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明書 胡曉紅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就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把黨和政府對大學生的關懷落到實處。”[1]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則提出“關心每個學生”、“關心教師身心健康”[2]的指導性意見。而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連續(xù)三次提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3][4][5]可見,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人的關懷觀念正逐漸為黨和國家所重視并逐漸明確。其實,關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具有現(xiàn)代性的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關懷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在這樣的背景下,明確提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分析其內涵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在當今社會,關懷思想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受關注。然而仔細分析一下當前學術界對關懷思想的討論,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們雖然都使用“關懷”一詞,可是該詞語背后所支撐的理論來源和思想觀點還是有較大區(qū)別的。筆者將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概念的比較中,逐步明確界定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從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到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再次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表明,這既是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視,也是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階級性、社會性的調整,對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然而,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二者的共通之處在于都強調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重視,特別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關懷,都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以人為本,關懷、尊重受教育者。
然而,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亦具有明顯地區(qū)別。人文關懷這一概念的側重點在于“人文”二字,即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關懷,這包括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關懷。而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側重點則在于“關懷”二字,關懷思想要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不僅僅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也要全面體現(xiàn)關懷,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關懷人、關懷社會、關懷自然;在教育方法上要運用更人性化、更具關懷色彩的方法;在教育目的上,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被關懷品質的培養(yǎng)。
1.此“關懷”非彼“關懷”
在筆者提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以前,學術界比較廣泛使用的是關懷德育這一提法。然而在細細研究現(xiàn)有的關懷德育理論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研究與其說是關懷德育,不如稱其為關懷倫理視野下的道德教育研究??梢哉f,關懷德育中的“關懷”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中“關懷”是存在著相當?shù)牟顒e的,可謂此“關懷”非彼“關懷”。簡單地說,關懷德育中的“關懷”是狹義的“關懷”,而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懷”是廣義的“關懷”。
關懷概念首先是作為一種倫理思想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尤其以西方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派為代表。美國學者吉利根(C.Gilligan)在批判科爾伯格“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關懷倫理,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中的“不同的聲音”,她認為女性更加傾向于以關懷和責任作為核心價值來解決道德問題。之后,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內爾·諾丁斯(N.Noddings)將關懷倫理應用到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道德教育的關懷模式。關懷倫理學的其他代表人物薩拉·拉迪克(S.Ruddick)、瓊·特朗托(J.C.Tronto)亦對關懷倫理學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關懷倫理逐漸地突破女性性別主義的局限,關懷的概念界定亦逐漸明確,被認為是人類共有的自然情感??梢哉f,西方關懷倫理學派為關懷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關懷理論傳入我國之后,關懷倫理思想以及關懷道德教育思想對我國德育的啟示亦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然而,現(xiàn)有的研究亦僅局限于此,并沒有把關懷放到更為廣闊的古今中外思想長河中。而古今中外的關懷思想,如中國古代儒家的仁愛思想、西方的自愛、博愛思想,甚至佛教的慈悲思想、基督教的圣愛思想,這些都應該是廣義關懷的應有之義。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懷”概念,正是基于這種廣義的關懷。甚至可以說,這種廣義的關懷倫理思想與正義倫理思想共同構成了古今中外的倫理思想的基本內容?!叭绻f正義倫理的要旨表現(xiàn)為做須做的事情、得應得的東西,那么關懷倫理的精義則是為了被關懷方的利益而自覺地做比須做的更多的事情、得比應得的更少的東西?!保?]可見凡是強調對人、對物、對社會重視、掛念、付出的思想,都是關懷理論的重要思想資源,共同構成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這種建立在更為廣泛的關懷思想基礎上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必將更具有包容性、更富有生命力。
2.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一詞也可以分為廣義德育和狹義德育。狹義的德育特指道德教育。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道德教育是指“把一定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梢?,狹義德育,更加強調對受教育者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而廣義的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基本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早期發(fā)展階段,有不少學者常常以德育一詞指代思想政治教育。關懷德育中的“德育”是側重于道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涵蓋的教育內容則是較廣泛的,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7](P4)5大方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態(tài),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上也必然涵蓋以上5個方面的內容,其關懷理念也必然貫穿于這5方面的基本內容中。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懷關系中,開展以關懷自我、關懷他人為主線的道德觀、人生觀教育,以關懷社會為主線的政治觀、法制觀教育,以關懷自然為主線的世界觀教育。這也進一步說明,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縮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的范圍,而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內容和整個過程中,突出并堅持其中的關懷維度,以期在進行以關懷為主線的教育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內容。
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式或形態(tài),是關懷思想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在這一概念基礎上衍生的。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二者的聯(lián)系在于二者都落腳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促使其成員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則在于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把關懷理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為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一層更具溫情的色彩。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引入關懷理念,所以在明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前有必要對關懷概念進行深入分析。對關懷概念的理解是理解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首先,從中文字面上分析關懷概念。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查找關懷,得到的解釋是“關心:關懷備至、親切關懷,關懷青少年成長?!笨梢姡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關懷等同于關心。當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進一步查找關心一詞時,得到的解釋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視和愛護:關心群眾生活,這是廠里的大事,希望大家多關點兒心?!?。[8]可見,在中文釋義中,關懷的對象包括人或者事物,關懷意味著對人或者事物的重視和愛護,常常關注、掛心、掛念。
