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珍
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石埠衛(wèi)生院,廣西南寧530008
清肝利膽化濕法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的臨床研究
李日珍
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石埠衛(wèi)生院,廣西南寧530008
目的研究分析清肝利膽化濕湯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間收治的86例慢性膽囊炎患者,將其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每組各43例,給予對照組采用消炎利膽片治療,給予研究組采用清肝利膽化濕湯治療,比較兩組療效與復發(fā)率。結果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4%,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隨后通過6個月的隨訪,對照組復發(fā)率20.9%(9/43),研究組則為2.3%(1/43),兩組相比差異明顯(χ2=6.54,P=0.02)。結論采用清肝利膽化濕湯治療慢性膽囊炎,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清肝利膽化濕湯;慢性膽囊炎;消炎利膽片;療效;復發(fā)率
慢性膽囊炎作為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疾病之一,得這種疾病的患者病程有一定的慢性遷延性,且易反復急性發(fā)作。該病主要由于膽道系統(tǒng)受到寄生蟲、病毒性肝炎、細菌感染及結石阻塞等影響繼而和急性膽囊炎蔓延形成[1]。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促使慢性膽囊炎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為研究分析清肝利膽化濕湯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該研究選取該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間收治的86例慢性膽囊炎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86例慢性膽囊炎患者為該研究對象,8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2]:年齡在60歲以下(包括60歲);膽管無梗阻,且膽囊無顯著性萎縮。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該研究。排除患有相關急性膽道疾病、過敏體質及妊娠哺乳期婦女。然后隨機將86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每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齡(45.5±5.8)歲,平均病程(4.7± 2.2)年;研究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齡(46.1±5.7)歲,平均病程(4.9±2.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消炎利膽片治療,該藥為國藥準字號:Z45145852,6片/次,3次/d,口服。
研究組采用清肝利膽化濕湯治療,藥方組成成分:甘草9 g,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川諫子、柴胡、延胡索、黃芪各12 g,龍膽草、生地、當歸各15 g,隨癥適量加減。同時給予伴隨有惡心納差患者加用半夏9 g,陳皮12 g;身黃患者加用大黃9 g,茵陳12 g;隱痛患者加用麥冬、沙參各15 g;膽結石患者加用海金沙、金錢草各15 g;腹脹便秘患者加用大黃、芒硝各6 g,1劑/d,用400 mL開水煎煮早晚各1次溫服,28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相關內容評價兩組治療效果:顯效:療效指數(shù)≥70%;有效:療效指數(shù)在30%~70%之間,包括30%在內;無效:療效指數(shù)<30%。治療1個療程后對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比較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 19.0統(tǒng)計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用n(%)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4%(35/43),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40/43),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43,n(%)]
2.2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通過6個月的隨訪,對照組復發(fā)率20.9%(9/43),研究組則為2.3%(1/43),兩組相比差異明顯(χ2=6.54,P=0.02)。
3.1 慢性膽囊炎發(fā)病機理
慢性膽囊炎這種疾病多由急性膽囊炎長久失去有效治療所致,并且多數(shù)患者伴隨有膽結石。采用西藥抗感染藥物難以獲得良好效果,并且患者極易產生耐藥性。膽囊處于右肋部位,患者發(fā)病以多次右上腹適疼痛為主要癥狀,且伴隨有納差、腹脹及噯氣等不良癥狀,歸屬于中醫(yī)學“膽脹”與“脅痛”范疇。且膽系和肝同屬于主機體疏泄之司,互為表里,彼此相互影響,其中肝是剛臟,惡抑郁而喜條達,而膽可以化肝臟余氣變?yōu)槟懼诨颊呦?,通降為機。久病失治或者外部邪氣侵襲肝膽誘發(fā)肝膽疏泄失司,導致氣機郁滯不通,水液不運繼而轉變?yōu)闈裥?,當氣機長久郁滯不通則生郁火,濕熱相互交織,絡脈失和而導致患者右肋疼痛,繼而肝木乘于脾土,導致脾胃受納失司而發(fā)生納差、噯氣等癥狀。慢性膽囊炎患者多數(shù)是由肝膽濕熱引起,治療該病需要在清肝利膽的條件下進行辨證治療[4]。
3.2 清肝利膽化濕湯方解
