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宇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 歷史系,北京 102488)
唐代設(shè)史館重修前代史,官修的六史中《隋書》和《晉書》均設(shè)《列女傳》?!端鍟ち信畟鳌返男?qū)懙溃骸皨D人之德,雖在于溫柔,立節(jié)垂名,咸資于貞烈……非溫柔無以成其仁,非貞烈無以顯其義[1]卷八十·列女傳,1797?!蔽横缯J為只有那些“蹈忠而踐義,不以存亡易心,不以盛衰改節(jié)[1]卷八十·列女傳,1797”的女子才能“徽音傳于不朽[1]卷八十·列女傳,1797”?!端鍟ち信畟鳌分写蟛糠值膫髦魇秦懥倚⒘x之女,雖有少數(shù)賢母賢妻勸子、勸夫行仁從善,但這些女子的言行中都透露有諸如“婦人無再見男子之義[1]卷八十·列女傳,1804”這樣強調(diào)封建女德的說教。李延壽修的《北史》和《南史》中,《南史》無《列女傳》,而是將女性傳記列入《孝義傳》?!侗笔贰ち信畟鳌泛喜⑽?、隋兩書《列女傳》全33傳,除李延壽增設(shè)的西魏趙氏與陳氏二傳之外,其余傳記則完全抄錄自《魏書》與《隋書》,連序與論都是拼湊二書而成。李延壽這么做說明他基本同意《隋書·列女傳》的編撰思想。
魏晉南北朝以來,“史學(xué)在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了[2]”,因此魏晉以來各封建專制政權(quán)紛紛加強了對修史的控制。到了唐朝,官方完善了修史的制度體系,修史尤其是作正史,與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緊密的結(jié)合起來。《隋書》與《北史》的《列女傳》強調(diào)婦女的貞節(jié)和忠義就與此相關(guān)。宣揚婦女的貞順,不僅具有了記錄婦女言行的意義,更有了統(tǒng)治者要求宣揚封建倫理的功能。到了唐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在思想領(lǐng)域的加強深深影響了當時的史家,連劉知畿也認為“觀東漢一代,賢明婦人,如秦嘉妻徐氏,動合禮儀,言成規(guī)矩,毀形不嫁,哀慟傷生,此則才徳兼美者也。董祀妻蔡氏,載誕胡子,受辱虜庭,文詞有余,節(jié)概不足,此則言行相乖者也。至蔚宗《后漢》傳標《列女》,徐淑不齒,而蔡琰見書。欲使彤管所載,將安準的?[3]”劉知畿認為《列女》之選材標準應(yīng)有“準的”,這個“準的”就是“德”和“節(jié)”。封建專制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決定著當時人的社會意識,《隋書》以及《北史》中之《列女傳》的屬詞比事、劉知畿對于女子入史的態(tài)度,就是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在我國傳統(tǒng)史學(xué)中的反映。
《晉書》是在《隋書》等“五代史”撰成的十年以后,在貞觀二十年唐太宗下《修晉書詔》后以房玄齡、褚遂良為監(jiān)修,許敬宗、令狐德棻、李延壽等21人參與編撰,在貞觀二十二年所撰成。《晉書》成書在“五代史”之后,在《晉書》編成之時,李延壽也正在撰寫其南北二史,在《晉書》成書后11年,南北二史方才完成,而劉知畿此時還尚未出生。但是,《晉書·列女傳》無論在其傳序上所體現(xiàn)的撰述意圖和采編標準上,還是在其具體的對于傳中諸女言行的描述上,都與《隋書》和《北史》之《列女傳》有很大差別。
