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漢臣
摘 要:恰當?shù)?、因人而定的即時性評語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即時性評語要有的放矢、講究藝術、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綜合運用,注重改革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及時性評價;鼓勵;藝術;重點;實效
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教學工作,面對一張張生動活潑的青春面孔,教師充分發(fā)揮師愛功能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恰當運用即時性評語。即時性評語就是不受教育時空的限制,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行為進行多種形式的及時性評價的評語。在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在各項教育活動和文體活動中,在批改學生作業(yè)的過程中,以及在一切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只要發(fā)現(xiàn)學生優(yōu)點或問題均可使用。即時性評語有口頭評語、書面評語、非語言信號評語等多種形式。即時性評語要有的放矢、講究藝術、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綜合運用,注重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一、有的放矢
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語言,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明確努力方向。如我曾給班里體育生張×寫過一則評語:“張×,老師們喜歡你在運動場上奮勇拼搏的颯爽英姿,同學們羨慕你胸前掛著的一枚枚獎牌,但都不愿意看到你對同學掄拳頭?!痹u語針對學生特點來寫,既起到了激勵作用,又針對學生的缺點提了醒,容易引起學生心靈的震動。
二、鼓勵為主
“教育是一種喚醒,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而這巨人就是自信?!备鶕?jù)心理學的“羅森塔爾”效應,即時性評語應以鼓勵為主。如學生李××書寫很不認真,有的老師諷刺他的作業(yè)上寫的字“像螞蟻爬”,多次批評,結果是潦草依舊。一次,我發(fā)現(xiàn)他寫的歷史作業(yè)盡管仍然比較潦草,但其中卻有改正錯題的痕跡,于是,我寫了這樣的評語:“××,你修改作業(yè)說明你有寫好作業(yè)的愿望和行動,這實在令老師高興!我相信只要你認真就會把作業(yè)寫得漂漂亮亮。”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的作業(yè)一天比一天工整。
三、講究藝術
即時性評語強調(diào)以鼓勵為主,同時也要講究藝術。在評語中我常用對學生的昵稱,如課堂上的口頭評語:“雪×,你上課一直積極主動,發(fā)言很積極,大家要向她學習?!薄白稀?,你的國旗下演講聲情并茂,你的作文真摯感人,但為什么就不能在歷史學科上出類拔萃,擔當領軍人物呢?”平等親切的話語,學生容易接受并樹立起自信心。當然,激勵的強度要適宜。同時,要注重對小組合作集體的獎勵,把獎勵個人與獎勵合作小組結合起來。
四、突出重點
評語既要有總結性,又要突出學生的個性,著眼于素質(zhì)提高和培養(yǎng)探究精神。我為一學生寫道:“澳×,雖然你課堂沉默,但你卻很要強,無論課堂作業(yè)還是家庭作業(yè)都能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老師對你的研究性作業(yè)記憶深刻?!睅拙湓挘凸蠢粘鰧W生的主要特點。
五、注重實效
要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和閃光點后,要立即給予表揚。如:學生朱××不太愛學歷史,這是一個缺陷,因為學生應全面發(fā)展??墒瞧綍r不愛學歷史的她卻在今天的課堂上積極回答了一個難題,雖然這是她偶然的一個現(xiàn)象,但我趕緊捕捉住,不失時機地及時給予夸獎?!啊痢粒闫鋵嵲跉v史方面很有潛力,相信你以后在歷史課堂上還會有更精彩的表現(xiàn)?!?/p>
六、用好非語言信號評語
在課堂上,當學生從座位上站起來回答問題時,老師的評價便開始了。這時主要是學生訴說、老師傾聽,老師可借助眼神、身姿、手勢等一系列體態(tài)語言對學生的答問進行評價,傳遞信息,使學生在教師充滿信賴和期待的熱情中得到鼓舞和激勵,以便順利、準確地答完提問。
1.用好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學生答問時,教師應向?qū)W生投去鼓勵、期望的目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注意著他,全班同學注視著他,學生從教師的目光中感受到熱情、贊賞和鼓勵。反之,教師的目光過于嚴厲、責備,可能使學生失去積極思考、回答的興趣和信心。
2.用好手勢
贊賞的目光再輔以適當?shù)氖謩?,它的作用勝于語言評價。當學生回答正確時,老師可以用贊賞的目光、微笑的點頭、豎起的大拇指表示欣賞。如果老師與該學生距離近,也可用輕撫他的頭來表達愛意。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從教師的“手”中,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3.注重身姿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身體可面向該生側耳傾聽或點頭微笑……利用身姿傳達對學生的尊重和欣賞,強化師生間的心理同步效應。
“親其師,信其道”,實踐證明,恰當?shù)?、因人而定的即時性評語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它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誼,調(diào)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更信任老師,而且能給學生以方向、信心,充分地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自我,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孫云曉.喚醒巨人:成功教育啟示錄[M].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
[2]張虹.提高課堂評價語言有效性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