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梁,郭雪梅
(甘肅省中醫(yī)院,蘭州 730050)
偏頭痛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反復發(fā)作性的慢性疾患,在發(fā)作時往往頭痛劇烈難忍,但在間歇期則如常人,病程經年累月積且久治難愈,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和恐懼心理。我科采用針灸矩陣針法治療本病患者35例,取得了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就診于甘肅省中醫(yī)院針灸科門診或住院部的35例偏頭痛患者為觀察對象,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齡20~58歲,病程3~34年。血管性者29例,神經性者6例,所有就診患者中有明確家族遺傳性的27例。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1998年國際偏頭痛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診斷標準如下。
1.2.1 無先兆的偏頭痛 (1)符合下述2 ~4項,發(fā)作至少5次以上;(2)如果不治療,每次發(fā)作持續(xù)4~72 h;(3)至少具備以下兩項:① 單側性;② 搏動性;③ 活動受到強烈抑制,甚至不敢活動;④ 活動后頭痛加重;(4)發(fā)作期間至少有以下一項:①惡心和(或)嘔吐;② 畏光和(或)畏聲;(5)病史和體格檢查提示,無器質性和其他系統(tǒng)代謝性疾病證據(jù);或經相關檢查已排除:或雖有某種器質性疾病,但偏頭痛初次發(fā)作與該病無密切關系。
1.2.2 有先兆的偏頭痛 (1)至少有2次發(fā)作符合下述2項發(fā)作;(2)具有以下特征,至少3項:①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癥狀,表現(xiàn)為局灶性大腦皮層和(或)腦干功能障礙;②至少有一個先兆癥狀,逐漸發(fā)展,持續(xù)4 min以上;③或相繼發(fā)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癥狀;④先兆癥狀持續(xù)時間<60 min,但有一個以上先兆癥狀時,持續(xù)時間相應延長;⑤頭痛發(fā)生在先兆癥狀后,間隔<60 min(頭痛可與先兆癥狀同時發(fā)生); (3)至少有無先兆偏頭痛5項中的1項。
1.3 納入標準 18≤年齡≤65歲; 符合無先兆性偏頭痛、先兆性偏頭痛的診斷標準;近3個月,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大于或等于2次;有1年以上偏頭痛史。
1.4 排除標準 有高血壓、頸椎病、枕大神經痛、枕小神經痛、顳頜關節(jié)疾病、精神疾病、癲癇、中風及其他神經系統(tǒng)器質性疾病患者; 有心、肺、腎、眼、耳、鼻、副鼻竇、咽喉及消化系統(tǒng)疾; 孕婦及哺乳期患者; 近4周服用預防偏頭痛的藥物。
1.5 治療方法[2]
1.5.1 取穴 主穴:四中穴:位于頭頂部,在四神聰穴各旁開2寸處(矩陣針灸特殊穴位)。頭顳(雙側):位于頭顳部,太陽穴后1寸與耳尖平行處(矩陣針灸特殊穴位) 。風池穴(雙側):位于項部,當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配穴:頭痛在前額、眼眶部明顯者取患側本神、攢竹、絡卻穴,血管性者配內關,神經性者配合谷。
1.5.2 針刺方法 四中穴針尖均對準百會穴與頭頂平行沿皮刺入1.5寸;風池穴針尖對準對側眼眶刺入1.5寸;頭顳穴針尖朝向上關穴斜刺入1.5寸。以上矩陣穴方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配穴刺法:攢竹穴針尖向上,本神穴針尖向后,絡卻穴針尖向下均沿頭皮下刺入1.5寸,得氣與矩陣穴方同步留,內關、合谷用瀉法不留針。有寒象者艾灸百會至皮膚潮紅。每日1次,5次后休息2 d,10 d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1~3個療程。
