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曉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杭州310018)
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危機及其教育對策研究
喬曉曉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杭州310018)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是大學生對自身與所屬群體以及自身和社會關系的理解。面對價值觀的多元選擇,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成為影響其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多元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注重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營造有利于大學生社會認同的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構建積極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努力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
大學生;社會認同;認同危機;教育對策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社會認同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界關注。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nèi)學者開始涉獵具體特殊群體的社會認同研究,如農(nóng)民工、大學生黨員、研究生、教師、公務員等群體的社會認同研究,這些研究選題新穎有趣,研究成果富有意義。但對于“當代大學生”(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在校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認同研究才剛剛起步,通過CNKI的精要檢索發(fā)現(xiàn),有關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的文章很少。換言之,“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問題的研究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韓曉峰從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機制和影響因素切入,分析了大學生政治狀態(tài)形成的機理[1],韓李云分析了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存在的問題[2]。這些研究成果為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提供了有益借鑒。當代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生力量,他們的社會認同對中國未來社會產(chǎn)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研究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認同問題,首先要了解社會認同理論,對認同和社會認同的基本概念進行初步分析,準確把握其概念的內(nèi)涵。
(一)認同的內(nèi)涵
認同(identity)是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是指“一個人將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方式、態(tài)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jīng)由模仿、內(nèi)化,而使其本人與他人或群體趨于一致的心理歷程”。[3]“認同”在英文中的本義是“身份”,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身份(status)的獲得,即自我認為具有從屬于某個群體的身份。認同以自我為出發(fā)點,認同的一方是按照與自己的“相似”或“相異”來確定是否認同的。因此,個人對某個群體或社會認同的不同程度,就反映出他與這個群體或社會的相似的程度。此外,認同是對自我身份的尋找和確認,認同的過程,就是人們通過他人或社會確認自我身份的過程[4]。
(二)社會認同的內(nèi)涵
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是由泰弗爾(Tajfel)和特納(Turner)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用于對群體行為(又譯為集體行為)作出的新解釋,并在群體行為的研究中不斷發(fā)展起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泰弗爾分析了個體認同和社會認同的差異,認為社會認同是個體認識到自身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自身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xiàn)。[5]它是個體與“他者”相一致,本質(zhì)上是一種集體觀念。個體產(chǎn)生社會認同既是個體的生理需要,即獲得安全感,又是個體的心理需要,即尋找歸屬感和人生價值。個體如果沒有獲得滿意的社會認同,就會產(chǎn)生社會認同危機。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指當代大學生認識到自身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特定的群體,也深知自己的責任和情感價值。他們實現(xiàn)社會認同大致經(jīng)歷兩個基本的變化歷程:一是由“我”到“我們”,確認“我們”的共同身份,即當代大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認識到自己與隊伍中的其他成員的普遍相似性,從而認可這個集體;二是通過比較,區(qū)分開“我們”與“他們”,即當代大學生評價自己認同的群體相對于社會其他群體的聲譽和地位。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認同危機就是指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身份感的喪失或者說是“自我價值感、自我意義感的喪失”。[6]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認同危機并非個別現(xiàn)象,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言而喻。究其根源,既有社會、學校和家庭方面的客觀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危機的表現(xiàn)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認同危機,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我的否定、對他人的疏遠及對社會的漠視,即自我認同的危機和集體認同的危機。
1.自我認同危機
