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自從世界和中國發(fā)生重大變化以來,深入研讀和系統(tǒng)學習《資本論》的情景已成為過去。是《資本論》真的已經“過時”了,還是我們的認識出了問題?值得深思反省。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我們究竟從《資本論》中學習什么,如何用于指導中國的實踐。我們從《資本論》中可以和應當學習的東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資本論》的精神實質和基本觀點得到的教誨;另一方面是從《資本論》的立場、觀點、方法得到的啟示。我們首先應當從總體上統(tǒng)攬《資本論》的框架概要和精神實質,準確無誤地把握《資本論》的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堅持以“科學上的誠實”精神對待、解讀和運用《資本論》。在此基礎上,最重要的是用于指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
【關鍵詞】《資本論》;深思反??;精神實質;基本觀點;科學態(tài)度;指導實踐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351(2014)01—0005—22 引語
“從《資本論》中學習什么”,本來不應當成為一個問題。然而,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世界和中國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之后,不僅從《資本論》“學什么”成了問題,而且連“學不學”都成了問題。這里不妨以中央黨校《資本論》的教學為例,對前后不同時期的變化作一番簡要的回顧和反思。
中央黨校曾有過系統(tǒng)研讀《資本論》的輝煌歷史。中央黨校經濟學家對《資本論》的翻譯和系統(tǒng)研究始于革命年代。在新中國建立后幾十年時間內,《資本論》(主要是其中的一、二、三卷)一直是中共中央黨校主體班次(尤其是理論班)重點學習的經典著作,是黨的中高級干部的必修課。即使在改革開放初的一段時期內,主體班次的學員至少要讀近50萬字的《資本論(節(jié)選本)》;與此同時,還開辦了黨校教師的《資本論》進修班和研討班。廣大學員都下苦工夫“啃”《資本論》。在這個時期,地方黨校和大學的有關專業(yè)也把《資本論》作為重點課程。當時,中央黨校和一些大學曾經涌現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資本論》研究專家,出版了一批《資本論》輔導讀物,還組織了全國經濟學界和黨校系統(tǒng)的《資本論》研究會。當然,這個時期《資本論》的學習明顯帶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和歷史局限性。當時,《資本論》主要是為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提供理論依據,《資本論》闡明的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也直接運用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中來;學習內容自然側重于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這個時期盡管對《資本論》內容的理解已經有一些片面性,在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方面也存在生搬硬套,但基本方面還是正確的。
經濟體制轉變中對《資本論》的學習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是“第二次革命”;不僅需要有理論依據和理論指導,而且需要有關于市場經濟本身的知識。當時,人們對什么是市場經濟有完全不同的認識:一般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也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就是“社會化商品經濟”,和經濟制度無關。無論如何認識市場經濟,《資本論》都不能為體制轉變提供直接的理論依據。因此,除了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和理論創(chuàng)新外,只能求助于現代西方經濟學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于是,一方面,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形式結合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誕生了,并成為經濟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和以此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學”也成為經濟學課程的主要教材。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黨校并沒有取消《資本論》的學習,而是將其納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之中。但是,由于教學計劃在內容和結構方面均作了大幅度調整,學習《資本論》的目的要求、內容重點、時間分配、授課次數等方面,就不能不作相應調整了。這種變化和調整確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問題是,經過這種變化和調整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期望從《資本論》中學習市場經濟的理論和知識,而不是在本來意義上學習《資本論》了。
《資本論》學習的變化實際上是思想認識變化的表現?!顿Y本論》的學習無論表現為單純量的縮減和時間的減少,還是表現為側重點乃至學習目的要求的改變,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資本論》本身的認識或多或少發(fā)生了一定變化,至少存在著某些疑問。我國一方面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另一方面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人們由此感到,《資本論》既沒有必要作為“革命理論”發(fā)揮指導作用了,也不能為體制改革和發(fā)展市場經濟提供直接的理論依據了。與其費九牛二虎之力啃《資本論》,還不如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西方經濟學。這種認識或多或少為已經存在的《資本論》“過時論”和“無用論”提供了支持。思想認識上的變化首先是在中央黨校外部發(fā)生的。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大專院校經濟學專業(yè)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大都不怎么學習《資本論》了;政治經濟學專業(yè)中基本上沒有系統(tǒng)學過《資本論》的教師越來越多了;專門研究并精通《資本論》的教師、專家、學者更是鳳毛麟角。
思想認識上的變化催生了《資本論》學習中的實用主義。在經濟理論界,在中央黨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贊成“過時論”和“無用論”的,更沒有隨波逐流。正因為如此,中央黨校始終沒有放棄學習《資本論》,也沒有完全改變從本來意義上理解《資本論》。但是,學習《資本論》的出發(fā)點和立腳點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學習《資本論》越來越從屬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力圖直接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發(fā)展市場經濟提供理論依據。這樣一來,盡管并不否認《資本論》仍然“有用”,但“有用”的涵義卻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第一,《資本論》的“有用性”是建立在對馬克思提出的諸多經濟范疇和觀點進行修改和重新解讀的基礎上的。這不僅涉及到商品、價值、貨幣、資本、剩余價值、生產勞動等范疇,而且涉及到“個人所有制”、“社會所有制”和股份公司等等范疇。為了能夠把“資本”和“剩余價值”范疇運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的學者將其區(qū)分為“一般”和“特殊”兩個層次。第二,《資本論》的“有用性”是建立在“反彈琵琶”和為我所用的基礎上的?!顿Y本論》本身得出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巨大的歷史功績,但畢竟是一種對立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歷史的和暫時的,總要為新的生產方式所取代。但現在學習《資本論》,卻要求它為資本的循環(huán)周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服務,為“資本運營”、資本增殖和人格化的資本服務,讓人們充分認識商業(yè)、信用、股份公司的重要性,等等。第三,在《資本論》本來的“有用性”之外“發(fā)現”“新的有用性”——新的使用價值。有些學者斷言,《資本論》同時也是“商品經濟論”或“市場經濟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規(guī)律,如果“舍棄”其特殊的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也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規(guī)律”,因而也同樣適合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一來,不僅在《資本論》的本來意義和“現實有用性”之間發(fā)生了矛盾,而且,當講到《資本論》的本來意義時好像只是穿靴戴帽。
學習《資本論》的“雙重變化”必有其深刻的理論根源。前面所說的“雙重變化”——學習本身的保護和認識上的變化,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因為《資本論》不能解決我國改革和發(fā)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而實際上有其更加深刻的理論根源。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是本文的主要任務,但這里有必要指出:長期以來,我們對《資本論》精神實質和主要內容的理解,一直存在著不夠全面、不夠準確的問題;當前發(fā)生的“雙重變化”是和過去我們對《資本論》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誤解和偏差有直接關系的。如果我們不是把從《資本論》得出的結論直接運用于落后國家,進而得出“跨越論”的觀點,那么,我們就不會把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對未來社會的展望作為我們現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藍圖,對發(fā)展道路和經濟體制的選擇就不會出現偏差。這樣一來,“第二次革命”的任務也就無從提出了。如果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階段的歷史定位有準確的認識,對“第二次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有足夠清醒的認識,那么,我們就會把市場經濟看作是我國現階段這種社會形態(tài)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不是把市場經濟說成是和經濟制度無關的東西。力圖超越發(fā)展階段在落后國家直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因為我們對《資本論》闡明的理論存在誤解;而把《資本論》說成是揭示了“社會化大生產一般規(guī)律”的“市場經濟論”,則有明顯的為我所用和曲解之嫌。但是,如果沒有前者的誤解,后者就不會發(fā)生。如果說歷史上的“修正主義是對機會主義的懲罰”,那么,現在實用主義和庸俗理論的盛行則是對激進主義的懲罰。
問題的關鍵是搞清楚我們從《資本論》中應當和可能學習什么。黨中央歷來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極端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究經典著作。現在,我們必須澄清人們對《資本論》的誤解和曲解。但是,我們只能從《資本論》的內容本身說明這一點。為此,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資本論》到底講了些什么,它的深思熟慮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觀點是什么,我們過去的解讀和理解有哪些并不符合著作的原意?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真正搞清楚,我們(首先是中央黨校)現在究竟為什么要學習《資本論》,從《資本論》中應當學習什么?怎樣正確地解讀和科學地學習《資本論》?本文就是力圖作這樣的嘗試,在“原原本本學習和研究”《資本論》的基礎上,重點說明:《資本論》的總體框架和精神實質;《資本論》提出的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我們如何以科學態(tài)度解讀、學習和運用《資本論》。
一、總體統(tǒng)攬《資本論》的框架概要和精神實質
《資本論》體系龐大,內容浩如煙海,理論性和專業(yè)性極強,每卷的文字量都在50萬到近百萬。因此,對于黨的廣大中高級干部來說,無論以何種方式學習《資本論》,都應當做到統(tǒng)攬全局、著眼精神實質,從總體上和內在聯系上把握它的內容?!顿Y本論》的核心內容是如何認識資本主義;在此基礎上,應當主要著眼于它的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
(一)《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最終目的均聚焦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學習《資本論》,必須首先搞清楚《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最終目的。
1.《資本論》的首要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盵1]8這就是說,《資本論》的首要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而不是其他。生產方式也就是生產的社會形式,是勞動者和生產的物質條件結合的形式。經濟關系的其他各個方面(生產過程的相互關系即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等等)都是由生產方式決定并與之相適應的?!顿Y本論》的研究對象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致的。如果說《資本論》屬于政治經濟學,那么,《資本論》就是考察特定生產方式的政治經濟學。不少學者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也是如此。這是不確切的。恩格斯也指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和不同的歷史時代,政治經濟學的規(guī)律都是不相同的。廣義的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是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guī)律的科學(不過,這樣的政治經濟學還有待于創(chuàng)造)。[2]489
2.《資本論》的最終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
馬克思指出,到現在為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但是,這同樣適合于“情況遠不是那樣壞”的德國。這是因為,“問題本身并不在于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guī)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fā)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于這些規(guī)律本身,在于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fā)生作用并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工業(yè)較發(fā)達的國家向工業(yè)較不發(fā)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1]8-10這就是說,《資本論》的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然規(guī)律,而不是某個個別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適合于所有資本主義生產。馬克思還強調指出:“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過這里涉及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业挠^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盵1]10馬克思的這個觀點對于我們理解經濟規(guī)律十分重要。其實,馬克思的全部《資本論》只是證明了這樣一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相對的、歷史的、暫時的、易逝的,而不是絕對的和永恒的。他指出:“發(fā)展社會勞動的生產力,是資本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钡?,“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一種歷史的、和物質生產條件的某個有限的發(fā)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3]288,289
