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軒
[鄭州大學,鄭州 450006]
黃帝文化,是黃帝時代以黃帝為首領的黃帝部族在廣袤的古代中原大地上創(chuàng)造出的物質(zhì)財富、精神財富及所形成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的總和。黃帝時代,生產(chǎn)力得到一定發(fā)展,涌現(xiàn)了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制定歷法、燒制陶器、建造舟車、修筑宮室、種植五谷、飼養(yǎng)家畜、養(yǎng)蠶織綢、垂衣而治、音樂繪畫等。黃帝時代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幾乎都被后代所繼承并與其他地區(qū)的文明相互交融并不斷發(fā)展,才有了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正如著名學者錢耀鵬先生所說,“隨著考古學的發(fā)展,人們對于新石器時代基本文化特征的認識日趨全面。作為人類社會與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之一,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世界古文明地區(qū),幾乎所有的文明要素都是這一時期奠定的。”[1]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輝煌燦爛,其奠基時期也正是中國中原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即黃帝時代。因此,從尚黃習俗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研究黃帝文化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影響,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加深對黃帝文化和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有一個引人注意的現(xiàn)象,就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對服飾色彩的選擇大多以黃色為尊。這種尚黃習俗形成于黃帝時代,并且由于黃帝的崇高威望與黃帝文化的歷史地位與持久影響使這一習俗得以沿襲和不斷發(fā)展。尚黃習俗的產(chǎn)生是以中國長期的農(nóng)耕文明中形成的崇日拜土觀念為基礎,在黃帝時代發(fā)展為華夏先民的共同習俗,尤其在服飾色彩方面,后經(jīng)流傳甚廣的“五行”學說與佛教、道教的渲染,黃色在中國文化中也被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涵:中國人是黃種人,黃土高原、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先祖,黃色是陽光的顏色,象征光芒萬丈,普照四方;黃色是土地的顏色,象征孕育萬物;黃色是黃金的顏色,象征財富;黃色還是皇色,象征權(quán)勢與高貴等等。因此,黃色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中歷久不衰的尊崇之色。
馬克思說過:“人們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2](P603)黃帝時代是華夏先祖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集大成時代,但黃帝時代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在前人基礎上的繼承和發(fā)展。在黃帝時代以前中華先民已經(jīng)對黃色情有獨鐘,在《山海經(jīng)》中多處有所反映。如:“中皇至山,其上多黃金。”[3](P32)“歷石之山,其陽多黃金?!保?](P166)“女幾之山,其下多黃金。”[3](P142)“大荒之中……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3](P265)“西北海之外……有兩黃獸守之”[3](P248)等。
到了黃帝時代,中原地區(qū)的農(nóng)耕文明有所發(fā)展,由于太陽和土地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作用和人們對客觀現(xiàn)象認識的有限性,自然產(chǎn)生了對太陽和土地的崇拜。黃色既是太陽光的顏色,也是土地的顏色。這樣一種來自太陽、土地的自然之色,被認為是與生產(chǎn)、生存、生命相關的顏色。而且從色彩本身來說,由于黃色的波長適中,是色相中光耀度最高的顏色,黃色給人的色彩印象是輝煌、醒目,給人的心理感覺是溫暖、和諧、舒適。在農(nóng)耕部族崇日拜土的原始觀念基礎上,色彩方面的“尚黃”傾向就極易產(chǎn)生。這樣,在原始部落趨向統(tǒng)一、融合的黃帝時代形成尚黃習俗是十分自然的。
