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濤
“慈善”語源考
王文濤
《魏書·崔光傳》中的“慈善”不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載錄。傳世文獻(xiàn)和碑刻中都有早于《魏書》“慈善”的資料。大約在3世紀(jì)翻譯的《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中的“慈善”可能是最早的合成詞例?!按壬啤彪m然首見于佛教經(jīng)典,但慈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先秦時期和“慈善”意義相當(dāng)?shù)脑~語還有“仁”、“義”等?!叭蕫邸薄ⅰ安际?、“義行”、“行義”等是早于“慈善”一詞出現(xiàn)且與“慈善”意義相近的合成詞。漢昭帝時,已將“行義”作為察舉選人的科目,可見漢代政府對善行的提倡和重視。魏晉以后,由“義”組成的慈善類詞語日益豐富。
慈善;仁愛;佛經(jīng);義行
隨著中國政府對慈善事業(yè)日益重視,中國慈善史研究成為熱門課題,有關(guān)這個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慈善”一詞也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熱門詞語。作為合成詞的“慈善”源出何處,是研究慈善史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遺憾的是,由于舊有辭書的誤導(dǎo),以及研究者對古代文獻(xiàn)檢索的疏漏和對漢譯佛教資料的忽視,致使這一問題迄今尚未得到正確的解答。為避免以訛傳訛,本人不揣冒昧,獻(xiàn)上一得之見。
《辭源》所舉“慈善”的最早詞例是《北史·崔光傳》中的文字:“光寬和慈善,不忤于物,進(jìn)退沈浮,自得而已。”①參見《辭源》(修訂版),第二冊,1148頁,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掇o海》未收“慈善”。2006年出版的《中國慈善簡史》即以此為據(jù),得出結(jié)論說:“據(jù)現(xiàn)有史料來看,這可能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載錄?!盵1](P3)此后,有人不斷重復(fù)此說。例如,2008年,王俊秋在其《中國慈善與救濟(jì)》一書中專門列出了“慈善的含義”討論此事說:“《辭源》對慈善的解析是:‘仁慈善良’”,接著照錄了《北史·崔光傳》的這段文字。[2](P21)余日昌編著的《中華美德叢書·慈善卷》說:
“慈善”二字使用是后來的事,它往往被用來表示“仁慈”、“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正如《北史·崔光傳》中所說的那種“光寬和慈善”。[3](P5)
莫文秀等在《中華慈善事業(yè)思想、實踐與演進(jìn)》一書中專辟一節(jié)討論“慈善”的含義,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題目就是“古文化中‘慈善’的含義”。文中說:
到南北朝時期,“慈”與“善”則常常并列使用。兩字的字義逐漸合一,包含了博愛為慈、樂舉為善兩層含義。唐代的李延壽在《北史》中稱崔光“光寬和慈善,不忤于物,進(jìn)退沈浮,自得而已”……據(jù)現(xiàn)有史料來看,這可能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載錄。[4](P3)
《辭源》以《北史》中的“慈善”作為最早的例證是不恰當(dāng)?shù)?因為這段史料抄自《魏書·崔光傳》,文字完全相同。1994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已經(jīng)做了糾正,所舉“慈善”最早的詞例為《魏書·崔光傳》。①參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七冊,649頁,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慈善:仁慈,富有同情心。
《魏書》成書于北齊天保五年(554),記載了北魏王朝的歷史,作者是北齊人魏收(507—572)。《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chǔ)上刪訂改編而成,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的歷史,貞觀十七年(643)成書,比《魏書》晚了89年。作者李延壽是唐朝初年人,生卒年月失載。
如依《魏書》所記,合成詞“慈善”出現(xiàn)在公元554年之前。其實,這并不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載錄,傳世文獻(xiàn)和碑刻中都有早于《魏書》的資料。
(1)南朝沈約(441—513)《南齊皇太子禮佛愿疏》:
天母之德,厚載不能加;任姒之盛,坤儀寧足匹?未及諸王妃主,宮掖嬪房,未來因緣,過去眷屬,并同茲辰,預(yù)此慈善。[5]
(2)《夫人姓張諱玉憐墓志》(東魏天平四年(537)二月丙寅):
夫人姓張,諱玉憐,齊國西安人也?!蛉舜葥嵊?xùn)導(dǎo),咸得成立。居家理治,嚴(yán)明著稱。推尚佛法,深解空相,大悲動心,惟慕慈善?!禾炱饺暾乱摇跹傺赊笆?。[6]