(二)《資本論》同時也是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系統(tǒng)批判
馬克思的《資本論》負有雙重使命:一方面是闡明什么是資本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是評論和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也把《資本論》稱為《政治經濟學批判》。
1.《資本論》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總體評論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其中,古典政治經濟學從威廉·配第開始,到李嘉圖結束;此后基本上是庸俗經濟學)作出了客觀的歷史評價。他指出,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是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fā)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后的形式。因此,只有在階級斗爭處于潛伏狀態(tài),或只是在個別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才具有科學性。古典經濟學既有巨大功績也有致命缺點。其巨大功績是:它越來越明確地說明:勞動是價值的唯一要素和使用價值的唯一積極的創(chuàng)造者;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實際增加財富的唯一手段;勞動生產力的盡可能快的發(fā)展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它把商品歸結于二重形式的勞動,即把使用價值歸結于實在勞動,把交換價值歸結于勞動時間。與庸俗經濟學相反,它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系。它把整個生產過程說成是物化勞動(對象化勞動)和活勞動之間的交換過程。它把各種固定的和彼此異化的財富形式,還原為它們的內在的統(tǒng)一性,從而把非勞動者的一切獨立收入的形式都還原為利潤,而利潤又在實際上歸結為剩余價值。其根本缺點是:它從來沒有從商品從而商品價值的分析中,發(fā)現使價值成為交換價值的價值形式。它不能證明,較多活勞動同較少物化勞動的交換怎樣符合于商品交換的規(guī)律;他們把可變資本和勞動能力之間的交換過程與不變資本對活勞動的吸收過程混同起來。它把資本的基本形式,即以占有別人勞動為目的的生產,不是解釋為生產的歷史形式,而是解釋為社會生產的自然形式??梢?,政治經濟學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和理論的不徹底性。它未能揭示勞動表現為價值形式的原因;它不能就純粹形式考察剩余價值;它未能揭開一般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的秘密;它沒有把經濟制度看作是歷史的形式(瓊斯是例外);它看不到資本關系產生和消除的經濟條件。[4]185-186
2.《資本論》對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深刻批判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庸俗化,二者有質的區(qū)別。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一開始就包含著一定的庸俗因素和成分,但是,只是在它達到一定的發(fā)展程度和形成穩(wěn)固的形式時,庸俗因素才作為它的特殊表現從中分離出來。政治經濟學越是接近它的完成,越是走向深入和發(fā)展成為對立的體系,它自身的庸俗因素就越是獨立地和它相對立,直到最后在學術上的混合主義和無原則的折中主義的編纂中找到了自己至上的表現。隨著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發(fā)展,它不僅自己表現出矛盾和對立,而且它自身的對立面,也隨著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現實矛盾的發(fā)展而出現在它的面前。與這種情況相適應,庸俗政治經濟學也就有意識地越來越成為辯護論的經濟學。同樣,應當把庸俗經濟學家同經濟學研究者嚴格區(qū)別開來。前者實際上只是用政治經濟學的語言,學理主義的語言,翻譯了受資本主義生產束縛的資本主義生產承擔者的觀念、動機等等;在這些觀念和動機中,資本主義生產僅僅在其外觀上反映出來。但是,他們是從社會的統(tǒng)治部分即資本家的立場出發(fā)的,他們的論述是辯護論的。因此,他們和諸如重農學派、斯密、李嘉圖等這樣的政治經濟學家是極不相同的。庸俗經濟學的特征在于:把過時的而且已經變成平庸、陳舊和錯誤的東西重新揀起來。這說明它對于古典經濟學已經研究過的問題毫無所知。它把這些問題,和那些只在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個較低發(fā)展水平上才能提出的問題混為一談。庸俗經濟學不過是把局限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中的生產當事人的觀念,當作教條加以解釋、系統(tǒng)化和辯護。庸俗經濟學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卻自以為作出了偉大的發(fā)現。實際上,他們所斷言的是他們緊緊抓住了外表,并且把它當作最終的東西。美國人凱里和法國人巴師夏把古典政治經濟學當作謬誤來加以抨擊,力圖證明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是和諧的。凱里的主要對立面是現代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巴師夏的主要對立面是法國社會主義者。庸俗經濟學完全混淆了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區(qū)別,把具有特殊規(guī)定性的全部關系抽掉,退回到商品同商品相交換的不發(fā)達關系。他們力圖證明,經濟關系到處都表示同一些簡單規(guī)定,因而到處都表示交換價值相交換的簡單規(guī)定中的平等和自由。庸俗經濟學把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平列起來,形成一個正規(guī)的三段論法,所揭示的是生產的膚淺聯系。庸俗經濟學家根本想不到,實際的日常交換關系和價值量是不能直接等同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癥結正是在于,對生產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識的社會調節(jié)。合理的東西和自然必需的東西都只是作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而實現。庸俗經濟學以庸俗的觀點責備經濟學家把生產當作目的本身,其實質是否定生產的決定作用。庸俗政治經濟學代表人物杰文斯認為,價值由效用或供求決定,從而把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和價格混為一談了。作為國家主義者的費邊社分子,借助于杰文斯的腐朽庸俗的政治經濟學,來反對馬克思的理論。這種經濟學庸俗到對社會主義可以隨意作解釋,甚至是作社會主義的解釋。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使資產者皈依所謂的社會主義,從而用和平的和立憲的辦法來實行這種社會主義。[4]226-227
(三)《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剩余價值理論
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剩余價值理論。恩格斯在談到《剩余價值理論》(《資本論》第四卷)時說:“這一部分包括政治經濟學核心問題即剩余價值理論的詳細的批判史,同時以同前人進行論戰(zhàn)的形式,闡述了大多數后來在第二冊和第三冊手稿中專門地、在邏輯的聯系上進行研究的問題。”又說:“核心問題是:剩余價值理論”;“把體現在剩余產品中的剩余價值歸結為剩余勞動,同把價值歸結為勞動是一樣重要的。這一點其實亞·斯密已經說過,并且成為李嘉圖的闡述中的一個主要因素?!盵5]4-17之所以說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剩余價值理論,是因為,在政治經濟學范圍內,爭論的焦點和核心問題是剩余價值的實質和真正來源。這個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自然也是《資本論》(它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或“勞動的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馬克思之所以專門和系統(tǒng)地考察剩余價值的理論史,并單獨成卷,就是因為剩余價值理論是《資本論》的核心問題。只有在科學的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搞清楚什么是資本主義。
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恩格斯說:“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只有一個德國人(指馬克思——引者注)才能做得到?!盵6]589其實,在資本和勞動的關系中,核心就是剩余價值的實質和來源問題。因此,雖然“軸心”和“核心”的提法有別,但其涵義是相同的。
(四)《資本論》所運用的方法是包含在唯物史觀中的科學的辯證方法
馬克思研究和寫作《資本論》的方法,總體上說就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這個方法也應當看作是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方法。馬克思認為,在形式上,《資本論》的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fā)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這點一旦做到,在觀念上反映出來的東西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但他指出,從根本上來說,我的辯證方法不僅和黑格爾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我這里,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不僅如此,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它的否定的即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某一種既成的現實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構成這種辯證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的,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1]20-22可見,這種辯證方法和唯物主義歷史觀是不可分割的。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專門闡明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到,《資本論》的表述方法包括以下三個科學方法:一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它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們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二是從簡單到復雜的方法。從最簡單上升到復雜這個抽象思維的進程,符合現實的歷史過程。比較簡單的范疇,雖然在歷史上可以在比較具體的范疇之前存在,但是,它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充分發(fā)展恰恰只能屬于一個復雜的社會形式,而比較具體的范疇在一個比較不發(fā)展的社會形式中有過比較充分的發(fā)展。三是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對經濟學的批判可以采用兩種方式:按照歷史或者按照邏輯。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因此,邏輯的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但是,實際上這種方式無非是歷史的方式,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因此,把經濟范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后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資產階級社會是最發(fā)達的和最多樣性的歷史的生產組織。因此,那些表現它的各種關系的范疇以及對于它的結構的理解,同時也能促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產關系。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它必須成為起點又成為終點,必須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來說明。[6]17-25,43如果讀者真正掌握了馬克思的科學方法,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資本論》的精神實質和主要內容。
(五)《資本論》的體系結構和內容概要可使人統(tǒng)攬全局和高屋建瓴
《資本論》是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分為四卷。前三卷是理論部分,第四卷是理論史。此外還有多卷手稿以及與此相關的通信集和經濟學論文。
1.《資本論》前三卷的體系結構和主要內容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按照他出版《資本論》第一卷時的計劃,《資本論》分為三卷,共四冊。第一卷(第一冊)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1]7-13馬克思去世后,《資本論》實際上分為四卷出版,原計劃第二卷的兩冊分別獨立成卷,即成為第二卷和第三卷;而第三卷(即《剩余價值理論》)則成為第四卷。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指出,資本的循環(huán)過程經過三個階段(購買生產要素階段;生產商品階段;出售商品階段)。在第一冊(即《資本論》第一卷)中,我們只是在為理解第二階段即資本的生產過程所必要的范圍內,對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進行過研究。因此,資本在不同階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它在反復循環(huán)中時而采取時而拋棄的不同形式,在那里沒有加以考慮?,F在(即在第二卷中)它們就成為研究的直接對象了。[5]32也就是說,《資本論》第二階段所研究的是資本的流通過程。馬克思還指出,《資本論》第一卷把流通領域作為前提,除了勞動力的買賣以外,孤立地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和資本本身的生產。第二卷考察資本的流通過程,即資本在流通領域所經歷的形式變換和物質變換。其中:第一篇考察資本在循環(huán)中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和資本循環(huán)的各種形式;第二篇考察作為周轉的循環(huán),考察一定量的資本怎樣同時按一定比例分成生產資本、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這些不同的形式;第三篇考察由單個資本的循環(huán)構成的社會總資本的運動(流通),包括那些不形成資本的商品的流通。社會總資本的循環(huán)包括不形成資本的商品的流通。[5]391-392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在《資本論》第一冊中,所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并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冊研究的對象。就整體來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第三冊的內容不是對這個統(tǒng)一的一般的考察,而是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其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態(tài),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資本的各種形態(tài),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競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一步一步地接近了。[3]29-30