尚黃習俗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影響最早見于史書中有關黃帝時代服飾的一些記載。例如《說苑·辨物》記載,黃帝時代在舉行盛大的祭禮前黃帝都要“備黃冕……齋於中宮。[4](P475)《逸周書·月令解》載 “天子 (黃帝)居太廟太室,乘大軻,駕黃騮,載黃旂,衣黃衣,服黃玉?!保?](P21)《禮記·郊特牲》也載黃帝 “黃衣黃冠而祭”。[6](P122)《韓詩外傳》卷八載“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nèi)和平……于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于宮。[7](P277)高辛的《大戴禮·五帝德》亦載:“春夏乘龍,秋冬乘馬,黃精獻衣,執(zhí)中而獲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順。[8](P121)這些記載都表明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的尚黃現(xiàn)象形成于黃帝時代的祭禮服飾。
甚至“黃帝”這一稱謂的產(chǎn)生,也與尚黃觀念不無關聯(lián)。 “黃”色代表著無上的尊貴。華夏民族的先民及后裔們用“黃帝”來稱呼他們心目中最崇敬的遠古部族首領,賦予了“尚黃”觀念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尊族特色,而對黃帝的崇敬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華夏族的尚黃觀念?!包S帝”之“黃”亦是贊其“有土德之色”。《白虎通義》釋黃帝之義曰“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9](P40)
由于黃帝在中華文明史上享有的始祖地位,使黃帝時代所創(chuàng)立的尚黃習俗極易引起歷代人在心理上的普遍認同與共鳴,使黃色成為吉祥、尊貴的代表。人們用“黃”與“帝”稱呼位于五帝之首的這位華夏氏族孕育之際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即是明確地表達了華夏先民對這位新石器時代的部族領袖的敬重,以及對他在祭禮時開創(chuàng)的尚黃習俗的尊同。是對中華始祖的尊崇與民族認同感在色彩觀上的表達, “黃”色由此正式成為華夏族的尊崇之色。
《周易》就明顯受到了尚黃觀念的影響。在《周易》的經(jīng)文中,凡出現(xiàn)“黃”的事物為喻,其占斷便是大吉大利。如黃壽祺、張善文的《周易譯注》 “離卦第三十篇”中寫道:“(離)六二,黃離,元吉?!贬尀椤包S離,元吉:黃,中之色。是用‘黃’色喻六二居中,能以柔順中正之道附麗于物,故獲元吉。即,保持中正的黃色附麗于物,至為吉祥?!本o接著下文中又說:“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亦表達了同樣的意思。”[10](P159)
據(jù)記載,西周初年武王伐封就用涂金的“黃鉞”作兵器,兼作儀仗。春秋時期以黃色代表正統(tǒng)及其他一些美好的東西。如《詩經(jīng)·邶風·綠衣》中的“綠兮衣兮,綠衣黃裳”,[11](P55)就是用以諷刺尊卑不分、上下顛倒?!对娊?jīng)·豳風·七月》說:“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11](P265)是說王公貴族的服裝多為黃色。《詩經(jīng)·小雅·都人士》曰:“彼都人士,狐裘黃黃”,以黃說狐裘,這里“黃黃”是贊美、美好的意思。[11](P468)
由于服飾色彩本身的符號作用,所以表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歷代君王帝后的服飾色彩。帝后服飾不可避免地要與政治、歷史、文化等因素緊密相連。為顯示其地位的至高無上與君權(quán)神授的合理性,在確定服飾色彩時,往往從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出發(fā),選擇君王服飾的色彩,使服飾色彩賦有政治含義和標示性作用,起到見服色而辨其權(quán)威的效果,以取威懾臣民之效。
中國古代服飾的色彩觀雖然由于五行說和五德終始說的影響出現(xiàn)過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尊黑等,但到了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習俗形成并趨向穩(wěn)定的漢代又重新確立了黃色的尊崇地位。這一過程說明尚黃在中國古代社會有深厚的社會根基和思想根源,所以形成于黃帝時代的尚黃習俗得到歷代人士的贊同和渲染,使這一習俗久遠流傳。