1.6 療效標準 確定療效標準。治愈:通過矩陣針灸治療1~3個療程后,1年以上未再復發(fā)者。顯效:治療后雖在1年內有輕度發(fā)作,但不超過3次,而且不用鎮(zhèn)痛藥可在短時間內能自行緩解者。有效:治療后發(fā)作次數(shù)比治療前減少50%以上,頭痛程度有減輕,能用少量鎮(zhèn)痛藥可以控制者。無效:治療后雖頭痛程度有所減輕,但發(fā)作頻率減少不到50%者。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35例患者均在長期反復的中、西藥物治療而未見有滿意療效。在單純的矩陣針灸治療1~3個療程后,治愈20例,約占57.1%;顯效8例,約占22.9%;有效5例,約占14.3%;無效2例,約占5.71 %,總有效率為94.3%。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病,屬于原發(fā)性頭痛的一種,發(fā)病以女性居多,為一側或兩側的搏動性頭痛,其發(fā)病率高,僅次于緊張性頭痛[3],易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質量。本次觀察的35例患者中,矩陣針刺治療1~3個療程后,總有效率94.3%。這就表明目前矩陣針刺對頑固性偏頭痛的療效還是較為滿意的。并且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矩陣針灸治療無效的2例中,患者普遍感到經幾個療程的治療后精神狀態(tài)改善,發(fā)作頻率減少,這也意味著矩陣針灸亦能控制偏頭痛的病情發(fā)展。治療頑固性偏頭痛選用頭部矩陣針法常用四中穴、頭顳穴、風池穴,位于頭頂部的四中穴,能醒腦開竅、鎮(zhèn)靜安神;位于側顳部的頭顳穴,能平肝、清熱、調理氣血;位于后枕部的風池穴,能疏風醒腦、清利頭目、安定神志。上述穴位分別位于頭部的不同部位,每次從不同的部位選取8個穴位,構成對稱的三維立體布局,用以包圍病理損害的部位,同時針刺能多角度針對腦部病變,最大限度地調節(jié)高級神經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功能,以改善腦血管的舒縮狀態(tài),調整顱內血流情況,緩解腦血管痙攣,增加腦組織氧和血紅蛋白飽和度,調節(jié)內源性阿片肽的合成、釋放,減少體內5-羥色胺等致痛物質而達到治療效果[4]。
中醫(yī)學認為偏頭痛屬祖國醫(yī)學“頭風”、“頭痛”范疇,多因焦慮、惱怒等情志刺激而誘發(fā),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反復發(fā)作,病程延長,久治不愈,日久便產生“久病入絡”,“久病必瘀”的病理改變,從而導致經脈瘀阻,不通則痛,因此頭痛多主瘀。因此中醫(yī)治則為益氣活血,化瘀通竅,緩急止痛。如地龍、全蝎、白芷、川芎、香附及蔓荊子等中草藥,具有逐瘀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偏頭痛患者的血管痙攣狀態(tài),并能使大腦的供氧量得到提高、腦部的微循環(huán)得到改善,以達到降低血黏度與血流阻力、控制血小板的淤積等目的。
矩陣針灸是根據(jù)《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所載:“園者天之象,方者地之象,......,此方園之道,非用針之妙?!薄皯熘畾?動而不息,應地之氣,靜而守位。”“因天時而調氣血,因地利而治疾病。”“求陽(園)不得,求之于陰(方)。”等理論建立的針灸術。它是用方的原理,以人體的病損部位為目標,在病理損害部位的上和下之左右前后,或前和后之上下左右的方形定位取穴,把針灸穴方布置成三維空間的立體框架形式,用以包圍病理損害的部位。即“用地之理,靜而守位”的空間醫(yī)療學。其治病機理在于矩形陣容構成的三維空間格局的穴方,用以“固而擱置”的包圍病理損害,并以對稱針刺形成的“共軛矩力”圍剿病損,通過“祛瘀生新”之機制對高級神經中樞的調整和對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失調的調節(jié)而起到治療效果[2]。本研究可見,矩陣治療頑固性偏頭痛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維治,主編.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43-249.
[2]金安德,主編.矩陣針灸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251-269.
[3]王維治,羅祖明,主編.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48-253.
[4]沈 琴,邱建忠,黃 泳,等.頭部矩陣針法治療腦部相關疾病簡介[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