其次,如果我們從英文字面上對關懷概念進行分析,關懷則可以被翻譯成以下英文單詞或詞組:care for;show loving care for;show solicitude for;solicitude;thought。這些英文單詞或詞組的含義分別是喜歡、計較、尊重、照料;眷注、關注;掛念、渴望;思想、思索、關心。通過對關懷一詞的英文釋義的查找與分析,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充分地理解關懷一詞的含義,關懷不僅僅是一種尊重、掛念、愛護的心態(tài),更是一種為了實現(xiàn)這種良好心態(tài)而進行的思索、照料的行為。關懷是一種在心理動機和行為結果上都強調關愛他人或事物的概念。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理念和方法,關懷應該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相較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關懷理念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主體、內容、方法等方面均有變化。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而言,與更加強調政治性或者階級性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則更加突出其中的關懷維度,強調關懷性和政治性并存。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關懷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上,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強調且致力于培養(yǎng)受教育者具有感知關懷、回應關懷、實施關懷的品質,進而最終促進被關懷者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態(tài),是關懷思想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傳統(tǒng)思政治教育中融入關懷理念,運用關懷方法,通過具有關懷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懷關系中,開展以關懷自我、關懷他人為主線的道德觀、人生觀教育,以關懷社會為主線的政治觀教育,以關懷自然為主線的世界觀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感知關懷、回應關懷、實施關懷的被關懷者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
要正確理解上述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還需要從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懷性和政治性、關系性和動態(tài)性、自然性和倫理性、情感性性和知性的辯證統(tǒng)一中去把握。這也構成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關懷性和政治性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本質屬性與本質與兩個不同的概念。本質屬性的落腳點在于事物的一種性質,本質則落腳于事物到底是什么的事物。學術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的研究,迄今尚無定論。有學者堅持思想政治本質屬性是一元論的觀點,有的學者堅持二元論甚至是多元論。但有一點基本趨于達成共識,即認為政治性或者階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之一。筆者堅持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的二元論,認為關懷性和政治性同時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之所以仍然把政治性視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因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強調社會或社會群體促進其成員形成符合這一社會需要的關懷取向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其中的“社會或社會群體”、“符合這一社會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就明確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在中國社會,這個“社會或社會群體”是指中國的工人階級和最廣大的勞動人民。這就決定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或者階級性的屬性。這也順應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目的。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關懷性也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這一本質屬性符合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強調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將關懷理念融入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中,試圖通過更富有關懷價值的教育方式與方法,將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具有關懷敏感度、值得被關懷和懂得付出關懷的人。所以,關懷性不僅僅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一個特征,而應該上升到本質屬性的地位。
總之,相較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和關懷性的兩大本質屬性。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在兼顧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社會發(fā)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雙重目的時,更加側重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更加側重培養(yǎng)散發(fā)著人性光輝的、具有關懷品質和被關懷品質的人。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P56)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即人無時無刻不處在與自然、社會、自我的關系中?!保?0](P24)可見,人本身就是作為一個關系性的存在,每個人都是社會關系網(wǎng)絡中的一個結點。通過一個個相互聯(lián)系的結點,社會構成一個整體。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處于社會整體中的這一個個體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向心力,形成共同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從而產(chǎn)生社會歸屬感和社會凝聚力。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對人的關系性本質的充分認識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既符合人性的需要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的需要。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強調的關系有三大類,即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懷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懷關系。在第一大類人與人的關懷關系中又可以細分為人與自我、與熟人(父母、師長、朋友、恩人)、與陌生人三類??梢哉f,每個受教育者都是處于這樣一種交錯復雜的關系體系中,其關懷素質的養(yǎng)成有賴于與以上各種關系的關懷互動。
從動態(tài)上分析,完整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至少包括以下4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具有關懷素養(yǎng)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發(fā)現(xiàn)受教育者明示或暗示的被關懷的需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付出關懷、對受教育者開展教育活動;受教育者感知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第三,受教育者在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互動中體會符合一定社會需要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滿足被關懷需要;第四,也是最為關鍵的,被關懷者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起關懷品質,并實現(xiàn)角色轉換,能夠以關懷者的身份關懷他人,真正成為值得關懷和懂得關懷的人??v觀以上4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整個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tài)過程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懷關系中進行的,一旦在某一環(huán)節(jié)上關懷關系破裂,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就在那一環(huán)節(jié)戛然而止。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性與動態(tài)性相輔相成,使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關懷關系中動態(tài)進行中,完成整個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然性是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它以人的同情、關懷的自然情感為基礎,使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具有自然的人性基礎。孟子在其《公孫丑上》中表明“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認為看到他人受苦的惻隱之心是仁愛行為的誘因。同時,西方思想家亞當·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論》中也著重論述了同情,這種對他人處境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人們道德行為的基礎。人類的這種惻隱和同情的情感是促成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情感因素。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正是同情、關懷這種情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關懷行為,促使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生,促進受教育者被關懷品質的養(yǎng)成。