綜上所述,《資本論》前三卷的體系結構是:第一卷,拋開流通過程研究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資本的生產過程以商品生產的普遍化、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為前提,闡明資本榨取雇傭工人剩余勞動、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在這里,資本僅采取產業(yè)資本的形式,而且表現為“資本一般”或抽象資本。這個過程展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把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區(qū)別開來,揭示了工資的本質和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說明了具有特征性的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科學地界定和區(qū)分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內在限制。過程的結果是工人的失業(yè)和貧困化、生產的相對過剩、資本的競爭和不斷的經濟分化。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是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第二卷,在與生產過程相統(tǒng)一中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在微觀層次表現為單個資本的循環(huán)和周轉(再生產),在宏觀上表現為社會總資本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流通)。流通過程既是生產過程之前的準備,又是生產過程的補充,達到作為資本的商品的出售和剩余價值的實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內在矛盾決定了,剩余價值不可能順利和充分地實現。第三卷,研究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呈現的各種具體形式(包括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這個整體的運動過程處在社會表面上,更接近于資本家的意識。在這里,資本表現為它的各種具體形式——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生息資本(借貸資本及其具體形式)等等。在這里,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區(qū)別被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被掩蓋了。相應地,剩余價值采取利潤的形式;在資本競爭中,利潤率又平均化為一般的平均利潤率。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直接形式的勞動越來越微不足道)和平均利潤率的趨向下降,預示著價值形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終將難以為繼。在資本的具體形式中,平均利潤又分割為企業(yè)主收入(利潤)、利息以及地租的形式;所有不參加剩余價值生產的人們,都以提供“服務”的形式從剩余價值中取得自己的一份收入。但是,分配關系不過是生產關系的背面和表現。于是,這種經濟關系在人格化的形式上就表現為不同的階級——資本家階級,工人階級,地主階級,以及服務階級。
2.《資本論》第四卷所研究的是剩余價值的理論史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出版的《剩余價值理論》,是《資本論》原出版計劃中的第四卷。馬克思把《資本論》的前三卷稱為理論部分,把第四卷稱為歷史部分、歷史批判部分或歷史文獻部分。在這一卷中,馬克思圍繞著剩余價值理論這個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對各派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歷史的分析批判,同時以論戰(zhàn)的形式闡述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許多重要方面。[7]451在這里,馬克思系統(tǒng)地科學地有充分說服力地闡明了剩余價值的一般形式和真正來源,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本質,闡明了經濟危機的本質和經濟根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質。
歸結起來,全部《資本論》主要是回答了什么是資本主義,涉及以下問題:什么是資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質的規(guī)定性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資本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借以產生和存在的經濟條件是什么;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有哪些主要的經濟規(guī)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人類歷史上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什么,有哪些歷史局限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不是永恒的,人類社會能不能跨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但是,《資本論》并不限于回答了什么是資本主義,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fā)現”和“一個科學結論”都得到了說明。因此,《資本論》是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
(六)《資本論》中包含的嶄新因素和最好之處體現了獨創(chuàng)性理論貢獻
學習《資本論》必須真正理解和掌握它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卓越貢獻。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的書最好的地方是:(1)在第一章就著重指出了按不同情況表現為使用價值或交換價值的勞動的二重性(這是對事實的全部理解的基礎);(2)研究剩余價值時,撇開了它的特殊形態(tài)——利潤、利息和地租等等。這一點將特別在第二卷中表現出來。古典經濟學總是把特殊形態(tài)和一般形態(tài)混淆起來,所以在這種經濟學中對特殊形態(tài)的研究是亂七八糟的?!盵8]225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另一封信中,還就杜林(德國折衷主義哲學家、庸俗經濟學家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的《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指出:“奇怪的是,這個家伙并沒有覺察到這部書中的三個嶄新的因素:(1)過去的一切經濟學一開始就把表現為地租、利潤、利息等固定形式的剩余價值特殊部分當作已知的東西加以研究,與此相反,我首先研究剩余價值的一般形式,在這種形式中所有這一切都還沒有區(qū)分開來,可以說還處于融合狀態(tài)中。(2)經濟學家們毫無例外地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那末,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象斯密、李嘉圖等人那樣只是單純地分析勞動,就必然處處都碰到不能解釋的現象。實際上,這就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秘密。(3)工資第一次被描寫為隱藏在它后面的一種關系的不合理的表現形式,這一點通過工資的兩種形式即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得到了確切的說明?!盵8]249-250
把《資本論》中的“兩個最好之處”和“三個嶄新的因素”綜合起來就是:一是首次提出了剩余價值的一般形式和一般范疇,并首先研究剩余價值的一般形式。這是包括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內的過去一切政治經濟學都沒有做到的。二是首次提出了勞動二重性的原理。這是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部事實的基礎,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秘密,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1]55這是斯密和李嘉圖在理論上處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三是首次揭示了工資的本質,工資不過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這就是說,雇傭工人以工資形式得到的,不是他們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的等價物;工資不過是隱藏在它后面的一種關系(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的不合理的表現形式。[4]253-254《資本論》的“兩個最好之處”和“三個嶄新因素”,不僅體現了經濟范疇的科學化——這對于《資本論》本身至關重要,而且也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真正的創(chuàng)新和重大理論貢獻。
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資本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指出:“德國無產階級的政黨”“它的全部理論內容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它一出現,科學的、獨立的、德國的經濟學(馬克思的《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也就產生了。這種德國的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后者的要點,在本書的序言中已經作了扼要的闡述?!盵6]37-38他還指出:“我們面前的這部著作(指馬克思的《資本論》——引者注)決不是對經濟學的個別章節(jié)作零碎的批判,決不是對經濟學的某些爭論問題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開始就以系統(tǒng)地概括經濟科學的全部復雜內容,并且在聯系中闡述資產階級生產和資產階級交換的規(guī)律為目的。既然經濟學家無非是這些規(guī)律的代言人和辯護人,那么,這種闡述同時也就是對全部經濟學文獻的批判。”[6]40恩格斯在這里主要指出了四點:第一,《資本論》所闡明的經濟理論是德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來源。第二,《資本論》以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為基礎。第三,《資本論》不是對個別孤立問題的考察,而是以系統(tǒng)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guī)律為目的。第四,《資本論》是對以往全部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七)《資本論》充分體現了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質
1.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是工人階級的或勞動的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及其規(guī)律不僅是歷史性的,而且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質。馬克思指出,以前的政治經濟學,都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或財產的政治經濟學、資本的政治經濟學[1]17。這種政治經濟學所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他們把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看作是自然規(guī)律。馬克思的《資本論》則相反,它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或勞動的政治經濟學。[5]605-606因而是“工人階級的圣經”,其結論日益成為偉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基本原則,而工人階級則越來越把這些結論看成是對自己的狀況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1]34可見,從階級關系來說,《資本論》是作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對立物和工人階級的理論武器出現的。
2.《資本論》的階級性質在于它是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資本論》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本身就體現了它鮮明的階級性質。馬克思科學地闡明了政治經濟學從“基本科學”走向庸俗化和破產的過程。他指出:“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fā)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于潛伏狀態(tài)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于階級斗爭不發(fā)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后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于有意識地把經濟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fā)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guī)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還在李嘉圖活著的時候,就有一個和他對立的人西斯蒙第批判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了?!薄百Y產階級在法國和英國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F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無私的研究讓位于豢養(yǎng)的文丐的爭斗,不偏不倚的科學探討讓位于辯護士的壞心惡意?!薄?848年大陸的革命也在英國產生了反映。那些還要求有科學地位、不愿單純充當統(tǒng)治階級的詭辯家和獻媚者的人,力圖使資本的政治經濟學同這時已不容忽視的無產階級的要求調和起來。于是,以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為最著名代表的平淡無味的混合主義產生了。這宣告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破產,……”可見,這種破產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庸俗化的必然結果?!霸谫Y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對抗性質在法國和英國通過歷史斗爭而明顯地暴露出來以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在德國成熟起來,同時,德國無產階級比德國資產階級在理論上已經有了更明確的階級意識。因此,當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看來在德國有可能產生的時候,它又成為不可能了?!薄霸谶@種情況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精明的、貪利的實踐家,他們聚集在庸俗經濟學辯護論的最淺薄的因而也是最成功的代表巴師夏的旗幟下;另一派是以經濟學教授資望自負的人,他們追隨約·斯·穆勒,企圖調和不能調和的東西。德國人在資產階級經濟學衰落時期,也同在它的古典時期一樣,始終只是學生、盲從者和模仿者,是外國大商行的小販?!薄八?,德國特殊的歷史發(fā)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chuàng)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沒有排除對它進行批判的可能性。就這種批判代表一個階級而論,它能代表的只是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薄拔业膬r值、貨幣和資本的理論(即《資本論》的基本內容——引者注)就其要點來說是斯密—李嘉圖學說的必然的發(fā)展?!盵1]16-19這就是說,政治經濟學在斯密和李嘉圖那個時代,還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但是,李嘉圖學派的解體是一個轉折點,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一步發(fā)展和階級斗爭進一步激化以后,政治經濟學迅速庸俗化并完全破產了。無論是在英國和法國,還是在德國,既不可能使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復興,也不可能對其進行科學的批判。由上可見,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僅把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區(qū)別開來,而且,以經濟理論的形式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和資產階級理論的根本區(qū)別。