(3)北魏楊銜之的《洛陽伽藍(lán)記》,成書于東魏孝靜帝(534—550年在位)時。卷二《城東·瓔珞寺》:
(建陽)里內(nèi)有瓔珞、慈善、暉和、通覺、暉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寺。[7](P54)
(4)梁簡文帝(550—551年在位)《開元寺浮海石像銘》:
況夫道由慈善,應(yīng)起靈覺。是以無方之跡,隨機示現(xiàn);無緣之力,因物成感。[8]
一般認(rèn)為,東漢時翻譯的《四十二章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佛經(jīng)譯典。3~5世紀(jì),在東吳、后秦、北涼、北魏等南、北方政權(quán)的翻譯佛經(jīng)中有不少早于上述傳世文獻(xiàn)和碑刻的“慈善”用例。翻譯佛經(jīng)是中古時期的重要語言材料,但是,在相當(dāng)一段時間內(nèi),翻譯佛經(jīng)并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重視。這是因為前人在研究資料上以先秦兩漢文言典籍及后世仿古寫成的典籍為“正宗”,而將翻譯佛經(jīng)排斥在采摭征引之外。“現(xiàn)行的若干大型語文類辭書,諸如《漢語大詞典》、《中文大詞典》、《辭源》等,在追溯詞語義項源流的編纂過程中,應(yīng)該說尚未充分利用佛經(jīng)這項寶貴資源”。[9](P562)20世紀(jì)80年代以后,隨著古籍?dāng)?shù)字化的發(fā)展,卷帙浩繁的翻譯佛經(jīng)語料開始受到廣泛的關(guān)注。翻譯佛經(jīng)本身是一個非常龐雜的體系,疑偽經(jīng)卷雜出,經(jīng)中多有俗字異體,一些語詞艱澀難懂,而且對于經(jīng)文和譯者的時代也多有意見不一者,因此,有必要對與“慈善”語料相關(guān)的佛經(jīng)和譯者做些介紹和解釋。
(1)《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中所載可能是“慈善”最早的合成詞例。卷五《慈品第七》中說:
復(fù)次,如來方便慈善根力不可思議。如來以慈善根力化作其兒。
復(fù)次,如來慈善根力不可思議。
過一七已,如來爾時以慈善根力,即化其地變成浴池。
復(fù)次,如來方便慈善根力不可思議。
作是唱時,于虛空中,以如來慈善根力故,起大悲云,雨大悲雨,雨諸女人身。[10]
《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卷七:
三十二相莊嚴(yán)其身,無能勝者,以慈善力,壞魔兵眾。[11](P254)
《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七卷)失譯,附后漢錄。學(xué)術(shù)界對此經(jīng)翻譯年代的看法不一致。呂澄認(rèn)為是東漢失譯經(jīng)[12](P68),荷蘭漢學(xué)家許理和認(rèn)為不是,沒有將其歸入東漢譯經(jīng)的目錄中[13](P29-59)。汪維輝先生說:“有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經(jīng)的實際翻譯時代可能要晚于東漢,估計為三國時期所譯”。[14](P292)史光輝認(rèn)為,七卷本《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和東漢其他譯經(jīng)在語言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其具體翻譯年代當(dāng)不早于三國,其中不少用語與西晉時期佛經(jīng)的語言更為接近。[15]綜合幾家的意見,將此經(jīng)的翻譯時間確定在3世紀(jì)前中期應(yīng)無問題。也就是說,“慈善”一詞的合成使用在3世紀(jì)已經(jīng)出現(xiàn),比《魏書·崔光傳》中的“慈善”約早3個世紀(jì)。
(2)約3世紀(jì)中葉翻譯的《菩薩本緣經(jīng)》中的“慈善”?!镀兴_本緣經(jīng)·一切施品第二》說:
婆羅門言:“若欲聞?wù)?我當(dāng)為汝具陳說之。我本生處,去此懸遠(yuǎn),薄佑所致,遇王暴虐,猶如師子在鹿群中,終無一念慈善之心?!?/p>
《菩薩本緣經(jīng)》共三卷,《大正藏》收在第三冊本緣部,題作“僧伽斯那撰,吳月支優(yōu)婆塞支謙字恭明譯”。支謙是三國時佛經(jīng)翻譯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詳,本月氏人,其祖父法度于漢靈帝時率月支人數(shù)百移居中國,支謙隨之俱來。東漢末年,支謙隨族人避亂至東吳。相傳吳主孫權(quán)拜其為博士,輔導(dǎo)太子。隋法經(jīng)等撰《眾經(jīng)目錄》卷六,題作《菩薩本緣集》四卷,僧伽斯那撰,吳世支謙等譯。漢語史研究者在利用此經(jīng)材料時,大多認(rèn)可《大正藏》的題署,將支謙看做此經(jīng)的譯者。呂澄、俞理明二先生認(rèn)為《菩薩本緣經(jīng)》是支謙所譯,許理和以為不是。陳祥明支持許理和的看法,認(rèn)為該經(jīng)的翻譯年代不早于西晉,很可能是東晉或東晉以降的譯作。[16]
(3)《長阿含經(jīng)》卷六《轉(zhuǎn)輪圣王修行經(jīng)》:
有智者遠(yuǎn)逃叢林,依倚坑坎。于七日中懷怖畏心,發(fā)慈善言:“汝不害我,我不害汝?!盵17](P41)