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危機集中體現(xiàn)在他們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危機上。一方面,大學生缺乏歸屬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思想更加自由,面臨更多的選擇和激烈的競爭,但紛繁復雜的選擇和競爭也帶來了困惑,部分大學生感覺沒有奮斗的方向?!霸诂F(xiàn)代社會中,認同危機恰恰表現(xiàn)在英雄主義的沒落和悲劇感的喪失;表現(xiàn)在生命的英雄緯度的失落,表現(xiàn)在人們不再有更高的目標感,不再感覺到有某種值得以死相趨的東西?!保?]在一份關于當代大學生的調(diào)查問卷中,針對當前人生現(xiàn)狀的評判,14.1%的大學生選擇了空虛無聊,13.7%選擇了迷茫。歸屬感是認同的情感基礎,缺乏歸屬感,就造成這些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危機。另一方面,缺乏自我價值感。自我價值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激發(fā)一個人的熱情、自信以及擔當責任的勇氣。自我價值感危機表現(xiàn)在部分大學生不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自我分析和評價,容易理想化或者悲觀,對自我的認識不夠清晰、理性,并且難以對社會期望他們的“應該做什么”產(chǎn)生積極的回應。
2.集體認同危機
集體認同危機主要是指他人或其他社會群體對當代大學生的認可與當代大學生期待的認可之間產(chǎn)生的不一致。當代大學生得不到社會認可和承認,覺得不被社會理解,就會產(chǎn)生集體的社會認同危機。過去人們對大學生有較高的評價和期望。在大眾眼中,大學生應該是積極向上、充滿活力、有強烈的愛國和民族情懷、引領改革和時代潮流的熱血青年。部分大學生由于其對自由的追逐和張揚的個性,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念,受到公眾的詬病,尤其是老一輩的批評。盡管有時有失偏頗,但是大學生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比以前的確是下降了。得到他人或社會的認可是得到社會認同的一種標志,當代大學生渴望得到他人或社會認同他們的個性、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心理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他們集體的認同危機。
(4)在建筑物加固改造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固的順序,一般宜先加固梁,然后再加固墻,最后加固樓板。同時施工時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以防在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安全隱患。
(二)當代大學生產(chǎn)生社會認同危機的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代大學生出現(xiàn)的社會認同危機是由于自身對急劇變化著的社會不適應的結果,可以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4個層面來分析。
1.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期本身帶來的道德失范和價值多元帶來的迷失感
在社會急劇轉(zhuǎn)型的今天,一方面,我國普遍出現(xiàn)了道德失范的現(xiàn)象,如相繼發(fā)生“毒奶粉”、“毒生姜”、“地溝油”等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彭宇案”、“小悅悅”事件,“李剛體”、“李天一案”等等,在網(wǎng)上炒得沸沸揚揚。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使我國傳統(tǒng)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利觀受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和質(zhì)疑。加之在市場經(jīng)濟和中國社會結構的激烈變動下,拜金、享樂、金錢至上的觀念泛濫,使大學生迷失方向。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diào)查報告數(shù)據(jù)表明,“90后”大學生在理想和人生規(guī)劃方面缺乏方向的占34.5%;不認為夢想和信念會對人生造成影響的占32.2%。這反映出不少“90后”大學生對自身和未來的迷茫。另一方面,大學生人數(shù)膨脹,就業(yè)形勢嚴峻,競爭趨于白日化。據(j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tǒng)計顯示,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è)生680萬人,創(chuàng)歷史新高。如此多的大學生,使得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從而產(chǎn)生一種失落感和危機感?!罢J同是行動者自身的意義來源”,[8]在這個多元交織和泥沙俱下的時代,大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懸空的感覺,對自我和社會產(chǎn)生懷疑和認同上的偏差,這種懷疑和否認就是對現(xiàn)實自我和社會的認同危機。
2.當前高校價值觀教育理論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
在全球化時代和急速變遷的社會背景下,價值觀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我國大學中的價值觀教育與“兩課”緊密結合,價值觀教育被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教育的效果不佳。一份關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有28.3%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是思想教育的工具;58.3%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內(nèi)容死板,79%的學生認為上課形式落后。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學生上思想政治課時都喜歡坐在教室后面的位置,第一、二排基本沒人,課堂上有的同學吃零食,有的看小說的,有的聊天,還有的甚至直接睡覺,認真聽課的學生不太多。由于教育與學生實踐嚴重脫節(jié),致使價值觀教育缺乏有效的實施途徑。另一方面,當前大學里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風氣濃厚,一些大學片面關注學校排名等一些表面或形式的東西,直接導致了教師的實用化傾向,同時也加劇了學生對學習的功利性態(tài)度。大學的實際做法與其提倡的價值觀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也是造成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困擾的重要原因。