(八)《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的《資本論》被譽為“經濟學巨著”完全名副其實,但它不僅是前所未有的科學的經濟理論的集大成和教科書,而且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巨大的理論寶庫。它不僅科學闡明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guī)律,而且也充分和實際地體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和辯證方法;在闡明人類社會一般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經濟特殊規(guī)律的基礎上,得出了共產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結論。因此可以說,《資本論》在實際上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偉大發(fā)現”和“一個科學結論”,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集中體現,是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正因為如此,《資本論》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1]34或“共產主義的圣經”[1]900,也是共產主義政黨的立命之本。對于工人階級、共產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政黨來說,學習馬克思主義就必須首先原原本本地學習學懂《資本論》。
二、準確把握《資本論》的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
在總體統(tǒng)攬和著眼于精神實質的前提下,學習《資本論》必須準確把握它的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馬克思在《資本論》和相關著作中闡明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得出了不少富有說服力的科學結論,其中最主要的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定的過程和階段;資本是一種歷史的特定的經濟關系;對資本的考察應當區(qū)分資本一般和資本的具體形式;資本家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競爭是資本的內在本性;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的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的所有制及其占有方式和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有質的區(qū)別;以機器大工業(yè)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勞動組織是工廠制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區(qū)別于其他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普遍實行奴隸般的分工和最浪費活勞動的生產方式;剩余價值本質上是雇傭工人無償提供的剩余勞動;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不同于從一般勞動過程和簡單商品生產來看的生產勞動;從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來看全部資本都是積累起來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離不開資本的流通過程;剩余價值將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間分配并表現為具體形式;資本主義社會雇傭工人的生活和消費是資本再生產的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其特殊的經濟規(guī)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表現為特殊的階級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歷史上具有偉大的文明作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的必經之點;處于支配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表現為一種“普照之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歷史性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內在限制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和難以為繼;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須以充分發(fā)揮其潛力為前提;共產主義的條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消滅階級才成為真正的進步;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的歷史形式是自由人聯合體;共產主義社會里真正的財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等等。以上所說也包括恩格斯的理論貢獻。為了便于系統(tǒng)地掌握《資本論》提出的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可將其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條件(前提和基礎)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就其根本思想來說,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就是“經濟條件論”。這不僅適合于商品生產、價值形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適合于未來社會。因此,我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認識,應當從它產生的歷史條件開始。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有三個相互聯系的歷史前提:第一,它是以舊生產方式的解體為前提的;第二,它是以勞動和客觀條件的分離為前提的;第三,它是以發(fā)達的商業(yè)關系為前提的(商品生產和價值形式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和基礎)。舊的生產方式既包括奴隸的和封建的生產方式,也包括不同形式的共同體和個體的生產方式,它們解體的過程同時就是勞動和勞動的客觀條件分離的過程,也是社會分工、商品交換、價值形式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其實,這不過是同一過程的不同表現。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不是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單純量的增加,而是包含著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它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這里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和任何一種歷史的生產方式一樣,都是在原有的生產方式內部并作為它的對立面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9]498
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發(fā)展的過程和階段
按照馬克思的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fā)展,大體經歷了五個轉變或過渡:一是從封建主義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這是從自然經濟及簡單商品生產向普遍化的商品生產、從農奴勞動等等向雇傭勞動的根本性轉變。這是總體的轉變,不涉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發(fā)展階段。二是勞動對資本的關系從形式上的從屬向實際上的從屬轉變。這是從工場手工業(yè)向大機器工業(yè)、從形式上的資本關系向實質上的資本關系、從主要依靠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向主要依靠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的轉變。這一轉變是關鍵的一步,只有實現這一次轉變,資本主義生產才真正建立在自己特有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三是從資本對獨立生產者的剝奪向大資本對小資本的剝奪轉變。這是從多種生產方式并存向趨向單一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分散的小資本向集中的大資本的轉變。這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的轉變,這一轉變的意義在于,只有實現資本的高度積聚和集中,才能真正形成資本的生產力。四是從私人企業(yè)向股份公司和國有化的轉變。這是從業(yè)主制的私人資本向公司制、國有制的社會資本的轉變。這一轉變主要是實現了資本和企業(yè)的高度社會化,使私人資本采取了社會資本(社會法人資本和國家資本)的形式,私人企業(yè)(業(yè)主制企業(yè))采取了社會企業(yè)的形式,從而成為向社會所有制轉變的過渡點。五是從國內市場向世界市場、民族資本向國際資本的轉變。這是企業(yè)、資本、市場、金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資本逐步統(tǒng)治世界的過程。這個過程從19世紀中葉就初具規(guī)模了,但國際性的組織形式(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還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事情。通過這一系列轉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便以更加典型和成熟的形態(tài)出現了,它的內在矛盾和自身限制也更加顯著地表現出來了。[9]503-504
(二)關于資本的經濟本質
1.資本是一種歷史的特定的經濟關系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關系的核心范疇是“資本”,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應當從資本開始。資本的本質是什么?馬克思認為,資本不是物,不是生產出來的產品或商品,不是生產要素,不是貨幣,而是一種具有歷史規(guī)定性的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他對資本的不同描述、不同表達方式和主要觀點有:資本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是對無酬勞動的支配權;資本是用來重新生產剩余價值的積累起來的財富;資本是一種歷史的社會生產關系;資本就是勞動條件和生產者的分離;資本不是靜止的價值,而是一種運動;資本的權力是平等地剝削勞動力;使用價值和產品本身不是資本;商品本身不是資本;價值本身不是資本;作為資本的貨幣不同于作為貨幣的貨幣;勞動能力不是工人的資本??傊R克思認為,必須把資本的物質存在形式、物質載體和資本的經濟本質區(qū)別開來。[9]515
2.資本一般和資本的具體形式
為了搞清楚資本的本質,需要從不同層次、不同過程、不同形態(tài)考察資本。馬克思從理論上把資本區(qū)分為資本一般和資本的職能形式或具體形式。根據馬克思的論述,資本一般是指同價值相區(qū)別的關系或規(guī)定的總和,是資本作為資本所共有的規(guī)定,是與資本的特殊形式相區(qū)別的資本的一般形式,是作為資產階級一般經濟基礎的總資本。它既是對資本特征的抽象,也是現實存在??疾熨Y本一般不同于考察資本的實際運動或競爭;同在資本一般中的情形相比,競爭中價值規(guī)定是顛倒的;一般資本是在各個單個資本的相互作用中確立起來的。資本一般包括資本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流通過程。從總體來看,特別是在現實運動和競爭中,資本區(qū)分為不同的層次和各種不同的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和第二卷所考察的資本都屬于資本一般。這里雖然涉及到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別,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區(qū)別,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單個資本和社會總資本的區(qū)別,但它們都不是職能獨立的資本形式,都是在資本一般的層次上考察的。作為資本一般或一般資本,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只是資本循環(huán)過程中時而采取、時而拋棄的不同形式;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只是表現了不同的周轉方式;單個資本只是社會總資本的沒有質的區(qū)別的組成部分。而第三卷所考察的資本則不同,這里考察的是越來越接近于社會表面的資本的具體形式。產業(yè)資本(工業(yè)資本、農業(yè)資本等等)、商業(yè)資本、生息資本等都屬于資本的具體形式。在這些形式上,在商品生產上耗費的資本表現為成本價格,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進而在競爭中轉化為平均利潤,于是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9]528
3.現實資本和虛擬資本
馬克思對資本的考察,無論是一般資本還是資本的具體形式,都是以現實資本為前提的。但是,馬克思在考察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的時候,也考察了相對于現實資本而言的虛擬資本;其目的在于進一步揭示生息資本的本質和經濟危機的根源。馬克思指出:虛擬資本采取支付憑據即匯票的形式,所有的股票、債券、商業(yè)票據等等所有權證書,都是虛擬資本的具體形式;虛擬資本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通過制造空頭信用(虛假信用)、簽發(fā)具有欺詐性的匯票、不以金屬貯藏做準備而發(fā)行銀行券等等方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擬資本是信用膨脹的結果;大部分借貸資本和銀行資本都是虛擬的;債券作為所有權證書只是現實資本的紙制復本,是并不存在的名義資本的代表;庸俗經濟學家把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guī)則的貨幣收入都看作是資本的利息,從而把虛擬資本的形成看作是收入的資本化(這是資本范疇涵義的擴大);所有權證書作為商品,其價值形式的獨立運動,使它們同時具有現實資本的假象;虛擬資本是資本在信用上取得的最高成就;經濟危機表現為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只是一種假象,虛擬的貨幣資本在危機時期將大大減少;危機引起的虛擬資本價值的跌價有利于新的再生產。[9]538
4.資本家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
馬克思對資本的考察,本質上是對經濟關系的考察。這種考察自然涉及到它的物質載體,即資本的物的形式或價值形式;而更為重要的是對人格化資本的考察——資本的人格化就是資本家。在資本的人格化形式上,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表現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關系。馬克思深刻指出:社會生產中的人不過是一定經濟關系的承擔者和人格化;資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家只有作為資本的人格化才有歷史的價值;資本家只有作為資本家才成為工業(yè)司令官;資本家對工人的統(tǒng)治就是物對人的統(tǒng)治;資本家的監(jiān)督勞動是資本本身特有的職能??梢?,資本家作為資本家,不同于作為普通的商品生產者或社會成員;作為資本家,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都是受資本的靈魂支配的。在人格化的形式上,資本成了有生命的東西。其實,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不僅資本家,所有的當事人都是這種經濟關系的人格化。其中:雇傭工人是勞動的人格化;企業(yè)主是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職能資本)的人格化,資本所有者是資本所有權的人格化,地主是土地所有權的人格化,等等。[9]549