清肝利膽化濕湯配方中以龍膽草清肝利膽除濕氣作為君藥,從上可以清除肝膽之火,從下可以排瀉肝經濕熱;黃芪則有清熱除濕功效,柴胡有疏肝化郁功效,梔子有清熱解毒功效,三種草藥同為臣藥,輔助龍膽草起到良好的清肝利膽功效。延胡索與川諫子有疏肝除熱止痛的功效,可急速治標緩慢治本;生地與當歸益陰可以補血養(yǎng)肝,預防清瀉藥物過量使用而傷及肝臟;澤瀉與車前子有除熱滲濕氣利尿的功效,可輔助君藥臣藥排泄?jié)裥爸畾猓桓什菽苷{和各位中藥,緩解病痛兼為佐使借助柴胡引藥歸入肝經。依照不同患者體質差異,各味藥可以酌情增減劑量,各味藥聯(lián)合使用,發(fā)揮清肝利膽、護正保本的作用。該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4%,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隨后通過6個月的隨訪,對照組復發(fā)率20.9%(9/43),研究組則為2.3%(1/43),兩組相比差異明顯(χ2= 6.54,P=0.02)。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5]相吻合。
3.3 清肝利膽化濕湯作用機制
3.3.1 促進膽汁分泌、排泄外界因素誘發(fā)膽道排空障礙或者膽管梗阻,繼而導致膽汁濃縮滯留,這是促使膽囊出現(xiàn)炎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長時間炎癥影響下,降低膽囊黏膜上皮細胞正常選擇性吸收磷脂、膽汁膽固醇的能力,并增加黏糖蛋白分泌,導致膽汁的理化性質出現(xiàn)改變,當磷脂、膽汁酸及膽固醇三種物質的含量比例不合理,則易于形成結石。而黏膜上皮細胞由于吸收了過量膽固醇,被巨噬細胞吞噬而形成泡沫細胞,隨著泡沫細胞越來越多,導致局部黏膜越來越多,并向黏膜表層隆起,導致膽固醇性息肉形成,繼而為結石形成奠定基礎。二者均會促使膽道梗阻嚴重化,從而硬性膽汁排出,導致患者病情發(fā)生惡性循環(huán)。所以確保其膽道暢通無阻,膽汁排泄正常,可以有效消除炎癥[6]。清肝利膽化濕湯中柴胡、川諫子及黃芪、大黃等通過不同機制均起到利膽功效,有利于患者正常分泌膽汁,收縮膽囊。且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大黃胡湯可以提升膽汁中的膽汁酸含量,同步降低糖蛋白、膽紅素含量,控制結石病理性膽汁形成,消滅促使炎癥嚴重化的相關因素”。
3.3.2 抗菌并控制細菌移位健康人的膽汁無細菌,細菌主要通過腸腔十二指腸乳頭逆行進入膽道,或者在機體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由淋巴、血液及附近器官通道進入。目前檢出率最高的為大腸埃希菌。近些年來,隨著臨床廣泛使用抗生素,出現(xiàn)了不同類型的耐藥菌群,促使膽系感染菌株發(fā)生一定的改變,菌群結構隨之改變,臨床效果隨之降低。清肝利膽化濕湯中金錢草、川諫子、黃芪、大黃等藥物有良好的廣譜抗菌效果,同時黃芪和大黃聯(lián)合應用能夠有效消除大腸桿菌多重耐藥質粒,大黃素還可以消除金黃色葡萄球菌抗生素產生的耐藥質粒[7]。清肝利膽化濕湯既可以直接抑制殺滅細菌,又可以調節(jié)患者身體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并預防因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而促使腸道細菌轉移至膽道、感染擴散的不良跡象。
3.3.3 抗炎鎮(zhèn)痛效果清肝利膽化濕湯中的金錢草、黃芪、大黃、柴胡等有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療效。其中柴胡中含有揮發(fā)油、皂貳,黃芩中含有黃芩素成分,其具有抗炎性滲出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肉芽腫生長。同時針對各種因素導致的炎癥介質釋放、結蹄組織、白細胞游走均有一定影響。有醫(yī)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大柴胡湯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其通過控制化學介質游離進而控制患者局部炎癥,再解除其全身的皮質醇-ACTH分泌,進一步激活垂體-腎上腺內分泌體系,調節(jié)生物作用而起到良好的抗炎效果。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清肝利膽化濕湯主要是由大柴胡湯加減形成的,而大柴胡湯有調節(jié)小腸運動、保護胃黏膜、肝臟、調節(jié)脂質代謝的多種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因慢性膽囊炎誘發(fā)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所致的噯氣、上腹飽脹等不良癥狀[8]。由此可見清肝利膽化濕湯治療濕熱型慢性膽囊炎主要是通過多靶點、多種層次發(fā)揮整體效果的。而中醫(yī)主要利用辨證施治,當方藥配伍以后,和單味藥物的藥理功能不完全相同,其余藥理機制是否對該病有治療效果,需要進行實驗驗證。
總之,采用清肝利膽化濕湯治療慢性膽囊炎,有利于消除感染、炎癥及濃縮膽汁對于黏膜上皮的損害,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魏葉帥.清膽化濕湯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3(5):103-105.
[2]王晶.清肝利膽方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76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
[3]梅雪峰.清肝利膽湯治療120例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療效[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7(9):163-165.
[4]張晨光.利膽湯對慢性膽囊炎濕熱證舌苔的影響及臨床觀察[J].醫(yī)學綜述,2012,8(24):185-186.
[5]張桂華.慢性膽囊炎96例的中醫(yī)辨證治療與護理分析[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5(2):103-104.
[6]杜宇,侯仁義.利膽理氣湯治療慢性膽囊炎的超聲觀察[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10,3(2):106-107.
[7]李樹翠,馮儉張.采用“一測多評”法測定大黃及其制劑中大黃蒽醌類成分的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8(10):132-134.
[8]田利鮮.柴胡的藥理作用和臨床運用[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8,3(1):59.
R25
A
1672-5654(2014)12(a)-0188-02
2014-09-02)
李日珍(1968-),男,大專,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內分泌代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