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山
王羲之草書成都帖,系輯王右軍寫給當(dāng)時益州刺史周撫的信札15則,共597字。周撫,字道和。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溫攻成都,李勢降,以撫為益州刺史,鎮(zhèn)守成都達(dá)18年之久,直至公元366年卒于成都。周撫是王羲之的親戚,又是世交友好。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可能有14年之久。王右軍與周益州書,在唐時,多集中收入《十七帖》中?!妒咛酚嫊送?,因第一札首有“十七”二字,故名。該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草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字跡及言語以數(shù)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監(jiān)袋。”(張彥遠(yuǎn):《書法要錄》)南宋朱熹在馬莊甫摹刻《十七帖》題跋中說:“惟此十七帖相傳真的,當(dāng)時雖已入官帖中,而原帖故在人間,得不淆亂……書詞問詢蜀道山川人物屋宇圖畫至纖至悉,蓋深有意于瀏覽而竟不遂,豈所謂不朽之盛事?!泵鞔鷹钌志幾搿度袼囄闹尽窌r,在赤牘之部,收入王羲之與周益州書八則。清代書史家對《十七帖》的版本流傳、文義釋字進(jìn)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包世臣的《十七帖疏證》則進(jìn)一步按收信者分類歸并,得出《十七帖》中有十九通是寫給周撫的,并對這十九通的言辭、文義和相關(guān)史事作了精辟的疏證,對我們今天了解與周益州書的豐富內(nèi)涵有很大幫助。王羲之與周益州書,除集中收入《十七帖》中外,其中《旃罽帖》《兒女帖》《蜀都帖》《譙周帖》《清宴帖》《鹽井帖》《七十帖》和《益州帖》等諸帖,分別被收入淳化、大觀、澄清堂、寶賢堂等官本法帖中。
王羲之草書成都帖,輯錄《十七帖》中十五札,都是王羲之向周撫問蜀中事的?,F(xiàn)就帖中的成都城樓、講堂、人物、物產(chǎn)、山川諸奇,以及相約以期“登汶領(lǐng)欲游目”的墨跡,加以歸類、移并,使其前后編次較為順當(dāng),以有助于在欣賞王羲之草書的“疏放研妙,氣象超然”“書中之龍,煊赫名帖”的同時,有助于了解書圣筆下的古蜀成都的歷史風(fēng)貌,也有助于了解書圣那種心系成都、向往益州的千古深情。
1.成都帖(原《十七帖》之二十三)
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遙想慨然,為爾不?信具示,為廣異聞。
2.講堂帖(原《十七帖》之二十一)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因欲摹取,當(dāng)可得不?信具告。
3.嚴(yán)君平帖(原《十七帖》之十七)
嚴(yán)君平,司馬相如、楊子云,皆有后不?
4.譙周帖(原《十七帖》之二十)
云譙周有孫口,高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5.鹽井帖(原《十七帖》之十四)
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廣異聞,具示。
6.邛竹杖帖(原《十七帖》之三十一)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致。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yuǎn)惠之至。
7.天鼠膏帖(原《十七帖》之十六)
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8.旃罽帖(原《十七帖》之二十四)
得足下旃扇,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頃服食。方回近之,為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dāng)一笑。
9.藥草帖(原《十七帖》之二十五)
彼所須此藥草,可示,當(dāng)致。
10.青李帖(原《十七帖》之二十六)
青李,來禽,櫻桃,日給滕,子皆囊盛為佳,函封多不生。
11.胡桃帖(原《十七帖》之二十七)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蔀橹伦?,當(dāng)種之。此種彼胡桃皆生也。吾篤喜種果,今在天里唯此為事,故遠(yuǎn)及。足下致此者大惠也。
12.清晏帖(原《十七帖》之二十八)
知彼清晏歲半,又所出有無,一鄉(xiāng)故是名處。且山川形勢乃爾,何可以不游目。
13.七十帖(原《十七帖》之十一)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fù)善加頤養(yǎng)。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zhuǎn)欲逼耳。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lǐng),非復(fù)常言。足下但當(dāng)保護(hù),以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14.蜀都帖(原《十七帖》之十三)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楊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傻霉?、當(dāng)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xí)r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lǐng)、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15.兒女帖(《十七帖》之十九)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nèi)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明示。
