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希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年研究所,北京100089)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黨的十八大宏偉藍圖的具體化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是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和凝結社會共識的主流價值觀念的必然產物,是政黨意志、國家發(fā)展、民族精神和國民秉性的有機結合,是黨的執(zhí)政理念的新提升和執(zhí)政目標的新提煉,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最大的政治。實現(xiàn)中國夢,就是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xiàn)中國夢,具體表征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實現(xiàn)中國夢最堅實的政治保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也是青年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和核心內容。團十七大報告提出,引導青年按照黨的要求健康成長、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是共青團的根本任務。共青團必須牢牢把握黨的要求,堅持群眾路線,密切團青關系,全面履行各項職能,切實擔負起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的歷史使命。
任何一個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不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利益和訴求一致的有機整體,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階級認同、階層認同或群體認同,更不會自然而然地在社會結構中行動一致地尋求和維護本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的正當利益。1903 年,列寧最先強調有必要把青年組織起來。鄧小平指出,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并不能自動發(fā)揮,“必須把工人的最大多數(shù)組織到工會中去,并依靠工會去教育工人,啟發(fā)其階級覺悟,發(fā)揮其生產積極性”[1]。堅持黨的領導,做好群眾工作,是工會、共青團和婦聯(lián)等群團組織團結帶領各自聯(lián)系的社會群體,從自在狀態(tài)升華到自為狀態(tài)的必由之路。共青團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就是要確保青年的生力軍作用從自發(fā)行為到自覺行為、從自在狀態(tài)到自為狀態(tài)的升華。
馬克思將黑格爾提出的“自在”和“自為”這兩個概念提煉升華,界定為無產階級在思想覺悟和政治成熟度等方面的差異而區(qū)分為兩個不同發(fā)展階段。處在“自在”狀態(tài)時,其存在只是一種簡單的、分散的、被動的“在”,其行為只是一種自發(fā)的、缺乏主體意識的行為,其社會影響只是一種未能整合的、作用方向不明確的社會力量。處在“自在”狀態(tài)中的沒有被組織起來的階級成員、階層成員或社會群體成員的行為,都只是一種自發(fā)行為,屬于未被有效組織起來的社會集群行為,該群體就難以使該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成為社會結構中具有影響力的部分。
青年群體中的成員,一般來自處于不同階級或階層的家庭,最終又會因以職業(yè)身份、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等為核心的分層標準進入不同的階級或階層。但是,青年群體作為一個整體,并不具有階級或階層的政治屬性,只是一個以年齡為特征的社會群體。青年群體不能依靠自己獲得集群意識,也不可能將單個的行為自覺地與其他青年行為協(xié)調一致地進行社會參與。青年群體的行為,作為一種自發(fā)行為并處于“自在”狀態(tài),既有可能成為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動力,也有可能成為影響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并帶來社會動蕩的主導力量。近代以來到五四運動之前,缺乏組織的青年并未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力量,沒有能夠走上歷史的前臺。當代青年盡管素質較高,值得信賴,堪擔重任,大有希望,但是如果沒有被有效地組織起來,青年群體的參與就有可能變成一種方向不明的大眾運動。缺乏共青團的組織引導,青年群體參與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就只能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并處于自在狀態(tài),青年的生力軍作用就難以真正有效地發(fā)揮。
無產階級從“自在”發(fā)展到“自為”,階級意識和政治組織在其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階級意識是“自為階級”的基礎和標志,是同一階級的個體聯(lián)合追求共同利益的社會心理機制。“階級意識是‘自為階級’的發(fā)展,即同一階級的成員個體聯(lián)合起來追求其共同利益。”[2]無產階級形成階級意識,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和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實現(xiàn)的。階層意識或群體意識,也是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擺脫“自在”狀態(tài)并進入“自為”狀態(tài)的基礎和標志,是使其成為社會結構中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的前提??梢哉f,青年群體之所以從“存在”發(fā)展到“形成”,是因為共同經歷和共同特征促成了對共同利益和為這種利益展開斗爭的共識,推動了青年群體意識的產生,并為青年組織的產生和發(fā)展奠定了社會心理基礎;而政治性青年組織的成長壯大,終于使青年群體成為社會結構中一支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社會力量。
中國共產黨一貫主張教育青年、爭取青年、贏得青年,通過共青團作為青年組織的核心來直接組織和領導青年運動、團結和教育廣大青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直接領導創(chuàng)設共青團,使五四運動以來的青年參與實現(xiàn)了從自發(fā)行為到自覺行為、從“自在”狀態(tài)到“自為”狀態(tài)的升華,從而使中國青年運動進入了自覺和自為的發(fā)展階段。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青年組織,共青團既直接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參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又為新的青年社會組織或青年自組織進入政治體系、進行有序社會參與和政治參與提供了制度化的組織和程序。1949 年4 月,任弼時在《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總結道:“過去青年運動的經驗告訴我們,必須要有青年群眾自己的積極分子的組織,作為青年群眾中領導的核心,才更能有力地推動青年運動的發(fā)展……現(xiàn)在如果沒有比較堅強的青年積極分子的組織作支柱,那么就不易團聚青年的力量,也不能集中表現(xiàn)青年的意志和行動,青年運動就勢必陷于渙散無力的境地。”[3]因此,在黨的領導下,共青團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充分發(fā)揮生力軍作用,既是克服青年群體的“自在”狀態(tài)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青年運動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格局,是以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力量,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依靠力量的社會結構。