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元代郭居敬所輯的《二十四孝圖》,一直被歷代統(tǒng)治者當成彰顯孝道的范本,其中所收錄的宋代人物僅有黃庭堅和朱壽昌。黃庭堅是英宗治平四年進士。他不僅是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并且在書法領域也造詣頗深,因此歷來被人們所熟知。而提起朱壽昌,人們卻稍感陌生。據(jù)筆者統(tǒng)計,現(xiàn)涉及朱壽昌的研究有:唐驥《困境中的嘲笑與寬釋——蘇軾〈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賞析》(《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5期),考察了朱壽昌與蘇軾之間的關系;謝桃坊《朱壽昌尋母事辨》(《文史雜志》,2009年第6期)對朱壽昌的失母年歲以及尋母路線等史籍記載含糊之處做了詳細考證;筆者亦曾于《文史雜志》2012年第2期發(fā)表《朱壽昌生卒年考辨》一文,考證了其明確的生卒年份;王佩、王法貴《善于孝而勇于義——皖東先賢朱壽昌生平事略》(《孝感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詳細論述了朱壽昌的孝義之舉。
朱壽昌是揚州天長(今屬安徽)人,相較于進士出身的黃庭堅,朱壽昌則是以父蔭官?!端问贰肪硭陌傥迨吨靿鄄齻鳌肪蛯ζ涫嘶伦隽嗽敿氂涊d:“(壽昌)以父巽蔭守將作監(jiān)主簿,累調州縣,通判陜州、荊南,權知岳州?!盵1]觀其本傳,不難發(fā)現(xiàn),此人并無多大建樹,也無顯赫家世,即便是使之成名的“棄官尋母”事跡,與其他孝子相比,也無獨到之處。那么朱壽昌入《二十四孝圖》的原因何在?筆者現(xiàn)試圖對朱壽昌以孝成名的事跡進行考察,從而來探討朱壽昌入《二十四孝圖》的真正原因。
一、成名事跡及其分析
朱壽昌的成名事跡,《宋史》卷四百五十六《朱壽昌傳》載為“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經(jīng)。力所可致,無不為者。熙寧初,與家人辭訣,棄官入秦,曰:‘不見母,吾不反矣!遂得之于同州?!酝醢彩?、蘇頌、蘇軾以下,士大夫爭為詩美之?!盵2]從上可知,“棄官尋母”即是朱壽昌的孝義之舉,并且還得到當朝士大夫的高度贊揚。對此事跡,有學者指出:“雖也名躁一時,但卻大有擅離職守,事君不忠之嫌?!盵3]
與朱壽昌“棄官”如出一轍,錢若水也曾“以母老請解機務?!盵4]對錢若水的這一行為,歷代史料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宋代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卷七評價“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遠矣”[5];清代李靖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六十七也評價此事“錢若水之‘急流勇退,至今為美談”。[6]既然和朱壽昌同一時代的錢若水“急流勇退”的舉動,能被譽為官場美舉,那么朱壽昌的“棄官尋母”,便不會被冠以“擅離職守、事君不忠”的惡名。但即便如此,相較于《二十四孝圖》中的其他孝子,朱壽昌也并無驚世之舉。
《宋史》孝義傳中所記錄的孝子,有名可查的共計67人。此外,還有一些未被載入孝義列傳的人物,如《山堂肆考》卷九十七“平生不踐石:宋徐積,字仲車,楚州人。積生三歲,父羅成君卒。晨昏匍匐,床下求其父,甚哀。太夫人一日使讀孝經(jīng),流涕不止。壯以父諱石,平生不用石器,遇石則避而不踐?!薄坝H老不仕宦:宋包孝肅,始及第,以親老侍養(yǎng),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薄坝H在不赴官:宋范純?nèi)剩恼巫?,以父母在,調官皆不赴。文正遣之,公曰:‘純?nèi)守M為重于祿養(yǎng)而輕于父母耶?雖近亦不能朝夕在側。遂終養(yǎng)焉?!盵7]
類似事跡,繁不勝數(shù),筆者在此處不一一列舉。然而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朱壽昌“棄官尋母”的事件本身可以說是平淡無奇,而突出之處就在于“自王安石、蘇頌、蘇軾以下,士大夫爭為詩美之。”[8]
《宋史》卷二百九載有已經(jīng)散佚的王安石《送朱壽昌詩》三卷,在今日僅見的《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東歸》一篇中,王安石就以春秋時老萊子的孝行來贊頌朱壽昌。蘇頌也作《送朱郎中壽昌通判河中府》一文,贊美朱壽昌為贍養(yǎng)母親而屈資通判河中府。朱壽昌的好友蘇軾,所作詩文為數(shù)更多,統(tǒng)計有《與朱康叔十七首》《朱壽昌梁武懺贊謁》《朱壽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寫經(jīng),求之五十年,去歲得之蜀中,以詩賀之》。此外,還有文同《朱康叔郎中,棄官求母于金州,因會華清宮,作此詩送之》以及司馬光《贈河中通判朱郎中壽昌》等眾多詩文。
蘇軾、司馬光為熙豐變法的舊黨人物,王安石為變法派,而蘇頌則屬中間力量。三派都紛紛作詩贊揚朱壽昌及其孝義之舉,由此可見朱壽昌“棄官尋母”一事在當時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士大夫們爭相作詩贊頌朱壽昌?此事在當時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這些與朱壽昌被載入《二十四孝圖》又有何關系?
