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淑波張雪瑩徐娜
1.吉林省腫瘤醫(yī)院內五科,吉林長春130012;2.吉林省腫瘤醫(yī)院內三科,吉林長春130012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65例臨床療效分析
左淑波1張雪瑩2徐娜1
1.吉林省腫瘤醫(yī)院內五科,吉林長春130012;2.吉林省腫瘤醫(yī)院內三科,吉林長春130012
目的探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臨床療效。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患者65例,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其療效。結果6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昏乏力等癥狀,其中出現出血癥狀的占53.84%。體溫在37.4~39.0℃之間發(fā)熱者39例,占60%;肝脾腫大23例,占35.38%;淺表淋巴結腫大13例,占20%;全血細胞減少52例,占80%,二系減少25例(血紅蛋白與白細胞減少12例,血紅蛋白與血小板減少11例,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2例),占38.46%,一系減少6例,占9.23%。血紅蛋白減少者63例,占96.92%;骨髓增生減低15例(23.07%),增生活躍31例(47.69%,增生明顯活躍18例(27.69%)。網狀蛋白纖維化陽性者10例(15.38%),骨改建活動增強陽性者12例(18.46%)。造血組織面積增大,造血細胞定位紊亂及(粒系)不成熟前體細胞異常定位患者23例(35.38);正常核型18例(占27.69%),23例核型異常(占35.38%);MDS患者均出現血清尿酸水平、紅細胞血紅蛋白F含量增高以及不同程度的鐵蛋白、轉鐵蛋白和血清鐵水平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異常等。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30例,占46.15%。按FAB分類,RA 32例中18例升高,占56.25%(18/32),RAS 2例,為正常。RAEB 13例中11例升高,占84.61%(11/13),RAEB-T 1例升高,CMML14例中10例升高,占71.42%(10/14)。結論MDS臨床表現多樣,無明顯特異性,需綜合活檢、骨髓涂片、細胞遺傳學、生化檢測等的結果來提高診斷率,采用個體化治療,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臨床療效分析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其基本病變是祖細胞發(fā)育異常(dysplasia)、克隆性造血干,是一組異質性后天性克隆性疾患,導致無效造血以及惡性轉化危險性增高[1]。表現為外周血中各系血細胞明顯減少;骨髓中各系增多或正常的造血細胞數量,但看明顯發(fā)育異常的形態(tài)改變。而且演變?yōu)榧毙运柘蛋籽?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危險性很高[2]。骨髓衰竭及并發(fā)癥、AML轉化是目前MDS治療主要解決的兩大問題。MDS臨床表現無特殊性,最常見的為緩慢進行性貧血癥狀。MDS患者常為血小板減少所致皮膚淤點、淤斑,貧血所致面色蒼白,體征不典型。就患者群體而言,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預后的差異性很大。多數MDS病例特征為進行性的骨髓衰竭,并最終發(fā)展成為AML,但是轉白率根據不同亞型也不同,某些患者是相對惰性的生物學特征,病程較長,轉白率很低,治療宜個體化[3]。我院通過對收治的確診骨髓增生綜合征的患者臨床表現進行分析、對其治療效果進行了歸納分析,對MDS的認識及治療提供重要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患者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8歲。21~31歲14例,32~41歲13例,42~51歲15例,52~60歲12例,>60歲1例。其中RA 32例18例,RAS 2例,RAEB 13例,RAEBT 1例升高,CMML14例。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MDS診斷需要滿足一個確定標準和兩個必要條件。即確定標準:病態(tài)造血:中性粒細胞系、巨核細胞系、骨髓涂片紅細胞系中任一系至少達10%;有核紅細胞中,環(huán)狀鐵粒幼細胞占比例≥15%;骨髓涂片中,原始細胞達5%~19%;染色體異常。必要條件:持續(xù)(≥6月)一系或多系血細胞減少:血小板(BPC<100×109/L);紅細胞(Hb<110g/L);中性粒細胞(ANC<1.5×109/L);其他可以導致血細胞減少和病態(tài)造血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統(tǒng)疾患排除[4]。
FAB提出FAB標準,主要以形態(tài)學為基礎,主要根據MDS患者外周血和骨髓細胞病態(tài)造血、特別是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數、Auer小體、原始細胞比例及外周血單核細胞數量,將MDS分為5型:難治性貧血(refractory anemia,RA)、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 with excess blasts,RAEB)、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轉化型(RAEBintransformation,RAEB-t)、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性難治性貧血(RA with ringed sideroblasts,RAS)。
1.2.2 診斷方法臨床癥狀表現:對患者產生的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體征,部分脾臟腫大等癥狀進行統(tǒng)計分析[5]。
血常規(guī)分析:對患者進行全血血常規(guī)檢查,計數及涂片檢查,分析其全血細胞、網織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血紅蛋白等。
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檢病理檢查:要求在髂后上棘取骨髓組織長度不得少于1.5 cm,進行檢查包括骨髓形態(tài)、鐵染色、有核紅細胞PAS、髓系細胞POX檢查和組織病理及免疫病理。
染色體核型分析:對患者進行細胞遺傳學檢查,分析其染色體核型;用Brdu SCD檢測法檢測患者的姊妹染色單體分化(sister chromatid differentiation,SCD)延遲情況。
生化檢查:對MDS患者進行血清學檢查,檢測血清鐵、轉鐵蛋白和鐵蛋白水平,血清乳酸脫氫酶活力,血清尿酸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紅細胞血紅蛋白F含量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表現結果
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昏乏力等癥狀,其中出現出血癥狀的占53.84%。包括淤點淤斑、皮膚散在出血點、鼻出血、牙齦出血。其中咯血12例,黑便7例。體溫在37.4℃~39.0℃之間發(fā)熱者39例,占60%;肝脾腫大23例,占35.38%;淺表淋巴結腫大13例,占20%。
2.2 血常規(guī)分析結果
全血細胞減少52例,占80%,二系減少25例(血紅蛋白與白細胞減少12例,血紅蛋白與血小板減少11例,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2例),占38.46%,一系減少6例,占9.23%。血紅蛋白減少者63例,占96.92%。
2.3 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檢病理檢查結果