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因此,需要依靠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努力奮斗來實現(xiàn)。習近平在“五四”講話中強調:“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從來都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4]。強調了青年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力軍。社會發(fā)展決定青年發(fā)展,青年發(fā)展促進社會發(fā)展。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性階段,處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時代。但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任務仍非常艱巨,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xù)奮斗,需要共青團有效團結和帶領廣大青年實現(xiàn)自覺自為的參與,同時,各級團組織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實現(xiàn)共青團的根本任務過程中還面臨著眾多挑戰(zhàn)和困難。
首先,以青年運動為主要表征的青年集體行動減少,核心政治議題對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待提升。當前,青年群體關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以及青年運動圍繞的社會議題都比較分散,即使是已經被共青團組織起來的青年群體也不一定能找到共同的關注點。“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充分發(fā)揮團結和教育青年的作用。”[5]為此,共青團需要將實現(xiàn)中國夢這個當前最為核心的政治議題,作為推動青年運動的主題,將黨的意志和意圖有效地傳輸?shù)角嗄耆后w中并為青年所認同和實踐。
其次,青年群體之間的分層分化日益明顯,青年亞群體的利益訴求增多,導致青年群體之間既有利益共享,又有利益競爭與利益沖突。這就需要共青團在保持社會整體利益的前提下,爭取和促進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最大化,還要在青少年群體內部進行權益的合理配置,使青年群體行動有效地投入到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中去。
再次,青年群體面臨著被國內外敵對勢力分化和爭奪的危險,成為影響中國夢實現(xiàn)的一大隱患。國外境外一些敵對勢力并不甘心中國夢的順利實現(xiàn),試圖阻礙或延遲中國夢的實現(xiàn)進程。青少年對黨和政府、對中國夢的認同程度將直接影響他們參與實現(xiàn)中國夢的行為?!吧鐣髁x意識形態(tài)建設與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較量與斗爭,核心就是爭奪青少年對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保?]為此,共青團必須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切實做好青年思想引導工作,鞏固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青年中的主導地位,深化青年對實現(xiàn)中國夢的認同度和自覺參與。
最后,青年群體面臨著個人夢與中國夢相沖突以及青春夢難以實現(xiàn)等現(xiàn)實困境。處在不同階層和群體的青年、處在不同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的青年、處在人生不同發(fā)展階段的青年,擁有的青春夢想并不一樣,實現(xiàn)青春夢想的條件也不一樣。這就要求青春夢想既要服從和服務于中國夢,又需要中國夢觀照富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青春夢想。要使青年懂得,讓每個人的合理夢想都能實現(xiàn)的社會條件,現(xiàn)在不具備,將來也難以具備。因此,并非每一個有夢和追夢的青年就一定能夠圓夢,也并非一個夢想實現(xiàn)之后更高層次的夢想就一定也能夠實現(xiàn)。一個青年所有的合理夢想和所有青年的合理夢想,并不能確保都能如愿以償。為此,共青團要積極引導青年形成對青春夢想的合理預期,積極推動青年群體夢和青年個體夢融入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并自覺放飛青春夢想。
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運用于黨的全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決定的,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群眾路線包含的主要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群眾路線觀點和群眾路線方法的統(tǒng)一;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方法的本質,群眾路線方法是群眾觀點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
群眾路線是共青團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這是由我們黨與共青團的特殊政治關系決定的,也是共青團實現(xiàn)其根本任務、履行三項職能和發(fā)揮四個作用的必然要求。黨聯(lián)系青年,是通過共青團來團結聯(lián)系青年群眾的。鞏固和擴大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要通過共青團團結青年、組織青年、引領青年和服務青年從而吸引和凝聚青年來實現(xiàn)。鄧小平在共青團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共青團要依靠團員,依靠進步青年,按照不同青年的特點和志趣,采用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團結和組織起來。江澤民認為,密切聯(lián)系青年是黨的群眾工作路線、方針在青年工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如果脫離了青年群眾,青年工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胡錦濤指出:“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共青團作為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堅持群眾觀點,走好群眾路線,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磮F組織的工作成效如何,很重要的一條是看聯(lián)系了多少青年群眾,工作有多大的覆蓋面。工作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了解真實情況,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7]習近平明確強調,團干部必須心系廣大青年,堅持以青年為本,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為了青年,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努力增強黨對青年的凝聚力和青年對黨的向心力。