二、入《二十四孝圖》之原因
雖然朱壽昌在官運順達之時棄官,會被人們當為美談;但找到生母并奉養(yǎng),卻屬于非常一般的孝子事跡。他能以“棄官尋母”而載入《二十四孝圖》,則明顯是受到當時熙豐變法推動的影響。在朱壽昌外出尋母的同時,京城內(nèi)的政治形勢已變得極為嚴峻。熙寧三年四月十九日,神宗任命李定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但是宋敏求等人認為李定擢升后的官階仍然不符合當御史的資格,拒為李定起草任命之書。王安石撤銷宋敏求的職務,知制誥李大臨、蘇頌也因同樣的原因被同時撤職,這就是“熙寧三舍人”事件。新舊兩黨的爭斗也圍繞著李定任命與否而在逐漸加劇。
李定早年是王安石的學生,也是熙豐變法的積極擁護者,后來成為變法的新進力量。有關他的情況,《宋史》卷三百二十九載:“李定,字資深,揚州人,少受學于王安石?!ɡ睿┒暈闆芸h主簿,聞庶母仇氏死,匿為不服?!盵9]關于他“不服母喪”的具體細節(jié),《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云:“今以流內(nèi)銓并淮南轉運司取定親鄰人狀稱:‘定乃仇氏所生,仇氏亡日,定未嘗申乞解官持心喪。今定乃言:‘仇氏亡日,有鄉(xiāng)人私告曰定之所生母。定請于父,父曰非汝所生,益明合依禮制,追服緦麻三月,解官心喪三年。如定稱實非仇氏所生,牽合再有辭說,乞自朝廷別作施行。詔:‘定改太子中允。其鄰人李肇等稱仇氏是定所生母,令淮南轉運司勒令分晰,的確,照驗以聞?!盵10]據(jù)材料可知仇氏為李定生母,而李定卻沒有為生母服喪。
自唐代開始,居喪守制開始法制化,并逐步被后世沿用。宋代的儒家士大夫多認為“孝莫重乎喪,故援古塞違,為五服制度、五經(jīng)之學?!盵11]他們把服喪看成最重要的孝舉,并將其上升到五服制度、五經(jīng)之學的高度。以此來看,李定的行為顯然屬于“大不孝”。而此時所發(fā)生的朱壽昌“棄官尋母”,正與李定“不服母喪”的不孝行為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就為舊黨打擊李定和新法提供了很好的依據(jù)。舊黨多采用為朱壽昌作詩的形式對李定和新法進行文字攻擊,其中以蘇軾最為典型:《朱壽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寫經(jīng)求之五十年,去歲得之蜀中,以詩賀之》中有“感君離合我心酸,此事今無古或聞”[12]一句,邵伯溫解釋這句:“(李)定嘗不持母服,臺諫、給舍俱論其不孝,不可用。內(nèi)翰(蘇軾)因壽昌作詩貶定,故曰:‘此事今無古或聞。”[13]
蘇軾還在《東坡志林》卷二《蔡延慶追服母喪》中以“善人惡人,相去乃爾遠邪”[14]一句,直接將朱壽昌說成善人,將李定說成惡人。對于此事,王稱在《東都事略》卷十解釋:“士大夫嘉其(朱壽昌)孝節(jié),多以歌詩美之。蘇子瞻為作詩序,且譏激世人之不養(yǎng)者。李定見其序,大惋恨。會定為中丞,劾軾嘗作詩謗訕朝廷事?!盵15]如前所述,除蘇軾外,為朱壽昌寫詩作序的還有司馬光、文同、蘇轍等人,甚至就連變法派中堅人物王安石也作詩贊頌他。先不考慮王安石為其寫詩的動機,單以朝野上下對朱壽昌的大力褒獎來看,此事在當時產(chǎn)生了相當?shù)挠绊?,而朱壽昌的名聲也隨著黨爭的進程而愈益卓著。
政壇精英的表彰強化了朱壽昌“棄官尋母”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文壇領袖的頌詩使朱壽昌的孝子形象在類似孝子之中更顯突出,而雕版印刷的全盛發(fā)展則使朱壽昌及其事跡廣泛傳播并延續(xù)至后世成為了必然。以實物形式存在的詩文,相對于口傳輿論和野史,更具穩(wěn)定性和真實性,也更容易被儒士所接納。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就曾說過:“昔東坡先生頌朱壽昌,至今詠歌,以為美談?!盵16]明代徐有貞也說:“然壽昌在宋既旌褒之,而蘇、黃諸公又為之著錄,故至于今,其孝義之聲猶焯焯若目前事。”[17]因此,相比較于其他行孝之人,元代的郭居敬更容易獲知朱壽昌的行孝事跡。
時至南宋,宋高宗率先否定王安石變法,宋理宗也在淳祐元年下詔,指責王安石“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語最為萬世之罪人,豈宜從祀孔子廟庭?!盵18]除最高統(tǒng)治者的貶擊外,逐漸占據(jù)主流意識地位的理學家們,為了配合朝廷對變法的否定,以鞏固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nèi)的主導地位,也展開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無情打擊。如陸九淵在《荊國王文公祠堂記》中強烈指責新法“公(王安石)固逆知己說之行,人所不樂。既指為流俗,又斥以小人,及諸賢排公,己甚之辭,亦復稱是。兩下相激,事愈戾而理益不明。”[19]認為新法給小人投機制造了機會,造成是非不明。之后大儒朱熹在回答學生“王荊公當作如何評品”的問題時,答到:“陸象山嘗記之矣,何待他人問!”[20]朱熹雖然沒有對王安石作出明確評價,但對新法卻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
