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塔山
“束脩”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989年8月21日《蘭州晚報(bào)》所載何兆基《“束脩”原來是男童》一文,一反歷來各種辭書對“束脩”的傳統(tǒng)解釋,認(rèn)為“束脩”的“束”作“束發(fā)”解,“脩”則同“修”,“修飾”意,合起來即“束發(fā)修飾”,是指代15歲的男童。依據(jù)是鄭玄注《論語》,李賢注《后漢書》中《延篤傳》和《伏湛傳》時(shí),釋“束脩”為“束發(fā)修飾”,“謂年十五已上也”。對此,筆者愿與作者商榷。
據(jù)《說文》:“脩,脯也?!备锤扇?。十條干肉為束脩,本是古代諸侯大夫饋贈(zèng)的禮物?!豆攘簜鳌分杏小笆懼獠恍杏诰持小薄V祆湔且ⅰ妒龆返模骸懊?,脯也,十脡(直長條的肉)為束。古者相見,必執(zhí)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适ト酥?,無不欲其人于善。但不知來學(xué),則無往教之禮,故茍以禮來,則無有不教之也?!保ā丁凑撜Z〉集注》)此謂“束脩(十條干肉)”是極薄的禮物,而孔子是不拘禮之薄厚的;因?yàn)槿擞胸毟恢?,禮有輕重之別,但不論何人,只要具禮拜師,就表明你“知來學(xué)”,則孔子都樂意施教。這正是他“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生動(dòng)體現(xiàn)。自朱熹權(quán)威性的解說以后,“束脩”就成了致送老師的見面禮或酬金的代詞。如《紅樓夢》第九回:“白送些束脩禮物與賈代儒?!?/p>
古時(shí)“束脩”和“束修”常常通用(“脩”、“修”二字自漢隸已相通),但“脩”的本意是“干肉”,“修”則是“修飾”?!案扇狻绷x只能作“脩”,不能作“修”。《辭源》對此講得很清楚。何文所據(jù)鄭玄、李賢作注的“束脩”,實(shí)謂古代男孩成童時(shí)“束發(fā)”為髻、“修飾”裝扮之意(鄭玄注:成童,十五已上),但這與通常說的最初為拜師、后來指致送老師的酬金的“束脩”絲毫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