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飛,艾勇誠,陳 駿,潘 牧
(1.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0;2.武漢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223)
流場尺寸影響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的性能[1]。Y.G.Yoon等[2]研究了平行流場尺寸對電池性能的影響,發(fā)現減小脊背寬度,有利于提高性能;S.Maharudrayya等[3]研究了直流道壓損的情況,認為處理好流場通道和脊背尺寸能實現流場壓損的均勻分布;熊濟時等[4]用Fluent軟件模擬計算流場尺寸,發(fā)現流場深度為0.4 mm時,電池的性能最好。
通常,寬脊背流場會減小接觸電阻,使電池性能得以提高,但會使相應的流場通道減小,影響氣體傳質。本文作者分別確定了陰、陽極流場脊背的最大寬度以及流場通道的最小寬度,并按相應的尺寸組合成單體電池進行測試,確定了接觸電阻和氣體傳質兩個因素對電池性能影響的大小。
計算的幾何模型主要由膜電極組件(MEA)及流場組成。單體電池在正常情況下運行時,氣體首先擴散到流場通道上的MEA中,再由其他方式擴散到脊背上的MEA中,脊背處氣體的濃度隨著脊背長度的增加而減小。為使脊背上的MEA得到充分利用并產生電流,脊背處存在一個最小的氣體濃度;氣體濃度又與脊背長度有關,因此該模型主要是推導脊背處氣體濃度與脊背長度的關系。假設電池為穩(wěn)態(tài)運行,溫度分布均勻,氣體為理想氣體且供氣系統(tǒng)正常運行。
流場脊背上任意位置x處相對于(x+Δx)處的質量平衡式為:
因為是穩(wěn)態(tài)擴散(空間任意一點的濃度不隨時間變化,擴散通量不隨位置變化),所以積累率為零,且擴散速率為擴散通量乘以截面積,于是:
式(2)中:Jx為脊背位置x處的擴散通量,J(x+Δx)為(x+Δx)處的擴散通量,A為脊背的截面積。式(2)除以體積(A×Δx),可重新整理為:
當Δx取很小的值時,式(3)即成導數的定義式:
從式(4)可知,擴散通量J沿著脊背位置x的擴散通量為0,-dJ為擴散通量的導數,dx表示沿脊背位移的位置。
菲克定律見式(5):
式(5)中:dc為脊背位置x處的濃度梯度的導數,D為擴散系數。將式(4)、式(5)結合可見,若D為常數,則:
式(6)中:?為二階倒數的符號,c為脊背位置x處的濃度梯度。由此可見,脊背位置x處濃度梯度的二階導數為0。此微分方程確定的兩個條件如表1所示。
表1 在不同流場位置處的氣體濃度Table 1 Gas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flow field location
由式(7)、(8)在標準狀況下計算x1處的陰、陽極氣體濃度,根據文獻[5]的數值模擬x2處的陰、陽極氣體濃度。
式(7)、(8)中:P為流道處氣體的壓強;V為流道處氣體的體積;N為流道處氣體的物質的量;R為理想氣體常數;T為熱力學溫度。
兩次積分式(7),得到:
式(9)中:a和b為一元線性方程的兩個系數,x指在脊背的位置x處;C(x)為脊背位置x處的氣體濃度函數值。根據表1提供的兩個條件,得出氣體濃度與流場位置的一元線性方程。根據文獻[6]關于PEMFC陰極數值模擬分析可知,氧氣、氫氣濃度至少分別達到1.5 mol/m3和3.0 mol/m3時,才能在反應界面上產生局部電流。由此計算可知,陰、陽極板的最大脊背寬度分別為2.0 mm和2.2 mm。
根據李云峰[7]的研究,直通道流場的壓降為:
式(10)中:ΔPv為流道場的壓降,τ為層流的拽力系數,表達式為式(11),ΔLM為通道的長度(50 mm),v為每條通道的氣體流速,dhyd為流體流經的水流管徑,ρair為氣體密度。
式(11)中:μ為氣體的粘度系數,空氣、氫氣分別對應為2.1 ×10-5Pa·s和1.01 ×10-5Pa·s;Re為雷諾數;Ф 為校正因子,對于橫截面為矩形的通道為0.88,表達式為:
式(12)中:A為管徑的橫截面積,UM為橫截面的周長,b為通道的寬,h為通道深度(0.4 mm),v的表達式為:
式(13)中:Q為總的氣體體積流量,n為通道數目20。將式(10)-(13)化簡可得:
根據關于PEMFC流場設計[8]可知:陰、陽極流場每個通道的壓損分別控制在約150 Pa和50 Pa,既能排除液態(tài)水,也不會消耗大量的額外功率用于克服流場阻力。計算可知:陰、陽極流場通道的最小寬度分別為0.7 mm和0.5 mm。
采用自制活性面積為25 cm2的正方形平行直流道標準單體電池,其中MEA由涂有40%Pt/C催化劑(Johnson Matthey公司)的質子交換膜Nafion 211膜(Du Pont公司)和兩層TGP-H-060氣體擴散層(上海產)組成,極板為石墨板(上海產),集流板為鍍金的銅板(武漢產),密封材料為0.12 mm厚的聚四氟乙烯(武漢產,30%)。用G50燃料電池測試平臺(加拿大產)進行測試,使用量程為3~300 mΩ的3551電阻儀(日本產)。