《長阿含經(jīng)》是四阿含經(jīng)之一,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年間佛陀耶舍與竺佛念譯。據(jù)《高僧傳》卷二《晉長安佛陀耶舍》,佛陀耶舍是罽賓人(今克什米爾一帶),曾為鳩摩羅什之師,應(yīng)羅什之邀,到長安翻譯佛經(jīng)。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譯完《長阿含經(jīng)》。“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18](P67),由秦地僧人道含執(zhí)筆記錄。
(4)后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十住斷結(jié)經(jīng)》卷十三《道智品第二十四》:
在世修道惟信為強,人之行慈善神衛(wèi)護(hù)。[19]
(5)馬鳴菩薩造、后秦三藏鳩摩羅什(344—413)譯《大莊嚴(yán)論經(jīng)》卷一:
云何同慈善?譬如師子吼。[20]
(6)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后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中論》卷三《中論觀業(yè)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所謂業(yè)者。人能降伏心,利益于眾生,是名為慈善,二世果報種。人有三毒,為惱他故生行。善者先自滅惡。是故說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惱眾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21]
(7)古印度馬鳴著,北涼(397年或401—439年)曇無讖譯《佛本行經(jīng)》卷四《轉(zhuǎn)法輪品第十七》:
佛以慈善,教化一切;為人說法,不以貢高。[22]
(8)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般涅盤經(jīng)》卷十五:
而愿與彼樂,是名為慈善。
卷十六《梵行品第八之二》:
善男子,我于爾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調(diào)伏。
善男子。當(dāng)知即是慈善根力。(此句共五見)[23]
《后漢書·西域傳》論曰:“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李賢注引《涅盤經(jīng)》:
阿阇王令醉象蹋佛,佛以慈善根力,舒其五指,遂為五師子見,爾時醉象惶懼而退。又五百群賊劫奪人庶,波斯匿王收捉,剜其兩目,棄入坑中。爾時群賊苦痛不已,同時發(fā)聲念南無佛。陀達(dá)摩佛以慈善根力,雪山吹藥,令入賊眼,皆悉平復(fù)如本。
在《乾隆大藏經(jīng)》和《大正藏經(jīng)》所收《涅盤經(jīng)》中沒有查到上述文字。李賢注應(yīng)該是有根據(jù)的,只是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李賢所見的《涅盤經(jīng)》了。
(9)北涼失譯人名出北涼錄失譯師名《金剛?cè)两?jīng)序品》第一卷上:
如來大慈善,分別無有余。[24]
(10)北魏《雜寶藏經(jīng)·昔王子兄弟二人被驅(qū)出國緣》:
小近岸邊,婦排其夫,墮著河中。以慈善力,隨水漂去,而不沒死。[25]
《雜寶藏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是與佛陀有關(guān)的故事,特別強調(diào)孝養(yǎng)、施舍、教化等諸種原始佛教的道德觀。漢譯本最早由西域人吉迦夜與曇曜于延興二年(472)譯出,全經(jīng)八卷(亦有十卷或十三卷者)。
慈善由“慈”和“善”組成,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概念,雖然它作為合成詞首見于佛教經(jīng)典,但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慈善思想在中國源遠(yuǎn)流長、底蘊深厚,佛教融入中華文明,必須與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慈善思想相結(jié)合。
據(jù)《漢語大詞典》,“慈善”指慈愛、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在英語中,“慈善”有兩個對應(yīng)的詞,一是charity,二是philanthropy。charity強調(diào)針對窮人或困難群體的幫助和救濟(jì),而philanthropy則不限于僅僅幫助窮人,有博愛的意思。慈善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無償性,不求回報;二是雙方?jīng)]有利益關(guān)系。慈善不僅僅是個體行為,更多的是一種公益事業(yè),是社會公眾建立在自愿基礎(chǔ)上對于社會弱勢群體進(jìn)行救助的行為的總和。
“慈”和“善”都有多種義項,下面只討論與上述概念相關(guān)的釋義。
