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曼
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整合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語音信號、圖像信號先通過模數(shù)轉換變成統(tǒng)一的數(shù)字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表現(xiàn)特定的教學內容、反映一定教學策略的教學程序,它可以存儲、傳遞和處理教學信息,進行交互操作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反饋評價。多媒體教學易于優(yōu)化教學過程,能強化教育效果。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而學習興趣又是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一個因素。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極其重要的。學習興趣的產(chǎn)生主要取決于下列因素:學習內容的特性、學生對學習的愉快情感體驗、學生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毫無疑問,多媒體課件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的全面引入使得課堂教學聲、圖、文并茂,變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抽象的思維化為具體直觀的形象或者生動逼真的聲音,這樣就使得整個教學更生動,更豐富,更有趣味性,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實踐證明,使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給教學注入了活力,我們理應充分地利用它為教學服務。但現(xiàn)在有些老師只是為了表演需要而利用多媒體,到公開課或優(yōu)質評比課時才派上用場,平時不用或少用,淪為形式主義,是擺花架子,忽視教學實際和教學規(guī)律。部分教師一味地追求課堂活躍,不分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點,不深入鉆研教材,不挖掘文本內容的內涵,一味地在多媒體的運用上動心思,一味地在課件的制作上求“花樣”,任意添加很多與教學無關的內容,如配樂、動畫、電影片段等,使學生的眼睛和耳朵被各種絢爛的東西充斥,使得表面的絢爛沖淡主體的思索,以為靠這些花哨的噱頭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表面的熱鬧使學生忽略了本質的探求,這樣的課堂看起來很熱鬧,但是實際效果不佳。
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應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體會學習過程本身帶來的各種體驗,語文課堂不要忘了要提高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為了一時的熱鬧。
目前相當一部分人誤認為只在把教材搬進電腦,或簡單地給文字配以圖像、聲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體教學。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多媒體給語文帶來的生機與活力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體,各環(huán)節(jié)應該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脫節(jié)。教學過程也應該像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諧,成為一個有機的組織系統(tǒng),并且應該有教學高潮出現(xiàn)。但是教學高潮的出現(xiàn)絕對不是借助多媒體“弄”出來的,而是前幾個環(huán)節(jié)醞釀的結果。然而,我們有時候為了使課堂熱鬧,在教學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會利用多媒體的形、光、聲、色的多維刺激優(yōu)勢,刻意挑起一個教學高潮,就像一棵果樹沒有開花就結出果子一樣。即使教學過程設計得比較科學合理,在應該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地方使用了多媒體,也會由于操作的局促,表現(xiàn)得很機械、不和諧。多媒體只是教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在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時,一定要使之與其他環(huán)節(jié)血脈相連,融為一體。
以上種種做法都有為用電腦而用電腦的傾向,于是電腦的使用成了一種膚淺的趕時髦,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應與其他教學媒體的運用一樣,不能盲目,而是應該十分注意這種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當,會取得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則可能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種之一,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xiàn)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語言文字的挑戰(zhàn)。在最古老的語言文字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有著明顯的優(yōu)越性,無法替代語文教學本身。那么,在一堂課中,是否使用多媒體,使用哪種多媒體(或多或少),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確定。課件的制作,選擇的課題都應該是學生憑感性知識無法準確理解的。比如:在高三復習課中,有效地使用多媒體課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三復習課知識點多而細,大多需通過具體的例子加以強化,如果一一板書,就容易造成少、慢、差、費的結果,從而降低教學效率。又如教學余秋雨的《道士塔》時,因為學生基本沒有到過敦煌,單憑抽象的解說無法讓他們了解敦煌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吸引力,很難理解余秋雨先生對敦煌遭到破壞后的憤怒的情感,于是在課前利用多媒體展示敦煌莫高窟的相關圖片以造勢時,就很容易引領他們引入課文,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在古典詩歌欣賞中,包括音樂、歌曲、朗讀、旁白等在內的聲響和包括圖片、動畫在內的畫面,向學生呈現(xiàn)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如果呈現(xiàn)不合時機,一味呈現(xiàn),像放電影一樣地給學生以五彩繽紛的畫面,從過去老師的滿堂講,演變成如今教師的滿堂“放”,學生只能被動地聽、看,機械地回答。因為古典詩歌的欣賞強調誦讀,強調體味,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磅礴氣勢,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淺吟低唱,那“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悲愴蒼涼,那“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情懷,如果只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而沒有教師感情豐富的朗誦示范和恰當?shù)恼Z言引導,讓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解讀,在想象中真正進入美妙神奇的境界,就很難使學生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準確領悟和把握。
可以說,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把雙刃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關鍵看如何運用。語文學科的特殊性,使得在運用多媒體時,必須切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從優(yōu)化教學、提高效率出發(fā),以開發(fā)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把原來一些單調乏味、死氣沉沉的語文教學課堂變成充滿色彩美、構圖美、聲音美和情感美等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課堂,從而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現(xiàn)實的、探索性的語文學習活動中,但它永遠只能是語文教學的輔助工具,永遠不可能替代獨具魅力的語言文字。
我們在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要冷靜,忌盲目,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tǒng)的教學規(guī)律,應該根據(jù)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在不斷傳遞反饋教學信息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過程不斷調整,使之優(yōu)化,在整體上形成最佳組合,挖掘教學潛能,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從實際出發(fā),適當采用,不應該拋棄一直以來沿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優(yōu)秀教學經(jīng)驗,而應努力尋找它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fā)揮其現(xiàn)代性特點,這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語文現(xiàn)代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