5.競爭是資本的內在本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到處都談到競爭,而且有大量的論述(包括批判性論述)。馬克思對自由競爭的分析和認識是非常獨到和精辟的。在馬克思那里,競爭不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概念,而是同資本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聯系的概念。他主要揭示,競爭是資本主義生產內在規(guī)律作用的結果;而在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現象,和本質的東西是不盡相同的。關于競爭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有:自由競爭是私有制的最高存在形式;自由競爭意味著單個人擺脫了自然聯系;競爭作為資本的相互作用以資本本身的發(fā)展為前提;競爭是資產階級經濟的重要推動力;競爭是資本的內在本性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自由發(fā)展;競爭是貫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手段;自由競爭不會帶來普遍的和諧和福利;市場上存在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同類型的競爭;在資本之間存在各種趨利避害的競爭斗爭;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guī)律作為競爭的強制規(guī)律起作用;在資本競爭中發(fā)生兩種不同的平均化運動(同一生產領域內部和不同生產領域之間);資本主義競爭的基本規(guī)律是一般利潤率規(guī)律和生產價格規(guī)律;在競爭中一切經濟關系都顛倒地表現出來;競爭對市場價格和資本利息兩者的影響作用不同;競爭是資本集中的最強有力的杠桿之一;在供求關系中競爭顯示了生產和消費的社會性質;在未來社會將消除競爭。一般來說,私有制、不同經濟主體(例如不同的企業(yè)和國家)和商品生產的存在是競爭的一般基礎和前提;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條件下,競爭才成為普遍現象,才滲入到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才成為社會生產的基礎,才表現為真正的“自由競爭”,才成為資本的內在本性。在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看來,只要還普遍存在著競爭(不管是資本家之間的、工人之間的、還是國家之間的),就不可能是社會主義社會;在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后的未來社會,將不再存在動物般的生存競爭和商業(yè)競爭。[9]708-709
(三)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質的規(guī)定性和基本特征
1.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占有方式
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所有制形式和占有方式的考察,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考察的延伸,但實際上就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考察,只是角度不盡相同罷了。這種考察主要說明,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產生、特征、表現和發(fā)展趨勢。一般地說,所有制形式就是勞動對它的客觀條件的關系;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的客觀條件采取了資本的形式,因此,所有制形式就表現為勞動對資本的關系。所有制形式和占有方式是完全同一的。如果說所有制形式是勞動對它的客觀條件的關系,那么,占有方式則是生產條件的所有權(它的人格化就是所有者)對生產過程的結果——產品和剩余產品——的關系。生產條件的所有權不斷地轉化為對產品和剩余產品的占有,而對產品和剩余產品的占有又不斷地轉化為生產條件的所有權。關于所有制和占有方式,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闡明了以下觀點:資產階級所有制是資產階級生產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資本主義所有制是以先前各種所有制形式的解體為前提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否定;勞動力的買賣使商品生產的所有權轉變?yōu)橘Y本主義的占有方式;資本主義所有制是作為現代資本的純粹的私有制(在人的依賴關系中,私有制是不純粹的);現代資產階級私有制是私有制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資本主義所有制本質上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資本主義的所有制形式表現為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資本主義所有制表現為生產要素所有權的獨立化;資本主義的占有方式同社會的生產方式相矛盾;資本主義所有制必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從這里可以看到,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關系是:勞動和所有權相分離,勞動和客觀條件的關系表現為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資本的所有者無償占有雇傭工人生產的剩余價值。在概念的使用上,馬克思經常使用的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同時也使用資產階級所有制、資產階級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可見,在這里,“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所有制”和“私有制”,其涵義是完全相同的。[9]618
2.資本主義的勞動組織是工廠制度
馬克思專門考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直接生產過程的具體形式。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和雇傭勞動相結合的具體形式和組織制度,政治經濟學稱為“工廠制度”。馬克思指出:工廠制度是同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相適應的勞動組織;現代工廠制度的特征是工人從屬于機器體系;完整的工廠制度是由兵營式的紀律發(fā)展而來的;工廠制度顯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本質;工廠制度使作為資本家軍士的工人成為工人的剝削者;工業(yè)生產的性質隨著工廠制度的發(fā)展而改變;現代工廠中勞動簡單化了;工廠制度必然導致工業(yè)生產的周期振蕩;工人合作工廠是從資本主義工廠制度中發(fā)展起來的。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工廠制度不是超越生產方式的一般形式,不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勞動形式,而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從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有形式,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關系在生產過程的實際體現,是資本對雇傭勞動的統(tǒng)治,體現的是物的依賴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工業(yè)的組織形式表現為手工業(yè)形式——家庭手工業(yè)和行會手工業(yè),屬于人的依賴關系;在未來社會,生產的組織形式是自由人聯合體,屬于自由聯合關系。大機器工業(yè)和生產線是工廠制度的自然基礎,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只有當直接勞動減少到微不足道的程度時,工廠制度及其組織形式才有可能終結。[9]636
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
從理論上說明什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區(qū)別于其他生產方式的質的規(guī)定性和它的基本特征。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總的概括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生產的普遍化和勞動力成為商品,形成物支配人的顛倒關系,價值形式和價值決定調節(jié)社會生產;第二,生產的直接目的是剩余價值。具體地說,包括以下論點:資本主義生產的突出特征是勞動同客觀條件的分離和對立;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是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同時是資本關系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生產是“為生產而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雖然最節(jié)省物化勞動,但更加浪費活勞動;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的價值比例不斷變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固有特征;以信用制度為基礎的股份公司在對立的形式上揚棄了私有財產和私人勞動。在這些特征中,最基本的是兩條:第一,勞動和所有權相分離,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第二,生產的直接目的是剩余價值。[9]559具體的特點有可能改變,但基本特征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表明了它同其他生產方式——例如,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個體的生產方式,奴隸的和封建的生產方式,低級的或高級的共同體的生產方式——的質的區(qū)別。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簡單商品生產區(qū)別開來了。這種區(qū)別就在于,簡單商品生產主要以自己和家庭勞動為基礎,勞動和所有權沒有分離,生產者主要是農民和個體手工業(yè)者,而農民的商品生產是自然經濟的補充,生產的直接目的即使是交換價值但也不是剩余價值,主要是通過交換滿足自己的需要。
4.勞動的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也涉及生產力,但不是對勞動生產力作抽象一般的考察,而是考察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生產力所表現的社會性質。本來,生產力本質上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社會的勞動生產力;但是馬克思發(fā)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過程的一切要素都表現為資本的要素,因此,勞動的生產力也就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這個觀點的進一步展開包括:勞動的全部主體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是資本內在的生產力;社會勞動形式以及科學和自然力都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生產過程的一切因素都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資本作為強迫進行剩余勞動的力量是生產的。這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不僅生產的一切物質要素——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作用,都表現為資本的作用,而且,勞動的一切社會力——分工和協作;科學和自然力——的作用,也都表現為資本的作用。這個觀點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認識的升華。[9]577
(四)關于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和資本的再生產
1.剩余價值的本質、源泉和轉化形式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和雇傭勞動這種關系本身之后,自然轉向了對這種關系產生的果實——剩余價值——的考察;考察的重點是剩余價值的本質、源泉和轉化形式(這里不涉及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剩余價值不過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集中體現和標志,因此,對剩余價值的考察,同樣是為了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理論史的考察,主要是對剩余價值的本質、源泉、轉化形式以及具體形式的考察。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的考察主要闡明了以下觀點:剩余價值是一般剩余勞動的資本主義形式;剩余價值本質上是無酬勞動時間的化身;剩余價值是非勞動階級(服務階級)和上層建筑存在的物質基礎;活的無酬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剩余價值是建立在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之上的;衡量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標志是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及其生產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追求超額剩余價值是資本的內在沖動和經常趨勢;工資形式掩蓋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單個資本獲得的平均利潤來自社會總剩余價值;超額利潤本質上是超額剩余價值。不言而喻,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的理論,自然是以他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為前提的。[9]642
2.只有生產剩余價值和資本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資本的生產力的基礎上,轉入了對“資本的生產性”的考察(資本是否具有生產性,資本的生產性是什么),也就是對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考察。關于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中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政治經濟學中,經濟學家們從生產的不同目的和結果出發(fā),對生產勞動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從馬克思的觀點看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這既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目的考察的延伸,也是對“勞動的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考察的延伸。就前者來說,既然生產的直接目的是剩余價值,那么,生產勞動無非是符合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的勞動;就后者來說,既然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那么,生產勞動只能是不斷生產和再生產資本的勞動。馬克思所提出的主要觀點有: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從而一切具有社會規(guī)定性的勞動)不同于作為一般物質生產的生產勞動;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具有特殊的規(guī)定性;生產勞動的規(guī)定性是從一定的社會形式產生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是生產剩余價值從而生產資本的勞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勞動和商品生產中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是兩個雖有聯系但并不等同的概念;生產勞動對資本的關系同樣適合于運輸業(yè);資本家階級是道地的生產階級;作為生產勞動承擔者的生產工人是參與共同勞動的具有各種職能的總體工人;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勞動區(qū)別于流通領域中的生產勞動;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可以把非物質生產領域撇開;不應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具有特定意義的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qū)分用于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能把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中的生產勞動混為一談;同收入交換并作為使用價值提供的服務勞動是非生產勞動;勞動生產率越高非生產勞動者的比重越大;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始終是從資本家的角度區(qū)分的;斯密關于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qū)分有兩種見解;反對斯密區(qū)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觀點是辯護論觀點。[9]583-584