《說文·心部》:“慈,愛也?!薄按取庇幸韵箩屃x:(1)上愛下。《詩·大雅·皇矣》“克順克比”毛傳:“慈和偏服曰順。”孔穎達(dá)疏引服虔曰:“上愛下曰慈。”《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曰慈幼。”鄭玄注:“慈幼,謂愛幼少也。”《史記·周本紀(jì)》:“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2)篤愛,仁愛?!蹲髠鳌でf公二十七年》:“夫禮樂慈愛,戰(zhàn)所畜也?!笨追f達(dá)疏:“慈謂愛之深也。”《韓非子·解老》:“慈于子者不敢絶衣食,慈于身者不敢離法度,慈于方圓者不敢舍規(guī)矩?!薄抖Y記·曲禮上》:“兄弟親戚稱其慈也?!笨追f達(dá)疏:“慈者,篤愛之名?!薄缎聲さ佬g(shù)》:“惻隱憐愛人謂之慈,反慈為忍。”(3)佛教用語。稱佛、菩薩愛護(hù)眾生,給予歡樂為慈?!吨嵌日摗肪矶撸骸按蟠?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p>
先秦時期,與“慈善”意義相當(dāng)?shù)脑~語還有“仁”、“義”等。《周易·說卦》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仁義者,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贝苏f已體現(xiàn)出“慈善”的主要含義?!叭省薄⒑汀傲x”都是多義詞,同樣,這里只討論與慈善相關(guān)的語義。《說文·人部》:“仁,親也。從人,從二?!薄叭省笔侵袊糯x廣泛的道德范疇,核心是愛人,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傲x”,合乎正義或公益的思想或舉動。施舍、救濟(jì),為公益而不取報酬。①“與眾共之曰義,義倉、義社、義田、義學(xué)、義役、義井之類是也。”參見洪邁:《容齋隨筆》卷八《人物以義為名》,10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对姟ご笱拧の耐酢罚骸靶蚜x問,有虞殷自天。”毛傳:“義,善?!薄独献印返谑耪拢骸敖^仁棄義,民復(fù)孝慈?!蓖蹂鲎ⅲ骸叭柿x,人之善也。”《淮南子·齊俗訓(xùn)》:“為義者布施而德。”
仁愛學(xué)說是中國慈善思想的重要源頭,已為學(xué)術(shù)界所認(rèn)同。有關(guān)“仁愛”的論說極為豐富,略舉一二?!抖Y記·王言》說:“仁者,莫大于愛人?!笨鬃酉到y(tǒng)地歸納了三代以來的“尚仁愛、重人本”思想,主張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27](P4)他把“仁愛”看做是做人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倡導(dǎo)將心比心、與人為善的利他風(fēng)尚。孟子非常重視仁愛的社會意義,他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8](P197)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9]?!叭省迸c“義”密切相關(guān)?!抖Y記·禮運》曰:“仁者,義之本也?!?/p>
“布施”、“義行”、“行義”等也是早于“慈善”一詞出現(xiàn)且與“慈善”含義相近的合成詞。
“布施”,施予,施舍;施恩惠于人;普遍施予?!盾髯印ぐЧ罚骸案挥刑煜露鵁o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如此則可謂賢人矣。”楊倞注:“謂廣施德澤,子惠困窮,使家給人足而上不憂貧乏?!薄豆茏印に臅r》:“四政,曰求有德賜布施于民者而賞之?!薄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罚骸跋骞蛉擞ㄓ诠吁U,不可,乃助之施于國?!薄墩x》:“襄夫人助公子鮑布施恩惠于國人也。”王充《論衡·定賢》:“使谷食如水火,雖貪恡之人,越境而布施矣。”佛教傳入中國后,以“布施”為梵文Dana(檀那)的意譯詞,特指向僧道施舍財物或齋食?!段簳ぞ澳率跎稀ぞ┱淄踝油苽鞲阶犹d傳》:“太興遇患,請諸沙門行道,所有資財,一時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齋?!?/p>
“義行”指忠義或節(jié)義的行跡?!靶辛x”謂躬行仁義。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是,漢昭帝時,已將“行義”作為察舉選人的科目,說明漢代政府對“善行”的提倡和重視。元鳳元年(前80)三月,昭帝“賜郡國所選有行義者涿郡韓福等五人帛,人五十匹”[30](P225)。宣帝地節(jié)三年(前71),“令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于鄉(xiāng)里者各一人”[31](P250)。東漢張奮少好學(xué),“節(jié)儉行義,常分損租奉,贍恤宗親,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32](P1198)。漢代有稱作“義田”、“義谷”、“義米”、“義舍”等的慈善事項?!傲x田”,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富中大塘者,勾踐治以為義田;為肥饒,謂之富中。”