語音譯,即巴旦杏)、俱那衛(wèi)(音譯,即夾竹桃)、齊暾(樹)(波斯語音譯[+類別],即油橄欖)、齊虛(拂林語音譯,即油橄欖)、婆那娑(樹)(波斯語音譯[+類別],即菠蘿蜜)、阿蔀亸(拂林語音譯,即菠蘿蜜)、蔓胡桃蠻中藤子(意譯詞,即油瓜)、紫鑛(意譯詞,即紫膠)、大秦書(意譯詞,即古拉丁文字)、那伽花(梵語音譯+類別,印度蛇花的一種)、齊(波斯語音譯,植物名,樹汁可為香料,具體不詳)、頇勃梨他(阿拉姆語音譯,植物名,樹汁可為香料,具體不詳)、阿勃參(敘利亞語音譯,一種阿拉伯植物,具體不詳)、畔茶佉水(梵語音譯+類別,一種無機酸,具體不詳)、咀賴羅(梵語音譯,植物名,可入藥,具體不詳)、阿魏(吐火羅語音譯)等。
從不同地域傳入的非佛教外來詞?!队详栯s俎》中有大量從不同地域傳入的非佛教外來詞,主要是古國名、族名、地名、人名等。來自東方(主要指朝鮮半島和日本島等)的有高句麗、高麗、百濟(jì)、新羅、倭國、金剛?cè)?;來自北?主要指我國北部、西北地區(qū)一部分、蒙古和俄羅斯等)的有匈奴、龍城、鮮卑、突厥、射摩、阿史德窟、骨利干國、堅昆、曲漫山;來自西方(主要指西域及西域以西和西藏等)的有西戎、茹茹、黨項、烏耗、懸渡、罽賓國、龜茲、阿主兒、拘夷國、蘇都識匿國蘇都瑟匿國、夜叉城、贊普、康國康居、焉耆國、于闐、烏弋、大月支、吐火羅國、縛底野城、厭達(dá)國、烏滸河、小勃律、小海、西蕃、吐蕃、大食、波斯、拂林等;來自南方(主要指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印度、東南亞等)的有南蠻、西屠、木耳夷獠、牂牁、身毒、摩揭陀國摩伽陀國、滿胄王、烏仗那國、俱位國、私訶條國、梵那衍國、金輪王、交趾、真臘、環(huán)王國、婆利國、伽古羅國、昆侖、撥拔力國等。
從音節(jié)上看,這些外來詞常常出現(xiàn)省略音節(jié)的現(xiàn)象。古漢語是以單音節(jié)詞匯為主的,雖然唐代時漢語雙音節(jié)詞大大增多,但相對于其它語種,詞匯的音節(jié)仍顯少。因此一些外語詞進(jìn)入漢語時就出現(xiàn)原詞音節(jié)被省掉的現(xiàn)象。如蓽撥梨省為蓽撥,固不婆律省為婆律,璧琉璃省為琉璃等。
從詞性角度看,該書非佛教外來詞均為名詞。該書是百科全書性質(zhì)的筆記小說,其中對外來事物介紹廣泛而詳盡,而外來事物的引入以名詞為主。這也反映出古漢語本身在接受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是以接受外來事物為先這一特點。
從構(gòu)詞方法上看,漢語吸收外來詞的方法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音譯、意譯、音義參半或音義兼得三種方法。而其中第三種方法最具“漢語特色”。剛剛傳入時外來詞大多以音譯的面貌出現(xiàn),但隨著時間推移,那些含義不確切、使用不方便、音節(jié)等不符合漢語習(xí)慣的外來詞被淘汰。真正在人民中流傳開的有生命力的外來詞還是音義結(jié)合詞居多。如康居省去“居”,稱康國;旃檀省去“旃”,稱檀香。這種方法接近漢語構(gòu)詞習(xí)慣,很好的表示類別,易于理解。另外改變記錄該詞的文字也是音譯兼得的方法,如頗梨-玻璃、虎珀-琥珀、蒲桃-葡萄等。
從外來詞的來源角度看,從印度傳入的外來詞最多,日本、韓國等地區(qū)傳入的外來詞最少。本文整理出的外來詞中來自印度的共21個,這些詞很多都是隨佛教文化傳入我國的。如果再加上該書中記錄的大量佛教外來詞,該書所記錄的從印度傳入我國的外來詞的總量是相當(dāng)可觀的。由此可見思想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語言傳入的程度。由波斯等地傳入的外來詞共26個,這和唐代時我國與中東地區(qū)密切的貿(mào)易關(guān)系有關(guān)。西域其它各國及吐蕃等西部少數(shù)名族傳入的外來詞共13個。這些外來詞多為唐以前傳承下來的。拂林即東羅馬帝國傳入的外來詞共11個,且漢至唐各個時期均有新詞輸入我國??梢娢覈跐h唐時期與這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一直都有緊密的聯(lián)系。馬來西亞等南亞地區(qū)有6個,北方靺鞨1個。該書中沒有記錄今朝鮮和日本傳來的事物類名詞。來自這兩個地區(qū)的詞語只有“高句麗”、“高麗”、“新羅”、“百濟(jì)”、“倭國”等古國名以及幾位古人的姓名??梢娭敝撂拼瑵h語及漢文化對日韓一代是只輸出不輸入的。
參考文獻(xiàn):
[1]許逸民.《酉陽雜俎》注評[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