《晉書·列女傳》序中寫道:“一操可稱,一藝可紀,咸皆撰錄,為之傳云……在諸偽國,暫阻王猷,天下之善,足以懲勸,亦同搜次,附于篇末[4]卷九六·列女傳,2507?!保@種“咸皆撰錄”的精神與范曄的“不必專在一操而已”相類,卻與《隋書·列女傳》的“咸資于貞烈”不同。李延壽在《北史》撰成之前參與了《晉書》的編撰工作,如果說《晉書·列女傳》的這種博大胸懷是唐史官吸取之前的教訓(xùn)而在歷史編纂思想上有所進步或者說是統(tǒng)治階級重視“實錄”精神的話,那么李延壽也應(yīng)該在其《北史》的《列女傳》中作出相應(yīng)修改,《晉書》的編撰推令狐德棻為首,《北史》亦是經(jīng)令狐德棻訂正后才上奏唐高宗,可是《北史·列女傳》只是基本上照搬魏隋兩書的《列女傳》,而無重修之功。
《晉書·列女傳》的傳末,對其所采編的諸女作了簡要的總結(jié)性評論,仍然將守節(jié)和忠義的女子事跡作重點頌揚,認為“自晉政陵夷,罕樹風(fēng)檢,虧閑爽操,相趨成俗……馳騖風(fēng)埃,脫落名教,頹縱忘反,于茲為極。至若惠風(fēng)之數(shù)喬屬,道韞之對孫恩,荀女釋急于重圍,張妻報怨于強寇,僭登之后,蹈死不回,偽纂之妃,捐生匪吝,宗辛抗情而致夭,王靳守節(jié)而就終,斯皆冥踐義途,匪因教至。聳清漢之喬葉,有?;找?;振幽谷之貞蕤,無慚雅引,比夫懸梁靡顧,齒劍如歸,異日齊風(fēng),可以激揚千載矣。[4]卷九六,2528”可見,《晉書·列女傳》的采編者們自身的價值取向仍在節(jié)烈與忠義之女的身上?!稌x書·列女傳》共三十余位傳主,節(jié)烈忠義之女或有節(jié)烈忠義事跡的女性所記最多,約有二十人左右,其余十幾位傳主則除寥寥數(shù)人因文采、儒學(xué)而入傳外,都是有識鑒的才智之人。她們都有識鑒知遠之才,往往觀一人之言行,就能預(yù)測其人、其事未來的發(fā)展軌跡,而且無言不中。她們因識鑒過人,所以在相夫教子的過程為她們的丈夫和兒子提供了很多正確的建議,采納其言,則此男子日后或能避禍,或成大器,若苦勸不聽,則她們先前的預(yù)言都會不幸言中。雖從傳主的數(shù)量上看,《晉書·列女傳》節(jié)烈忠義之女占大多數(shù),但其中許多節(jié)烈女性僅僅記述其節(jié)烈忠義的一事一言,所用筆墨甚少。通觀《晉書·列女傳》傳文9000余字,描寫忠貞之女的傳文約3000多字,而對于“賢智”女性,則下筆近6000字,而且相對于忠貞之女的傳記,“賢智”女性的傳文也顯得豐滿許多。難怪有論者稱“《晉書·列女傳》是歷朝列女傳中對有智女性褒獎最勤者[5]”。此種對于才智賢明女性的記錄與贊揚,不但開歷代正史之先,同時也為后世正史的《列女傳》所無,自《金史·列女傳》后,歷代正史的列女傳基本變成了“烈女傳”,才智之女淡出歷史舞臺,直到《清史稿》方又有一席之地。
《晉書·列女傳》對于女性編選及撰寫似乎充滿了角色矛盾,一方面史官們的價值取向傾向于“烈女”,這在《隋書》和《北史》以及《晉書·列女傳》的傳主數(shù)量中都可以體會到這種強烈的價值觀傾向;另一方面史官們又錄入許多才智賢明之女,且把他們基本上都構(gòu)建成一個品人論事都非常獨到、準確,在大事臨頭時為其丈夫和兒子做出最終正確的選擇起舉足輕重甚至于決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史官們對于才智賢明的女性所費的筆墨較其他“烈女”、“孝女”、“才女”要多,雖然傳主的數(shù)量比之稍遜;另一方面,史官們在傳末的“史臣曰”中卻又不提才智賢明傳主的有智之處,只是夸贊她們的慷慨忠義和其他女子的節(jié)烈之風(fēng)、感嘆兩晉陵夷之后名教的衰落。
從《晉書》所記述的時代以及史料來源來看,兩晉南朝時代正是門閥政治的鼎盛期,名士風(fēng)度、清談之風(fēng)是當時的時尚與風(fēng)氣?!稌x書》中許多史料來源都采自當時南朝士人所撰的史籍、文集及其他資料等。特別是《晉書》采《世說新語》處很多,《列女傳》中就有王渾妻鐘氏、陶侃母湛氏、周顗母李氏、王凝之妻謝氏,增刪自《世說新語·賢媛》。而這四位女子在《晉書·列女傳》中所占篇幅不小,也都是才智賢明之女。難道《晉書·列女傳》對才智女子如此青睞,并都著重表現(xiàn)他們的知人論事之精辟獨到和對人的品頭論足,僅僅與南朝風(fēng)氣相關(guān)嗎?