元代社會尊崇理學,而理學家對新法的否定,也直接影響到元代漢族儒士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態(tài)度,因此,他們編修道學列傳,并將推行新法的新黨納入奸臣行列。相反,理學家對舊黨則深切同情,那么被舊黨大力表彰的朱壽昌,自然也得到了元儒的認同,因而被郭居敬納入《二十四孝圖》之中。
成書于元代的《二十四孝圖》,是一本宣揚傳統(tǒng)儒家孝道的蒙學讀物,自刊行以來,以官方表彰讀物的性質在民間廣為傳播。由于以培養(yǎng)兒童的封建道德為宗旨,它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魯迅在《朝花夕拾》中評價該書時說:“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個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故事?!盵21]正因《二十四孝圖》通俗易懂的行文特點,使這些孝子故事眾人皆知,朱壽昌“棄官尋母”的盛名也因之流傳至今。朱壽昌“棄官尋母”,本是中國孝義之舉的慣常表現(xiàn),卻未料此事機緣巧合地卷入了政治紛爭。從一定程度來講,倘若沒有熙豐變法以及不為母親服喪的李定,那么朱壽昌“棄官尋母”的事件便不會被舊黨抬高到政治層面,也不會產(chǎn)生眾多影響后世的頌詩,朱壽昌自然也不會得到元儒的認可。倘如此,則《二十四孝圖》中的第二十四位孝子恐怕將會是另一位人物,或者傳于今世的僅為《二十三孝圖》。
注釋:
[1][2][8][9](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404、13405、13405、10602頁。
[3]李樹軍:《從“二十四孝”看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人倫關系》,《山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第87—89頁。
[4][10](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868、5259頁。
[5][13](宋)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前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8、l00頁。
[6](清)李靖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宋)杜大桂:《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四十六,宋史資料萃編本。
[12](宋)蘇軾:《東坡全集》卷四,中華再造善本。
[14](宋)蘇軾:《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頁。
[15](宋)王稱:《東都事略》,宋史資料粹編本。
[16](宋)楊萬里:《誠齋集》卷一百一十七,宋集珍本叢刊本。
[17](明)徐有貞:《武功集》卷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十一,中華再造善本。
[19](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七,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0頁。
[20](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10l頁。
[21]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冊《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60頁。
作者:揚州報業(yè)傳媒集團·國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編助理