3.資本的流通和剩余價值的實現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是統(tǒng)一的,是互為前提、互相依存的。但是這兩個過程必須分別考察,就像對一個有機體的考察必須分別考察每一個個別系統(tǒng)一樣。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考察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而暫時撇開了流通過程,或者說,假定流通過程同生產過程是相適應的。在第二卷中則專門考察資本的流通過程。這里最重要的是,這種考察不是對流通過程一般內容和一般過程的技術性考察,而是對資本的運動過程及其經濟關系的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內容和觀點: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一般商品流通同時成為資本循環(huán)的一個階段;產業(yè)資本的循環(huán)是整個再生產過程的統(tǒng)一;資本循環(huán)中購買商品的過程是貨幣資本向生產資本轉化的過程,而勞動力商品的買賣則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買賣的貨幣關系本質上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階級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出售商品的同時也實現了剩余價值;對資本增殖來說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一樣重要;流通包括在資本的概念之內;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都是資本流通的要素;資本運動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總體;資本流通有三種表現——資本的整個運動,資本和勞動力的交換,資本在生產過程以外的流通,即總過程、小流通和大流通;處于流通過程中的資本是流通資本;生息資本、銀行制度和信用制度是資本流通的產物。[9]670-671
4.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和資本積累
在搞清楚剩余價值的本質和源泉之后,需要進一步搞清楚的是,資本是怎樣生產出來的,資本積累的實質是什么。馬克思指出,剩余價值生產出來以后,事情并沒有到此結束,而是新的過程的開始。這個新的過程就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和實現資本積累。如果說剩余價值的生產本身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直接目的和基本特征,那么,資本積累則更加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這是因為,如果剩余價值僅僅轉化為資本所有者和企業(yè)主的物質財富和用于個人消費,那么,資本主義生產就到此為止了;甚至可以說,這還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是資本本身的不斷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以此顯示資本的生產力和資本的生命力。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他指出:特定意義的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以剩余產品已經包含新資本的物質條件為前提;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互為條件和原因;本來意義的資本積累就是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有外延和內含兩種形式;固定資本的折舊基金(原有固定資本已經耗費并在產品出售后轉化為貨幣資本的部分)可以作為積累基金;資本能夠把積累的要素擴展到超出本身確定的范圍(其生產潛力可借助生產要素潛能的發(fā)揮超出預付資本的價值界限);資本積累再生產出規(guī)模擴大的資本關系;資本積累是財富和貧困兩極的同時積累;資本積累導致資本的積聚和集中;資本的原始積累不同于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結果的資本積累。從這里可以看到,資本的歷史使命是發(fā)展生產力,但它的方式是為生產而生產,為積累而積累。[9]695
5.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和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
古典經濟學家已經初步認識到剩余價值的本質和源泉,但是,他們不僅沒有抽象出剩余價值這個一般范疇,沒有把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和一般形式區(qū)別開來,而且總是以具體形式(例如利潤)代替一般形式。馬克思不僅把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和一般形式區(qū)別開來,而且科學地抽象出剩余價值這個一般范疇;在此前提下,他專門考察了同資本的具體形式相對應的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首先考察了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利潤以及平均利潤;在此基礎上,分別考察了資本和剩余價值在社會表面上所采取的具體形式——產業(yè)資本和產業(yè)利潤;商業(yè)資本和商業(yè)利潤;生息資本和利息;資本化的地產和地租。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同時也是剩余價值的分配(瓜分)形式。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提出的主要觀點有:勞動條件的分配和個人消費資料的分配是兩種不同的分配關系;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決定的;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不同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工人階級總是要為社會提供無酬的剩余勞動;產業(yè)資本家的利潤和資本都來源于對他人勞動的占有;資本家階級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剩余價值;一切不勞動的社會成員的收入均來自剩余價值;股份公司的股東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資本的不斷趨勢是剩余價值分配的平均化;利潤在不同階級之間分配的數量不能多于總剩余價值;資本、土地和勞動力表現為三個階級三種不同收入的源泉,但不是價值的源泉;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帶有一切生產方式自然關系的假象(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當事人也把各種收入歸入工資、利潤和地租之中);剩余價值在商品交換中會發(fā)生再分配。對剩余價值分配的考察,進一步說明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9]729-730
6.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和消費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和消費”,乍看上去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沒有直接關系,因為生活和消費處在資本的運動過程——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之外。但實際上,這些內容仍然屬于資本的再生產問題,或者說是資本本身的生存條件或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馬克思考察了資本積累和資本的再生產,“生活和消費”問題應當看作是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必要補充。馬克思指出:工人階級的不斷維持和再生產始終是資本再生產的條件;雇傭工人的生活就是勞動力的再生產;社會資本的循環(huán)包括個人消費;實現剝削的條件受到社會消費力的限制;工人為資本家節(jié)約和為整個資本家階級消費;在工資水平下降的情況下工人的實際生活水平可以提高;奢侈品的生產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絕對必要的;剩余產品的增加同時增加了資產階級及其仆從的數量和奢侈消費??梢姡绻话愕卣f,生產的一般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生活和消費的需要,那么,從資本主義生產的角度看問題,從資本和資本家的角度看問題,社會成員的生活和消費反而是為生產服務的,是為資本的生存和發(fā)展服務的;從社會的角度看問題,則是為“拉動經濟增長”做貢獻的。特別是工人階級的消費,他給自己添加生活資料,是為了維持自己勞動力的運轉,正像給蒸汽機添煤加水,給機輪上油一樣。在這里,工人的消費資料只是一種生產資料的消費資料,他的個人消費是直接生產的消費。因此,工人的個人消費,總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9]747-748
(五)關于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規(guī)律
《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這個目的的確達到了。馬克思在系統(tǒng)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把在經濟運動中形成并起作用的內在規(guī)律都一一抽象和概括出來了。經濟規(guī)律也和其他自然規(guī)律一樣,是一種自然必然性和歷史的趨勢,是由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這些規(guī)律處在不同的地位、領域和層次上,其性質、作用以及作用范圍和形式是各不相同的。主要的規(guī)律有:價值規(guī)律,這既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guī)律,也自然是作為普遍化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規(guī)律或內在規(guī)律;供求規(guī)律,這是在供求變動和價格運動中實現價值決定的規(guī)律;競爭規(guī)律,這是價值規(guī)律作為外在的強制性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表現;生產剩余價值和資本積累的規(guī)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guī)律(斯密稱為最高規(guī)律);由商品生產所有權規(guī)律轉變而來的資本主義的占有規(guī)律;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規(guī)律;資本集中和集聚的規(guī)律;生產要素自由轉移的規(guī)律;要素所有權分離的規(guī)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常趨勢和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總資本和社會勞動按比例分配的規(guī)律;資本主義生產的周期性循環(huán)規(guī)律;利潤平均化規(guī)律;一般利潤率具有下降趨勢的規(guī)律;剩余價值分配的規(guī)律;服務階級隨著社會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規(guī)律;奢侈品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絕對必要的規(guī)律;固定資本的規(guī)模和比重是衡量資本主義基礎上財富發(fā)展尺度的規(guī)律;農業(yè)決不可能是資本開始的領域的規(guī)律,這是由農業(yè)生產階段的中斷決定的;由資本經營一般生產條件(公共工程或公益工程)必須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上的規(guī)律;農業(yè)的進步總是表現在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上的規(guī)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的規(guī)律;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特殊的人口規(guī)律;資本主義生產必然發(fā)生危機和走向崩潰的規(guī)律;等等。這些規(guī)律之所以稱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規(guī)律,是因為,它們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之上產生的歷史性的規(guī)律。其中,有的規(guī)律(如供求規(guī)律和競爭規(guī)律)不過是同一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起作用的外在表現和實現形式;而有的規(guī)律(社會資本和社會勞動按比例分配規(guī)律)不過是一般規(guī)律(社會勞動按比例分配)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實現的形式。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是商品生產的高級形式和發(fā)達形態(tài),因此,價值規(guī)律既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規(guī)律;而且,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才真正表現為規(guī)律。資本主義經濟的規(guī)律,也就是所謂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不過,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體過程看問題,這些規(guī)律可以歸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孕育產生、發(fā)展壯大和在持續(xù)不斷的經濟危機中最終走向崩潰的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作用的結果是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tài)的產生。[9]774-775
(六)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
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看問題,階級關系不過是經濟關系在社會成員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上的表現。馬克思指出,在原始共同體解體以來的一切對立的生產方式中都存在著階級(“階層”或者是階級的同義語,或者不過是階級的進一步細化)。因此,自奴隸社會以來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文明史,都表現為階級斗爭的歷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的對立形式的一種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形式,因此,階級的存在不僅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是最簡單的和最典型的。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的分析,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系的性質和特點。馬克思闡明了以下觀點:經濟學所研究的是作為經濟關系的階級關系;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們只是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起源和發(fā)展基于純粹的經濟原因;資本包含著階級關系;資本主義社會主要包括三大階級;資本主義的階級關系是純粹的經濟關系或買賣關系;資本家階級是道地的生產階級;貨幣資本家和產業(yè)資本家是兩個特殊的資本家階級;仆役階級或服務階級和勞動階級有本質區(qū)別;不直接參加物質生產的社會階層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增加;在充滿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階級地位會發(fā)生變化;資產階級總是把自己標榜為整個受苦人類的代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9]759可見,從階級關系看問題和從經濟關系看問題是完全一致的。