《晉書·列女傳》開篇第一人是羊耽妻辛氏,這是此類傳中篇幅較大的傳記?!读信畟鳌吩u價她“聰朗有才鑒”,并緊接著錄其一事:“初,魏文帝得立為太子,抱毗項謂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憲英,憲英嘆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4]卷九六,2508”這位有才鑒的辛憲英,表現(xiàn)她有才鑒的第一件事就是評價太子在封建皇朝中的作用,并說這件事不能視同兒戲,而是國之大事,要時刻謹慎。表現(xiàn)辛憲英有才鑒的第二件事是她對待司馬懿篡權(quán)的態(tài)度,辛憲英認為司馬懿篡權(quán)是“殆不得不爾”。作為魏大臣的夫人竟然說出“此舉不過以誅爽耳[4]卷九六,2508”,這種說法與《晉書·宣帝紀》將司馬懿列為本紀之首,承認“宣帝”的正統(tǒng)地位是相呼應(yīng)的。身為魏大臣的妻子說出這樣的話,何有忠義可言?何有才鑒可言呢?
第二位傳主,杜有道妻嚴氏,介紹了她“十八而嫠居”而“誓不改節(jié)”,有子杜植與女杜韡,緊接著史官便記錄嚴氏將女兒杜韡許配給傅玄的一件事:“時玄與何晏、鄧揚不穆,晏等每欲害之,時人莫肯共婚。及憲許玄,內(nèi)外以為憂懼?;蛟唬骸巍⑧噲?zhí)權(quán),必為玄害,亦由排山壓卵,以湯沃雪耳,奈何與之為親?’憲曰:‘爾知其一,不知其他。晏等驕移,必當自敗,司馬太傅獸睡耳,吾恐卵破雪銷,行自有在?!炫c玄為婚,晏等尋亦為宣帝(司馬懿)所誅。[4]卷九六,2509”史官選擇的第二位傳主是魏國末年一位名臣的岳母,這位名臣傅玄當時深陷曹爽與司馬懿奪權(quán)的斗爭中,傅玄與何晏等人的斗爭實際上就是以曹爽為代表的曹魏宗族與司馬氏的斗爭,何晏、鄧楊等人當時都是曹爽的黨羽,傅玄則依附司馬懿。嚴氏在傅玄(其實也就是司馬氏集團)處于弱勢的時候,仍然將女兒嫁給了傅玄,結(jié)果嚴氏眼光不虛,嚴氏“貞淑有識量”之“貞淑”是其不改節(jié),而她的“有識量”首先就是她能夠把女兒嫁給傅玄,并認為曹爽必敗,司馬懿必勝。
嚴氏之后,有四位有智慧有才識的傳主——王渾妻鐘氏、陶侃母湛氏、周顗母李氏、王凝之妻謝氏(謝道韞),她們的事跡都取自《世說新語·賢媛》,其中鐘氏、湛氏僅僅是文字上較《世說新語》有所改動,李氏則在其基礎(chǔ)上又加了其評價評價她的三子的內(nèi)容,以加強對李氏的才鑒的襯托。對于謝道韞則在《世說新語》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她遭遇孫恩之難時的言行,表現(xiàn)了她面對暴力不失名門之女風(fēng)度的忠義氣概,這也是在傳末的“史臣曰”中強調(diào)“道韞之對孫恩”的原因。
此四人之后,本傳中尚有孟昶妻周氏、何無忌母劉氏、劉聰妻劉氏、苻堅妾張氏、以及慕容垂妻段氏是以其賢智才鑒為主要事跡而入傳。
孟昶妻周氏和何無忌母劉氏的丈夫和兒子都是東晉末年助劉裕“建義”的大將,她們事跡的共同特點是支持自己的丈夫和兒子跟隨劉?!敖ǚ浅V\”,反對桓玄。孟昶反對桓玄是因為劉邁“毀之”,他“決當作賊”是不得已的,其妻周氏善解人意,以家財助孟昶“作賊”。何無忌是東晉名將劉牢之的外甥,而其母劉氏則是劉牢之的妹妹,劉牢之為桓玄所害劉氏“常思報復(fù)”、何無忌聯(lián)合劉裕反對桓玄也是情理之中,這里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節(jié)操和才智賢明可言?!稌x書·列女傳》中的賈渾妻宗氏與王廣女,都是為夫為父報仇的貞烈典范,為什么史官卻于為劉牢之報仇的劉氏反而更加“青睞”呢?除劉氏的出身較高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qū)嶋H上是史官借助對于周氏和劉氏二人的描寫而對劉裕反對桓玄進行定性——這是正義的,與司馬懿反對曹爽是同性的。史官通過周氏和劉氏面對劉裕、桓玄之爭的態(tài)度,以女子之口和其所謂“德行”來為史書的讀者傳遞信息——“桓玄必敗、義師必成[4]卷九六,2519”(劉氏語)。劉氏說自己“不如東海呂母明[4]卷九六,2519”更是有了明確的價值判斷——桓玄就是王莽類的奸臣,劉裕反對桓玄是正義之為。