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性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具有關懷素養(yǎng)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學生的關懷較多地來自倫理關懷。關懷倫理學派代表人物內爾·諾丁斯(N.Noddings)最先提出“自然關懷”和“倫理關懷”兩個概念,她指出:“自然關懷是原始的、自然的,無需做出任何倫理努力的。自然關懷與倫理關懷是不同的,后者必須作出前者并不需要作出的努力?!保?1]可見,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實施主動關懷的積極德性,也來源于兩種:一種是自然關懷,一種是倫理關懷。自然關懷的心聲是“我想要去關懷他”,倫理關懷的心聲是“我應當關懷他”。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關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是出于職業(yè)職責要求而對受教育者進行關懷,表現(xiàn)出較強的倫理關懷傾向。當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培養(yǎng)自身的關懷素質,促進從倫理關懷向自然關懷的轉變。這種發(fā)自內心需要的自然關懷將會更具感染力。二是指相對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倫理要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承擔關懷者的角色,對受教育者付出較多的關懷和愛護?!叭绻f正義倫理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地劃分權利義務的界限,那么關懷倫理的基本精神則是為了被關懷方的利益而自覺地承擔更多的義務、放棄一些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保?](P67)可見,關懷這種倫理思想強調付出大于收獲,甚至不求回報,它是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而關懷思想指導下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同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fā),為了保障受教育者的利益和滿足其需要而自覺地去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付出更多關懷。因此可以說,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高的倫理性。
自然性與倫理性這一對關系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統(tǒng)一的,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同情、關懷的自然情感為基礎,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出倫理努力。同情、關懷的自然情感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實現(xiàn)的自然生理基礎,但如果僅僅依靠這一自然情感,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實效性的程度則有待考量。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如若達到教育效果,還必須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做出倫理關懷努力,并致力于把源自倫理關懷的行為轉化為真正來自內心需要的自然關懷。惟有如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實現(xiàn)其預定目標。
注重情感因素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它比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視情感的作用,強調以情感人、以情促德。但同時,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理性的作用?!罢J知是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依據(jù)。”[12](P94)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品德認知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依此,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亦會在強調思想政治品德情感的同時,注意提高其中的思想政治品德認知。此外,思想政治品德認知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還發(fā)揮著一種特殊的作用,即思想政治品德認知為受教育者判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行為提供了依據(jù)。蘇格拉底曾言“美德即知識”,提出沒有知識不懂得善惡,無意為惡而為惡的人是不可救藥的。如果以這一思想觀照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情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受教育者沒有關于何為關懷,何為公正,何為權利義務之“應該”,何為付出奉獻之“關懷”,就會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行為于無物,甚至是視為“應該”,從而喪失了感知關懷的敏感度。當人們指責受教育者“知恩不報”時,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性問題,即“知恩”,如果受教育者都不能將來自他人、社會的關懷視為恩情,那么“報恩”由從何談起呢?所以,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付出關懷、以情感人,更要讓學生首先明確何為公平、何種情況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何種情況他人、社會為你付出了更多等知識性內容。
同時,關懷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個蘊含著關懷情感與關懷理性的概念。關懷倫理學派代表人物內爾·諾丁斯(N.Noddings)指出“關懷者在思維(理性)和感受(感性)之間的經(jīng)常轉化,即理性與情感的融通性是關懷性理性的本質特點。關懷具有理性和情感的雙重屬性。”因此,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感性和理性、情感與知性也就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綜上所述,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式或形態(tài),是關懷理念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它與關懷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態(tài),是關懷思想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傳統(tǒng)思政治教育中融入關懷理念,運用關懷方法,通過具有關懷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懷關系中,開展以關懷自我、關懷他人為主線的道德觀、人生觀教育,以關懷社會為主線的政治觀教育,以關懷自然為主線的世界觀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感知關懷、回應關懷、實施關懷的被關懷者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教育目的方面,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強調促進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同時也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在教育理念上,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著重倡導關懷理念。對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界定具有較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這是繼續(xù)深入開展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基石,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益探索。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07-30.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沈曉陽.關懷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中國社會科學院.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9]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Nel 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2]社政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