以上釋文是筆者初讀《十七帖》的筆錄,草書辨字可能有誤,標(biāo)點、斷句也可能不符合原意。千年以前晉代的用語、名詞尚需深入探求、解析。而僅從初步釋文,似乎大體上可以感悟到書圣與周益州書的心路歷程。
讀《晉書·王羲之傳》,我們知道書圣“少有美譽(yù),朝廷公卿皆有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fù)授護(hù)軍將軍,又推遷不拜。揚(yáng)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勸使應(yīng)命,乃遺羲之書”。而羲之卻報書曰:“吾素?zé)o廊廟志”,“若蒙驅(qū)使,關(guān)隴、巴蜀皆所不辭?!庇纱丝梢娖鋵﹃P(guān)隴、巴蜀之關(guān)注。而在都城為官之時,對于來自蜀地人士多有詢問蜀都之事,對揚(yáng)雄《蜀都賦》、左太沖《三都賦》等有關(guān)古蜀文獻(xiàn)皆曾廣泛閱讀。永和二年,周撫隨桓溫攻蜀,后任益州刺史,鎮(zhèn)守成都。周益州遂成王羲之詢問蜀事的最佳人選,故王在《十七帖》中有眾多的與周益州書。從這些札中可以清楚地了解王羲之“心系成都,向往益州”的成都情結(jié)。其心路歷程,似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問蜀事,廣異聞(1—5帖)
這是通信初期的信札,一問諸葛顯(颙)所說的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是否真實可信?二問石室講堂是漢何帝立此?能否請人摹取三皇五帝的精妙壁畫?三問西蜀名人嚴(yán)君平、司馬相如、揚(yáng)雄等人有無后人存世?四問譙周的孫子現(xiàn)在哪里,是否真如傳說那樣高尚不出?五問鹽井、火井足下是否親眼所見……這些詢問的目的僅是為了“廣異聞”,請求足下來信“具顯”、“具告”,初步表達(dá)了書圣對蜀地風(fēng)土人物的關(guān)注之情。
二、得蜀物,感遠(yuǎn)惠(6—12帖)
從這七通札中,可以得知周益州在復(fù)信中對上述詢問都作了回答,同時隨信贈了眾多蜀地特產(chǎn):邛竹杖、旃罽、胡桃、天鼠膏、戎鹽和藥草;還用囊裝多種花果樹木種子,以供在江南引種……這些饋贈一方面?zhèn)鬟_(dá)了周益州對王右軍的深厚情意,也展示了蜀地“所出有無”的豐富特產(chǎn),增進(jìn)了書圣對益州、成都的了解和感情。而王帖則對周益州的“遠(yuǎn)惠”、“大惠”表達(dá)了感激之情。
三、得別疏,益游目(13一l5帖)
在與周撫的大量書信中,對王羲之的成都情結(jié)最終形成者是《清晏帖》《七十帖》和《蜀都帖》等三帖。《清晏帖》雖然僅有三十個字,卻表達(dá)了書圣對益州、對成都有了更全面的認(rèn)識和了解,并首次表達(dá)了“何可以不游目”的愿望。《七十帖》則是周撫年屆七十,羲之將逾耳順時寫的信札。信中一方面表示值得“大慶”和自己“厚幸”的同時,也深“恐前路轉(zhuǎn)欲逼耳”,遂下決心及早“一游目汶領(lǐng)”;又深情提醒周益州“但當(dāng)保護(hù),以俟此期”,實現(xiàn)“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在前些時的信中尚說“無緣見卿,以當(dāng)一笑”,而此信則說“非復(fù)常言”,“勿謂虛言”,又再次表示,一定要“登汶領(lǐng),欲游目”?!妒穸继肥桥c周益州書中最長的信札,也是書詞最完整的信札。在長達(dá)一百零二個字的信札中對周益州專文介紹“具彼山川諸奇”信札的高度評價,明確表示讀后更感到揚(yáng)雄《蜀都帖》及左太沖《三都賦》的“殊為不備”,而且讀后更感到“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并進(jìn)一步表示,要立即動身前往蜀地,“至?xí)r示意,告卿求迎”。王羲之在即將動身之前,深感“真以日為歲”,“但言此,心已馳于彼矣”;再三表示:“要欲及卿在彼”之時,實現(xiàn)“登汶領(lǐng),峨眉而旋”這一“不朽之盛事”!書詞中表達(dá)的成都情結(jié),竟如此強(qiáng)烈,非是尋常人所能想像的,以至千年后的我們讀后仍然怦然心動,感慨萬千!
《兒女帖》寫作時間,可視為致周撫最后的信札。是信把“登汶領(lǐng),欲游目”的時間定在“唯一小者”“過此一婚,便得至彼”。這唯一小者,當(dāng)是七子王獻(xiàn)之。王獻(xiàn)之生于東晉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到書圣逝世的當(dāng)年(公元361年),剛好十八歲。王獻(xiàn)之的婚期問題,書家有不同的推斷。而王羲之的最終沒能“至彼”——來到成都,是因為小兒的婚期的影響,還是由于疾病纏身未能成行,尚待求證研究。
書圣的宏偉愿望未能實現(xiàn),不能“登汶領(lǐng),(欲)游目”,是書圣的遺憾,也是天府之國成都的遺憾!書圣足跡雖然未至成都,但書圣的巴蜀情結(jié)卻長存于《與周益州書》的墨跡之中。在華夏大地上的一座城市能獲得書圣的這樣多的關(guān)注和贊美,在全國不是絕無僅有,也是為數(shù)不多吧!讓我們永遠(yuǎn)珍視書圣這種“心系成都,向往益州”的千古深情,讓我們永遠(yuǎn)珍惜書圣這份7l行597字的文化遺產(chǎn)——草書《成都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