但即使在五行說、五德終始說影響下選擇崇尚其他顏色的朝代,尚黃觀念也依然存在。例如周代尚赤,但周天子的禮服在季夏時節(jié)也使用黃色。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建立秦王朝,雖稱得水德尚黑,但黃色也沒有完全被放置?!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說: “子嬰度次得嗣,冠玉冠,佩華紱,車黃屋”。[12](P62)盛行于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將“金、木、水、火、土”分別賦予了“自、青、黑、赤、黃”五色?!瓣庩栁逍小敝g相克、相合、相生的內(nèi)在關系對中國古代的服飾色彩觀產(chǎn)生了極深的影響。戰(zhàn)國后期陰陽家鄒衍將五行說改造為五德終始說,宣稱土、木、金、火、水五行分別代表不同的王朝,周而復始,相生相克。鄒衍的學說由于順應了改朝換代的需要,所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些都對中國古代的尚黃習俗的沿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尚黃習俗在漢朝獲較大發(fā)展?!妒酚洝し舛U書》載魯人公孫臣上書漢文帝曰:“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黃。”[12](P183)此公的上奏雖未能馬上見效,但的確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至漢武帝時,漢武帝對“五行說”以及“漢為土德”之說深信不疑。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后,于太初元年下令改歷, “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保?2](P119)黃色由此正式進入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活,成為漢王朝國運昌盛的象征。漢王朝是繼秦朝之后中國古代的又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國力強盛,歷經(jīng)四百多年,其思想、文化、藝術(shù)等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極為深遠,尚黃的習俗也因此更加廣為流傳延續(xù)。漢代佩綬制度規(guī)定,黃赤綬只有皇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才可以佩戴,由此可見黃色在當時的尊貴地位。由于尚黃習俗的深刻影響, “黃”有代表天道,代表政權(quán),代表正統(tǒng)之義,以至于本意反對皇權(quán)的農(nóng)民起義軍也打出“黃”的旗號。例如東漢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張角便自稱“黃天”,他所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將士人人頭包“黃巾”,史稱“黃巾軍”,黃巾軍打出的口號則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對于漢以后的尚黃現(xiàn)象古書中亦多有記載。如《魏書·李彪傳》曰:“故夏卑宮室而惡衣服,殷湯寢黃屋而乘輅輿”。[13](P238)東晉王嘉的《拾遺記》說黃帝“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稱王也。時有黃星之祥”。[14](P32)南北朝詩人謝朓在《始出尚書省詩》中曰: “惟昔逢休明。十載朝云陛……黃旗映朱邸?!保?5](P151)《隋書》也曾載:“秋七月乙卯,上始服黃,百僚畢賀”。[16](P10)
至唐朝,尚黃現(xiàn)象更有所發(fā)展。雖然唐朝服飾多姿多彩,但黃色仍為皇家所獨攬專用。唐高祖武德初年,唐高祖下詔禁止普通人服黃色,“黃袍”遂成為帝王專服。自此,“黃”色成為“皇”之色。《新唐書·李泌傳》說:“泌入議國事,出陪輿輦,眾指曰:‘著黃者圣人,著白者山人。[17](P4632)其中 “著黃者”是指唐玄宗。唐代帝王崇尚黃色,穿的是黃色龍袍?;屎笠泊S袍,只不過袍上繡的不是龍而是鳳凰圖案。初唐時,按規(guī)定,四品宦官可以穿黃色官服。到唐中宗執(zhí)政時,七品以上宦官就可以穿黃色衣服。所以,這時穿黃色衣者眾多。到了唐玄宗時代,宦官地位更加提高,宦官只要能討得皇上歡心,可以立刻加授三品官銜,賞穿黃色官服,但宦官的官服上不繡龍。其他官吏穿黃袍將被視為謀反。唐高祖亦是以儲黃袍、巾帶為常服。唐代不僅在皇家服飾上尚黃,而且在婦女的面妝上也尚黃。最為流行的額黃即在額頭上涂抹黃色。額黃雖起源于南北朝,但至唐代更為盛行。