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汝平
摘 要:學習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如果把動機分成內外兩部分的話,那么興趣是一個主要的內部動機。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是對所從事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態(tài)度的重要條件。興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良好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可以促進學生成才。
關鍵詞:中學歷史;學習興趣;人才;培養(yǎng)
學習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如果把動機分成內外兩部分的話,那么興趣是一個主要的內部動機。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是對所從事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態(tài)度的重要條件。興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良好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
一、中學生的興趣傾向
首先,中學生已處于心理上的轉化時期。一方面,他們仍然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東西十分感興趣。興趣是伴隨著快樂、欣喜、滿足的肯定性情感的體驗出來的,而生動、具體的東西容易誘發(fā)這樣一種情感。另一方面,他們的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能力、邏輯能力等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展著。帶有智能性的心理特征,使中學生的興趣不限于直觀事物和現象,而是開始對抽象的邏輯思維和社會現象發(fā)生了興趣。這一興趣傾向體現在學科上,就表現為他們對歷史、語文等學科有一種“天然”的興趣。
其次,中學生對他們認為“有用”的學科比較感興趣。從心理學角度看,他們對興趣與目的、興趣與需要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中學生所說的“有用”可以從兩個層次上加以理解:第一,近期的需要,及近期的“有用”可能成為興趣的誘因。為什么初三學生對歷史不大感興趣?因為初三畢業(yè)考和升學考都不考歷史。第二,宏觀和長遠意義上的“有用”和需要,也就是對個人前途是否“有用”。社會上時而有一種“歷史無用論”的偏見,認為學不學歷史對社會建設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沒有多大關系。如果中學生也接受這類偏見的話,那么,他對歷史學習肯定就不會有多大興趣了。
二、興趣傾向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依據
學生年齡不同,心理特征就有差異。在激發(fā)學生興趣這一問題上,也必須結合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很多,選擇有針對性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來說,初一的學生還保留著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許多心理特征,他們喜歡聽生動有趣的故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形象的故事描述性方法,或在課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是使他們產生興趣的有效方法。但是講故事的目的要正確,切不可把它作為僅僅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穩(wěn)定課堂秩序的手段。重要的是他們在感動之余,有意無意地向歷史教學目標靠攏。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時,應當通過描述悲壯激烈的斗爭場面,反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先進人物反壓迫爭自由的英雄氣概,以及杰出科學家在探索社會和自然奧秘、尋求真理中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歷史故事的特殊魅力能誘發(fā)學生產生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的迫切愿望,正是這種愿望激發(fā)他們對歷史課的強烈興趣。
中學生到了初中后期或者高中前期,興趣指向與少年期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小學高年級與初一的學生一般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比較感興趣,而初中后期與高中前期的學生已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性交往。他們對于生活道路、人生真諦、個人理想、國家命運和人類前途等問題抱著探索的態(tài)度,希望疑問能夠得到解決。教師應該為他們提供釋疑解惑的科學理論知識。在這一點上,歷史學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歷史教學中,應適當聯系社會現實。這樣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從現實問題出發(fā),追究歷史根源,從歷史之因看到現實之果。歷史與現實的辯證認識會使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思考問題,從而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三、重視興趣培養(yǎng)中的三個轉化
(1)引導學生由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轉化。所謂直接興趣是指對事物或活動過程本身感興趣。所謂間接興趣是指不單單對某種事物或活動本身有興趣。從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來說,興趣形成的第一步當然是用種種方法引起直接興趣,譬如加強歷史教學故事性、情節(jié)性、生動性,舉行歷史知識智力競賽等等,使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本身充滿著興趣。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僅有這一步還不夠,歷史教學總不能為了引起學生興趣而自始至終地講故事。因此,第二步還必須引發(fā)學生對歷史的間接興趣。只有把對歷史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歷史的間接興趣,興趣才能有持久性和方向性。培養(yǎng)對歷史的間接興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要加強歷史學習的目的性教育。為了有效地培養(yǎng)間接性興趣,就一定要通過兩方面強化歷史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意義:第一,通過歷史學科對其他學科影響和滲透的分析,說明歷史學科在整個學生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告訴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歷史學科具有基礎的意義,不學好歷史,其他學科的學習也難以深入下去。第二,通過歷史知識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人們生活影響的分析,說明歷史的現實意義。歷史教師應把學習歷史的意義和目的性教育,貫穿于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從而促進間接興趣的形成。
(2)引導學生由暫時興趣向穩(wěn)定興趣轉化。暫時興趣是指產生于活動過程中,在活動過程結束后迅速消失的興趣。穩(wěn)定興趣則是指不只存在于活動中的,同時又存在于活動過程后的興趣。對歷史學習來說,暫時性興趣是指只對歷史課堂教學的45分鐘之內有興趣,到課后就沒什么興趣,而穩(wěn)定興趣是指彌散于課堂教學之外一切生活領域的興趣。要使短暫性興趣向穩(wěn)定性興趣轉化,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和質量。課堂教學的講述,要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色,即要有“余味”,使學生在課后情不自禁地去想問題、提問題、分析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留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這樣學生反而會有興趣,如此,學生的興趣就自然而然地不限于課堂了。其次,要加強歷史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最好是在一個階段的歷史教學內容結束后,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歷史書目,讓學生自己去閱讀,以后再做些讀書輔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與研究。再次,歷史教學中要加強生活知識的教學。比如一些生活常識性的歷史知識內容:書的來歷、紙的發(fā)明、燈的發(fā)展、椅子的由來、衣飾的變化、住房的變化、交通工具的變遷,等等。諸如此類的生活性歷史知識,在課堂上介紹一些,將對學生穩(wěn)定性興趣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3)引導學生由興趣向愛好的轉化。興趣和愛好有聯系的一面,也有區(qū)別的一面,二者并不是同一回事。從聯系方面看,二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一個人對某事物的愛好,離不開對某事物的興趣;他愛好的事物,也必然是他感興趣的事物。從區(qū)別的角度看,興趣是認識的傾向,而愛好是活動的傾向,簡言之,興趣偏重于思想,愛好側重于行動,愛好比興趣具有更高的層次。
我們的歷史教學應該使學生從無興趣到有興趣,從興趣到愛好,由對歷史的興趣向愛好轉化。一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歷史領域內有爭議的問題的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通過班級的歷史墻報來進行,也可以在歷史興趣小組內展開。有時,也可在課堂教學中專門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種討論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進行的,并且是從教學內容實際出發(fā)的;但對少數對歷史有濃厚興趣愛好的學生來講,教師還應因勢利導地促成他們去關心和參加歷史學界提出的某些歷史問題的討論。二是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回答和解釋現實生活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有些學生對中東戰(zhàn)爭、歐洲共同體、伊拉克問題、利比亞問題、敘利亞問題等現實問題感興趣,可以從歷史上民族關系角度加以解釋、說明。不管他們是否能真正自圓其說,但他們已由興趣而步上愛好的階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