劉聰妻劉氏是一位勸君從善的賢婦,其夫乃十六國漢國的第二代君主劉聰,劉聰在劉淵死后殺太子劉和自立,在其妻呼延氏死后納劉氏。劉氏的主要事跡是諫阻劉聰怒殺勸諫他的大臣。劉聰寵愛劉氏,欲為之大興土木遭到臣下非議,“聰大怒,將斬之”,“劉氏私敕左右停刑”,并上書勸阻劉聰,認為在天下遠沒有一統(tǒng)安定之前就大興土木為一婦人營造宮殿不但有損劉聰?shù)氖サ?,更會讓劉氏本人留下罵名,最后造成“人怨國疲,咎歸于妾,距諫害忠,亦妾之由[4]卷九六,2519”的后果。劉氏的這番話自然起到了諷諫之效:“聰覽之色變,謂其群下曰:‘朕比得風(fēng)疾,喜怒過常。元達,忠臣也,朕甚愧之。’以娥表示元達曰:‘外輔如公,內(nèi)輔如此后,朕無憂矣[4]卷九六,2520。’”劉氏的傳記雖是記載其婦德,實際上史臣選取劉氏諫阻劉聰?shù)氖论E并將劉氏的疏章和劉聰“外輔如公,內(nèi)輔如此后,朕無憂矣”的話為讀者呈現(xiàn),一方面是官修正史的封建教化與借鑒功能的體現(xiàn),以提醒臣下乃至內(nèi)宮都要時刻勸諫帝王。也構(gòu)建了一種史臣心目中理想的宮廷內(nèi)外秩序,這種秩序能夠防止歷史上出現(xiàn)的皇帝“為美色所惑”的情況發(fā)生,而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不但讓皇帝蒙上惡名,更讓相關(guān)女子受到牽累。
苻堅妾張氏也是“明辯有才識”,她反對苻堅的伐晉之舉。苻堅一意孤行,張氏料其必敗請從,苻堅兵敗壽春后張氏自殺。婦女之言行本就有襯托男子之行的作用,其潛在意味是“連女子都能想到做到的事情,男人難道做不到?”史臣用張氏反對苻堅“入寇江左”的言行,用來表達苻堅的舉動顯非明智之舉。同時張氏的話“湯武之滅夏商,因人之欲也。是以有因成,無因敗……妾聞人君有伐國之志者,必上觀乾象,下采眾祥。天道崇遠,非妾所知。以人事言之,未見其可[4]卷九六,2522”也宣揚出來這樣的一個道理:滅人之國,奪人政權(quán)必需符合天命人事,才能合情合理,否則即是叛亂,是亂臣賊子。換一個角度講,符合了天命人事,即是眾望所歸的義舉。由此觀之,司馬氏篡權(quán)、劉裕殺桓玄就都算義舉了。若著眼于唐代,則唐代隋行大統(tǒng),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都是合情合理的了。
慕容垂妻段氏,“少而婉慧,有志操”,是燕國國主慕容垂的皇后,慕容垂欲立太子慕容寶,段氏謂垂曰:“太子姿質(zhì)雍容,柔而不斷,承平則為仁明之主,處難則非濟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業(yè),妾未見克昌之美。遼西、高陽二王,陛下兒之賢者,宜擇一以樹之[4]卷九六,2524”慕容垂并沒有采納段氏的建議,段氏遺憾的告訴她的妹妹:“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為驪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4]卷九六,2524”慕容垂之妻段氏與本傳傳首的女子——辛憲英一樣,都表現(xiàn)出對皇帝的兒子和社稷的興趣。史臣借段氏之口告訴讀者皇帝選擇哪位兒子繼承帝業(yè)是非常重要的,不一定拘于某些特定的規(guī)則,如嫡長子等,如果立錯了兒子,則社稷不免有覆亡衰敗的危險。
