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杰
摘要:文章結合新課程的要求,從教學過程出發(fā),闡明了“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對如何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個性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如何合作,并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作了詳細的論證。
關鍵詞:音樂教學 主導 主體 參與分享
新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導“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diào)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作,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面對這些標準與要求,音樂教師壓力更大了,要能扮演多種角色,在拓展學生更廣闊的音樂學習空間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感受音樂,實踐音樂,這是擺在音樂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明確“主導”與“主體”關系
音樂教學包括的內(nèi)容很豐富,有唱歌、欣賞、律動、器樂,等等。教師面對的學生也是多層次的,在一節(jié)課里要做到兼顧每個學生,這也是一個挑戰(zhàn)。面對這種挑戰(zhàn),教師首先要明白“主導”與“主體”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關系。在互信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引導和實踐。要達到這樣的要求,除了要重視學生的客觀差異以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把舞臺留給學生,以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
二、發(fā)揮主導作用
自信是一個人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擁有自信的人往往是不屈不撓、奮發(fā)向上的。教師真誠地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給予適當?shù)馁潛P是很最重要的。在各種贊揚和鼓勵中,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控制課堂中的一切。
例如,在欣賞《北京喜迅到邊寨》這一課時,首先對學生們說,今天要帶他們?nèi)ヂ糜?,那個地方很美,有美麗花蝴蝶、綠孔雀,有紅得像火的茶花,還有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那里的人們都喜歡唱歌跳舞。然后提問學生知道這個地方在哪里嗎,學生的答案很多,海南、貴州、云南……筆者接著說:“今天就帶你們?nèi)タ纯催@些地方。”這時,音樂緩緩響起,學生很用心在聽,聽到歡快的旋律時,有的學生在桌子上輕拍節(jié)奏,有的在桌子下用腳打節(jié)奏。聽完后有學生說:“老師,我能感受到這段音樂表現(xiàn)了很愉快的心情?!边€有學生站起來說,音樂里有一段好像是他家鄉(xiāng)的音樂,接著就哼出來?!澳悄銜亦l(xiāng)的舞嗎?”筆者引導并鼓勵這位學生站出來表演,她開始翩翩起舞,其他的學生也想試試,大家一起舞動起來。
三、發(fā)揮主體的個性
學生是審美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音樂活動是學生的審美對象。這些音樂活動要求教師要有較好的示范能力,同時,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在一個班里有喜歡唱歌的,有喜歡跳舞的,有喜歡樂器的,這都是很正常的,并且層次還不一樣。面對這種參差不齊的情況,可以把學生分成幾組。例如,唱歌組、樂器組、舞蹈組,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都能得到實踐音樂、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的機會。讓底子好的點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帶一帶稍差一點的學生,從而提高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例如,在上《走進西部》這一章時,這種分組法就有明顯的優(yōu)勢。教材中要求學生能夠跟著旋律跳舞,這時可以要求器樂組打起響板為舞蹈組伴奏。等教會了基本步子和節(jié)奏后,讓歌唱組加進來,這樣做到了整體合作,共同體驗,實現(xiàn)了共同發(fā)展,使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發(fā)揮。
四、在練習中提高主體的審美能力
在歌唱教學中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俯視、仰頭、伸脖子等現(xiàn)象。為了及時糾正,教師在示范之余還可以讓學生站到鏡子前看看自己的形象,學會用正確的姿勢來表演。剛開始,學生有點難為情,但在教師的鼓勵和多次的練習中學生沖破了心理障礙,并且在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上也有了較好的改善。在演唱形式上學生們也作了大膽的嘗試,有時獨唱,有時分組唱,有時他們唱主旋律,筆者為他們配和聲長音,練習的形式多了,課堂也就活了。學生在形式多樣的練習中得到了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機會,在練習中體驗到了成功與滿足。在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中,學生理解音樂,分享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
教學中,對學生要“投其所好”,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不可收拾的混亂場面,也就失去了教師主導的地位。要真正做到活而不亂,教師要引導學生敢動,會動,要參與到學生中去,用自己的鼓勵帶動學生,把自由還給學生的同時,別忘了不能無原則地遷就學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給學生動起來的機會,也要給學生靜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動靜結合中體驗音樂的美。
五、激勵主體對多元文化的探索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和許多的藝術門類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繪畫、戲劇、文學、詩歌、舞蹈等。它們一起組成了人類的寶貴文化,它們之間是一種生態(tài)的、互補的、碰撞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相關文化進行探索,促進他們從更廣闊的空間里認識音樂,也是教學常運用的一種形式。
例如,在上Do,Re,Mi時,首先讓學生知道這首歌曲出自于美國影片《音樂之聲》,它描述了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個動人的故事。要求學生們了解二戰(zhàn)的歷史,了解維也納為什么被稱為音樂之都(曾經(jīng)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在這里創(chuàng)作和生活過,如貝多芬、莫扎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等,許多音樂會、大大小小的合唱團都在這里誕生或演出)。欣賞完影片后,學生用英文來演唱本課的歌曲,并進行戲劇化的表演,使學生的實踐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歌唱上。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對音樂、舞蹈、戲劇、歷史、外語有了融會貫通的完整認知,得到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美國教育家雷塔科說:“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尋找道路的時候,教育才能成為藝術,才會有高質(zhì)量?!苯柚n改的東風,真正將新課標落到實處,培養(yǎng)學生參與音樂生活,創(chuàng)造音樂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使音樂教學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情動人,貼進生活。努力使音樂課成為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最值得懷念的金色時光。
參考文獻:
[1]李梅.中國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應青兒.變“教書匠”為“設計師”[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