唐代傳世畫作以及唐代出土的陶俑及墓葬壁畫中婦女形象多飾有額黃,這在著名的唐詩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白居易的《時世妝》中:“斜紅不暈赭面狀”;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中:“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此處鴉黃即指額黃);李商隱的《蝶》中“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等,所吟詠的都是這種妝飾。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jīng)濟與文化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尚黃觀念愈加流行。自陳橋兵變,趙匡胤披上黃袍,就意味著成了皇帝,至此,黃色具有了更深的政治意義, “黃袍加身”成了登基稱帝、君臨天下的同義語。這使黃色的使用范圍擴至極致。凡與“皇”家有關的一律加“黃”字。戶口冊籍,封面用黃色,稱為“黃冊”;發(fā)布殿試中試者名單用黃紙書寫,稱為“黃榜”,宮廷重地亦稱“黃門禁地”。黃色代表的權(quán)勢與尊貴更加處處彰顯無遺。如宋代天子衫袍,有三種服色,第一種就是赭黃、淡黃袍衫,在大宴時穿用?!端螘し鹬旧稀氛f:“帝堯之母曰慶都,生于斗維之野,常有黃云覆護其上?!庇帧端螘し鹬旧稀份d漢代術(shù)士嘗言:“黃旗紫蓋,見于斗牛之間,江東有天子氣?!保?3](P237)還有《水滸傳》里梁山好漢的“替天行道”的義旗也是黃色。甚至宋人對黃色花卉也情有獨鐘,牡丹名品“姚黃” (花朵色黃)幾乎一直是供不應求,宋朝時每年必須向京師專供,才能滿足宋朝宮廷對“姚黃”的需要。民間人士在市場上購買姚黃則需付出“一枝千錢”。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雖然規(guī)定官員服色以赤色為尊,但同時還規(guī)定,黃色為皇家專用,而官吏軍民的服裝,均不許用這黃色,違者即屬觸犯法律。明代賜給大臣表示權(quán)力,懲罰官吏的有“黃棍”;高級官員的儀仗有“黃線傘”。據(jù)《明史·輿服志》載,(洪武)十六年定 (天子),衰冕之制,玄衣黃裳;天順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玄黃、柳黃、姜黃、明黃及諸紫色,違例者治以重罪。
清朝對黃色的崇拜在服飾體系中達到了極致。在服飾色彩中,黃色是皇家的首選專用色。在黃色體系中,清朝統(tǒng)治者認為地位最高、等級最高的是明黃色。所以清朝規(guī)定明黃色為皇室專用。例如從清朝朝服來看,按服飾制度規(guī)定,清朝皇帝的冬朝服和夏朝服使用的都是明黃色?;实垡韵缕渌说某伾珓t另有規(guī)定,皇子的朝服是金黃色;但親王、親王世子、郡王以及民公、侯、伯的朝服,不得使用黃色更不能用明黃色;還有皇帝的端罩的里子是明黃色緞里,皇子端罩是金黃色緞里,而親王世子、郡王、貝勒、貝子端罩的里子都不得使用黃色?;实鄣凝埮凼褂妹鼽S色 (龍袍只有皇帝可以穿用,皇帝以下王公貴族皆用蟒袍),皇太子的蟒袍是杏黃色,皇子的蟒袍是金黃色。此外,清朝宗室及有功之臣可佩戴“黃帶”,有功之臣還可得皇帝賞賜的“黃馬褂”,凡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護軍統(tǒng)領均服黃馬褂,皇帝巡幸時,啟從乘輿,以壯皇威。還有,清朝的國旗也是“黃龍旗”。
太平天國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運動,也同樣深深受到了中國古代尚黃習俗的影響。據(jù)資料顯示,天王洪秀全的王冠是黃色的,用純金制成,列王至丞相穿黃緞袍,列王至總制用黃馬褂。1860年,天王洪秀全發(fā)布的《諭蘇福省所屬郡縣四民詔》是用黃紙印刷的?,F(xiàn)存于太平天國博物館的團龍馬褂是太平天國高級官員穿用的官服,是以數(shù)種彩線在黃緞上繡制的。1864年,湘軍攻入天京后,掘出洪秀全的尸體,發(fā)現(xiàn)其尸體是用黃色綢緞包裹的。
中國古代的尚黃觀念波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宗教領域也不例外。佛教與道教在中國古代是影響較深的兩門宗教,二教都與黃色有不解之緣,均對黃色推崇備至。佛教視黃色為神圣之色,從佛殿裝飾到僧人著裝,以至佛教徒獻給佛像的“黃單”,均為黃色,以示對佛的虔誠。黃色象征高貴和權(quán)勢、地位,因此,佛教寺廟中的方丈要穿杏黃袍,著杏黃色布襪,腳蹬純黃色福字履。不論方丈上殿或是迎賓、外出均如此著裝。道教的尚黃比起佛教有過之無不及。道教崇拜黃帝的“服黃衣戴黃冕”,所以道士皆尚黃,一般使用黃色頭飾,道士也習慣被稱為“黃巾”。雖然道士的常服可采用其他色彩,但在重要場合和儀式上穿著的服裝多采用黃色,例如受戒儀式上穿著的“戒衣”就是黃色。道教與五行五色學說聯(lián)系緊密,在五行五色學說中,土為黃色,而道教也認為土是“萬物之母”,土德最厚;道教賦予“道”以化生萬物之父的地位。并由此推衍出“天生地養(yǎng)、天父地母”。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就說:“天,父也。地,母也?!?“地者,人之真母。”故道教尚黃更是非常自然的。