盡管《晉書·列女傳》對于智慧型女性的記錄與褒獎之勤是歷代正史中所獨有,但是,這些智慧型女性的加入并不能說明《晉書·列女傳》體現(xiàn)了較為進步的女性觀。
如前文對本傳中十位主要賢慧型傳主的分析,除四人采自《世說新語》,加以筆削,反映了南朝時期的社會風(fēng)氣對本傳的影響之外,其余的傳主在史臣對其刻畫上,雖采東晉南朝的筆法,對女子的某些品頭論足、知人論事的事跡加以渲染,實際上卻都蘊含著對唐皇朝的維護和對唐太宗本人進行“回護”的因素在其中。
貞觀二十年,唐太宗下《修晉書詔》已經(jīng)詳細闡述了他們所要呈現(xiàn)后人的,他們重修晉史的原因,在此不再贅述?!稌x書》作為封建官修正史的代表作,統(tǒng)治者雖然一言再言其實錄精神,但即使是“實錄”,通過一系列屬詞比事和褒貶筆削后,仍可以達到封建正史的“回護”、“勸化”、“衛(wèi)道”、“正名”的政治目的。
我國自有歷史記載起,我國的歷史學(xué)就與封建政治緊密相連。盡管《晉書》作為唐官修紀傳體正史的最后一部,其編纂規(guī)模之大、史官分工之嚴謹?shù)榷歼h非《隋書》等所及,它所取得的各項成就以及史學(xué)上的意義非常巨大,但我們在吸取《晉書》編纂的寶貴經(jīng)驗的同時,在利用《晉書》作為史料研究兩晉歷史時,若不對其進行史學(xué)史上的反思,將其中史臣如是筆削褒貶的用心梳理出來,往往只能得到扭曲的歷史的真實。一些文章在寫《晉書·列女傳》時,或分析列女的女性形象以期找到此時代女性的各種面貌及其特質(zhì);或分析其中的女性入史的選材標準認為《晉書》的女性觀比較開放;即使有文章對《晉書·列女傳》的選材標準作統(tǒng)計與分析,以期找出史臣撰述旨趣的所在,也未能注意到《晉書·列女傳》中的政治因素所起到的作用。
雖然《晉書·列女傳》對有智慧有見識的才智之女作了豐滿的描述,但是除了少數(shù)人是用來反映兩晉的名門望族女性的風(fēng)度之外,大多數(shù)的傳主都是為唐皇朝和唐太宗做不同程度、不同側(cè)面的回護。無論是這些女性認同司馬懿和劉裕,還是發(fā)表對皇位繼承人的看法(唐太宗自身的皇位繼承與貞觀年間的太子問題),抑或是借她們之口來說明賢君從諫的重要性,總而言之,就是在告訴讀者唐皇朝和唐太宗無論用何種手段取得現(xiàn)在的政治地位都是有理可依的,同時也是為唐太宗的后人提供借鑒?!稌x書·列女傳》的取材范圍雖較之后世的“烈女”型《列女傳》為廣,但是其政治“回護”的色彩卻較后代諸《列女傳》為濃。
[1][唐]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瞿林東.中國史學(xué)史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34.
[3][唐]劉知畿.史通新校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529.
[4][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衣若蘭.女性入史:歷代正史列女傳之編纂[C]//臺北:中國明代研究學(xué)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2004-01-10//http://tieba.baidu.com/f?kz=78755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