此當(dāng)為義田之始。后來泛指為贍養(yǎng)族人或貧困者而置的田產(chǎn)?!傲x谷”,義捐賑災(zāi)的谷米?!逗鬂h書·文苑傳上·黃香傳》:“時被水年饑,乃分俸祿及所得賞賜班贍貧者,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荒民獲全?!备挥兄摇案鞒隽x谷”,反映出義捐谷米賑災(zāi)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一種普遍的慈善行為。東漢末天師道首領(lǐng)張魯于初平二年(191)率徒眾在漢中各地設(shè)義舍(無償供給行旅食宿的邸舍),置義米、義肉,過路者量腹取足。①“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于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薄度龂尽の簳堲攤鳌?263頁,北京,中華書局,1959。漢代將出錢贊助刻碑的人稱作“義士”。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陰溝水》:“城東南有一碑,碑文悉破無驗,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興立?!鼻宕詾锻ㄋ拙帯め尩馈罚骸皾h《曹全碑》陰:義士某千,義士某五百。義士蓋但出財之人。今人出財布施皆曰信士。宋太宗朝避御名,凡義字皆改為信。今之信士,即漢碑所稱義士也。”上述這些詞語都是早期慈善思想和慈善行為的表現(xiàn)。南北朝以降,由“義”組成的慈善類詞語日益豐富,如義舉、義事、義務(wù)、義捐、義賑、義診、義演、義賣、義莊、義社、義井、義塾、義學(xué)、義園、義冢、見義勇為,等等,不一而足。
[1] 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俊秋:《中國的慈善與救濟(j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
[3] 余日昌編著:《中華美德叢書·慈善卷》,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
[4] 莫文秀等:《中華慈善事業(yè)思想、實踐與演進(jì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二十八上,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公司,1999。
[6]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7] 楊衒之著,周振甫譯注:《〈洛陽伽藍(lán)記〉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8] 鄭虎臣編:《吳都文粹》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本。
[9] 董琨:《“同經(jīng)異譯”與佛經(jīng)語言特點管窺》,載《中國語文》,2002(6)。
[10]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3冊No.0156《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http://read.goodweb.cn/esutra/read_sutra.asp?id=161。
[11] 瑞祥譯:《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與仁王護(hù)國經(jīng)》,北京,團(tuán)結(jié)出版社,1994。
[12] 呂澄:《新編漢文大藏經(jīng)目錄》,濟(jì)南,齊魯書社,1979。
[13] 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14]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5] 史光輝:《從語言角度看〈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的翻譯時代》,載《古漢語研究》,2009(3)。
[16] 陳祥明:《從語言角度看〈菩薩本緣經(jīng)〉的譯者及翻譯年代》,載《長江學(xué)術(shù)》,2010(2)。
[17]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冊《長阿含經(jīng)》,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3。
[18] 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
[19] 《乾隆大藏經(jīng)》第372部《十住斷結(jié)經(jīng)》,http://www.goodweb.cn/sutra/dazangjing/0372-02.asp。
[20] 《大正藏》第4冊No.0201《大莊嚴(yán)論經(jīng)》,http://www2.fodian.net/Bao Ku/FoJingWenInfo.aspx?ID=T0201。
