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宋玉梅[北京體育大學外語系, 北京 100084]
作 者:陳 杰,碩士,北京體育大學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教學法;宋玉梅,碩士,北京體育大學外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和文體學。
體育文化作為概括性極強的詞匯,它包括了人類在體育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電影是文化的產(chǎn)物,更是文化的載體,必然發(fā)揮著表達民族文化主流意識的作用。體育電影不僅能夠反映體育運動,而且能讓觀者透過體育看到其背后所蘊藏的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因而可以說體育電影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面貌。
《靈魂沖浪人》是一部于2011年上映的勵志電影,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體育電影佳作。它改編自真實的體育人物和事件,以誠動人?!鹅`魂沖浪人》講述了出生在沖浪世家的夏威夷少女貝瑟尼失去左臂之后,仍然奇跡般地站上了沖浪板并開創(chuàng)沖浪職業(yè)生涯的故事。她像一個傳奇,她與她的家庭、她的信念共同締造了這個傳奇。本文將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分析,從而闡釋這部電影中所展現(xiàn)的美國體育文化元素。
美國體育氛圍濃厚,體育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都休戚相關,人們也會把情感和夢想寄托于體育運動中。在《靈魂沖浪人》中,貝瑟尼一家和她的好朋友都是沖浪愛好者,他們都樂于在海洋中追夢和感悟人生。父親曾是非常優(yōu)秀的沖浪選手,作為貝瑟尼的教練,他給予貝瑟尼無微不至的教誨和啟迪,在貝瑟尼遭遇意外之后,父愛更顯得深遠且無邊無畏;母親的沖浪技術也不遜色,她的溫柔細致和“維納斯”故事伴隨貝瑟尼度過斷臂后最艱難的恢復期;貝瑟尼的兩個哥哥在意外發(fā)生前后,都是她訓練和比賽的堅實后盾。盡管這個家庭成員之間對貝瑟尼重返賽場存在分歧,但這是一個可以被定義為因體育而“全家總動員”的組合,他們對沖浪的熱愛猶如美國大眾對體育熱愛的縮影。即使面對女兒的斷臂不幸,父親在隨后的感恩節(jié)上,仍心懷感激地說:
W e are so blessed and than k ful to G od for all of you.B ecause of your love and support over the past wee k s,and we are especially than k ful to be spending yet another T han k sgiving w ith our sweet,beloved daughter.
我們感謝上帝,有大家相伴。感謝大家在過去的幾周給予我們的愛和支持。我們尤其感謝的是我們能和我們的甜心女兒再一次共度感恩節(jié)。
傷后的貝瑟尼比賽狀態(tài)不佳,但與薩拉老師一行展開泰國救助之旅使她更加懂得了沖浪的價值,敢于直面命運和比賽中的困境。歸來后,她接受父親個性化、專業(yè)化的訓練,并在父親為她特制的沖浪板的幫助下,最終站在了沖浪的領獎臺上,這項運動也成為將這個家庭帶出不幸陰影的出口。可以說,貝瑟尼一家寄情體育的情懷是美國民族體育情懷的縮影。貝瑟尼家人對體育的熱愛不是個案,美國人對運動的喜愛可以在這個體育無處不在的國度中得到廣泛認證。美利堅人民,經(jīng)過了蠻荒而艱苦的殖民和拓荒時代,崇尚個人主義、個人自由、平等競爭、勤儉致富、實用與功利主義、自尊與自信,體育運動無疑為弘揚這些民族價值觀提供了展示和傳播的平臺,同時,蓬勃發(fā)展的體育運動也對繼承民族價值觀起到促進作用。
在任何一項體育活動中,人們都倡導體育精神。頑強、樂觀、堅韌都是對體育精神的描述,在這部電影中,不同人物都闡釋了對體育精神的不同理解。貝瑟尼有這樣一句話:
I was born to surf ……and I’ve learned that life is a lot li k e surfing,when you get caught in the impact z one,you need to get right bac k up,because you never k now what’s over the ne x t wave,and if you have faith,anything is possible,anything at all.
我為沖浪而生……我懂得生活其實很像沖浪,當你在沖擊區(qū)失誤的時候,你需要馬上起來,因為你不知道下個浪會怎樣。如果你有信心的話,一切皆有可能,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這段話是貝瑟尼遭遇意外、比賽失利、重返賽場后對沖浪運動和生活的理解,也詮釋了她對待體育和生活的態(tài)度。下面的臺詞,也彰顯了這個“美人魚”面對沖浪比賽時的精神境界:
I didn’t come to w in,I come to surf.