3.家庭教育的軟弱無力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受教育過程中起基礎性作用。它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一起構成教育的三大支柱。一方面,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大多數(shù)當代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由于家長過分溺愛,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毅力和韌性,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懦弱、依賴、逆反等性格缺陷。上述“90后”大學新生調(diào)查報告數(shù)據(jù)還顯示,依然向家里要生活費的學生占51.4%,計劃自己掙生活費的學生僅占18.1%,大部分學生還是過分依賴家庭;而當遇到挫折時,心理會有陰影并懷疑自己的學生占72.3%,會一蹶不振的占5.1%,總結經(jīng)驗從頭再來的占9.4%;“90后”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讓人堪憂。由于家庭教育的無力,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會難以承受,由此產(chǎn)生自身的價值感低下和對社會的否認。另一方面,一直以來,家庭教育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華民族的孝文化和君子文化自古就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然而隨著社會轉(zhuǎn)型期成年人價值觀的巨大改變,家庭教育的支柱地位也隨之受到?jīng)_擊,這使得當代大學生對自身和社會感到無所適從。
4.與當代大學生自身有密切關系
與當代大學生生理上的早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的心理成熟較晚,普遍比較脆弱,由此產(chǎn)生心理矛盾。當代大學生普遍心理不夠成熟,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加上他們經(jīng)常把社會問題簡單化、片面化,陷入想當然的境地。并且隨著多元文化的傳播,他們覺得自我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是那么無能為力,由此產(chǎn)生認同欲求與內(nèi)心自由的矛盾。在很多人眼里,他們喜愛非主流,張揚個性,追求自由;從小吃著肯德基、麥當勞長大,用可樂、奶茶代替純凈水;玩手機、上網(wǎng),瘋狂追星,看韓劇,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每天報紙、電視新聞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90后”離家出走、搶劫、偷竊、自殺的報道,使得老一輩的人們發(fā)出感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這些使得當代大學生產(chǎn)生了消極的認同,對自我所屬的群體以及自我產(chǎn)生懷疑和否認。
對社會的認同是大學生融入社會和服務社會的基礎,要解決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社會認同危機問題,就必須對影響大學生社會認同的因素對癥下藥,重視大學生的認同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社會,成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一)引導核心價值觀與包容多元價值并存,加強道德的制度化建設
一方面,既要科學地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主動宣傳核心價值觀,因為社會成員個體行為上的變化與對“事物真切、深刻的了解”緊密聯(lián)系[9];只有充分認識到多元價值產(chǎn)生的必然性及其客觀存在的理論基礎與現(xiàn)實來源,才能客觀評價不同價值觀,確保大學生不偏離主流價值觀的方向,并做出正確選擇。同時,社會應以最大限度的價值認同為出發(fā)點,關注人的本質(zhì)的需要。應當客觀看待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大學生的物質(zhì)需求和精神需求,尤其是他們個人成長方面的需要,寬容地對待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而不是用一種近似獨斷的成見,拿老一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他們,忽視他們內(nèi)在的美好品行,過濾掉他們身上那些鮮明的時代因素和正向價值。另一方面,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同時,健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根據(jù)現(xiàn)實將必要的道德規(guī)范納入法律的框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通過法律的強制性,有效遏制道德失范現(xiàn)象,保障社會道德秩序,增強社會控制力。只有我們處理好多元價值與核心價值的關系,只有用法律作為社會道德強有力的支撐,才能使大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與社會評價,培育出合理的社會認同觀念,從而真正從思想深處為解決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危機提供理論基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進心靈,凸顯人文關懷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作為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構成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結構體系[10],“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實踐性生成過程?!保?1]首先,高校要解放思想,改革課程設置,使思想道德教育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傳統(tǒng)模式中解放出來。有學者提出學校應該設置終極關懷領域的課程,從哲學上討論“什么是善、如何擇善”的關乎人生意義的問題。還可以和心理學結合,在促進大學生身心發(fā)展、情緒管理和道德素養(yǎng)等方面取得實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學生實踐,回歸生活。比如參與到社會服務和公益組織中去,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關懷情感與責任感意識以及奉獻精神。再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著引路人的重要作用,老師豐富的閱歷和對人生的感悟通過與學生的分享和言傳身教,可以在另一個高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道路。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增加學生對社會的信任感和認同感。
(三)注重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培養(yǎng)孩子完善的人格