[21]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30冊No.1564《中論》,http://read.goodweb.cn/esutra/read_sutra.asp?id=2843&word。
[22]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冊No.0193《佛本行經(jīng)》,http://read.goodweb.cn/esutra/read_sutra.asp?id=202&word。
[23] 《乾隆大藏經(jīng)·大乘涅槃部》第109部《大般涅槃經(jīng)》,http://www.qldzj.com.cn/htmljw/0109-02.htm。
[24] 《大正藏》第9冊No.0273《金剛?cè)两?jīng)》,http://www2.fodian.net/Bao Ku/FoJingWenInfo.aspx?ID=T0273。[25]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冊《雜寶藏經(jīng)》,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3。
[26]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27] 朱熹:《論語集注·學(xué)而》,濟(jì)南,齊魯書社,1992。
[28] 楊伯峻:《孟子譯注》卷八《離婁章句下》,北京,中華書局,1960。
[29] 楊伯峻:《孟子譯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北京,中華書局,1960。
[30] 《漢書》卷七《昭帝紀(jì)》,北京,中華書局,1962。
[31] 《漢書》卷八《宣帝紀(jì)》,北京,中華書局,1962。
[32] 《后漢書》卷三五《張純傳附子奮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
“Cishan”:An Etymology Study
WANG Wen-tao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
The Chinese word“cishan”in Wei Shu·CuiGuang Zhuang was not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composition of“ci”and“shan”.Data about“cishan”can be found in inscriptions and other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all of which preceded Wei Shu.The word“cishan”in Da Fang Bian Fo Bao En Jing,which was translated around the third century,might be the earliest compound word. Though the word“cishan”was first seen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the meaning of it could date back to pre-Qin period.Similar words about“cishan”in pre-Qin period also included“ren”,“yi”and so forth.“Bushi”,“yixing”and“xingyi”were similar compound words but came into being prior to the word“cishan”.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Zhao of Han,“xingyi”had been used as a subject to select officials,which is a testimony of the Han government's emphasis on advocacy for“cishan”.Afte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re were increasingly more terms consisting of“yi”.
cishan;ren'ai;Buddhist scriptures;yixing
王文濤:歷史學(xué)博士,河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河北石家莊050024)
(責(zé)任編輯 武京閩)
中國人民大學(xué)重大基礎(chǔ)研究計劃“中國社會保障史研究系列”(10XNL003);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漢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經(jīng)驗研究”(10BZS013);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慈善通史”(11&ZD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