實現(xiàn)中國夢的事業(yè),是需要最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尤其是最大多數(shù)青年參與的事業(yè)。堅持群眾路線,密切共青團與青年關系,是共青團根本任務實現(xiàn)的基礎。共青團與青年關系不是自然生成的社會關系,而是共青團與青年群體之間彼此必須建立起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才能形成的。共青團與青年關系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分別為共青團的客觀存在、青年群體的客觀存在及共青團和青年互相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與客體。共青團的客觀存在,以組織形態(tài)或活動形態(tài)進行表現(xiàn),實質就是“團的組織覆蓋全體青年、團的活動影響全體青年”。共青團要通過組織覆蓋和活動影響這兩種方式,實現(xiàn)共青團在不同地區(qū)、領域、系統(tǒng)、社區(qū)、單位等社會空間內的廣泛存在。共青團與青年關系的真正形成,依賴于團組織“兩個全體青年”對青年個體的有效影響,以及青年個體對共青團的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的形成為前提。
實現(xiàn)中國夢的事業(yè),越是關鍵時刻越要齊心聚力。團十七大指出,展望未來,夢想的彼岸更加清晰可見,但前進的道路仍然崎嶇坎坷。越是接近目標,越是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堅持群眾路線,推動廣大團干部和團員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贏得青年群體的信任和擁護,為共青團團結帶領青年奮力實現(xiàn)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心理認同基礎。同時,實現(xiàn)中國夢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是共青團用偉大的目標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來激勵青年的最好載體。當前,共青團實現(xiàn)根本任務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增多,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共青團與青年的關系面臨嚴峻挑戰(zhàn),這就要求共青團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中以群眾路線來進一步密切共青團與青年關系。
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要準確把握青年發(fā)展場域的分化分隔來科學推進群眾路線。青年空間一般可區(qū)分為工作(學習)空間、生活空間和休閑空間。在總體性的社會結構和單位制下,三個空間分別在單位提供的相對集中的辦公場所、居住場所和休閑場所進行,基本實現(xiàn)了重疊。共青團作為具有青年管理和服務職能的部門,通過在工作(學習)空間的制度安排,同時實現(xiàn)了對青年生活空間和休閑空間的嵌入。隨著社會變遷和單位制的式微,這三種空間呈現(xiàn)出時空上的分化,曾經的三位一體局面被打破。其中,工作(學習)空間具有單位化和流動化特征,生活空間具有社區(qū)化和固定化特征,休閑空間則具有市場化、隨意化和分散化特征。青年生命時間的分配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以工作(學習)時間為重點的時間支配格局發(fā)生了較大改變,生活時間和閑暇時間有較大程度增加且重要性不斷提升,而這些時間更多地具有私密性和自主性,也基本排斥政治性力量或社會組織的介入和影響。這就要求共青團在推進群眾路線、與青年進行廣泛接觸時,要把握青年發(fā)展空間差異及其決定下的訴求差異,從而確保青年群眾工作取得實效。
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和競爭狀態(tài)來推進群眾路線。當前,以青年群體作為工作對象的社會組織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了正式社會組織或非正式社會組織,青年群體的各種需求在不同社會組織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社會組織的領導者或青年領袖對青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打破了傳統(tǒng)的青年工作格局。為此,共青團應自覺地進行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主動與青年社團組織合作,與青年社團組織構建起一種以鞏固和強化共青團在青年組織體系中核心地位的“組織集合”,更加注重共青團對青年社團組織的管理、合作與引導,形成一種更加全面協(xié)調的合作關系。
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要切實解決和克服團干部在執(zhí)行群眾路線中的主要不足來推進群眾路線。習近平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深刻指出“四風”有其一般表現(xiàn)形式,但在不同部門、不同地方也有其特殊表現(xiàn)形式,明確要求共青團開展教育實踐活動,要注意分析“四風”在團組織中有沒有自己的表現(xiàn)形式。對共青團來說,當前在推進群眾路線方面最需引起重視的問題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2011 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6 省(市)對2 372名團員青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團員青年對團干部的印象,排第一位的是“青年朋友”(36.2%),其次是“青年領袖”(22.2%),但選擇“青年官員”的比例達到了15.1%。在不愿意參加共青團活動的青少年看來,“走過場,搞形式主義”(31.6%)是制約共青團活動吸引力的一項重要因素。解決青年工作中的官僚作風和形式主義作風,將推動共青團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共青團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奮力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總之,實現(xiàn)中國夢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共青團和青年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力軍。堅持共青團對中國青年運動的直接領導,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奮力實現(xiàn)中國夢,是青年群體形成具有共同群體意識并從自在狀態(tài)升華到自為狀態(tài)的必然要求。堅持群眾路線,密切共青團與青年的關系,為共青團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奮力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讓青春夢想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絢麗綻放。
[1]《鄧小平文選》(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75 頁。
[2]菲爾·赫斯:《“自在”還是“自為”: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瓦解了嗎?》,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 年第10 期。
[3]《任弼時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484 -485 頁。
[4]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3 年5 月5 日。
[5]《江澤民文選》(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48 頁。
[6]鄧希泉:《以青少年為重點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 年第1 期。
[7]胡錦濤:《全面加強團的建設,更好地帶領億萬青年在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建功成才——在共青團十三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摘要)》,載《中國青年報》,1994 年11 月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