家庭在大學生人格形成及社會信任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首先,家長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動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家長既要關注孩子的生理發(fā)展,更加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溝通交流。家庭還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忍耐逆境、積極協(xié)作、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和社會信任度,形成健全的品格?;ヂ?lián)網(wǎng)上“問卷星”的一份關于“90后”大學生的家庭教育的調(diào)查顯示,9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家庭教育中,教會自己有責任心、獨立和誠信是首要的,學習知識是第二的。在問及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孩子哪種品質(zhì)最重要時,排名前三位的是自信、勇敢和進取精神,占20.45%;真誠待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占34.09%;富有魅力的個人修養(yǎng)和良好生活習慣占31.82%??梢?,他們內(nèi)心對于這些品質(zhì)的強烈認可與需要。其次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其性格、品德的發(fā)展形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應該首先認同自我和社會,自己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等等。家庭應該為孩子奠定優(yōu)良的品格,讓孩子能更好地應對未來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
(四)當代大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尋求積極的認同
首先,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有勇氣在面對多數(shù)原則和普遍遵從的習俗時,堅持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并且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身的價值,實現(xiàn)積極的自我認同。其次,要自覺建立與他人和社會的聯(lián)系,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良好形象、品行和社會服務贏得社會廣泛認同。再次,認識到自己所屬的群體并與自己達成這種價值觀的共識。奧運會上為金牌拼搏的運動健兒,汶川地震上隨處可見的志愿者身影,獻血站前長長的大學生隊伍,畢業(yè)后奔赴邊疆建設的優(yōu)秀人才,當代大學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詮釋頑強和奉獻,證明自己不是“垮掉的一代”?!?0后”當代大學生群體以怎樣的姿態(tài)踏入社會,不僅關系到他們自己的未來,更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命運。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年代,他們的思想多元,時代氣息濃重,與以往的大學生有很大不同,與改革開放前出生的前輩更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系統(tǒng)把握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的價值與取向、特點與表現(xiàn),認真分析認同危機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與誘因等問題,科學研究他們在社會認同及認同危機上的時代性、群體性特點,并提出建設性的教育解決方案,對于探索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的建構路徑意義重大。
[1]韓曉峰.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tài)模型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2]韓李云.社會環(huán)境對政治社會化代際特征變化的影響:以90后高校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為例[J].中國發(fā)展,2008(3):29-34.
[3]張春興.張氏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22.
[4]李耀峰.論個體的社會認同[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5]李友梅.重塑轉(zhuǎn)型期的社會認同[J].社會學研究,2007(2):183-186.
[6]羅洛·梅.人尋找自己[M].馮 川,陳 剛,譯.貴陽:貴州人們出版社,1991:45.
[7]王學斌.當代認同危機的人學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8.
[8]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鎮(zhèn)九,黃麗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
[9]鄒振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層次性分析[J].學術論壇,2011(2):179-182.
[10]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等.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1.
[11]劉先進.試論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J].蘭州學刊,2007(12):197-199.
On Social ldentity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QIAO Xiao-xiao
(School of Maxim,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Social ident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eflects college students'compreh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group they belong to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society.Facing various choices of values,soci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ir learning activities.Thus,we should establish correct multiple values and core values,highlight humanistic ca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pay attention to family education,create the environment beneficial to college students'social identity,help college students construct positive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identity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them to the main force to construct the society in the future.
college students;social identity;identity crisis;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G416
A
(責任編輯:張祖堯)
1673-3851(2014)04-0340-05
2014-04-20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ZX130702323022)
喬曉曉(1988-),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