尚黃習俗不僅存在于漢族,對少數(shù)民族也有很大影響。例如藏傳佛教也崇拜黃色;在維吾爾族文化里,黃色同樣象征著“豐收、陽光、高貴”;在畬族文化中黃色代表著豐收;尚黃還是彝族色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將玉與人性相融合的文化。玉佩是中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有“古之君子必佩玉”的傳統(tǒng)。黃玉由于其特有的色澤更有著不一般的地位,在中國玉文化中最為尊貴并且具有神秘性,為皇室與宗教專用。在紅山文化遺址和良渚文化遺址等處都有黃玉制成的玉器出土,這些玉器表征著黃玉在遠古時代具有的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和田玉中數(shù)黃玉最稀少而且非常漂亮,因此價值昂貴。田黃石就更是價值不菲的珍品。不僅因為其藏量稀少,更由于其與尚黃習俗有關。近日報載“田黃的收藏價值是與中國古代尚黃……密切相關的。它有著‘福、壽、田、黃’之寓意,故被人稱為‘帝石’。”其市場價值逐年上揚。[18](P67)由此可見黃帝時代尚黃習俗的影響至今尚存。
從中國古代尚黃習俗的產(chǎn)生、形成與演變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黃帝文化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深刻影響,同時看到了黃帝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與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根深蒂固的。黃帝文化不愧是對中國社會從古至今影響至深的始祖文化,認真研究和弘揚黃帝文化,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xiàn)代價值,對弘揚華夏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實現(xiàn)中國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 錢耀鵬.略論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征與起始標志 [J].西部考古,2012,(10).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山海經(jīng) [M].方韜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4] 劉向.說苑譯注 (第18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 孔晁.逸周書卷 (第6卷)[M].
[6] 戴勝.禮記 [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8.
[7] 韓嬰撰,許維遹校譯.韓詩外傳 [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 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 王云五主編.班固撰.萬有文庫第二集七百種白虎通義上中下 [M].
[10]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 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 司馬遷.全本史記大全集 (第一卷)[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13] 楊端志.漢語史論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8.
[14] 陳習剛.鄭州與黃帝文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15] 陳冠球編注.謝宣城全集 [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
[16] 魏徵.隋書 (1)[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7]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 曹麗秋.精品田黃領銜玉石市場 [J].藝術(shù)市場,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