我來不是為了贏得比賽,我為沖浪而來。
其實,在貝瑟尼用行動和語言闡釋體育精神的同時,她的家庭也在為體育精神做注解。意外發(fā)生不久,貝瑟尼的父親默默地為仍處于絕望中的貝瑟尼量身定做特制帆板,他堅信:女兒一定需要。這是一位了解女兒的“硬漢”父親,是貝瑟尼的精神導師,他對待體育的精神亦代表了這個家庭的核心精神。
美國體育文化受其宗教文化影響頗深,體育信念與宗教信仰緊密相關。影片中父親與失意的貝瑟尼在海邊的對話,薩拉老師從墨西哥返回后與她的談話都證明:宗教信仰在美國體育生活中意義深遠?!皬哪撤N意義上來說,失去一只手臂的體育人會被殘酷的競技比賽所淘汰,但貝瑟尼用宗教信仰引導自己,用行動證明自己,終于獲得自己所求?!薄耙孕拍顬楸尽背删偷牟粌H是貝瑟尼和她的家庭,還有千萬個世界各地的擁有自己信念的奮斗者。2010年7月,雖然《靈魂沖浪人》還在拍攝之中,《今日美國》就已經(jīng)把它和其他幾部電影歸類到“信念為本”的影片之中。這種信念既是個人的,也是家庭的,更是民族的。影片的“信念為本”不僅體現(xiàn)在美國的宗教信仰,也映照到美國的體育文化之上。
平等奮斗是這部影片所頌揚的又一美國價值觀,與“美國夢”緊緊相扣,平等奮斗也是美國體育中的基本精神。影片中貝瑟尼和她的家人、朋友都向往貝瑟尼變得更加卓越和成功,但是當斷臂之后的貝瑟尼在比賽中失利時,家人和朋友對她奮斗的肯定,讓比賽已經(jīng)超越了輸贏的概念。在恢復比賽后,對手布姬的“毫不留情”使貝瑟尼的好友憤憤不平,但貝瑟尼卻說:
A t least she was treating me li k e I was a real competition.
至少她把我當成一個真正的對手。
公平與平等是體育運動必須恪守的原則,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中彰顯的美國思想,其意在影片中自見。在結尾高潮部分,當貝瑟尼在全國賽中以排名第五的成績等待最后一浪的時候,她做了讓其他選手都心生敬畏的選擇,只身一人獨臂劃向無邊大海,并成功站上了整個比賽中最精彩的大浪浪頭。雖然由于最后一浪超時,貝瑟尼在這個浪頭得到的分數(shù)未被計入,但看到貝瑟尼的絕佳表現(xiàn)和超人天賦,平日里處處以她為“敵”的對手布姬在最后領獎環(huán)節(jié)誠邀她一同站在最高的領獎臺,并對她說:
……the j udges may not have counted that last wave,but I did.
……裁判沒有計入你的最后一浪的成績,但是我承認。
平等公平地對待比賽、對手和比賽結果既是對運動本身的尊重,也是對貝瑟尼這樣“弱勢”體育人能力的肯定。競爭無處不在的體育世界里,能夠真正贏得對手的欽佩,很多時候不是金牌和最高領獎臺,而是奮斗。美國人在殖民和拓荒年代保留下來的吃苦耐勞,勇敢拼搏的精神在當今的美國仍是主流文化,人們崇尚平等,看中個人奮斗,體育文化中也處處滲透這些氣息。
《靈魂沖浪人》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國主旋律體育電影,它所表現(xiàn)的體育思想和精神反映了美國核心價值觀,它所展現(xiàn)的體育文化內(nèi)涵是歷來美國夢的實踐者所推崇的精神力量,影片同時從不同維度向觀影人傳達了美國體育文化中的正能量。女主角雖經(jīng)歷風雨,最終卻擁有美好而成功的人生,這不經(jīng)意地反映出美國體育精神臣服功利主義的現(xiàn)實;同時,影片中所體現(xiàn)的宗教信仰對體育精神的救贖與多元化的世界意識形態(tài)顯然具有沖突性。當下,美國文化是強勢文化,美國借助強盛的國力和技術向外進行文化輸出,電影能無形之中達到宣揚和輸出美國文化的目的,繼而給他國帶來“文化赤字”。因此,我們在了解和接受美國電影、電視及其他文化產(chǎn)品并汲取其精華的同時,也要更加懂得尊重、理解和發(fā)展本國獨特體育及其他文化。
[1] 楊文軒,馮霞.體育文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 .體育學刊,2006(1) .
[2] 董曉航.美國文化價值觀對美國經(jīng)濟的影響[M] .濟南:山東大學,2009.
[3] 馮葦.好萊塢體育電影與美國體育文化[J] .體育文化導刊,2011(12) .
[4] 仲掌生.20世紀美國文化斷想[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