(七)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特征、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guī)律的同時,也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將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有可能轉向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tài)。關于這個問題,人們歷來有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在馬克思那個時代,一方面,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大都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是永恒的、絕對的形式;另一方面,總是有人否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馬克思從唯物主義歷史觀出發(fā),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地位作了考察,主要觀點和結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處于人類社會的第二階段(即物的依賴關系階段,過渡階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歷史上具有偉大的文明作用和功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現代社會的“普照之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的必經之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歷史性的生產方式,有其歷史的局限性;新的生產方式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須以充分發(fā)揮其潛力為前提;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消除階級差別才成為真正的社會進步。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處于人類社會的第二階段
馬克思從人的社會關系的發(fā)展變化上,把有史以來的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或三大形態(tài),即人的依賴關系階段,物的依賴關系階段,自由聯合關系階段。他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物的依賴關系),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可概括為自由聯合關系),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他還指出:一切勞動產品、能力和活動進行私人交換,既同以個人之間的統(tǒng)治和服從關系(自然發(fā)生的或政治性的)為基礎的分配相對立(不管這種統(tǒng)治和服從的性質是家長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交換只是附帶進行的,或者大體說來,并未觸及整個共同體的生活,不如說只發(fā)生在不同共同體之間,決沒有支配全部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又同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產資料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的個人所進行的自由交換相對立(這種聯合不是任意的事情,它以物質和精神條件的發(fā)展為前提)。[4]127其中,物的依賴關系的發(fā)展形式和完成形態(tài)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此同時,馬克思還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和演變規(guī)律歸結為兩種形式的“否定之否定”過程。第一種形式:“作為私有制的個人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作為社會所有制的個人所有制”。馬克思指出,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個人所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再轉化為社會所有制,即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否定的否定。前一個轉變比后一個轉變要困難得多。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后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第二種形式:“勞動和所有權的統(tǒng)一—分離—統(tǒng)一”。馬克思指出,原有的勞動者和勞動條件之間相統(tǒng)一的兩種形式——原始共產主義的亞洲村社和各種類型的農工合一的小家庭農業(yè),不適合于把勞動發(fā)展為社會勞動和提高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因此,勞動和生產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破裂和對立就成為必要的了,而其最極端的形式就是資本的形式。原有的統(tǒng)一的恢復,只有在資本創(chuàng)造的物質基礎上,并通過工人階級的社會革命,才有可能實現。[4]135-136在上述兩種形式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都以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形式出現,都是為了發(fā)展生產力而產生,而在完成這一歷史任務以后又被新的形式所否定。從整個過程來看,最初的形式(個人所有制或共同體)都在經過螺旋式上升和否定之否定之后,在最高階段上得到“恢復”或“重建”。
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歷史上具有偉大的文明作用和功績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它的文明作用和巨大功績;另一方面是它的對立性質和歷史局限性。關于前者,馬克思指出,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在于:它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fā)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只有資本才創(chuàng)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chuàng)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資本按照自己的趨勢,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見,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現象,克服流傳下來的、在一定界限內閉關自守地滿足于現有需要和重復舊生活方式的狀況。資本破壞這一切并使之不斷革命化,摧毀一切阻礙發(fā)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9]849-850與此相聯系的主要觀點是:資本的歷史使命是發(fā)展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克服了先前一切社會階段的局限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資本有一種節(jié)約的趨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農業(yè)經營合理化和社會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斷刺激工人新的需求和消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創(chuàng)造物質手段和萌芽??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偉大的文明作用和歷史貢獻就在于,克服了先前一切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tài)的歷史局限性,以一種對立的和犧牲個體乃至階級利益的方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客觀上為更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創(chuàng)造物質的和精神的條件。[9]846-847
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現代社會的“普照之光”
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大都有不同的生產方式同時并存。即使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條件下,也還會有其他的生產方式——例如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等小生產方式——與之并存。馬克思對它們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關系作了必要的考察。他指出:任何一種社會形態(tài)都有一種處于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成為一種普照之光;舊的非資本主義生產者受資本主義生產觀念的支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分離——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企業(yè)主和資本所有者的分離,資本家和地主的分離——表現為正常的東西,而結合或統(tǒng)一則表現為偶然的東西。因此,在那些實際上是結合的場合,也假定是分離的。于是,小生產者分裂為兩重身分或多重身分,就是很自然的了。[9]840可見,資本主義的普照之光所改變的,是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外在表現和當事人的觀念,而不是這些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
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的必經之點
馬克思和恩格斯均認為,盡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所謂“壞的方面”和歷史的局限性,但由于它在歷史上具有偉大的文明作用和巨大功績,因而是人類社會“必須經過”的,是不能跨越的。他們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強制地發(fā)展生產力的“必經之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轉向新的生產方式的過渡點,而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只有在資產階級手中生產力才能達到徹底消滅階級和一切階級差別的程度;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的歷史發(fā)展,是因為移居了大量西歐的個人和照搬了先進的交往方式,這絲毫不能證明歷史上相繼更迭的社會形態(tài)是可以跨越的。馬克思說,從歷史上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這種主體和客體的顛倒,是靠犧牲多數來強制地創(chuàng)造財富本身,即創(chuàng)造無限的社會勞動生產力的必經之點,只有這種無限的社會勞動生產力才能構成自由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這種對立的形式是必須經過的。這是人本身的勞動的異化過程。[9]858這是一個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已經由發(fā)達國家所證實,目前正在由落后國家繼續(xù)證實。差別僅僅在于,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具體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發(fā)展道路,展現出不同的歷史特點。[9]857
5.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歷史性的生產方式
肯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偉大文明作用和巨大功績,并不意味著這種生產方式是永恒的絕對的形式。馬克思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系統(tǒng)研究中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具有歷史規(guī)定性的生產方式,具有過渡的性質;它必將為新的生產方式所代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內在矛盾和自身限制,存在著發(fā)生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其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和自身限制的分析是最為精辟的,并作出了概括:以資本增殖為目的和利潤率趨向下降的矛盾;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剩余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實現剩余價值和社會消費力受到限制的矛盾;以保存和增殖資本價值為目的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利潤率下降、現有資本貶值的矛盾;生產力的絕對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這一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的矛盾;資本作為社會權力和資本家的私人權力之間的矛盾;生產力越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中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商品和貨幣、買和賣、生產和消費、資本和雇傭勞動等等之間的矛盾就愈擴大;縮短勞動時間和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和尺度的矛盾;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矛盾(這是恩格斯所強調的矛盾);等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內在限制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并最終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這就充分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歷史的和易逝的而不是永恒的。馬克思既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偉大文明作用和巨大功績,又揭示了它固有的內在矛盾和自身限制,這樣一來,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認識就全面了。[9]864
6.新的生產方式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須以充分發(fā)揮其潛力為前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和自身限制決定了,它遲早會為新的生產方式所取代。但是,馬克思強調指出,新的生產方式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須以充分發(fā)揮其潛力為前提。這是因為,任何社會形態(tài)的滅亡都以充分發(fā)揮其潛力為前提;“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意味著廢除私有制,而廢除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在經濟條件尚未充分和成熟以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不能被鏟除的;剛剛從封建社會掙脫出來的落后的非工業(yè)化國家,需要高度發(fā)展的恰恰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制度。如果我們把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趨勢的全部思想概括起來,就不僅僅是“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制度必然建立,而且還有“兩個決不會”——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在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存在條件在現存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建立起來的。在這里,具有決定意義的始終是物質條件或經濟條件。[9]900-901共產主義制度的建立意味著消滅階級,共產主義者的目標就是消滅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退出歷史舞臺,階級也就隨之消滅了。但是,階級不是靠單純的暴力手段消滅的,也不是靠法律手段取消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階級是由社會分工引起的,而階級的存在是生產力不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條件下消滅階級才是可能的,才成為真正的社會進步。[9]905可見,生產力標準始終是判斷制度是否合理和社會進步與否的根本標準。
(八)關于對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形式的展望
