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娜
初中科學預習作業(yè)的設計,應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更真實的感受與認識,對科學這一學科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本文擬就實踐教育在中學科學預習中的應用做進一步的分析和總結。
一、實踐教育的目的
實踐教育的目的是要整合間接經(jīng)驗和直接體驗,使“學———思———做”,“知識———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通過個性化的實踐性體驗,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獲得直接經(jīng)驗。
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1.自行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只有在自由的條件下,學生才能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
如在八年級學“透鏡”之前,就可以布置一個“自制凸透鏡”的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勢必會仔細閱讀課本,找出凸透鏡的特點,然后尋找合適的材料。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都拿出了自己的成果,通過小組內(nèi)的相互觀摩,我們總結出了三類優(yōu)秀的方案:
(1)在平的玻璃上滴一滴清水,調(diào)節(jié)玻璃與書本的距離就可以看到放大的字。
(2)在塑料袋內(nèi)裝入適量的水,將兩端用手捏緊,形成一個中間粗、兩端細的“凸透鏡”,放大效果也很好。
(3)普通的礦泉水瓶和其他透明的瓶子中裝滿水,將書本放其后面,也可以看到放大的字。
2.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問題是生活經(jīng)驗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探究性的預習作業(yè),就是從“陳述性”的內(nèi)容中提煉出“問題”,挑起學生在認識上的矛盾,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變被動式地接受為主動地探究。
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為了說明大氣壓強的存在,我們常會舉用吸管喝飲料的例子。但是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認為飲料會吸上來是因為有嘴對它的吮吸作用。要摒棄這種錯誤的觀念,不妨在課前就讓學生進行一個對比實驗———飲料是吸上來的還是壓上來的?當然這個實驗的設計存在一定的難度,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興趣參與,可預先做出提示,如“要隔絕大氣壓的作用,需要怎么樣的材料?”“大氣壓無處不在,怎么才能讓對比實驗不受其影響?”等。第二天上課之前,讓有結果的同學上前來演示。大多數(shù)同學選用了啤酒瓶等玻璃制品作為實驗儀器,密閉處理是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結果,隔絕了大氣壓強的作用就是使再大的勁也沒能將瓶中的水吸出,學生也感覺到了無形的“大氣壓”的作用。
3.收集資料———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教學設施和資源的限制,我們目前還不能將網(wǎng)絡引入課堂教學,但可以利用“預習”這片廣袤的土地,讓學生在完成收集資料任務的同時,獲得多元的學習、體驗。
在“火山和地震”的教學中,我選取了“汶川大地震是如何發(fā)生的”這一問題,讓學生收集這方面的資料。由于汶川大地震對于同學們來說,印象較深刻,對這一問題的探究熱情也較高,聽過同學們的資料介紹后,統(tǒng)一得出了共同的答案:“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以及“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力作用下,由西南向東北逆沖運動”。
4.自制模型———主動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
新課程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引導學生利用熟悉的生活物品做實驗,可以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在學習“浮力”時,我在預習階段布置了“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制簡易潛水艇”,讓學生自己探索潛水艇下沉、上浮和懸浮的原理。第二天的課堂上,有個學生將鋼筆里面的橡膠膽吸入適量的水,就能豎直地漂浮在水面上了。通過這樣的事件,學生體會到了制作“潛水艇”的成就感,悟出了潛水艇工作的原理,對“浮力”這一神秘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生活處處是科學。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愛好去設計實踐性的預習作業(yè),引導學生去嘗試、去發(fā)現(xiàn),體會到科學知識是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充滿生活情趣且有實用價值的。另外,實踐性的預習作用,為學生提供了獨立觀察、制作和實驗的機會,不僅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且使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發(fā)表獨到的見解。
(作者單位:浙江舟山市定海區(qū)干覽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