①骨髓涂片結果:骨髓增生減低15例(23.07%),增生活躍31例(47.69%),增生明顯活躍18例(27.69%)。有核細胞增生程度增高或正常,原始細胞百分比正?;蛟龈?,紅系細胞百分比明顯增高,巨核細胞數目正?;蛟龆?,淋巴細胞百分比減低。
②骨髓活檢病理檢查結果:網狀蛋白纖維化陽性者10例(15.38%),骨改建活動增強陽性者12例(18.46%)。造血組織面積增大,造血細胞定位紊亂及(粒系)不成熟前體細胞異常定位患者23例(35.38)。
2.4 染色體核型分析結果
正常核型18例(占27.69%),23例核型異常(占35.38%),以-5、-7、8、5q-、7q-、11q-、12q-、20q-較為多見。
2.5 生化檢查結果
MDS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血清鐵、轉鐵蛋白和鐵蛋白水平增高,血清尿酸水平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異常,紅細胞血紅蛋白F含量增高等。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30例,占46.15%。按FAB分類,RA 32例中18例升高,占56.25%(18/32),RAS 2例,為正常。RAEB13例中11例升高,占84.61%(11/13),RAEB-T1例升高,CMML14例中10例升高,占71.42%(10/14)。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一組異質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點是髓系細胞分化及發(fā)育異常,表現為無效造血、難治性血細胞減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風險向急性髓系白血?。ˋML)轉化[6]。MDS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但近幾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該病發(fā)病年齡趨于低齡化,這可能與環(huán)境污染、家庭裝修、染發(fā)、接觸化學物品等影響有關[7]。在MDS發(fā)病初期患者臨床病情穩(wěn)定,僅有輕度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減少,但當這一異??寺∵M一步進展惡化時,出現骨髓異常造血干細胞加強增生,形成骨髓過度增生伴有病態(tài)造血表現。該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為感染、發(fā)熱主要是肺部感染、貧血、嚴重者可并發(fā)貧血性心臟病。出血主要見于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關節(jié)疼痛等[8]。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患者臨床癥狀表現,血常規(guī)分析,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檢病理檢查,染色體核型分析,生化檢查分析統(tǒng)計,結果由以上可知,選取的6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昏乏力等癥狀,其中出現出血癥狀的占53.84%。體溫在37.4℃~39.0℃之間發(fā)熱者39例,占60%;肝脾腫大23例,占35.38%;淺表淋巴結腫大13例,占20%;全血細胞減少52例,占80%,二系減少25例(血紅蛋白與白細胞減少12例,血紅蛋白與血小板減少11例,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2例),占38.46%,一系減少6例,占9.23%。血紅蛋白減少者63例,占96.92%;骨髓增生減低15例(23.07%),增生活躍31例(47.69%),增生明顯活躍18例(27.69%)。網狀蛋白纖維化陽性者10例(15.38%),骨改建活動增強陽性者12例(18.46%)。造血組織面積增大,造血細胞定位紊亂及(粒系)不成熟前體細胞異常定位患者23例(35.38);正常核型18例(占27.69%),23例核型異常(占35.38%);MDS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血清鐵、轉鐵蛋白和鐵蛋白水平增高,血清尿酸水平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異常,紅細胞血紅蛋白F含量增高等。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30例,占46.15%。按FAB分類,RA 32例中18例升高,占56.25%(18/32),RAS 2例,為正常。RAEB 13例中11例升高,占84.61%(11/13),RAEB-T 1例升高,CMML14例中10例升高,占71.42%(10/14),所得結果與徐黎[8]在關于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體CXCR4的表達水平和意義中所研究的結果相接近,具有臨床意義。同時,可發(fā)現MDS臨床表現多樣,無明顯特異性。某些患者生物學特征是相對惰性的,病程較長,轉白率很低,因此,就患者群體而言,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預后的差異性很大,治療宜個體化。為臨床對MDS的認識、治療及預后提供重要依據。
[1]王戰(zhàn)芳.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68例分析[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1,19(10):96,99.
[2]肖唐杰,陳素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40例的臨床分析[J].臨床研究2012,9(19):58-59,64.
[3]王韞秀,張繼紅,胡延平.多參數流式細胞術在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及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免疫表型鑒別中的應用及其意義[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2,20(4):216-217.
[4]吳功強.傅祝能.地西他濱治療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5例報道[C].浙江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2013.
[5]鄭冬麗.地西他賓治療32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31):485-486.
[6]張華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骨髓細胞結構異常與貧血和粒細胞減少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1,19(1):177-178.
[7]付堃.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35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 (16):106-107.
[8]徐黎.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體CXCR4的表達水平和意義[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0,9(5):125-126.
R551.3
A
1672-5654(2014)11(b)-0146-02
2014-08-21)
左淑波(1979-),女,長春市人,碩士學歷,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淋巴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