1.共產主義制度質的規(guī)定性
“如何認識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問題。這里只是在學習《資本論》的范圍內,從“兩個偉大發(fā)現”得出的“一個科學結論”的理論意義上,展望取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的社會形式。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從“科學性”方面,而且從“質的規(guī)定性”方面說明了什么是共產主義。所謂質的規(guī)定性,就是這種經濟制度和社會形態(tài)的內在本性和突出特點,就是它同其他經濟制度和社會形態(tài)的質的區(qū)別。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取代資本主義的新制度,是古代類型社會在高級形式下的復活,就是說,取代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和原始共產主義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否定之否定;共產主義將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私有制和對立的經濟關系;共產主義的特征是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和雇傭勞動;共產主義將徹底變革舊的生產方式和消滅舊的分工;共產主義社會將消滅階級對立和商品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共產主義社會將消滅城鄉(xiāng)對立;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普遍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共產主義社會里真正的財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不言而喻,如果社會中仍然大量地(而不是殘存地)存在私有制、社會分工、商品生產、價值形式、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雇傭勞動、階級對立、城鄉(xiāng)對立等等,社會生產仍然由盲目的自然規(guī)律來調節(jié),生產的目的仍然是交換價值和價值增殖,財富仍然表現為價值形式和歸結為勞動時間,仍然存在不同形式的依賴關系——人的依賴關系或物的依賴關系,那么,這種社會形態(tài)還不可能是共產主義社會,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還不是共產主義社會——哪怕是它的初級階段。從這里可以看到,共產主義制度既是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產兒,也是它的直接對立物。我們必須從“否定之否定”(這是辯證法的規(guī)律之一)的關系上理解共產主義制度。[9]936可見,社會主義的質的規(guī)定性只能作為資本主義的產物和直接對立物來理解;否則,只能是形形色色的非科學社會主義。
2.共產主義制度產生的條件
任何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的產生,都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共產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需要更特殊、更高級、更嚴格的經濟條件。根據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論述,這些條件同時就是實現下述目標的條件: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同時也是人類解放的條件);鏟除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發(fā)生共產主義革命的條件;廢除私有制的條件;消滅商品生產和價值形式的條件;消滅勞動和所有權分離的條件;消滅異化勞動的條件;消滅奴隸般的社會分工的條件;消滅階級和剝削的條件;消滅動物般的生存競爭的條件;等。其中,最基本的經濟條件是消滅私有制和消滅階級。但在這些經濟條件的背后,還有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就是生產力高度發(fā)展、高度科學化、高度社會化(其具體表現是直接勞動成為微不足道的要素)。如果基本上不具備這些條件,真正的共產主義是不會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所有自封的所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只能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甚至是形形色色的假社會主義——如果不是現代版的原始共產主義(農民共產主義,民粹派社會主義),而最有可能的是國家社會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9]948-949
3.共產主義是資本主義充分發(fā)展的產物
在共產主義制度產生的各項條件中,包含著一項十分重要和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充分發(fā)展。就一定意義來說,所有其他條件都是資本主義生產充分發(fā)展的結果。因此,共產主義產生的條件也就可以歸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充分發(fā)展。為什么呢?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答是:任何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都是在現有的生產方式中發(fā)展起來的,共產主義生產方式也不例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自覺地為無階級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資本的歷史使命是創(chuàng)造剩余勞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克服了先前一切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否定自身的條件;資本的內在矛盾包含著社會主義的生產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強制地發(fā)展生產力的必經之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轉向新的生產方式的過渡點;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獨特的最后的產物。從這里可以看到,就整個人類社會來說,資本主義生產的充分發(fā)展(這種發(fā)展當然會有不同的道路和形式)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具有決定意義。如果力圖不經過資本主義生產的充分發(fā)展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所能夠建立的,只能是和科學社會主義毫不相干的冒牌的或虛假的社會主義——例如:德國俾斯麥的國家社會主義;俄國民粹派的農民共產主義;中國改革開放前一些人鼓吹的窮社會主義。[9]958
4.新的生產方式是在現有的生產方式中發(fā)展起來的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以往的各種形式時,得出了一個更加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這就是:任何新的生產方式都是在現有的生產方式中發(fā)展起來的。他指出,歷史的事實是:在舊社會的內部已經形成了新社會的因素。又說,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是從無中發(fā)展起來的,也不是從空中,又不是從自己產生自己的那種觀念的母胎中發(fā)展起來的,而是在現有的生產發(fā)展過程內部和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的所有制關系內部,并且與它們相對立而發(fā)展起來的。不僅完成形態(tài)的資產階級體制的情況是這樣,任何有機體制的情況都是這樣。他還說,在各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形成上,各個時期都不是突然出現的和相互截然分開的。后一個形式的物質可能性,都是在前一個形式的范圍內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需求的發(fā)展引起勞動資料的革命;而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促進和實現生產關系的革命。至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生,他指出,未來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是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形成的。經濟科學的任務在于: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fā)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工人的合作工廠是一個例證。在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中,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已經被揚棄。這種工廠表明,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會自然而然地從一種生產方式中發(fā)展并形成起來。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工廠制度,合作工廠就不可能發(fā)展起來;同樣,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廠也不可能發(fā)展起來。他在評論巴黎公社時指出,工人階級不是要憑一張人民法令去推行什么現成的烏托邦。他們懂得,為了謀求自己的解放,為了創(chuàng)造出更高級的社會形式,必須經過長期的斗爭,必須經過一系列將把環(huán)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歷史過程。工人階級不是要實現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舊的正在崩潰的資產階級社會本身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9]958-960
5.共產主義社會預期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
馬克思從勞動和勞動的客觀條件的關系、從而和產品(剩余產品)的關系上,說明了共產主義社會預期的所有制形式和占有方式,進而說明了共產主義預期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其實,所有制不過是全部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同樣也屬于所有制(關系)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是自由人聯合體(共同體);在這種聯合體中,將消除不同形式的依賴關系——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關系,表現為自由個性和自由交換勞動的關系;人們真正成為他們自身社會結合的主人和自然界的主人;生產勞動由于普遍化而成為解放人的手段。[9]1000馬克思指出:“自由人聯合體”處于人類社會的第三階段,這個階段的關系是自由聯合關系,也是一種新型的交換關系。這種交換和第二階段的交換關系(一切勞動產品、能力和活動進行私人交換)有質的區(qū)別。[9]1003在自由人聯合體中,他們在共同占有的基礎上共同生產,聯合勞動。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其中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依舊是社會的;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在它的第一階段,勞動時間將起雙重作用:一方面,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jié)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計劃調節(jié));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個人所占份額和在共同產品的個人可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按勞分配)。[9]1000-1001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tǒng)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tài)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由于人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因此,人們的生活條件將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將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guī)律,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并聽從人們的支配。迄今為止一直統(tǒng)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將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9]1004
6.共產主義社會里真正的財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財富的存在形式、性質和判斷標準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在以往的一切社會形式中,所謂財富都是物質形態(tài)的財富;在普遍化的商品生產中,物質財富更多地采取了抽象一般的形式——貨幣形式(貴金屬)。但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真正的財富是自由時間。馬克思說,自由王國只能存在于真正的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只能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物質生產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這個領域的自由只能是:在社會化和聯合勞動的基礎上,將合理調節(jié)和共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以最節(jié)約、最符合需要、最有利于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方式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這時候,盡管交換價值消滅了,但勞動時間始終是財富的創(chuàng)造實體和生產財富所需要的費用的尺度。但是,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本身。因此,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不再是財富的尺度,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發(fā)展一般財富的條件,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fā)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那么,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抗的形式。于是,個人得到自由全面發(fā)展。當工人群眾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的時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就不再是對立的存在物了。一方面,社會的個人的需要將成為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fā)達的生產力,而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9]946-948可見,在共產主義社會,真正的財富不是物質財富;最主要的目標也不是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1]馬克思 資本論: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 資本論: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陳文通 重溫經典:拜訪馬克思——七個重大理論問題(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5]馬克思 資本論: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 剩余價值理論:第1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9]陳文通 重溫經典:拜訪馬克思——七個重大理論問題(下)[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郭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