單體電池的測試條件為:陰極采用凈化空氣,陽極采用99.99%的高純氫氣,陰、陽極氣體過量系數為5∶3,氣體100%加濕,電池運行溫度穩(wěn)定在65℃。表2給出了流場不同脊背寬度和通道寬度的單體電池組合方式。
表2 不同組合方式的脊背和通道寬度Table 2 Width of plate back and channel in different combination ways
單體電池的極化曲線見圖1,接觸電阻見圖2。
圖1 單體電池的極化曲線Fig.1 Polarization curve of single cell
圖2 單體電池的接觸電阻Fig.2 Contact resistance of single cell
從實驗結果可知,當陽極流場脊背寬度與通道寬度不變時,減小陰極流場脊背寬度或增大流場通道寬度,電池性能上升,且隨著陰陽極流場脊背寬度的增加,電池的接觸電阻相應減小。由于寬脊背的原因,盡管電池的接觸電阻減小,但脊背下保水性能比流道區(qū)域好,寬脊背下氣體含量低,導致脊背下面電化學反應產生的水不易排出,可能出現堵水情況,脊背下催化層可能造成“水淹”,且寬脊背下可能影響氣體傳質,導致氣體濃度低,局部地區(qū)出現“缺氣”現象,從而影響電池的性能。相比電池的接觸電阻來說,氣體在流場中的傳質是電池的主要影響因素。
對于PEMFC直通道寬脊背流場單體電池,通過理論計算分別確定了陰陽極流場最大脊背寬度與最小通道寬度,并對相應的單體電池進行了測試,結論如下:
在保證單體電池能夠產生電流密度且流場壓損適當的情況下,陰陽極板最大脊背寬度分別為2.0 mm和2.2 mm,最小通道寬度分別為0.7 mm和0.5 mm。相比接觸電阻而言,氣體在流場中的傳質是電池的主要影響因素。
[1] XU Yun-fei(徐云飛),CHEN Ben(陳奔),YU Yi(余意),et al.漸擴型流場PEM燃料電池性能影響研究[J].Daichi Gongye(電池工業(yè)),2013,18(3):159 -162.
[2] Yoon Y G,Lee W Y,Park G G,et al.Effects of channel and rib widths of flow field plat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MFC[J].Int J Hydrogen Energy,2005,30(12):1 363 -1 366.
[3] Maharudrayya S,Jayanti S,Deshpande A P.Flow distribution and pressure drop in parallet-channel configurations of planar fuel cells[J].J Power Sources,2005,144(1):94 -106.
[4] XIONG Ji-shi(熊濟時),XIAO Jin-sheng(肖金生),PAN Mu(潘牧).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流場 模擬與結構尺寸優(yōu)化[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Science&Engineering)[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9,33(3):534 -537.
[5] HU Jun(胡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傳遞現象數值模擬[D].Dalian(大連):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3.
[6] HU Jun(胡軍),YI Bao-lian(衣寶廉),HOU Zhong-jun(侯中軍),et al.采用常規(guī)條形流場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數值模擬(Ⅰ).模擬建立[J].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化工學報),2004,55(1):91 -95.
[7] LI Yun-feng(李云峰).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流場設計[D].Dalian(大連):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4.
[8] Maharudrayya S,Jayanti S,Deshpande A P.Pressure drop and flow distribution in multiple parallel-channel configurations used in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stacks[J].J Power Sources,2006,157(1):35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